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辽宁省凤城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捉不住的鼬鼠

——时间片论 周涛

我一出世就沉没在时间里了,时间如水我如鱼。

那是烟、雾、空气的包围,浑然不觉,如影相随。我几乎不能明确,是我拥有了它还是我正被它裹挟。

它是那样直接、迫近、强大地面临着所有生命,但是为什么却最容易被忽略?

风无形,可是柳枝拂动、树儿弯腰,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力量;空气无状,可是在阳光透射下,可以看到尘埃浮动、地气上升,目击它模糊的形态。

但是时间呢?

谁感受过它的力量、目击过它的形状?

有位诗人曾经妄图正视它,结果那位诗人哭了。他突然发现了一种强大力量的隔离,感到面对一圈无形的墙壁无法穿越的痛苦。

还有一位诗人,曾经试图接近它,结果他反而给推得更远了。他在江边痴想,人是什么时候开始见到月亮的?月亮是什么时候开始见到人的?这个问题是世界柔软的腹部,谁的拳头打向这里,谁就会因扑空而迷惘。

时间是空的。

它大到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如宇宙天空,如一切生灵惟一裁判,如神;它小到无影无踪、无孔不入,它甚至规矩渺小到了可以被任何一位钟表匠囚禁于方寸之间,如奴隶。

处处有它而无它,处处无它而有它。

谁能画出它的肖像呢?

在我们的想象力的铁路修不到的年代里,一个东方农耕民族,因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认识了它,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季”。 “季”是以四种容颜出现的,循环往复,互相衔接,从未有过一次失误。

当然还是东方,一些狩猎民族,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因而他们看到的也主要是黑白两色,白天是白的,黑夜是黑的,他们把它叫“日子”。

另外是游牧者,他们很容易把它叫做“纪元”,漫长的动辄千里的迁徙和转移,使他们随着或逆着它移动,也使他们看到了它更真实的茫茫无声的面容。

漏,晷,钟,表……

这些都是人类妄图捕捉住它而设的夹子和陷阱。人们以为捉住了它,紧密地把它关在里面,非常珍惜,仿佛里面关了一只规矩而又准确的小鼬鼠。

在这种儿童游戏面前,它是宽容的。它不愿意拆穿这种幼稚的错觉。

人们经常爱问的一句话就是:“你有没有时间?”

我们怎么能够有或者没有时间呢?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它赐予的,都为它拥有,就像我们不能说自己有没有天空一样。

它给了我们那么多时日,让我们饮食、劳动、思考,让我们创造,它多么伟大仁慈!我们每每看到太阳饱满金红地升起,就把太阳想象为它的脸,心里流露出一个生命对它的崇拜和感激。

然而也许人们总的来说是让它失望的,人们不珍惜生命,人们不仅挥霍而且极其藐视时间,把它给予的一生随便地混过去……

时间啊,我们最对不起的就是您了。

在您的忍耐和仁慈之下,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我们无所事事,没有目标;因为空虚,我们勾心斗角;因为无聊,我们把对同类的践踏当作平生乐事。

我们不珍惜生命,但我们却贪生怕死。

这些,当然您都看见了。

极度的灵活,超自然的伸缩性,不可思议的变幻速度。是的,鼬鼠一般,短肢、细长柔韧的身子,光滑的皮毛滴水不沾,豹头,双眼凝注而有神采。

无处不可穿越,无处不可逃遁。

闪电的一击,比一切猛兽凶猛。

它象征着“短暂”的残酷力量,而这正是时间的另一属性。在这寒冷的、毫无商量余地的时光匕首面前,谁也没有能力躲闪。这位快捷的剑客,它的暗杀从来没有落空过。

时间从来就没有公正过。

对“找时间”的人,它躲闪着;对“赶时间”的人,它飞跑着;对美妙幸福的事,它吝啬着;对心酸痛苦屈辱的事,它挥霍放纵着。

它就这样荒诞无稽,常常捉弄人。

其实,它根本就没有理睬过我们,就像鱼在水中争吵并不与水有关,也像鸟在天上厮斗并不于天有碍。它在一切之上,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同时它又有细致灵巧的手指,猫的无声脚步……悄然移行。

我是多么渴望看到那些已经消失了的事物再现!

这一切都是可能的吗?

在时间的尽头,在幽暗的内脏,在呈现着虚无假象的背面,在意识的深不可测的井底,那种神秘的、那玄妙的、那不可洞察的创造万物之手——是什么?

文本二:

周涛散文的特点,可一言以蔽之曰:把散文当诗写。换句话说,其语言如诗一般节奏鲜明、简洁精练,具有音乐的美感;其情感无论含蓄还是直率,都较之于一般散文更强烈而直接。这种长时间以来归属于诗歌的艺术特征被周涛巧妙地调用于散文创作中,构成了他的写作风格。在一次访谈中,周涛说:“我不擅长纤细的描写,更不擅长叙事,我对一部重大作品的构架才能也很差,我缺乏小说才干。我的思想方法较为接近于诗……我的‘这一套’是经过写诗的多年练习逐步形成的,我十分感谢诗对我的养育。”这明显是周涛对散文写作的一番诚实的自审与判别。

他的散文的气质,首先在于他那博大雄浑的气度。他的一些散文,让人读罢颇为感动,沉湎于所营造的情境之中。回想一下,却记不住什么事情,那大抵是文章的气韵在起作用。而他的另一些散文,却重在对事物、对生命的深入理解和发现,这该是更高层次的诗质对散文的介入。

(摘编自邵寅虎《周涛散文有哪些特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持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结构乍看松散,实则层次分明,它围绕“时间是什么”“我们怎么对待时间”“时间怎么对待我们”展开,井然有序。 B、作者以“柳枝拂动、树儿弯腰”写风之可见,以“尘埃浮动、地气上升”写空气之可睹,在与时间的对比中反衬出时间的无影无形。 C、“时间啊,我们最对不起的就是您了”,用“您”来称代时间,就把时间当成了人看待,强化了因浪费时间而产生的愧疚之情。 D、文中“时间从来就没有公正过”一句,强调的是时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公平的,人们无论用怎样的方式对待时间都无济于事。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化用了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诗句,表达对时间的追问与思考。 B、文章把“漏、晷、钟、表”等古今计时工具比作捕兽的夹子和陷阱,形象地表现了人类捕捉时间的方法之巧、效能之高。 C、“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出自毛泽东的诗《七律·送瘟神》,作者引用这两句诗表现了时间推移之悄然无声。 D、周涛构思、写作散文,就是把诗歌的艺术特征赋予散文。力争把散文写成诗歌,所以他的散文虽然不是诗,却颇有诗的特性。
(3)、文本一以“捉不住的鼬鼠”为主标题,以“时间片论”为副标题,两者相得益彰。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4)、请依据材料二,简要分析《捉不住的鼬鼠》的诗性特色。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亮丽家园

【加拿大】爱丽丝·门罗

    花园宫的一切是如此的完美无瑕,每座房子的表情都骄傲地指出了这在新盖的大房子中间,经常还能看见另一种屋子,那就是老城区像富勒顿太太家那样的老房子。这些幸存下来的老房子阴沉沉的,被围困着,显示出岁月长短不同的沉积。它们的无序和突兀、不协调的屋顶角度和斜坡,透露出某种近似原始的气息,与这些街道格格不入。

    一群邻居家的女人坐在起居室里,还有一些男人也在。玛丽知道她们在说富勒顿太太的房子。她绝望地看着窗户外头,或者盯着自己的膝盖,想方设法找出几句漂亮的解释,中止这个话题。她没有成功。

    “要是我住她隔壁,”史蒂夫表情愉快而温和,显然在期待随后的笑声,“我把孩子带过去,让他们带上火柴。”

    伊迪斯道:“亲爱的,你在开玩笑!我却努力做了点什么,我给市政厅打过电话了。我说,他们至少可以让她刷刷墙,或者把那些棚屋推掉一些。”

    “还有那些鸡。”贾妮·英奇说,“我的天哪,那个味道:我和卡尔说,我知道我们住在边远地区,但怎么也没想到,我们隔壁就是家畜棚。”

    “街对面可比住隔壁更糟糕。我都纳闷,我们干嘛费半天劲要景观窗。每次家里来客人,我都想把帘子拉上,别让人家看见我家对面是什么东西。”另一个女人说。

    史蒂夫竟然说,“按规定市政厅得给我们修条路,她的房子正好挡在我们的必经之路上。只要我们现在让市政厅通路,这样,她就得走。这是法律。”愉快的笑声响起来。

    玛丽开口之前,希望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正常,既不要感情用事,也不要哆哆嗦嗦。“不过,你们想没想过,她在这里住了很久了。我们大部分人还没生出来的时候,她就已经住在这里了。”

    她拼命地想找一些别的话,比现在这些话更有力、更理智的话,但她就是找不到一句。他们的话从四面八方向她侵袭。棚屋。扎眼。肮脏。私有产权。价格。

    “她的时代已经走了。”卡尔说,“不管你明白不明白,这栋房子压低了这条街每一座房子的价格。我做这行,我知道。”

    另外一些声音也参与进来。愤怒的情绪在他们之间蔓延,在他们的声音中散如同一股狂热的洪流席卷了他们。

    “我们现在已经争取到每一个人了。”史蒂夫说,“用不着一家一家跑了。道路申请书开始在他们手中传来传去。

    玛丽跪在地板上,和丹尼的拉链斗争了半天,然后站了起来,穿上外套,理了理头发,戴上手套,随即又摘了下来;她再也想不到什么能做的了,于是走向餐厅的桌子,那是通往大门的必经之路。卡尔把笔递给了她。

    “我不能签字。”她回答。她的脸刷地红了,声音战栗。“我不觉得我们有这权利。我们没有权利。”

    “玛丽,你不在乎这里的环境吗?你也住在这里呀。”

    “哦,我,我不在乎。”想象之中,每当你支持什么的时候,总是会声音洪亮,而周围的人被你惊醒,感到羞愧不安。但,在真实生活里却不是这样。你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让自己变成大家下次一起喝咖啡时的笑料。

    “大家不是为了好玩才想赶她走。”卡尔说,“这很不幸,我们都知道。但我们得为社区着想。”

    “没错。”玛丽回答道。但是,她把双手塞进了外衣口袋,她突然想到了,他们是对的,为了他们自己,这都是他们必须做的。玛丽带上丹尼,走出了门。

    现在,你什么也做不了,除了把手插进口袋里,保留一颗不打算服从的心以外。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风

林斤澜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顿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选自《北京晚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英  雄

佛刘

    清明节前夕,爸爸给乡下的奶奶打电话,乡下的奶奶说,今年就不用回来啦,有些事奶奶一个人就都办了。爸爸说,那怎么行呢,即便是我答应,虎子也不会答应啊。乡下的奶奶说,那你们就来吧,其实我也想虎子了。

    虎子不是别人,就是我。不算今年,我已经是第四次回去看望乡下的奶奶和叔叔了。一想到乡下奶奶的小院,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向往,我知道,那是我另一个意义上的家。

    回去那天的阳光很不错,春风已经把田野吹出了毛毛绿。老远,我就看见了站在村口的奶奶,我大喊一声,像一只脱了缰的小马驹,奔向奶奶的怀抱。

    乡下的奶奶流泪了,她喜悦的脸庞上堆满了皱纹。这样的时刻,无论是奶奶、爸爸,还是我,都是幸福的。

    乡下奶奶的院落不是很大,有一年下雨,西边的院墙还倒掉了,本来乡下的奶奶是想等当兵的叔叔回家修砌的,可是叔叔没有等来,却等到了爸爸。那一次,爸爸很卖命,他拦住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一个人忙活了两天,虽然墙修砌得不是很好,可是爸爸却累虚脱了。乡下的奶奶说,你这又是何必呢?爸爸说,只有这样,我的心才能安慰一些。

    现在,爸爸修砌的那堵墙还好,上面爬满了干枯了的牵牛花的叶蔓,一株枣树探出墙外,似乎在等着我们的到来。

    乡下奶奶的房子已经很旧了。前几年,叔叔牺牲的时候,政府准备出资为乡下的奶奶翻盖一下老房子,却被奶奶拒绝了。奶奶说我这么大年纪了,房子还能用,没那个必要了,如果政府真的关心我的生活,那么就请你们把村里的小学修一修吧。村里的小学被重新翻盖了,学校是以叔叔的名字命名的,我去过一次,还在学校的门口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后来爸爸也想为乡下的奶奶盖一座新房子,可是奶奶依旧没答应。

    爸爸常常给乡下的奶奶买很多的东西,但那些东西,是吃的都被她分给了左邻右舍,如果是穿的,就捐赠出去。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再没有比乡下的奶奶更倔强的人了,但大家都无法改变她,只好改变自己。

    我没有看到过生前的叔叔,乡下的奶奶常常向我描述叔叔小时候的样子,说那时的叔叔爬墙上树,摸鱼捉鸟,无所不会。等长大了,就变得不怎么爱说话了,但心肠好,碰上邻居有什么帮忙的活儿,总是不惜体力,村里的人都很喜欢他。顺着乡下奶奶的目光,我能够看见那时的叔叔,他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威武的身影常常走进我的梦中,让我流一梦的泪水。

    叔叔是个英雄,他死于一次探亲回家的路中,因为两个落水儿童,叔叔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叔叔的事迹感动了那个小城所有的市民,他被大家称为英雄。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自不必说。后来政府遵从乡下奶奶的意愿,把叔叔安葬在了老家,因为在那里,乡下的奶奶可以时常地去看一看儿子。

    我和爸爸这次回来的目的主要是给叔叔扫墓,其实即便我们不回来,乡下的奶奶还有那些乡亲也会把叔叔的墓地扫得干干净净的,但是爸爸说,心里不踏实。

    清明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中已经有了麦苗的味道。一路上,我们无语,爸爸一手扶了乡下奶奶的胳膊,每年他都是这样的姿态,这样看上去他们更像是一对母子。

    乡下的奶奶把爸爸买来的鲜花一一摆放在叔叔的墓碑上。整个过程,她的表情肃穆、慈祥,没有一点悲伤。她说,儿子,你哥和你侄子又来看你了,你看看你侄子已经有你那么高了。爸爸说,给你叔鞠个躬吧,我点点头,然后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透过水泥地,我似乎可以感受到叔叔的生命,正一点点传输到我的身体中。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都明白了,乡下的奶奶不是我的亲奶奶,叔叔也不是我的亲叔叔,可是自从叔叔救了我,我们就成了一家人。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父亲的树

陈忠实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雨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在门口看见,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这种树秧如长在梯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

    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地头的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提般长粗长高。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

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这树秧长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由。这椿树就一直长着,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

    现在,在祖居的宅院里,两个年过花甲的兄弟,坐在雨蓬下,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却与无意中很自然地说起父亲的两棵树。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五年,他经手盖的厦屋和承继的祖宗的老房都因朽木蚀瓦而难以为继,被我们拆掉换盖成水泥楼板的新房子,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勃勃生机,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

    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今年却因这事那事把花期错过了,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花开的时日回到乡下,弥补今年的亏空和缺欠。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

(选自《陈忠实自选散文集》,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岸边

朱以撒

    春潮带雨,暮色渐渐压了下来,这条从夹峙的两山间穿出的江流,越发显得急了起来。

    我坐在高高的岸上,闲看流水浮动着泡沫,捱搡着枯木朽株向前。没有航标的江流,它一以贯之的流动只是惯性的作用,或直前,或转弯,就看两岸的笔直或者弯曲。我不太愿意乘船外出,缘于不愿投身于激流的颠簸之中,在岸边的时光静止着,以不变观万变。

    自然之岸成形的巧妙非人工可比。常常是两边高耸的巨石相接,断岸千尺,江流无法逾越,这使许多巨石成为规划江流走向的标志。这些巨石是上苍安放停当的,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它的面貌。我们听说的变与不变,就是从某一种物来证实的。岸正是不变之物。如同易变的一样,我看到了岸边的树林,那是一片杂树林,种类繁多,长相迥异。挺拔者接收了大量的阳光云霓,横撑者占据了大量的湿气,而更多的则是斜的、歪的,暮色中更暴露了随意和无人管束的野性。现在我居住的城市已经不用这类杂树绿化了,树的品种明显得到了改良,种在两边街道,更不至东歪西倒。每过一段,有园林工人持电动剪刀前来,修剪伸出的枝桠。远远看去,是无数把一律朝天的乒乓球拍。这和岸边野生的形态,是一种极不相称的悖反生长规律。树的种植,原本就是为这个平庸无奇的城市增添天然之趣的,生机被不断地压抑着,如果观者在深夜被惊醒,一定心存惋惜——这些横生出来的原始生态,传递着自然气息的前锋,被刀斧手们扼杀了。

    分辨两种事物或现象的差别,简易的办法,那就是把它们放在一起。不动的岸与永动的江流,启迪了人最原始的认识——动与静、行与止、存在与流逝。千百年间有过许多不动的东西,岸就是最突出的一种。这种无从飘流的物质,嵌在一个位置上,几乎就是永生。消耗极少,变化无多。可靠,就是由这种不动而生发出信赖。岸边坐定,坐享入眼的动荡之美而不须耗费自己的能量,即便多年之后,在许多江流由盛而竭,再也寻不到当年的簇拥之势,我们要寻找屹立不移之岸,还是轻而易举。

    暮色苍茫的岸上,可以眺望到遥远星星点点的灯火,只是耳边一片静寂。没有被人开发成景点的岸是寂寥清冷的。幽暗使岸变得绵长而朦胧,只有下面的江流在泛动着寒光,即将穿过灯红酒绿的都市。不可移易的岸,有点像一个世代生活在一个地方的家族,最终对这个城市的评价就是无声。爱品头论足的倒是那些外来者,夸张地比划着一些皮相的感受,好像他们太了解这个城市的原委了。那些知根知底的人躲着记者的镜头:“不讲不讲。”再说讲了也没用。这和岸的冷峻有相通之处。我们喜欢用长江大河来比喻某一种行进中的气势,同时包含这种气势下发出的咄咄逼人的煽动声响。人间有什么像江流这样,由涓滴而积聚,脱离岸的规划,变得动荡不安不可收拾呢?那就是记忆中各种典型的飞流激荡。潮水浸湿了每一个边角,触目的都是冲刷留下的伤痕。我们形容“泛滥”,说明已经无法捉控了。人被冲撞着,失去了站稳的根底,许多人性的本质也在这些潮水中翻开着,让人吃惊地看到绝然相反的部分。失去了秩序的日子除了让人不习惯之外,也打破了那些平民只想规矩木讷过好日子的美梦。当变动幅度远远超出他们具有的生活经验,于是茫然无措,甚至恐慌起来。我不喜欢“席卷”这个词,席卷意味着残酷的深度——没有谁可以幸免。许多良好的初衷,并没有因展开获得良好的结局,我的判断就是——在汹涌流动的过程中,许多变质的成分恣肆地膨胀起来了。

    许多的岸继续它的沉默和稳固,让许多的飘零过眼,成为虚无。与之相反的是越来越多带着探险气味的举动刺激着我们的心灵。对此,我只是旁观,绝无仿效之意。从不动的长城上飞车的好手、从不动的雪山攀援的学生,有的就一去不回头了。没想到有人还在赞赏着这种精神,不痛惜脱离了精神的肉体开裂。许多静止中观察的迹象表明,流动的确能引起关注和喝采,可是千万谨慎,生命宛如一件易碎的陶器,持抱不紧,比生命刚硬的东西四处皆是。

    我倾向的是,如岸一般静止不动中,它的美感更易持守久远。

(《岸边》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沙漠玫瑰的开放

龙应台

    ①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这话都已经说滥了。我不大用成语,所以试试另外一个说法。

    ②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来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干的、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但是他要我看说明书。说明书告诉我,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有点像松枝的形状。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8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的干掉,枯干如沙。把它再藏个一年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这就是沙漠玫瑰。

    ③好,我就把这一团枯干的草,用一只大玻璃碗盛着,注满了清水放在那儿。从那一天开始,我跟我的两个宝贝儿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么样了。第一天去看它,没有动静,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头往外头稍稍舒展开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还不是颜色;第三天再去看,那个绿的模糊的感觉已经实实在在是一种绿的颜色,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虽然边缘还是干死的。它把自己张开,已经让我们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每一天,它核心的绿意就往外扩展一寸。我们每天给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个绿已经渐渐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层层舒展开来。

    ④第8天,当我们去看沙漠玫瑰的时候,刚好我们的一个邻居也在,他就跟着我们一起到厨房里去看。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复活了的沙漠玫瑰。我们三个疯狂地大叫出来,因为太快乐了,我们看到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

    ⑤这个邻居在旁边很奇怪地说,不就一把杂草,你们干吗呀?

    ⑥我愣住了。

    ⑦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说,地衣再美,能美到哪里去呢?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现象的本身定在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

    ⑧于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知不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

    ⑨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以判断它的未来?

    ⑩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