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云南省2018年1月高二上学期语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愁,是心灵深处最美的花朵

黄天健

    乡愁是一份沉重的爱。离开故土的游子,默默将爱收藏在心底。在寂寞的时候,对着荷塘月色,想起故乡的袅袅炊烟,想起脸上堆满皱纹的阿爸阿妈,想起故乡的那条清澈的小河,想起儿时的玩伴,心中不由泛起甜蜜而酸涩的涟漪。

    乡愁是一份深沉的爱。想起余光中的一首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承载着游子多少牵挂,多少痴缠的情感,多少浓烈的爱意,多少望穿秋水的期盼。

    对父亲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深沉的爱。父亲,往往不苟言笑。在游子眼中,看得最多的往往是父亲伟岸的背影。父亲的背影,像山一样高大挺拔。小时候,常常趴在父亲的背上,感受父亲背上的温暖。父亲的背影,永远铭刻在游子的心里,无论岁月怎么侵蚀他的记忆,那熟悉的背影永远刻骨铭心。

    对母亲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浓烈的爱。想起母亲年轻时那乌黑的长发,发中飘散着游子熟悉的发香。小时候,游子时常依偎在母亲的怀中,听母亲讲河神的故事。对游子来说,母亲就是那条小河,有着清澈的眼睛,有着丰盈的乳汁,有着对自己细水长流的爱。母爱如水,他如河畔的小草。从小到大,那条母亲河源源不断地滋润着他,陪伴他成长。

    对爷爷的牵挂,是乡愁中最和蔼可亲的爱。除了父母,爷爷便是占据游子记忆的亲人。爷爷满头白发,皱纹堆满了额头,总是抽着水烟,抽烟时发出“吧嗒”“吧嗒”的响声。爷爷经常在河边钓鱼,游子总是坐在爷爷身边,看爷爷聚精会神地等鱼上钩。最开心的,莫过于爷爷钓了一大篮子的鱼,这些小鱼便是游子最丰盛的晚餐。

    对奶奶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温柔的爱。奶奶有一头整齐而柔顺的白发,天庭饱满,温柔善良。奶奶善于织布、纳鞋。奶奶织的衣服是这个世界上最合身的衣服,奶奶纳的鞋是世上最结实的鞋。游子对奶奶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奶奶最疼的人就是他。奶奶的笑容,如天上的太阳,总是那样灿烂。奶奶的笑,融化在游子心底,每当他不开心的时候,奶奶的笑便是他的创可贴。

    对故土的牵挂,是乡愁中最难割舍的爱。山里的河,是如此丰盈清澈。小时候,游子时常在河里游泳,时常在河里嬉戏玩耍。河里的泉水,是那样清甜可口。山里的春天,是那样生机勃勃,姹紫嫣红;山里的夏天,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山里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山里的冬天,虽然下着大雪,可是那一株株寒梅,让游子心里又对下一年充满希望。

    乡愁,是一朵金黄的向日葵,承载着沉甸甸的父爱;是一朵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茉莉,承载着温柔的母爱,是一朵雨中的牵牛花,承载着隔辈亲人对游子默默无闻的付出;是一朵春天里的野菊花,虽然普通,但却承载着游子对故土浓浓的思念。

(有删改)

(1)、在文中,作者写了哪几种与乡愁有关的“爱”?他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2)、选文以“乡愁,是心灵深处最美的花朵”为题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结尾画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试作分析。
(4)、作者引用了余光中《乡愁》一诗,丰富了“乡愁”的内涵。请谈谈你对“乡愁”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微笑的鸭子

包利民

    当家家户户的炊烟依次消散,太阳便已爬到了东边树林的梢上。这个时候,丫崽便赶着一大群鸭子去村西的小河边了。十二岁的丫崽跟在那些蹒跚的鸭子后面,笑容满面。

    一直以来,村里人对于丫崽每天都能笑得出来,很是不解。丫崽本是孤儿,后被村里的李家夫妇领养,那一年,她才三岁。这个女孩的到来,并没有给这对不育的夫妇带来什么欢乐,不过李家夫妇对她尚好。丫崽五岁的时候,她终于为这个家里带来了天大的惊喜,李家媳妇忽然便怀孕了!当弟弟出生以后,家里便充满了欢乐,可丫崽的艰难生活便开始了。六岁的她就要干家务,七岁开始做饭带弟弟,连学都上不了。弟弟上学后,她除了每天干活做饭,就是放鸭子。即便如此,养父母也不待见她,常打骂她。可这个孩子却极少哭,而且只要和鸭子在一起,就会笑个不停。

    ③弟弟上学以后,便回到家给姐姐当老师,丫崽起初只是抱着哄弟弟玩儿的心思,乖乖地当学生。可是学着学着,竟是入了迷。弟弟也越发有兴趣,为了回家能给姐姐好好地讲课,每天都极认真地上课听讲。如此一来,学习成绩竟稳稳地保持住了第一名。本来养父母很讨厌丫崽跟弟弟学习,可见到这个效果,也就默认了。

    有一天,弟弟给丫崽上课的时候,忽然问:“姐,你咋每天都那么爱笑呢?你看爸妈对你那样,你怎么还能笑出来呢?”弟弟心里对父母如此对待姐姐很是生气,不过却也无能为力。丫崽却说:“和那些鸭子学的,你看,鸭子的眼睛都是弯弯的,就像一直在笑着,你听它们叫的时候,也像是在笑呢!其实爸妈对我挺好的,哪家的爸妈不打骂孩子?”

    弟弟上初中后,在镇里住校。每周回来的时候,依然会给姐姐讲课。可是两年后,丫崽的心里第一次有了挣扎。因为这个时候,养母开始张罗着给她找婆家。那个时候,嫁出一个女儿,可以得到不少彩礼钱。丫崽一露出不乐意的神情,养母就骂:“我把你养了十五六年得花多少钱?”丫崽即使不高兴的时候也是微笑着的,养母看着她的笑就来气:“赶明儿把你许配给一个爆脾气男人,一天打你八遍,看你还笑不笑?”

    终于有一天,说妥了一门亲事,丫崽根本反抗不得。那天家里很热闹,杀了好几只鸭子待客。丫崽注意到,那些鸭子被割断了喉咙,那眼睛依然是微笑着的。于是心里有了更大的悲哀,可她依然笑迎客人。就在那个晚上,丫崽失踪了。养父母带着好多亲戚四处寻找,也没能找到。

    好几个月后,丫崽寄回了五百元钱,并写来一封信,说:“爸,妈,我会把那些彩礼钱都挣回来!你们别找我,我没事。让弟弟好好上学。”养父母就真的没有再去找,虽然知道了她在哪里。就这样,每个月丫崽都要寄钱回来,养父母有时望着满院的鸭子,心里就会忽然很不是滋味。

    一晃四年过去,丫崽依然往家里寄钱,而弟弟也快高考了。这个时候,养父去山上拉石头的时候,被滚下来的石头砸到了头部,去世了。丫崽回来了,大哭,这次她没有笑,可是看着她哭,养母的心里更是难过。临走时,丫崽对弟弟说:“你好好学习,要是考上大学,姐就一直供你!”

    果然,弟弟考上了大学,而丫崽一直在供他上学。养母独自一人在家,每当喂鸭子的时候,就会念叨丫崽。在养母年年的念叨中,丫崽终于又回来了,那天她说:“妈,我要结婚了。你别担心,那个男人脾气一点儿也不爆,不能一天打我八遍。你放心,我会把弟弟供完大学!”养母笑了,然后又哭了。

    丫崽在城里结的婚,养母和弟弟都去参加了婚礼。养母仔细地看着新姑爷,的确是那种很安生的男人,便也放了心。三天回门的时候,丫崽带着丈夫回到家,养母要杀鸭子,丫崽没让。晚饭的时候,养母拉着丫崽的手,说不出话来,丫崽笑着说:“妈,你可要高兴啊!你把我养大不容易,可惜爸没享着福!幸好当初弟弟教我那么多知识,要不去城里打工,会更难。”

    丫崽走的时候,带走了两只鸭子,她说她要一直养着它们,看着它们!

(选自《天池》2012年第4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一一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雪飘饺子包

——幸福瞬间

周涛

    今天雪下得很大,雨转雪,空气中弥漫着湿气。没有一丝风,雪便在空中一路吸收了湿润,黏成了大朵儿的片、团、絮,降落下来,覆盖住这个被雨下湿的世界。

    凄清的宁静外加了温馨的悠扬。

    似有音乐,雨滴和雪落;又似无声,夏日和冬季在深秋时的会晤、交接,仿佛两个换岗哨兵的注目敬礼,却没有一句话。

    我读着一本使我愉悦的书,沉浸在雨雪般的思绪里面,没有人来惊扰我。在我读书的时辰,厨房里隐约传来剁肉馅儿的声响,传进我的耳朵时,变成了有节奏的使人舒适的遥远处伐木的斧斤声。

    等我读得感到有些累的时候,一盆剁好的馅放在饭桌上,等我包。馅是鲜嫩的羊肉、黄萝卜、洋葱剁成的,肥瘦相宜、红白相间,搅拌在盆里,丰厚而诱人食欲。油黄鲜亮的一盆,已经把原来毫不相干的动物和植物浑然凝为一盆,散发着与窗外的弥天飞雪相和谐的香味。

    我专注地包起来,并沉浸其中。

    擀好的皮儿一叠一叠的,像面粉的耳朵,全都等着包纳一部分内容。好似被子在床上等着睡觉的人,衣服等待肉体,不然一切就不圆满,就没有生命。

    我是非常认真的,而且熟练。对每一个饺子,都认真到类似创造。是我赋予它们适量的内容,也是我让那些馅儿躺在各自合适的外壳里,还是我把它们像蚌一样合拢,然后放在两只手当中一捏,它们成形了。

    在撒了薄粉的方形秫秸板上,它们站立起来,一排排挺立如小锡兵,陈列整齐。它们每一个都有公鸡似的冠子,每一个都有我的指纹和手印,挺胸凸肚,活灵活现。我觉得我有点像创世者。

    我给了内容以形式,给了形式以内容,并且我赋予了它们形体。它们的皮肤是光洁的,不粘手的,它们的形态是富足的和吉祥的,它们有内脏,有五脏六腑,假如谁再能吹一口仙气,它们就活了。

    我在创造它们的时候全神贯注,每一个都是我亲手造成,如同上苍当初造人一样,我甚至觉得上苍造人也没有我这么认真。我沉浸在大自然雨雪纷飞的伟大旋律中,我的心情也暗含着这旋律,一切浑然和谐,天衣无缝。我迷醉在这简单的手工劳作中,手眼并用,心游万仞。

谁也不知道我想到了些什么,我内心的天空和窗外的世界一样湿润,一样雨雪纷飞。一些人,一些事物,一些片段,一些有趣的际遇,一些耐人寻味的话语,一些表情,一些笑容和眼神……都来到我心里,让我猜测、回味、解释,这些全都和我的生命发生了关系,全都深深地进入了我,然而它们不知道。

    思绪的雨和雪纷扬飘飞,包容了难以想象的时间和空间,然而手和眼只盯着饺子。专注之下,暗藏着一个何等天马行空的心灵!

    每一个饺子里都包进了一小段时间。

    同时,时间在窗外谁也包不住地紛扬……

    这时,我感受到了幸福。

    独享的,幸福。

    我说:“幸福不是躲在远方的一座城堡,而是撒在你生命周围的一些肉眼不易看到的碎金。它一开始就被上苍弄碎了,随手撒向人间,却诱骗一代代的人去寻找那份完整。”

1992年11月14日深夜

(选自《周涛散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节选自《百合花》)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节选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华山论剑又何妨

尔容

①“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这首诗是寇准笔下的华山,极言山之高。其实,华山作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是以“险”字独步天下的。 2018年,我慕名前往华山。在旅游大巴车上,导游伸出一只手说:“华山就像这只手,有五座山峰,北峰最矮,四面绝壁,相当于大拇指。然后是中峰、西峰、东峰、南峰,如人的四指。最高是南峰,2154.9米。”《山海经》记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高五千仞,广十里。”华山,由一个完整的花岗岩分裂为东西南北中五峰,形似一朵盛开的莲花而得名。古时华与花互为通假字,“华山”其实就是“花山”。 

②由于只有半天游华山的时间,五峰只能选其一,我这颗怯懦的心选择了最矮的北峰。上得山来,果然地无三尺平,转身之间都是悬崖陡壁。沿石阶穿过一个窄细的阴湿通道,来到一个人工打造的平台。这里就是云台山庄。连接云台山庄的是蜿蜒的石阶。偶尔有老者用一根扁担串两壶水,如履平地,健步而来。走出云台亭,是一条狭长的石道。走出石道,西边竟连着一个还算宽敞的平台,紧绷的心弦随之一松。走近才知它也是有名姓的,上书“擦耳崖”。 

③又经过二十来级的石阶,是个平台,人流潮涌,仿佛聚仙台,一股仙气扑面而来。一竖一卧两块石 .头十分显眼,竖着的石头以红漆镌刻“华山论剑”,笔力苍劲,乃金庸先生亲题。卧着的方块石也用红漆写着两行字,只是笔力纤柔得多,“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是金庸先生用自己十四部武侠小说名的首字连成的一副对联。我不是武侠迷,也非来华山论剑,无意中闯入胜地,算是天赐神运。现在,我才知道,很多武侠迷登华山就是冲这几个字来的。游客们若涡流急湍,纷纷拥石拍照,以志纪念。 

④华山论剑是金庸武侠小说里的重大事件和精彩情节,他的十五部武侠小说中,有十三部提到了华山。 1957年,金庸在小说《大漠英雄传》中率先创造“华山论剑”一词。多年后,《大漠英雄传》更名为家喻户晓的《射雕英雄传》,华山也便冲出四方丛林,从沉默和寂寞中杀出一条血路来,占据江湖地位,名震天下。华山论剑横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前后共举办三次,均在南宋年间。最经典的一次华山论剑,由东邪黄药师、西毒欧阳锋、南帝段智兴、北丐洪七公、中神通王重阳五大高手在华山顶上斗了七天七夜。最终王重阳智夺“天下第一”以及武功秘籍《九阴真经》。而“华山论剑”也几乎成为高手过招的既定短语广为传颂,商业论坛、体育比赛,更有甚者连白酒都以其命名。 

⑤金庸先生亲临华山,也是唯一一次登上华山,并题写“华山论剑”四个大字,却是在 2003年,地点正在此地。不见华山,却将华山写得路人皆知、人神共往,这要算是作家的秘籍绝技了吧。 

⑥走出“华山论剑”,再过一段上行的狭长石阶,便是苍龙岭。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似腾龙一般挡住去路。石面高隆呈斜坡,只能手脚并用爬上石面,两边绝壑千尺,连站直的勇气都宣告撤退,只怀抱一颗怯懦的苦胆龟缩于石面。传说韩愈过此处时吓得大哭,投书求救。我只敢坐着合个影,几次三番想站一站,或者试图走到石头的端顶看看前面的路,却无丝毫的勇力。此时蓦然回首,只见北峰四面悬绝,下通地脉,巍巍然,天地之间,云台之上一枝独秀也。 

⑦苍龙岭便成为我登临华山的制高点。走过苍龙岭,便可登金锁关,是往东、南、西、中峰的必经之路。远远望去,若云梯垂挂,人蚁附壁穿梭,只是那一望,我的心便像狂风之叶哆嗦不止。看来,这世上许多的风景是我永远不能抵达的。 

⑧此刻,知了长鸣,不时有一声大吼从人群中猛地蹿起:“哦——哦——哦——”像剑、像鞭,直插云霄。展翅的大雁见怪不怪,凌空盘旋。小巧的云雀不卑不亢,翩然划行。华山的片片山峰形似挺立在中华大地中心的倚天之剑。环顾左右,实在找不出一块平坦得可容五人一决高下的地方了。对于单打独斗、飞檐走壁的大侠们,华山论剑无异于剑尖上的挑战。这才是武侠高手的巅峰梦想啊。 

⑨我怯懦地走此一遭,蓦然明白金大侠何以选华山为武林高手一决天下的擂台。原来世上很多的艰险,只为成全绝世高人。我们能当一回看客已属大幸运。回程时又遇一位送水的老人,仍是七十多岁的年纪,爬阶踏坎,如履平地。而这些挑夫仿佛剑走飞侠,日日年年,何尝不是真的修行就这样不断地前行,不断地告别吧。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