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 单元测试卷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 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 , 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有删改)

(1)、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2)、第④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一句中“往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文章第⑤段划线的“绊脚石”和“垫脚石”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4)、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成功是一种感受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的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的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常伴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需旁人认可,更不许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划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了一步,对人生的感悟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不也应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的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的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阅读《青果果,紫果果》,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果果,紫果果
①立夏一过,桑园里跑进去几个孩子就再也看不见了。孩子们一棵棵巡过来,巡过去,寻找紫了身子的桑果,妈妈在外边喊做事了,不出声,可心一急,红了身子的也塞进嘴去,红桑果怎经得起嚼呢,碰上舌头牙根就冒酸水了,再恋也只好吐出口。好不容易寻上棵不长叶子只结大果的,那是嫁接未成的野桑,会一连几天都去看望,看它青的变红,红的变紫,紫的变黑。桑果发紫的时候,学校也开始午睡了,那边紫果果枝头眺呀眺,这边身子困在教室里躁呀躁,怎么睡得着呢?“老师,我要小便”,教室门一出,跑步飞进“根据地”,不知不觉就忘了小便究竟应该多长时间,返回教室的时候,老师的脸早拉成马脸:“嗯,你小便能把嘴唇都小便紫了?”还是让紫果果打了“小报告”,站半节课那是最轻的惩罚了。
②不过,我还是断定桑果树是最喜欢孩子的 , 要不,为什么总是在我们最馋的时候果子结得那么甜?为什么总是把身子压得那么低,让每双小手都够得着?为什么谁家树上的桑果都可以采而不算偷?还长得那么小巧,小小的手采下来塞进小小的嘴里,一口一个。
③有同学馋我说,要吃桑果还不容易,去大河沿,爬上树就能吃一饱。我记牢了这句话,不过,那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的季节,谁的手上都有事做。一放学,我约了黑皮,背上猪草筐,做个眼神给妈妈,示意外出打猪草,一获批准,直奔大河沿。果不其然,远远的,小同伴早已到了,那时野桑一排,比我们门前的高大多了,傍着水斜着身子倾向河心,红果果紫果果像春节门前的鞭炮,一串串缀遍枝头。枝桠全不刁钻,我和黑皮脚一弹就到了树上,这里桑果都紫成黑的了,我俩像鸡啄米一样尽情尽兴起来。一会,黑皮说瞧你嘴唇,我说瞧你舌头,哈哈大笑,真的是孙悟空钻进蟠桃园了,痛快!
④ “站牢呵,当心掉进河里。”桑树下一个锄地老人笑眯眯地朝我们说。原来我们只顾巧取豪夺,忘了树边的蚕豆地和蚕豆边上刚放藤的南瓜,蚕豆踏歪了,南瓜墩踩蹋了,老人正在给板结了的土重新刨松。“上西边去采,那棵树上桑果更好。”老人不怪我们,还关照我们,真是天下的大好人,下树,赶另一棵,逮更大更甜的,把口袋装满,把隔天的也储备上。
⑤那天,我们真的快活死了,可打的猪草呢?猪草一棵也没进筐。口袋里的桑果,上树下树早成了渣,挤出的果汁把裤子染成了“花脸大侠”,回家结结实实挨了一顿揍。揍了又怎样呢?此后数年,我和黑皮还是每年必去“蟠桃园”。
⑥后来晓得,这些野桑都是那锄地的韩老大的,他兄弟3个,茅屋3间,独居河边。兄弟仨心肠好,但饭量大,再勤快也撑不好三人门头,兄弟仨省吃俭用齐心协力,腾出两间茅屋给老三,讨了个瞎子女人,老大老二两个鳏夫(guān fū,老而无妻的人)合住。我一直搞不清楚那排只结果子不长桑叶的野桑为什么一直不锯掉,为什么我们踩板了他的地他还是笑眯眯的,原来他,青果果日子里藏了颗紫果果心。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坚持“一件事原则”

亲爱的埃迪:

    ①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不仅是不明智的选择,而且是不切实际的考虑。在这封信里,我向你谈谈“一件事原则”,即专心地做好一件事,就能有所收益。

    ②在对一百多位获得杰出成就的人士的商业哲学观点进行分析之后,著名行为学者哈迈尔发现了这个事实:他们每个人都具有专心致志的优点。

    ③最成功的人都是能够迅速而果断地作出决定的人,他们总是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朝这个目标努力。譬如,伍尔沃斯的目标是要在全国各地设立一连串的“廉价连锁商店”,于是他把全部精力花在这件工作上,最终成为著名的商界大亨;林肯致力于解放黑奴,他排除万难专心于此,因此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李斯特内心充满了成为一名伟大律师的欲望,他把一切心力专注于这项目标,结果成为美国著名的律师之一……

    ④孩子,这些人物都是你所熟悉的,从他们的成功可以看出,所有成大事的人,都把明确的目标当作他们努力的主要推动力。专心就是把意识集中在这个目标上的行为,井要一直集中到找出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而且将之付诸实际行动。自信心和欲望是构成他们专心行为的主要因素。没有这些因素,专心致志的神奇力量将无从谈起。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拥有这种神奇的力量,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缺乏自信心,而且没有什么强烈的欲望。

    ⑤孩子,对于任何东西,你都可以渴望得到,只要你的需求合乎理性,并且十分强烈,那么专心这种力量将会帮助你得到它。假设你准备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或是一位杰出的演说家,或是一位显赫的商界主管,或是一位能力高超的金融家……那么你最好在每天就寝前及起床后,花上10分钟把你的思想集中在这项愿望上,以决定应该如何进行才有可能把它变成事实。

    ⑥当你要专心致志地集中你的思想时,应该把你的眼光投向一年、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假想你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假想你是这个时代最有力量的演说家,假想你是位极有影响力的人物,并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付出努力。

    ⑦一次只专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并积极地把它做成功,这样你就不会感到筋疲力尽。把你决定去做的那件事当戒是一大排抽屉中的一个抽屉。你的工作只是一次拉开一个抽屉,令人满意地完成抽屉内的工作,然后将抽屉推回去。不要总想着所有的抽屉,而要将精力集中于你已经打开了的那个抽屉。了解你在每次任务中所需担负的责任,了解你的权限。如果你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和失去控制,那你就是在浪费你的效率、健康和快乐。选择最重要的事先做,把其他的事放在一边。做得少一点儿,做得好一点儿,才能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⑧孩子,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如果你能向一个目标集中注意力,成功的机会将大大增加。全心专注在你所期望的一件事上,必如所期。祝你进步!

深爱你的父亲

(作者:弗罗姆。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谈    美

①艺术作品是通过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的。那这种楼阁是如何建筑起来的呢?我们拿一个艺术作品做实例。比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从文字上分析,他必定使用了想象。

②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比如看到寒鸦,心中就印下一个寒鸦的影子,知道它像什么样,这种心镜从外物摄来的影子就是“意象”。意象在脑中留有痕迹,眼睛看不见寒鸦时仍然可以想到寒鸦像什么样。

③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它们对艺术创造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再现的想象是:原来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如此,回想起来的意象仍然如此。比如我昨天看见一只鸦,今天回想它的形状,丝毫不用自己的意思去改变它,就是只用再现的想象。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比如这首诗里“奉帚”“金殿”“徘徊”等,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

④但是,____。创造的想象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长信怨》的精彩全在后两句,这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每个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从来却没有人想到诗的主人公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但这话一经王昌龄说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

⑤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⑥“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画家在一片荒林中描出一幅风景画来,都是在混乱的情境中把用得着的成分单提出来,把用不着的成分丢开,来造成一个完美的形象。诗有时也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作成。例如“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风吹草低见牛羊”……诸多名句都是从混乱的自然中划出美的意象来,全无机杼的痕迹。

⑦不过,创造的想象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因而大半要借“联想作用”。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联想又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班婕妤在《怨歌行》中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在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妤的作品,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到团扇的典故。“怀古”“忆旧”的作品大半起于接近联想,例如看到赤壁就想起曹操和苏东坡。

⑧《长信怨》里的“玉颜”一词中,“玉”和“颜”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只因为在色泽肤理上相类似,就嵌合在一起了。语言文字的引申义大半都是这样起来的。例如“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中三个动词都是起于类似联想的引申义。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作“拟人”。一切移情作用都起自类似联想,都是“拟人”的实例,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花”“鸟”、《长信怨》中的“寒鸦”等。人变成物通常叫作“托物”,班婕妤自比“团扇”就是实例。最普通的托物是“寓言”,寓言大多拿动植物的故事来隐射人类的是非善恶。

⑨总之,艺术创造想要意造出更为缥缈的空中楼阁,是需要借助想象的,如此才能更好地慰情遣兴。

(作者:朱光潜。有删改)

学校开展“月是故乡明”的中秋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活动。

老家的月亮

刘世河

①最早对月亮的记忆,是奶奶给我的。

②“月姥娘、亮堂堂,一照照到光腚上,乖孩子、睡觉觉,快呀快呀入梦乡……”儿时的印象中,许多个晚上奶奶就是哼着这支歌谣哄我入梦的。往往我并无睡意,就缠着奶奶讲故事。

③奶奶说,这月亮啊原是王母娘娘梳妆时不小心失手碰掉的一面银镜,它顺势滑下天庭,滚呀滚呀,后来就悬在半空变成了一座美丽的宫殿。可是馋嘴的“天狗”却以为它是一张香喷喷的大饼,就纷纷扑过来撕咬(后来才知道是月食),天便会一点点地暗下来。乡亲们以为此乃不祥之兆,就赶紧跑出家门,拼命地敲锣、敲铁盆、敲锅盖,还有敲犁铧的,大家边敲边扯着嗓子朝天上大喊,目的是快点把可恶的“天狗”赶跑。

④这情景在我十岁那年的秋天终于得以证实了一回,我亲眼目睹了乡亲们不约而同跑到大街上,那场面颇为壮观。不一会儿,“天狗”果真吓跑了,月亮又露出了它圆圆的笑脸。这时候,乡亲们并不着急回家,而是聚在那里欢呼雀跃,于是幸福的热浪满大街流淌……

⑤上学后,从书本上得知月亮原来是地球的一颗卫星,但这个新知并没给我带来丝毫惊喜,反而更让我觉得无趣。我还是执拗地以为奶奶讲的那个版本才更生动更有意思,而且更让我心生敬畏。后来读了一些古诗,才知道原来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居然也不知月亮到底为何物,有诗为证“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便有些小得意,这“白玉盘”跟奶奶说的“银镜”实乃半斤八两。

⑥对那面“银镜”从敬畏到感觉美好是从12岁那年跟着父亲在田里守秋过夜后开始的。那也是迄今为止我记忆中见到的最清澈的月亮了。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白露一过,地里的玉米、花生、红薯便都相继熟了,却离收割还差些日子。担心劳作半年的成果被贼人惦记上,父亲便领了我在田里彻夜守秋。父亲很少躺下睡觉,实在困得厉害,他就蹲在那里一锅接一锅地抽烟斗。而我则四脚朝天地躺在那个玉米秸搭成的窝棚里探出头来默默地看天。秋日的风,丝绸一样裹挟着夜的滋润和薄凉在田野上滑行。许是快到中秋节的缘故,那晚的月亮格外明朗、清澈,圆圆的、大大的、毫不吝啬地把如水的光泼洒下来,漫过田野、漫过窝棚、漫过父亲“吧嗒吧嗒”抽烟斗的身影……

⑦就因为这个画面,我曾经一度想去学绘画,好亲手画一幅大大的油画,让那份美好永远定格。尽管终是没能如愿,但那幅油画却早已涂在了我的心里,而且直到今天,呼啦啦30多年过去,却从未褪色。

⑧再后来,上了中学,看的书渐渐多起来,又发现这同一轮月亮在不同的人笔下却各有各的模样。而且还多与思乡有关。彼时因为年少,又从未离开过老家,所以总觉得那些借月思乡的词句有点矫情。而且,我还在心里暗暗发力,就凭这个我也得想办法走出这个小村,去看看外边的月亮到底有啥两样!18岁那年,征兵的消息一公布,我便赶紧报了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家乡的月亮点亮了我的梦想。只是在千里之外的军营里再抬头望月时,终于明白,这外边的月亮的确与老家的那个有所不同。

⑨我当兵的地方是在鸭绿江畔的丹东,顺着江岸,我有幸见识过“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阔;也领略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盛景;后来转业到济南,在大明湖边,千佛山上,都分别细赏过那轮皎月,尤其天上的那轮月亮和湖里的那轮月亮相映成趣,煞是美轮美奂;再后来定居青岛,诸如崂山看月,海滩赏月等等这些附庸浪漫的事儿更是没少干了,当然也实笃笃地体会了一把古人“山高月小”以及“海上生明月”的那种情怀,也有片刻的沉醉与惬意,可是,这些都还是比不过我心里的那幅“油画”,因为,越是看到它们就越发地想那轮老家的月亮,很想、很想!虽然我也懂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道理,但还是坚定的以为同一轮月亮在老家看,自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我想当年于良史能写出“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样的神来之笔,想必也是置身于自己家乡的那轮明月之下才有此等闲情的吧!

⑩人人都有一个老家,所以人人也都有一轮老家的月亮,想老家时,也就想这轮老家的月亮,年龄越大,离家越远,就越想。老家的月亮,是游子心里头最柔软的惆怅。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