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性学习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某校开展“优良家风,我传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家风,即门风,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某校开展“优良家风,我传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寻家风】以下是活动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材料。

材料一: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之类的对联;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

材料二:“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我的母亲》)

材料三:“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学父亲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摘自《习近平的家风:从父亲身上学到五件事》)

从以上材料中,你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把优良的家风传承下来?请写出两种。

(2)、【展家风】下面有三项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你想请书法家写一条横幅挂在家里的厅堂,你会选哪项,请结合家庭实际简述理由。

①家和万事兴        ②天道酬勤         ③百善孝为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民工父亲的“幸福”
                                                                                                        李良旭
     ①刚刚搬入新居不久。这天,我面朝着宽大的落地玻璃窗,端坐在电脑前,专心打字。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成桶地泼洒进来:温暖、清亮、宁静。心情,也沐浴在一片暖融融的气氛中。
      ②突然,大门响起一阵很不规则的敲门声。
      ③“你找谁?”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隙。
      ④“我是住在您这片小区里干活的民工,想请您帮个忙。”那个陌生人嗫嗫嚅嚅地说。
      ⑤“什么事?你说吧。”
      ⑥“快到暑假了,我儿子要到城里来看我,他很想知道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了多少漂亮的房子。房子是盖了许多,可我从不知道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给孩子描述清楚。要是他来了,我能带他到您家看一看吗?”
      ⑦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后,他望着我,一脸的焦灼和企盼,两眼露出渴求的神情。
      ⑧我恍然大悟——真是一个心细、慈爱的父亲啊!我也是一个父亲,在工作中取得了一点成绩,或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小文章,不也是喜欢在儿子面前表现一番吗?那是一个做父亲的自豪和骄傲啊!想到这,我答应了。
      ⑨他激动得连手也不知道放在哪里好了,脸上现出喜悦的神色。他连声说道:“您真是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随手就将门咣地关上了;有的还怀疑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了工棚……”
      ⑩几天后,这位民工父亲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小男孩十三、四岁,黝黑的皮肤,结实的身体,明亮的双眸。
      ⑪“换上吧。”我热情地说。父子俩换上了鞋套,像是生怕将木地板踏坏了似的,步子迈得格外轻缓,给人一种拘谨的感觉。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父亲对孩子说:“这位叔叔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建筑公司盖的。我负责砌墙,眼细、心细、手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对了,爸爸也通过了中级工的考试。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⑫儿子听着,眼里流露着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我又看到,一只小手和一只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父亲的腰板似乎挺直了许多。在一旁的我,心里也有一种温暖和甜蜜的感觉。
      ⑬一会儿,这对父子就看完了我的新居。退到门边时,这位民工父亲伸出手,重重地握住了我的手,感动地说道:“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我能带孩子到城里人家来看看,感受到了城里人家的温暖,这种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真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一下子,我也感动了,我和这位民工父亲的距离拉近了许多。我差一点把那位民工父亲的“幸福”弄成了碎片,一种隐痛扎着我的心。
      ⑭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那孩子对他父亲说道:“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一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⑮孩子仰起稚气的脸,眨着双眼,高声说道:“怎么不可能?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着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⑯听了孩子的一番话,这位民工父亲将孩子往怀里搂了搂
      ⑰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腰杆努力地挺了挺。
      ⑱顿时,他在我眼里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一个父亲的伟岸和善良!
                                                                                                                                                                             (原文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碑与帖
                                                                                                                                                            蒋勋
        碑与帖是汉字书法上两个常用的字。“碑”指刀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帖”指毛笔写在纸帛上的文字。魏晋以后,书法界普遍认为“碑”与“帖”分别代表重拙朴厚和潇洒飘逸两种截然不同的书法风格。
        魏晋之后南北朝形成了对峙局面,书法论述也一般习惯把“碑”与北朝连在一起,称为“北碑”。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主的“帖”,自然就被认为是流行于南朝文人间的“南帖”。比如北朝著名的《张猛龙碑》,苍劲古朴,而“南帖”名作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灵动洒脱,两者大有径庭
        “碑”还原到原始意义,是指石碑上用刀刻出来的文字。这些石碑文字,最初虽然也用毛笔书写,但是一旦交到刻工手上,负责石刻的工匠难免会有刀刻技法的介入,这就改变了原来毛笔书写的线条美感。《张猛龙碑》字体端方,笔画厚重,许多线条的风格就不是毛笔容易表现的,那是石匠在刀刻的过程中融入了刀法的利落、明快、刚硬。因此,“碑”与“帖”书风的差别,或许并不只是北朝与南朝的问题。
        一九六五年在南京出土的《王兴之夫妇墓志》、《王闽之墓志》石刻,刻于东晋咸康到永和年间,永和九年正是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那年。王兴之、王闽之也是王氏家族中的精英文人,但是从墓志石碑的字体来看,却与王羲之书风完全不同。碑文字体方正,拙朴刚健,点捺用笔都明显看出了刻工的刀法,不像“南帖”,却更接近“北碑”。
        笔、墨、纸、砚成为“文房四宝”,如果在汉代,是不大可能的,因为汉代始终以竹简书写为主,纸的使用微乎其微。魏晋则是竹简书写过渡到纸帛书写的重要时期,王羲之正是纸帛书写到了成熟阶段的代表人物。用“纸”、“帛”一类纤细材质书写,增加了汉字线条“行走”、“流动”、“速度”的表现力。汉字在以纸帛书写的晋代文人手中流动飞扬婉转,或“行”或“草”,潇洒飘逸,创造了汉字崭新的行草美学。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运笔的转折,既丰富又精炼,既飘忽又有力,充分体现了“帖”潇洒俊逸的书法风格。
        “碑”是石刻,“帖”是纸帛,从另一个角度看,书法史上“碑”与“帖”的书风问题,或许可以有新的理解。   

                                                                                                                                                                                                             (选自《汉字书法之美》,有删改)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听泥土说话
                                                                                                                                               查一路
        ①儿子失败了,带着沮丧从那个城市回来。母亲是个哑巴,从菜园里回来,见了儿子就明白了一切,用手比画着,又觉得比画不清。于是,将准备放下的锄头又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递给儿子。
        ②这一夜,儿子没睡。月光照在方桌上,方桌上放着那块泥土。儿子望着泥土出神。后来,他仿佛感觉到泥土在跟他说话。是啊,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算输光了一切,家乡的泥土输不掉。就算不被任何城市收留,这块泥土会接纳他。就算失败如影相随,只要是块泥土,播下种子总有发芽的机会。儿子看着泥土一夜没睡,对着月光想了一夜。
        ③第二天,儿子走了,_____________。
        ④带上那把泥土上路。儿子的心如泥土般踏实,性格如泥土般坚韧,待人如泥土般诚恳,为人如泥土般坦荡。
        ⑤十年的挣扎、打拼,儿子成功了。一身光鲜从城里回来,得意洋洋。
        ⑥母亲从菜园回来,显然较之十年前已苍老了许多。儿子接过母亲的锄头,怨责母亲,“您老这是何苦?这锄头您今后再也用不上了。”说完,就要把锄头扔了。母亲比比画画,感觉到比画不清时,又把锄头重新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送给儿子。
        ⑦一如十年前的那个夜晚,月光照亮了儿子屋里的小方桌和方桌上这块新的泥土。眼前的情景让儿子想了又想,又和泥土对了一夜的话。泥土永远处在低处,所以不会从高处落下来,跌得很痛。月光下,只有泥土黑漆漆一片,它不以光亮示人,它的光芒永在内心,才有质朴浑厚的力量。泥土不会因为身处山峰而自傲,也不会因为身处低谷而自卑。每一块泥土都很自然、平静、从容,所以才如此博大、深厚。
        ⑧第二天,儿子走了,带着深深的xiū kuì。
        ⑨从此,儿子处世如泥土般低调,性情如泥土般内敛,为人如泥土般虚心,对待成败得失亦如泥土般自然、平静和从容。
        ⑩几年之后,与儿子同时发迹的伙伴,三三两两地从很高的位置掉下来,跌得很痛。只有儿子一步一步走得很稳。
        ⑩“发迹之后,我就扔掉了那把土。不过,好在失败之前,母亲送给了我这把土。”儿子常对朋友们说,“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散步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瓦邀雨来
侯美玲

北方乡下,随处可见一幢幢低矮的瓦房。白色的墙,黑色的门,青色的瓦,组成一幅古色古香的画。古往今来,瓦的颜色很多,唯独喜欢青瓦,青色是中国特有的颜色,低调含蓄、温和中正,当青瓦遇到白墙,简直就是最佳搭配

春分已过,雨还是不见踪影,乡下人就开始盼雨,恨不得做上一桌好饭邀请春雨的到来。伸长脖子,凝望对面人家的屋瓦,盼望雨水的来临。天色已暗,月光照在青瓦上,凝成一层薄霜,人们只好失望地走回家。关上门,熄了灯,心里仍然放不下,兀坐在土炕上侧耳倾听瓦上的声音,是的,他们在等待一场雨,一场贵如油的雨。

春雨姗姗来迟,滴在瓦片上,叮叮当当作响,大约再没有一种声音,会让人如此欢喜。老人拄着拐杖,逢人就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孩子们不顾大人的责骂,一股脑跑进院子里准备淋个透,女人们忙着在瓦檐下放水桶,好多接一些雨水洗衣裳。

有时候,春雨如同一位久违的老朋友,不期而至,不请自来,还带着花香款款,桃花、杏花、梨花、樱花的香气落在瓦面上,留下丝丝香痕。暗夜独入梦,高枕听雨声,这一夜,西窗下,漫时光,思绪轻摇着淡淡的微光,悄悄荡漾起白色浪花,那是青瓦和花雨带来的沉醉,如清泉缓缓流入心田。

夏天的雨说来就来,独自在家午睡时,白雨忽然而至,豆大的雨滴在瓦上,犹如落入玉盘的大珠小珠。暴雨如注,雨脚变得铿锵有力,像一群人在黄土高坡上擂出的鼓点,急促而雄壮。风起云涌间,密集的雨丝顺着风的方向斜斜地飘落,由远而近,由重而轻,发出蚕吃桑叶般的“沙沙”声,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此刻普普通通的青瓦,摇身一变成了雨中最美妙的乐器,飞流的雨声合着击瓦之声,便是无与伦比的合奏弦乐。从前不知道,世界上竟然还有如此奇妙的声音,那么纯粹朴实,那么酣畅不羁,甚至希望时光能为这样的音乐就此停住不动。

相较于春天的干旱少雨,秋天则七晴六雨。秋雨绵绵,藏着无尽的落寂和愁绪,青瓦不拒,张开怀抱迎接秋雨的到来。灰色的天,青色的瓦,透明的雨,屋子里空荡荡的,世界变得好安静,只剩下心跳和雨丝的声音,在这潮湿的季节,大概没有比雨落青瓦更让人心安的声音了。

宁在于心,静在于形,雨天读书宁静致远。椅一张、茶一杯、书一本,坐在瓦檐下,茶水冒着热气,与烟雨混在一起,分不清彼此。时光随着翻动的书页悄然流逝,有那么一瞬间,感觉身处陌生国度,孤独环绕左右,又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身处世界中心,璀璨传遍上下渴了喝口茶,累了听雨声,透过丝丝雨帘悠然遐想,一位绝代佳人从厚厚的书页中走了出来,一席青色长裙,聘聘袅袅,旁若无人走向雨中,然后翩翩起舞。正愁没有乐器伴奏,却看到她已经在细雨与青瓦的合奏乐中舞的矫若惊龙,我看得如痴如醉,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了,那位佳人毅然决然回到书中,再也找不到了

离家在外,一场阴雨浇灭了旅途的热情,透过窗户看对面人家的屋顶,也是一色青瓦铺就,雨水将瓦面洗刷得一尘不染,将我的思绪重新拉回到故乡的小院,白墙青瓦、古槐苍苍、炊烟袅袅

人生百载,即使步履不停,也无法走遍天涯海角,不如停下脚步,看云赏花听雨。而那青瓦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邀请落雨的到来,那些或稀疏、或密集、或零落的雨,乘着云朵而来,带着花香而至,只为有一刻能与青瓦邂逅,合奏出浅静诗意的乐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