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洛阳市2020年中考语文三模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如果机器人都能考上大学,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

    ①2019年11月19日,中新网转载了日本共同社的一则新闻,据报道,人工智能挑战了高考英语试卷。这张试卷的满分是200分,人工智能得了185分的不错成绩。

    ②查询了一下这个考试机器人的历史,发现从2011年就发起研究的这个项目,希望让人工智能与18岁的学生做一个智能水平的比较。人工智能需要自己阅读纸质试卷,理解问题并做出正确的解答,所以难度还是相当大的。这个人工智能上一次挑战英语高考试卷的时候还是2016年,当时,它只得了95分,但时隔三年,它已经由一名不及格的学渣成长为一名准学霸了。

    ③说起人工智能的话题,总是让人觉得喜忧参半的。

    ④先来看一份数据:根据《2017年中国制造行业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2010年时,中美两国制造业的总产值相差不多,但我国的产业工人却比美国多了10倍,约为1.14亿人。假如美国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的话,那么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产业工人将大量下降。甚至,我们的工人数量会比美国还要少,因为从2013年至今,中国一直保持着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地位。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30%的工业机器人都被用来武装中国工厂的生产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

    ⑤除了制造行业,建筑业、服务业也在遭受着人工智能的强烈冲击。随着机器人在各个行业领域的逐渐普及,未来必将会取代人类的工作,而重复性体力劳动工作必然是第一批牺牲品。2018年,中国的农民工人口总数仍有2.88亿人,他们从事的绝大部分工作,都可以被机器人取代。按照《智能红利》这本书上的说法,机器人全面应用后,将会释放超过2.4亿的就业人口。

    ⑥所以,我们很容易可以得出结论: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已经是一个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事情了。

    ⑦但是,这对于人类的未来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对此,社会上恰好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即“失业论”和“创业论”。

    ⑧失业论的观点是说,在未来,人类的工作必然会被人工智能逐渐取代。

    ⑨而创业论的观点刚好相反,创业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工作岗位总量并不会因为人工智能的介入而减少,相反,我们会不断地创造出更多的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岗位来。

    ⑩其实,同样是“失业论”,还有乐观和悲观两种不同的论调。

    ⑪乐观派认为,人工智能会让人类的生产力大幅度提升,人类可能就此直接进入福利社会。没有工作的人,依然可以拥有幸福、快乐的生活。他们可以有大把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读书、绘画、写作和旅行。人们的创造力将会因为不必工作而得到充分的释放。人们将拥有更高的知识水平。人类很可能因此而直接走上快车道。

    ⑫但是“失业论”的悲观派看到的远景则比较灰暗。有一种观点认为机器人的全面普及是一种新的奴隶制。机器人是企业主的私人财产,这与奴隶制社会中,奴隶是奴隶主的财产一样。这必将导致财富进一步向着金字塔的顶端集中。

    ⑬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伊曼纽尔·赛斯,就是一位“失业论”的悲观派代表。他认为,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会让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越来越低,这会进一步导致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下降,从而让社会经济增长停滞。

    ⑭还有一些经济学家,他们也看到了财富正在被极少数富人聚集起来这一事实,但他们仍然对世界的平衡发展保持着乐观态度,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创业论”。

    ⑮在支持创业论的专家中,《失控》的作者、未来学家凯文·凯利是最为我们所熟知的一位。凯文·凯利认为,与聪明的人工智能协作将是我们首先要学会的事情,虽然人工智能驾驶飞机的能力很不错,但我们仍然希望它能在飞行员的监督下工作。人工智能越是聪明,我们就越是能想出更多的主意,把人工智能用到以前不存在的领域中去。未来将会有数以万计的创业公司,会专门去寻找人工智能可以应用的新领域,而这将提供数量巨大的工作机会。

    ⑯我不知道,你支持哪种观点。在我看来,只有在一个不太长的未来,比如说100年之内,失业和创业才会并存。假如把时间拉到足够长,那不用怀疑,现在人类能做的事情,99%以上都是人工智能可以胜任的。甚至很多人以为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写作、作曲、绘画、导演等等工作,也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掉的。

    ⑰以前,我们总是用人工智能与几岁孩子的智力相提并论,但现在人工智能已经能够考上东京大学了。我们已经不需要费神去思考,哪些工作会消失,哪些工作会留下来了。似乎思考一下哪些行业还可以更好的与人工智能结合,反而成了更值得我们去做的事情。

(作者:汪诘 有删改)

(1)、从全文看,开头两段有什么作用。
(2)、第⑦—⑰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第④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面两则材料分别放在文中的哪一段合适?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

李开复是中国最早的人工智能专家,他曾经在演讲中预测:未来只有10%甚至更少的人才拥有工作的机会。那个时候,工作并不是为了赚钱吃饭,有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特权。当然,他没有说这个未来可能会是多久之后的未来。

(材料二)

《奇点临近》的作者雷·库兹韦尔,他认为人类一旦走上了快车道,甚至会突破进化的限制,成为一个永生的新物种。在他看来,失业根本不算什么,创造力的释放才是关键力量,而人类的未来将一片光明。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洗手间里的晚宴
周海亮
①女佣住在主人家附近,一片破旧平房中的二间。她是单身母亲,独自带一个四岁的男孩。每天她都早早帮主人收拾完毕,然后返回自己的家.主人也曾留她住下,却是被她拒绝。因为她是女佣,她非常自卑。
②那天主人要请很多客人吃饭。主人对女佣说:“今天您能不能辛苦一点儿。晚一些回家。”女佣说:“当然可以,不过我儿子见不到我,会害怕的。”主人说:“那您把他也带过来吧,不好意思今天情况有些特殊。”那时已是黄昏.客人们马上就到,女佣急匆匆回家,拉了自己的儿子往主人家赶。儿子问要去哪里,女佣说带他参加一个晚宴。
③四岁的儿子并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一位佣人。
④女佣把儿子关进主人家的书房,她让儿子先呆在那里。然后女佣进了厨房,做菜、切水果、煮咖啡,忙个不停 不断有客人拉响门铃,主人或者女佣跑过去开门。有时女佣进书房看看,她的儿子正安静地坐在那里。儿子问晚宴什么时候开始,女佣说:“不急,你悄悄在这里呆着,别出声。”
⑤可是,不断有客人光临主人的书房。或许他们知道男孩是女佣的儿子,或许并不知道。他们亲切地拍拍小男孩的头,然后自顾翻看着主人书架上的书,并对墙上的挂画赞不绝口。男孩始终安静地坐在一旁,他在急切地等待着晚宴的开始。
女佣有些不安,到处都是客人,她的儿子无处可藏。她不想让儿子破坏聚会的快乐气氛,更不想让年幼的儿子知道主人和女佣的区别,富有和贫穷的区别。后来她把儿子叫出书房,并将他关进主人的洗手间。主人的豪宅有两个洗手间,一个主人用,一个客人用。她看看儿子,指指洗手间里的马桶。“这是单独给你准备的房间,”她说,“这是一个凳子。”然后她再指指大理石的洗漱台,“这是一张桌子。”她从怀里掏出两根香肠,放进一个盘子里。“这是属于你的,”母亲说,“现在晚宴开始了。”
⑦盘子是从主人的厨房里拿来的。香肠是她在回家的路上买的,她已经很久没给儿子买过香肠了。女佣说这些时,努力地抑制泪水。没办法,主人的洗手间是房子里唯一安静的地方。
⑧男孩在贫困中长大,他从没见过这么豪华的房子,更没见过洗手间。他不认识抽水马桶,不认识漂亮的大理石洗漱台。他闻着洗涤液和香皂的淡淡香气,幸福得不能自拔。他坐在地上,将盘子放在马桶盖上。他盯着盘子里的香肠,为自己唱起快乐的歌。
⑨晚宴开始的时候,主人突然想起女佣的儿子。他去厨房问女佣,女佣说她也不知道,也许是跑出去玩了吧.主人看女佣躲闪着的目光,就在房子里静静地寻找。终于他顺着歌声找到了洗手间里的男孩。那时男孩正将一根香肠放进嘴里。他愣住了。
⑩他问:“你躲在这里干什么?”男孩说:“我是来这里参加晚宴的,现在我正在吃晚餐。”他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男孩说:“我当然知道,这是晚宴的主人单独为我准备的房间。”他说:“是你妈妈这样告诉你的吧?”男孩说:”是的,其实不用妈妈说,我也知道,晚宴的主人一定会为我准备最好的房间。”
⑪不过,男孩指了指盘子里的香肠,“我希望能有个人陪我吃这些东西。”
⑫主人的鼻子有些发酸,用不着再问,他已经明白眼前的一切。他默默走回餐桌前,对所有的客人说:“对不起,今天我不能陪你们共进晚餐了,我得陪一位特殊的客人。”然后,他从餐桌上端走两个盘子。他来到洗手间的门口,礼貌地敲门,得到男孩的允许后,他推开门,把两个盘子放到马桶盖上,他说:“这么好的房间,当然不能让你一个人享用,我们将共进晚餐。”
⑬那天他和男孩聊了许多。他让男孩坚信,洗手间是整栋房子里最好的房间。他们在洗手间里吃了很多东西,唱了很多歌。不断有客人敲门进来,他们向主人和男孩问好,他们递给男孩美味的苹果汁和烤成金黄的鸡超.他们露出夸张和羡慕的表情,后来他们干脆一起挤到小小的洗手间里,给男孩唱起了歌。每个人都很认真,没有一个人认为这是一场闹剧。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探秘亚洲第一“重”箭

史峰

       ①2016年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实现首飞,它挑战了中国火箭设计、制造、合练的最高水平。

       ②长征五号是我国运载火箭家族中个头最大的,你得仰头使劲看,才能从头到脚将它看周全。它的最大身高可达62米,足有二十多层楼高。当它矗立时,绝对是直入云天的震撼模样,霸气十足!

       ③除了身材高大,长征五号外形也相当壮硕,它的最大直径是5.2米,腰围约合16米,需十多个人才能将它合围起来。另外,长征五号的体重(起飞重量)高达869吨,相当于20多辆载重汽车的重量。

       ④在世界各国的现役大火箭中,长征五号是最重的,是名副其实的国际级大火箭,堪称火箭中的“巨无霸”——即使是排名第二的俄罗斯大火箭安加拉号,体重也只有770吨,远远比不上咱们的长征五号壮硕的身型。

       ⑤长征五号体重八百多吨,其中燃料就占了90%的分量,这些燃料都是以超低温状态填充进长征五号体内的,其中液氢的温度是零下252摄氏度,液氧的温度是零下183摄氏度,这几乎是氢、氧的低温极限。燃料温度这么低,所以长征五号绝对是“高冷哥”,它也因此被称为“冰箭”。

       ⑥以往的火箭,通常会选用一些有毒物质作为燃料,所以它们飞行时喷射的气体有毒,有的甚至有剧毒,对环境的危害比较大,而长征五号的燃料箱里加注的燃料是氧气和氢气,这两种气体燃烧产生的物质是水。此外,长征五号还加注了煤油作为飞行燃料。而无论氧气、氢气或是煤油,都属于环保型航天燃料,无毒、易制取,在降低火箭发射成本的同时,有效避免了环境污染。因此,长征五号是名副其实的环保箭,它的发射堪称是“环保秀”,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已走进环保通道,航天产业正在向着绿色产业转型。

       ⑦长征五号是大火箭,除了身体高大,动力也超大无比。为增强长征五号的动力,设计人员采用数百项革新技术,其中核心技术是研制出了大推力发动机——长征五号在芯级上使用YF—77液氢液氧发动机,助推器则使用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这两款全新研制的火箭发动机,是中国率先尝试无毒、无污染推进剂后结出的硕果。现在,一共有八台这种大发动机被装上了长征五号。这样,长征五号全箭起飞时,推力将达到无人能敌的1060吨——九月的航天舞台上,长征五号是万众瞩目的“大力水手”,它的“动力秀”,展示的是中国航天的硬实力。

       ⑧说一千,道一万,火箭发射安全最重要,没有安全其他一概免谈。为确保长征五号能安全发射,箭身核心控制仪器普遍采用了“三取二”系统备份技术,通俗地说,就是每一种控制仪器都有三个同样的仪器互为备份,相当于让长征五号在每一项控制系统中拥有三个“大脑”,使它在飞天过程中能始终保持头脑清楚,临危不乱。同时,为提升火箭发射的安全性能,科研人员一丝不苟地排除一切可能带来发射事故的安全隐患,将长征五号十多万个零件全都制作得分毫不差,使其安全可靠系数从0.97提升到0.98。

       ⑨未来,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将完成发射嫦娥五号、空间站核心舱以及承载火星探测等重要任务。这些航天任务,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重大航天专项工程。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长征五号将充分展现出它卓越的本领,让我们拭目以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断头树也有春天

【英】珍·古德

    ①写下这段文字时,我正坐在英格兰伯恩茅斯的家中,抬头就能望见窗外的几棵树。其中一棵山毛榉树是我的最爱。小时候,它的树枝便是我最好的椅背,倚着它,我读完了《人猿泰山》,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生活在森林里。

    ②山毛榉树是我最好的玩伴,我常常在树上一待就是几个小时。我每天都会轻唤着它的名字,把自己的一些小秘密说给它听。夏日午后,当微风穿过枝丫,我仿佛听到了它的呢喃低语。A叶儿轻轻摆着,边歌边舞,那是它为我精心设计的演出。刮大风的时候,我搂紧它的臂膀,随它一起在风中摇晃。

    ③每当我徘徊在一棵大树下时,我总是惊叹于树里隐藏了多少岁月的故事,那展臂迎风的树枝经受了多少载的风雨,还有那多到无法数清的树叶,有多少歌儿要吟唱。我们所能看到的地面上的部分,只是树的一部分,在那深不可及的地下,埋藏着它最深沉的心事和渴望。B也许是与树接触久了,我似乎读懂了树的语言,理解了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另一个世界。

    ④“幸存者”是一棵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中幸存的豆梨树。20世纪70年代起,它就被栽植在世贸中心5号楼附近,年年用绽放的白色小花,为水泥世界里的人们送来春的讯息。与同伴一样,它也被埋在了倒塌的双子塔下。

    ⑤一个月后,清理残骸的工人发现了它。彼时,树已经被“肢解”——水泥碎块砸得它“身首异处”,剩下的树干被烧焦,树根严重受损。人们把它送入纽约公园的苗圃。

    ⑥苗圃的管理人员告诉我,第一次看见这棵断头树时,他觉得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方法让这棵树起死回生,他没想到去掉表层烧焦部分的“幸存者”,竟在苗圃的优质土壤里生根了。

    ⑦“幸存者”注定拥有不平凡的生命。2010年春天,一场可怕的风暴以每小时160公里的速度席卷了“幸存者”所在的区域。风暴过后,“幸存者”已有部分树根裸露在外,苗圃管理人员给“幸存者”又做了一次大手术。

    ⑧起初他们不敢有太大的动作,只是把树枝抬起来一些,让树干跟地面依然保持一定角度。在根部堆上覆盖物和肥料。他们甚至不敢直接给树浇水,而是每天轻轻为它洒水。几周后,“幸存者”再一次起死回生。

    ⑨2010年12月,“幸存者”被移回发现它的地方。“9·11”纪念馆的设计负责人说最初一些人反对将“幸存者”移回来,认为原址上种满了新树,而“幸存者”作为唯一的豆梨树,会破坏园林景观的对称性。事实上,作为世贸中心遗址上唯一幸存的生命,人们纷纷来与它合影,将象征着感恩、鼓励、关爱的蓝丝带系在它的树枝上。

    ⑩四月的一个清冷的早晨,金色的阳光包围在它的四周,我看到的是一位戴着光环的精神领袖。站在为保护它而设立的护栏外,眼泪模糊了我的视线。它的花期已过,枝头略显寂寥。但就在我站了很久,准备离去时,惊喜出现了:我突然看见三朵小小的白花挤在一起,仁慈、悲悯的博大意义的体会世间某种美好和温暖生意的感受尊重、善待其他生命的认知,藏在枝叶深处。它仿佛在告诉人们:“不要伤感,只要还有希望,哪怕受尽伤害,哪怕春已远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苏州园林(节选)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④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⑤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