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5-2016学年江苏无锡市长泾片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学者的态度与精神

        ①我向来最佩服的,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最景仰的,是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

        ②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怎么样?他们的态度就是:绝对地服从真理,猛烈地牺牲成见。

        ③印度学说的派别将近百种。他们互相争辩的激烈,可想而知;但他们争辩的态度,却很可注意。当未辩论以前,那辩论者往往宣言:“若辩论败了,就自杀以报,或归依做弟子。”辩论之后,那辩论败的不是立刻自杀,就是立刻归依做弟子,决不作狡辩,决不作遁词①,更没有无理的谩骂,话出题外,另生枝词的现象,像我中国学者的常态。这种态度,你看可佩服不佩服?这才真是“只晓得有真理,不晓得有成见”呢!这就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我希望中国的新学者也有这种态度。

        ④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又怎么样呢?他们的精神就是:宁愿牺牲性命,不愿牺牲真理。

        ⑤欧洲中古时的学者,因发明真理,拥护真理,以致焚身入狱的,很不鲜见。他们那为着真理,牺牲生命时所受的痛苦,若给中国学者看了,很觉得很不值得。但真理却因此昌明了!人类却因此进化了!那学者一时的生命与痛苦又算得什么,那学者的心中只晓得真理的价值,不晓得生命的价值,这才真是“学者的精神”!

        ⑥总之,学者的责任本是探求真理,真理是学者第一种的生命。小己的成见与外界的势力都是真理的大敌。抵抗这种大敌的器械,莫过于古印度学者服从真理、牺牲成见的态度;欧洲中古学者拥护真理,牺牲生命的精神。这种态度,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国新学者应具的态度,应抱的精神!

                                                                                                                                                                                              (选自《百年老课文》,有改动)

      【注】①遁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1)、第⑤段谈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时,提到“中国学者”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

(2)、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题目。
         ①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有很多可以放弃的东西,但万万不可轻言放弃的是:努力。
         ②你是否知道鲮鱼和鲦鱼的习性?鲮鱼喜欢吃鲦鱼,鲦鱼总是躲避鲮鱼,有人曾经用这两种鱼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者用玻璃板把一个水池隔成两半,把一条鲮鱼和一条鲦鱼分别放在玻璃隔板的两侧,开始时,鲮鱼要吃鲦鱼,飞快地向鲦鱼游去,可每次都撞在玻璃板上,游不过去。过了一会儿工夫,鲮鱼放弃了努力,不再向鲦鱼那边游去。更有趣的是,当实验者将玻璃板抽出来之后,鲮鱼也不再尝试去吃鲦鱼了!鲮鱼失去了吃掉鲦鱼的信心,放弃了已经可以达到目的的努力。
        ③其实,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有时也会犯鲮鱼那样的错误。记得4分钟跑完1英里的故事吧?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达到4分钟跑完1英里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们曾让狮子追赶奔跑者,也曾喝过真正的老虎奶,但是都没实现目标。于是,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断言:人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路程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骨骼结构不对头,肺活量不够大,风的阻力又太大。理由实在很多很多。
         ④然而,有一个人首先开创了4分钟跑完1英里的纪录,证明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断言都错了。这个人就是罗杰•班尼斯特。更令人惊叹的是,一马当先竟引来了万马奔腾。在此之后的一年里,又有300名运动员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的路程。
         ⑤训练技术并没有重大突破,人类的骨骼结构也没有大的改变,数十年前被认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今天变成了现实?是因为有人没有放弃努力,是因为有了榜样的力量。
         ⑥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路上,有时候障碍的确存在,甚至很多;但有时候障碍已经消失,或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克服,可我们还误认为障碍仍然存在,不可逾越。可以说,有好多障碍并不是存在于外界,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⑦几乎每个胜利者,都曾经是个失败者。胜利者与失败者的重要区别是:胜利者屡败屡战,决不轻易放弃努力;失败者偶遇挫折,却很快放弃了努力。
        ⑧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道河,那道河叫放弃。
        ⑨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座桥,那座桥叫努力。   

阅读麦家的《幸福之计在于简》,完成小题。

幸福之计在于简

      ①曾养过两只狗。

      ②一只是朋友送的德国牧羊犬,名门血统,姿态高贵,仪表堂堂。我不敢慢待,每天都用上好的骨、肉款待,有时还喂羊汤、牛奶。渐渐地,它除了精肉细骨,其他食物一概不食,包括龙骨和猪皮。到后来甚至连从超市买来的高价狗粮,它也懒得瞄一眼,像娇生惯养的小姐,或是满腹怨气的贵妇,而我分明从它慵懒、冷漠的眼神里,看到了它深深的不满和厚重的怨气。

      ③另外一只是我在部队时养的狼狗。那时,我任务繁重,对狗只能粗养,想起了给它丢点剩饭菜,想不起就任它自生自灭。日子长了,我发现,我慢待的不是皱纹、芦苇,或其他东西,我慢待的是真诚,真诚的“朋友”。这位朋友只需一碗糙米饭,加上一点点荤腥,就能开心,感到忘怀的快乐,为我们的友情雀跃,神采奕奕,奔跑如风。

      ④我讲它们的事不是为了纪念,为了纪念不是这种写法;当然也不是为了板起脸做批判,那很无趣,甚至是傻。我只是想陈述一个道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道理司马光早讲过。

      ⑤在外人看来,我名利双收,风光无限。其实,我时时感到沮丧。因为这时代与我的愿望是有距离的,物质的过分泛滥、强势和情感的过于复杂、虚假,歪曲、掩盖、抽离了太多东西,包括公理和常识。我时常想,我们至深的需要,不过如冬日的阳光一般和煦、简单。但总有人,太多人,喜欢顶着烈日,化身飞蛾,投向华丽的火焰。我的沮丧不是因为灭亡,相反,人们学会了极端地展览生存,却同样极端地遗忘了幸福之根本——何止是人,我的德国牧羊犬就是这样,在高标准的物质生活中学会了痛苦,狼狗却给了我莫大的温暖和幽远的感悟。幽远的名字是幸福。

      ⑥幸福必须是单纯的,单纯多一点,欲望就可以少一点。有个成语,叫作欲壑难填,道出了无上智慧。欲望就是个永远无法满足的东西,如同多米诺骨牌,打开一扇门,紧接着其他的门跟着就打开了。而绝大部分欲望是无用的,只会让你的生活变得复杂,一复杂你就会茫然。太多现代人少了思考,很多问题他们是不问的,生活节奏太快,没有时间去问。人们总是在不停地往前冲,以为前面有很多东西在等待我们,其实,很多东西是在我们身后。我们应该停下来等一等被我们落在身后的灵魂。

      ⑦我一直认为,满足欲望的最好方式就是关闭欲望之门,正如古人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选自《今日文摘》2015年第15期,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别总踩着别人脚步走路

陈凌

    ①散发传统文化气息的故宫日历、印有个性话语的折扇、以“御花园彩石甬路”为主题的五彩耳钉……近来故宫博物院及其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一时间,把故宫文化带回家,在朋友圈晒一晒来自故宫的礼物,成为风尚。

    ②在晒景、晒娃、晒自拍居多的朋友圈,百年文物缘何走红?“既富有时代气息,有意思;也饱含历史厚重感,有韵味。古典基础上的点滴创新,铸就了故宫文创产品活着的灵魂。”一位网友的评价,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倘若原封不动地把日历、折扇搬到市场,即便有人青睐,恐怕也很难引一时风骚。相反,不管是与互联网联姻,还是接地气的创意,正是在渠道和内容上的更进一步,才让这些高大上的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③其实,文化最忌炒冷饭,最讲求创新创造。从写就一篇翰墨短文,到熔铸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无不需要贯注创新之魂。清代画家郑板桥自幼爱好书法,勤学苦练,临摹各家字帖,可总觉得自己进步不大,为此深感苦恼。他的妻子一语点破:“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猛然醒悟。此后,他力求创新,开创出了“板桥体”。“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一味固守,千篇一律,只会让文化丧失活力;善于推陈出新,呼吸现代新鲜的氧气,才能不断让文化绽放新芽,枝繁叶茂。

    ④反观当下,一些文化现象仍值得我们反思。比如,有的书籍,毫无创见不说,内容还东拼西凑,被人戏谑为“垃圾书”;有的综艺节目,千篇一律地从国外引入相似模式,结果水土不服,观众不买账;还有的电影,奉行“拿来主义”,剧情场景总是“借鉴”他人作品,屡陷抄袭漩涡,等等。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言:“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从这个意义而言,故宫文物的走红,既是一种警醒,更是一种启示。

    ⑤“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很多时候,我们慨叹无法抵达新的彼岸,究其缘由,与其说是因为文化创新思绪干涸,倒不如说是因为对自身挖掘得不够透彻。《南史》曾载,宋文帝时有一位名为陆澄的学士,好学博览,行、坐、食手不释卷,时称“硕学”,可其晚年想撰写一部《宋书》,却始终不成。原因在于,他是读了很多书,却一知半解。时人王俭戏称:“陆公,书橱也。”囫囵吞枣,难免思绪短路;甘做“书橱”,何谈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⑥“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文化创新这条新路上,或许有绊脚的石头 , 或许有拦路的枯枝,但不管怎样,一番披荆斩棘之后,我们必将发现一个更丰富、更精彩的世界。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30日第4版,有删改)

非文学作品阅读

读书是为了生命的完整

梁衡

①人为什么要读书?一句话,为了生命的完整,或者说是为了追回另一半的生命。人的生命,一半是物质,一半是精神。读书是对精神的那一半生命的能量补充。

②那么,人怎样实现自己这生命的另一半价值,构建精神世界呢?有六个层次。也就是人们阅读的六种基本追求,追求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和美感。这六个层次由低到高,反映着人们不同的文化程度、修养状态和价值取向。

③一是刺激需求。正常人的精神生活中总有企图改变平静、追求奇特、寻找刺激的一面。这种需求,与其说是精神追求,不如说是心理、生理追求,因为理性的成分还不多。在刺激需求下,会有非法的出版物市场,如黄色、低档出版物。这也说明人有自然的一面。

④二是休闲娱乐需求。按这种需求,就产生了一类轻松的作品,如花卉、鱼虫、时装、幽默、故事等。休闲娱乐需求在读者中的覆盖面最大,不但有闲阶层靠消遣读物打发时日,就是专业人员,也常常会翻翻书报以作休息。

⑤三是信息需求。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每个人在生活中也离不开信息,一条信息使一个决策成功,救活一个企业,或者使一个人致富的事,已屡见不鲜。以至于信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人们对信息的这种需求是书、报、刊等传媒的基础,特别是报纸存在的基础。

⑥以上这三个需求,虽属精神的,但仍不脱物质的羁绊,多为实用的需求。其载体也以报纸、杂志、电视为主。真正精神层面的是后面三大需求,其载体以书籍为主。

⑦四是知识需求。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粮食、蔬菜、肉类使人从孩子长成体魄健壮的成人,而知识使人聪明有本事。如果无知识,只能算半个人。所以人的一生专门安排一个学生时期,较集中地专门接受知识;以后直到老死以前,还要不断补充更新知识,这主要靠出版的书、报、刊,特别是书籍。

⑧五是审美需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原始人开始,人类就懂得对美的追求。这种本能的、不断发展提高的审美需求呼唤出版物一方面作为载体来提供审美对象,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等,另一方面又作为工具来帮助指导人们提高审美能力。

⑨六是思想需求。人的精神需求的最高层次是理性的思考。刺激是心理本能的满足,娱乐是心理休息,信息是人捕捉到的事物的信号,知识已进入到认识的总结。只有思想才能进入到理性,进入到规律和方法的把握,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更深刻的认识。这种需求,促使人们去读理论学术书刊,去通过具体出版物的形象、素材思考问题。

⑩真正要有感、有悟、有创造,改变人生,成就事业,有个性,自立于人海,流芳于青史,要靠对后三个层次的攻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量体裁衣用人才

①清人钱泳在《及园丛话》中讲述了量体裁衣的故事。北京城有个浙江宁波来的裁缝,手艺高超,他给人裁衣量尺寸时,对其年龄、相貌、性情,甚至何时中举等事都详细询问。他解释道:“如是少年中举,难免做气一些,因此衣服要前长后短;如是老年中举,弯腰曲背,因此衣服要前短后长。胖子的衣服宽,瘦子的衣服应窄点。性情急的人衣服宜短,性情慢些的人衣服宜长……”裁缝的厉害之处在于,不简单凭身材定尺寸,而是综合,考虑穿衣人各方面特点量身定制,使得裁剪出的衣服更合身、更适用。

②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甲)《履因丛话》中裁缝的“短长之理”,具有启示意义。

③(乙)人才的长与短是辩证的,一个人有长处,慎勿多苛求。寓言《西邻五子》中,西邻公根据五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安排不同工作,机敏者经商,眼盲的卜卦,跛脚的纺纱……正是因为西邻公有这样的“满眼人才观”,看到每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各得其所,才尽其用。后来,有人写诗赞曰:“自古完人何处寻,自有人才涌似云。”

④相反,如果在使用人才时不能对每一个人的基本情况、能力水平、特长弱项,做到了如指掌,就不可能在用人时提出最优方案,有时甚至会因用人不当而贻害无穷。诸葛亮错用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失了街亭;赵王误用纸上谈兵的赵括,致使长平之战大败。这些都是因为不知人之长、不识人之短的缘故。用什么人,要从事业发展、工作需要出发,首先看岗位需要,精准匹配、科学挑选,让“属虎的上山,属龙的下海。”(丙)只有坚持以事择人,根据人的短长“量体裁用”,才能让人才的创新活力充分迸发出来。

⑤人才培养使用是一门科学,有其基本规律。只要把握好人才使用的黄金期,就会更好发挥人才的价值。“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一个人没有经过必要的实践磨砺和时间沉淀,“揠苗助长”,过早提拔到重要岗位,可能导致“早熟的果子”长不大,味道涩。“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人才使用也慢不得、等不起。对那些年富力强、具备一定经验积累的人才,就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智慧力量,更好地服务国家、社会和人民。如果将人才备而不用、束之高阁,就难免会出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悲叹,造成这种人才浪费实质上就是对党和人民事业不负责任。

⑥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还需在人才的评价使用上,不再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全方位多角度评价,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大力推行“揭榜挂帅”制度,力聚“天下才”,谁有本事谁揭榜,让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