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随州市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小题。

素质能管出来吗?

    ①近年来,“伸腿绊高铁”“抢夺方向盘”“遛狗不拴绳”等不文明现象屡见报端,引起舆论关注。这些不文明现象暴露出我们一些社会成员的公民素质“欠费”,国民素质有待提升。而文明素质的提升需要制度的保障与法律的约束,需要大力地“管”。

    ②“管”可以出素质,“管”可以保文明。如果不“管”,即使是所谓的高素质国家国民,所谓的名人都会出现不文明的行为。美国一对姐妹在吴哥窟寺庙内互拍裸照;阿姆斯特丹博物馆的喷泉广场,欧洲游客纷纷在池内泡脚;篮球明星哈登在上海骑电动车逆行……这些事例表明,文明素质的高下与名声无关,与身份无关,不文明现象就算再微小,也会影响个人形象,甚至会损害城市国家的面貌。

    ③文明素质需要管,关键在于要有规则制度的管束。同一个人,在绿皮火车里可能会无所顾忌地吸烟,但上了高铁,在制度的管束下就能全程忍住烟瘾;以前喝醉了酒也敢开车上路,醉驾入刑后,“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已蔚然成风;曾经久推不动的垃圾分类,经立法强制执行后正逐渐变为新的风尚。

    ④虽有规则制度,但如果落实不到位,不文明行为就会屡禁不止,比如,针对不文明养犬行为,虽然各地都出台了相关规定,但在实施中存在很多困难,所以我们依然能在小区、公园里,见到四处撒欢、无人牵引的宠物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明文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但因为惩戒的力度不够,所以王源、孙红雷等明星依然在室内公共场所吞云吐雾……因此,面对不文明行为,必须要落实相应的惩戒措施,加大惩戒力度,否则就会影响全社会的敬畏,甚至诱使人们仿效那些失“礼”少“德”的无素质行为。

    ⑤规则制度如果能够持续地落实,国民素质在有力监管的过程中就会逐步提高,国家文明水平也会整体提升,最终促进社会与国家的和谐发展。新加坡在世界上一直是高素质国家的代表,但在高素质的背后,是严苛法律的执行。在新加坡,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冲马桶等都会受到五百到二千新元的高额罚款。严格的法制法规的贯彻落实,让国民有了由内而外的对制度规则的服从,最后慢慢养成了习惯。2018年,日本球迷在世界杯比赛结束后,冒雨自觉清理看台的高素质行为给全世界上了生动的一课。其实在日本,插队、劝酒,甚至爬电线杆、出租车内呕吐都会被重罚。在此长久的规范管理之下,国民的文明自觉意识已形成。

    ⑥素质的养成无法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提高文明素质,管一时靠惩戒,管一世靠长久有效的法律监督。我们要对不文明行为坚持“零容忍”,这样才能不断筑牢社会的文明底线,让文明成为一种社会信仰。

(节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1)、请梳理选文的论证结构,完成下表。

(是什么)中心论点(第①段)A

(为什么)分论点一(第②段)“管”可以出素质,“管”可以保文明。

(怎么样)分论点二(第③段)B 

分论点三(第④--⑤段)规则制度不但要落实,而且还要持续地落实,有力地监管。

(2)、请简述选文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3)、你是否同意链接材料中网友的观点?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1月26日,一男性游客在微博发布抓红嘴鸥合影的照片,被举报后罚款2000元。此新闻一经曝光,有网友为其鸣不平,认为合个影而已,没必要重罚。

(4)、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选文第①段通过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事件,引出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曾经久推不动的垃圾分类,经立法强制执行后已经成为新的风尚。 C、第④段从反面举了不文明养犬,明星在室内公共场合吸烟的例子,第⑤段从正面列举了新加坡、日本高素质的例子,形成了正反对比论证 D、第⑥段呼吁文明素质要靠长久有效的法律监督,进行了正反对比论证。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古今中外,对水的比拟甚多。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最高尚的品德像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求回报的水一样,可谓把对水的比拟推向某种极致。近读有关新解“上善若水”的文字,感念世事人生,不觉便生出感慨:以水为镜,可映鉴人生,人生如水,方潇洒一世。
      ②平和心态静如水。唐代诗人刘禹锡感叹“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人心虽不如水,但不等于不可以达到。水从高处来,只向低处流,乃至归入大海,贵在平静低调。人生如是,遇事当有平常心:知足者常乐——在名利问题上,没有奢望,就没有失望,更不会绝望;能忍者常安——除非大是大非,少争我高你低,忍耐、忍让一下也就海阔天空、心平气和了;老实者常在——不做亏心事,当个老实人,行得端、立得稳,有时眼前可能吃点亏,但最终不吃亏。
      ③正直为人明如水。水无颜色,晶莹剔透,清澈见底。为人处事若透明如水,则一生光明磊落。东汉名臣杨震在任时,旧部王密夜晚怀揣十金拜见,并称:“暮夜无知者。”杨震严辞拒绝:“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四知”足见杨震磊落的胸襟!
      ④笑对坎坷韧如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坚定者是水;“抽刀断水水更流”,坚韧者是水。人生道路犹如九曲黄河,曲折坎坷不平坦。“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面对坎坷,需有胸襟,更需坚定、坚韧。无论自然界的灾害,还是生活上的挫折,当淡泊从容,沉着应对,宠辱不惊。若此,则“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⑤人生,当如水之静,如水之明,如水之韧。

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学者的态度与精神

        ①我向来最佩服的,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最景仰的,是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

        ②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怎么样?他们的态度就是:绝对地服从真理,猛烈地牺牲成见。

        ③印度学说的派别将近百种。他们互相争辩的激烈,可想而知;但他们争辩的态度,却很可注意。当未辩论以前,那辩论者往往宣言:“若辩论败了,就自杀以报,或归依做弟子。”辩论之后,那辩论败的不是立刻自杀,就是立刻归依做弟子,决不作狡辩,决不作遁词①,更没有无理的谩骂,话出题外,另生枝词的现象,像我中国学者的常态。这种态度,你看可佩服不佩服?这才真是“只晓得有真理,不晓得有成见”呢!这就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我希望中国的新学者也有这种态度。

        ④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又怎么样呢?他们的精神就是:宁愿牺牲性命,不愿牺牲真理。

        ⑤欧洲中古时的学者,因发明真理,拥护真理,以致焚身入狱的,很不鲜见。他们那为着真理,牺牲生命时所受的痛苦,若给中国学者看了,很觉得很不值得。但真理却因此昌明了!人类却因此进化了!那学者一时的生命与痛苦又算得什么,那学者的心中只晓得真理的价值,不晓得生命的价值,这才真是“学者的精神”!

        ⑥总之,学者的责任本是探求真理,真理是学者第一种的生命。小己的成见与外界的势力都是真理的大敌。抵抗这种大敌的器械,莫过于古印度学者服从真理、牺牲成见的态度;欧洲中古学者拥护真理,牺牲生命的精神。这种态度,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国新学者应具的态度,应抱的精神!

                                                                                                                                                                                              (选自《百年老课文》,有改动)

      【注】①遁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阅读《成大事者必有静气》,回答小题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圣贤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沉得住气。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淝水之战,谢安率领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抵御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可谢安在后方军帐里依然不慌不忙地下棋,可谓“险不惊于心”。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谢安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可谓“成不喜于色”。谢安用他的表现很好地诠释了静气的内涵!

       ③那么,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呢?

       ④首先,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一)航天英雄杨利伟,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做到了200多次操作没有一次失误。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只有经过十几年如一日地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镇定从容地完成这样的操作。

       ⑤其次,养静气需要多读书。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如何拥有这种能力和本领呢?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多读书。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二)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恐慌。林语堂先生说的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读书可以安顿好我们那颗动荡不安的心。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处事越镇静。

       ⑥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其实静气和正气是相互滋养的,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⑦静生于缝隙,树静立于风雨,人静行于世间。人不能没有静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就像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普照的阳光。(三)有静气的人,就如同巍峨的大山,任脚下花开花落,任世间风云变幻,岿然不动,坚定泰然。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居家劳动也是一种教育

顾建军

    ①去年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寒假结束之后,考虑到疫情的影响,各地延期开学。面对“加长版”的假期,面对各种空中课堂,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有必要改变一些地区防疫期间中小学生单一的学习模式。增加居家劳动实践内容?

    ②对中小学生来说,疫情期间的长时间居家,一些小区、村庄的封闭式管理,一些亲戚朋友的“隔离”状态,都是从未有过的体验。在这一特殊时期,学生从居家的现实生活情境出发,在进行学科知识、体艺活动等远程学习的同时,充分利用家庭的既有资源,进行适宜、适量的居家劳动实践,将会起到多方面的收获。适当的居家劳动,让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既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强防疫抗病能力,又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育热爱劳动的美好品德。

    ③在中小学生居家劳动实践中,老师和家长首先应引导学生学习榜样,树立积极的劳动观念。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解放军战士、科研工作者,为抗疫做好物资保障的生产者、运输司机、快递小哥,日夜值守的社区基层工作者、网格员等等,他们用特别时期的特别坚守,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奉献之歌。因此,让学生学习全国战“疫”中各个行业的劳动者,有利于为他们铺就积极向上的人生“底色”。

    ④居家劳动实践,还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家制宜、就家取材,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形式不拘,内容多样,包括居家整理劳动、家庭餐饮劳动、家庭绿植养护劳动、家庭手工制作劳动、家居环境改造劳动等。长期以来,相当多的家庭由于家长的溺爱与包办,孩子既缺少劳动的观念与习惯,又缺乏基本的劳动技能。据南京师范大学劳动教育课题组2019年对全国3390位家长的调查,小学生一、二年级周一至周五平均家务劳动时间约为17.33分钟,三至六年级约为17.49分钟,初中生约为17.02分钟。这说明,我国中小学生的家务劳动时间不足。因此,            

    ⑤此外,学生居家劳动实践,还要注意引导他们讲究方式方法。居家劳动,不仅仅是一种体力劳动,也是一种智力劳动。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劳动安全,强化居家劳动实践中的感悟、探究与创造,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安全劳动、创造性劳动,有利于他们体脑结合、知行合一、身心和谐。

    ⑥“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居家学习期间,倡导中小学生基于家庭环境,结合疫情防控知识学习和实施要求,进行力所能及的居家劳动实践,对于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来说,不仅重要,而且可行。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