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2017学年上学期九年级语文寒假作业 0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巷深深

       ①橘黄色的光线透过窄窄的门楣斜射进来,撒满被岁月刻磨出条条裂痕的青石板路。一个小女孩儿就在一片橘黄里仰脸吹着肥皂泡,那般专注,那般执著。这是李云起油画中的小巷,如果说戴望舒的《雨巷》充满诗意和惆怅的话,这一条小巷则弥散着温馨,有了生动的模样,将站在它前面的我轻易带入一段沉默着的时光。

       ②记忆里也有这样一条小巷吧。

       ③沧桑着的屋檐,斑驳颓败的墙壁,静静的蛰伏在故乡的晨昏中,简洁而朴实地演绎着普通人的生活。

       ④走进巷子,便有一股淳朴的生活味儿迎面而来,从一个门楣到另一个门楣,从一个院落到另一个院落。邻里间经常串门,缺了油盐酱醋就向邻居来讨要,给的从不吝啬,往往将自家的瓶子递过去,用的也无须客气的说上一声谢谢。遇到天气不好,家里没人,晾在房顶上的粮食,自会有邻居穿了房檐过来帮助收好。孩子放学后没人看管,左右邻居也自然会帮着照看。小巷是民间的,也是世俗的,巷子里浓酽的民俗民风是故乡最真实的一面。

       ⑤巷子是安静的。粗壮的古槐和葳蕤着紫色花朵的梧桐点缀在小巷深处,就是在夏天的正午,也有一种自然的清凉和宜人的静谧。三两老人,在巷中摆出躺椅,有一搭没一搭的摇着蒲扇,用故土乡音拉着长长的家常,或讲着如小巷一样曲折的故事。言谈中,有着历尽世事沧桑后的宁静与淡远。有心灵手巧的女人,即便是在田里劳作了半天,中午也不肯歇息,扯一把竹凳坐在树阴下为自己的丈夫和孩子织毛衣,脸上总挂着温和的笑靥,针线的穿梭里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生活是如此的恬淡,如此的悠闲,让人不自觉地停驻匆匆的脚步,恍然以为生活原本就应该如此清宁。

       ⑥这份宁静通常会被奔跑其中的孩子们打破,分做两拨,男孩踢球,女孩踢毽子或者跳橡皮筋,吹肥皂泡的时候也是有的,不过大多是比赛着谁吹的更大,更多。卖糖瓜的人过来的时候,两拨会迅速并做一拨,团团围住,看着盛在竹篮中的糖瓜,谗猫一样。卖糖瓜的麻子便会用极具诱惑力的声调怂恿着我们,去找自己的父母要钱来买,我们偏不上当,聚在一起大喊“麻子谗,麻子奸,麻子的糖瓜是苦蛋,滚了油,和了面,回家一看成破烂”,然后,哄的一声散开,伴随着一阵阵的笑声,扑棱棱的穿过房檐,惊醒了栖息在梁间的燕子,惊跑了树叉中探头探脑张望的雀儿。

       ⑦某个午后或是黄昏,会有悠长的吆喝声在小巷响起。磨剪子戗菜刀补锅补盆的手艺人挑着担吆喝着从巷头串到巷尾,这是他们生活并施展手艺的最佳场所。只须喊上几嗓子,就会有上了岁数的大妈推开吱吱呀呀的木门,颤巍巍地问道“磨剪子多少钱啊?”然后,把自己用钝了的刀剪收拾出来,看着手艺人将侵蚀在上面的风霜磨得飞快,再渐次磨出一片澄澈明亮的日子来。

       ⑧踩着小巷的晨昏长大,年节时的爆竹烟花,平素里的婚丧嫁娶,成长中的人来人往,小巷的流转岁月都镌刻在了青石板上,默默地承受着风霜的侵蚀,在日复一日悠长平淡的岁月里,折叠成一本散发着古旧暗香的书

       ⑨故乡来人说,巷子里的孩子有很多已经离开,如我一样,不再回来。小巷依然还在,纵横捭阖着故乡的历史,就那么固执地守侯着。便想,倘若记忆是一段横跨时间深海的桥,那么桥的尽头便是小巷了吧。深沉着吹皱的容颜,在时光的另一头静静地等我,等我在某一个倦了的时刻回家。

       ⑩于是,在橘黄色光线中打开小巷这本书,一页一页翻过,能听到辗转的心捻下栖荒了的魂牵梦绕,在风中,急切而笔直地飞奔。

(1)、联系全文,说说记忆里的小巷有什么特点?作者截取了哪几个场景来展现小巷的特点?

(2)、结合语境,请你简要分析第⑥自然段划线字的妙处。

(3)、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⑧自然段画线句的理解。

(4)、第⑨自然段中,作者说小巷“深沉着吹皱的容颜,在时光的另一头静静地等我,等我在某一个倦了的时刻回家”,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艾敏(埃及)《时间的价值》一文,完成题。
         ①时间的价值正如金钱的价值,二者的价值在于很好的使用它们。死到临头才会舍得花钱的吝啬鬼,实际上是个穷光蛋,他的钱就好像是一堆伪钞。同样的,谁要是不把时间用在增加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上,他的岁月年华也是虚假的。
       ②我们生活在有限的时间内,昼夜相寻,运行有序,各不相犯。生命被划分为各有其名称的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阶段都有不适于其他阶段的特殊工作,就像耕种庄稼,如果误了节令,便不能在别的时令播种。
       ③因此,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将其缩短或加长。时间的价值在于很好使用它。我们应当爱惜时间,很好地利用它。
        ④从时间获益和爱惜时间的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你在生活中要有一个目标,符合道德要求的目标,而且要把你的时间用在为达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奋斗中。
      ⑤首先,人不能没有一个奋斗目标。那个随便抄起一本书便无目的地去读的人,是多么浪费时间啊!那个没有固定目标,从这条街逛到那条街,从这家店铺逛到那家店铺的人,是多么劳累啊!确定目标可以使时间充裕很多,容易让人在生活中步入正途。这个人在遇到什么问题时,他知道如何选择有助于其目标的东西,而不符合的就尽力避开。人们发现,做事最多的人,是时间最宽裕的人。这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最明确固定的,他们把工作的方向定于达到既定目标上,而不将时间消耗在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上。他们不让自己成为环境手中随便摆弄的一个球。恰恰相反,他们要创造环境,根据自己的生活目标,去支配环境。
       ⑥其次,加剧时间浪费的另一个因素是:一个人虽然有某个确定的目标,但他不忠于这个目标,不努力去达到这个目标,不去做符合这个目标的工作。
       ⑦没有目标和对目标不忠,这是两个偷盗时间并把时间的功效抛掉的窃贼。
       ⑧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假如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怠惰、无聊之事,那我们就不会从中获益,也无助于我们的工作。
         ⑨如果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有益的游戏、活动和体育锻炼上,那必定会有益于我们工作,必定会让我们得到能够用来为我们目标服务的力量,这就需要合理的安排和利用时间。

阅读《“互联网+”时代》,完成下列各题。

“互联网+”时代

    ①“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与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生态。简单地说,这就是“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

    ②“互联网+”不是对传统产业的颠覆,而是对传统产业的升级。它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网络零售、在线批发、跨境电商、滴滴打车等所做的工作,都是努力实现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比如,传统集市+互联网有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互联网有了京东、传统银行+互联网有了支付宝,传统红娘+互联网有了世纪佳缘……

    ③“互联网+”的出现,在许多领域给人们带来不少的便利。

    ④在“互联网+”出现之前,要打车,必须到路边等车,而等车的滋味大家都知道;上车之后,如果司机和乘客都不熟悉路,乘客认为绕远路了,发生争执,要投诉,影响心情;到了目的地,车费43.8元,乘客给司机lOO元,司机在阳光下一照,看是不是假钱,乘客心里肯定不爽,司机找还乘客56.2元,乘客也要看看其中50元是不是假钱。整个打车过程是一个折磨人的过程。

    ⑤“互联网+交通”催生了打车软件的出现,有了这种软件,只要在里面输入目的地,这个信息就被数字化、广播化,司机接收到信息,第一时间就赶到乘客面前,节省了等车时间;有了导航软件就可以知道捷径,免除了跑冤枉路、花冤枉钱的苦恼;乘客用手机支付车费,彼此再不用担心收到假钱了。新的打车过程充满了人性化的温情。

    ⑥“互联网+现代农业”促进了订单农业的发展,省去了人们出门找货源找客户的麻烦。比如,武夷山茶叶、建瓯笋竹产品、浦城丹桂系列产品等,现在都已成规模地通过互联网销售了。通过“互联网+医疗”,人们足不出户,也可以咨询千里之外的名医,并完成疑难杂症的诊断,这就是“互联网+”给偏远地区患者带来的便利。

    ⑦然而,随着网络平台的线上服务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风险控制的压力也会急剧增加。尤其是随着手机病毒的出现,有更多的黑客将盗号程序嵌入电商的官方应用,从而在后台窃取用户的账号和密码。移动支付不同于银行支付,只要拿到账号和密码就行,很容易成为病毒的重区。一旦被入侵,损失可能会很大,挽回的余地很小。因此,“互联网+”的支付安全问题正待解抉。

(根据《财经》《时代周报》改编)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至深至纯师生情

﹣﹣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

       ①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里曾邀请周有光先生给我们讲授文字改革课程,这样,我便有幸成了先生的学生。后来,我和先生的来往增多。

       ②我曾一直努力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为此也和几家出版社联系过,但都未能成功。2000年2月初,我向上海文化出版社郝 铭鉴先生提及为周先生出版文集的事。郝先生对 周先生素来敬仰,很爽快地同意出版四卷本《周 有光语文论集》,并由他自己担任责编,不过要 我大力协助。我把这件事报告给周先生,他也很 高兴。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 “主编是苏培成”。我拿到这份合同稿把它转交 给出版社时,删去了这句话。因为这些文章是周 本文作者苏培成先生的著作,我很愿意做一点编辑加工,谈不到什么名利。这部论集出版时没有具体署名由谁主编,只在《出版说明》里提到“论集的编选工作主要由北京大学苏培成同志承担”,这就足够了。

       ③我和周先生很快就开始了论集的编选。周先生极为认真,经过多次商讨,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前三卷收录单行本著作,第四卷收单篇论文。每一卷文稿先由我复印做编辑加工,整理好后由周先生审定。周先生同意后,再寄到出版社。我、周先生和出版社三方面合作愉快,工作进展顺利。论集出版后,郝先生亲自带着样书来京,我们一齐到周先生家。周先生专注地翻看样书,表示满意,至此,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

       ④2007年5月,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开展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奖的评奖活动。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后,按要求买了三部《周有光语文论集》,亲自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申请参评。事有凑巧,过了不久,我收到吴玉章基金会的聘书,聘请我为这次评奖的评委。我被分在语言学著作评选小组,组长是胡明扬先生。8月份,评选开始。我所在的小组专门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座谈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郭锡良说:“我认为在语言学类参评的图书中,只有《周有光语文论集》够得上特等奖!”他的意见得到了其他专家的响应,这部书最后被评为特等奖。

       ⑤在那次评选活动中,有一部参评图书是《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胡明扬先生要我仔细看看这本书,提出初步的意见供各位评委参考。我认真读了这本书,可是有的地方自己也拿不准。我就想起了周先生,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我把书转给周先生,没几天就收到了周先生写来的读后意见。指出:“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不妥。这种旧说法,不符合事实。汉字中有假借字和形声字,都表音,而且数量大。汉字是表意和表音的意音文字。”“书中胡乱混淆语言学和文字学。不妥。文字学在逻辑分类上属于语言学,但是语言学的理论不能胡乱用于文字学。”

       ⑥虽然这部作品最后未能获奖,但书中引用的美国学者D.S.白瑟拉托《文字以前》中的话引起了周先生的注意。周先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很想读一读。他对我说,你看看北大图书馆有没有。我到北大图书馆一查,还真有,于是借出来给周先生送去。那时周先生已经102岁了,正在生病住院,我到医院把书交给他。这是本很厚的英文书,但不到半个月,周先生就把书读完了,这令我十分敬佩。

       ⑦今年6月,周有光先生和我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书中收入我们之间往来的信件118封。《语文书简》出版后,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的专家给我发来邮件,谈了他的读后感。他说:“昨天一口气读完了《语文书简》,这才知道您和周先生之间的师生情有多深、多纯,多么珍贵。我也从中获得做人、做学问的许多教益。”我受了他的鼓励,就写了这篇文章,用以自勉。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燃烧的木棉花

杨春山

    ①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的地带,木棉花如一位淸逸的隐士,不时把它孤傲的身影投射在江畔的某个地带。金沙江在高山峡谷里穿行。湍急时,江水激荡岸石,雷霆万钧,滚泻奔腾,形成了虎跳峡等壮美的奇观;泙缓时,江水波澜不惊,莹碧如玉,悠悠徐行,衍生了金江古渡等柔和的景致。在一疾一缓之间,具有神性和自由意味的金沙江,让滇西北高原具有了重叠的层次和流动的质感一条江的奔流,会让江岸承受无处不在的冲击,而一条江的静滞,会让江畔拥有云蒸霞蔚的江花。在金沙江沿线绽放的木棉花,聚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挺立在江岸边的木棉花树,不离不弃地依偎着金沙江,用自己的身影,点缀着江水的寂寞。有了木棉花的点缀,金沙江就拥有了明媚的色彩与春光。木棉花树的俊逸挺拔和金沙江的激情交织碰撞,滇西北高原停驻在人们的视野里。

    ③春会让木棉花隐忍了一年的生机在瞬间绽放,满树的鲜红与艳丽成就了木棉花,成就了它“英雄花”的称谓。一树木棉花,就是一树春天里绽放的火红与希望。有了木棉花娇艳的容颜,滇西北高原就有了亮丽的底色;有了木棉花的陪伴,一路奔行的金沙江就不再感到疲惫。在金沙江的穿行路线图里,始终有木棉花若隐若现的身影。

    ④除了金沙江边的干热河谷地带,在滇西北的一个个村庄,木棉花树依然有着挺拔不凡的气度。在乡村,一只只在花朵旁驻足的小鸟,一只只在硕大花瓣里穿行的蜜蜂,会让木棉花变得更加生动和温情。五星形的花瓣,紧紧簇拥着蕊的花瓣,让木棉花充满了凝聚的象征意味。选择了乡村的木棉花,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红土地里,用俊俏而大气的容颜,和村庄两相厮守。那些硕大而肥厚的花朵,在喧闹了春光之后,便会被摘下、晒干,成为味蕾上的诱惑。

    ⑤有了木棉花,乡村就拥有了另一副容颜。在木棉花树的绿荫下纳凉、聊天,或是做些手里的活计,是村人的最爱。爷爷在世时,曾守过生产队的窝棚多年,院里长着一棵高大的木棉花树。每年春天木棉花如期绽放,他会把木棉花摘下,晒干后当作枕芯,或是用来做莱,让我们在儿时便享受到了来自木棉花的诱惑。这缕鲜香,至今让我回味,是我在外打拼的日子里不断的一缕乡愁

    ⑥没有了木棉花,滇西北的金沙江肯定会失去不少美。河湾里的一树木棉花,倒映在河水里,与天空的云彩互相唱和;江岸边的一树木棉花,把笑脸展示在崖畔上,与山林中的飞鸟和鸣;村庄里的一树木棉花,用它的静默付出,温暖农人的朴素生活。给予、奉献、朴实、隐忍,是木棉花的气度,也应该是乡村的气度。

    ⑦木棉花始终在提醒着乡村,只有不断地弘扬美好,摒弃丑陋,才能获得踏实的幸福生活木棉花的美,在目光所及之内,也在目光所及之外,当它的一树花朵开始凋零,褪去了原有的繁华,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它作为美食的历程却才刚刚开始。我们的生命,也应该如木棉花一样,勇敢绽放。

    ⑧蛰居小堿二十多年的时光里,我会在夜晚不时地怀念木棉花。怀念木棉花,其实也是在怀念曾经拥有的乡村生活与气度。那在味蕾上逐渐洇开的淡淡乡愁,那散发出木棉花瓣清香。

    ⑨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是幸福的,有了木棉花的滇西北是幸福的。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踉跄的脚步,和故乡的明媚春光里的木棉花相遇之后,开始变得坚实,如同我们凝望故乡时的深情目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故乡》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辞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愣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额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念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