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广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①唉,先生,我是连一间书房都没得,你可别见笑,正因为没得,才想得厉害,我不但想到书房,连书房里每一角落,我都布置好了,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

    ②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地坐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③但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陆放翁的“一窗晴日写黄庭”,大概指的是南窗,我不反对南窗的光朗与健康,特别在北方的冬天,南窗放进满屋的晴日,你随便拿一本书坐在窗下取暖,书页上的诗句全浸润在金色的光浪中,你书桌旁若有一盆腊梅那就更好,腊梅在阳光的照耀下荡漾着芬芳,把几枝疏脱的影子漫画在新洒扫的蓝砖地上,如漆墨画,天知道,那是一种清居的享受。

    ④东窗在初红里迎着朝瞰,你起来开了格扇,放进一屋的清新,朝气洗涤了昨宵一梦荒唐,使人精神清振,与宇宙万物一体更新,假设你窗外有一株古梅或是海棠,你可以看“朝日红妆”;有海,你可以看“海日生残夜”;一无所有,你还可以看朝霞的艳红。

    ⑤“挂起西窗浪接天”这样的西窗,不独坡翁喜欢,我们谁都喜欢。然而西窗的风趣,正不止此,压山的红日徘徊于西窗之际,照出书房里一种造明的宁静,苍蝇的搓脚,微尘的轻游,都带些倦意了,人在一日的劳动后,带着微疲放下工作,舒适地坐下来吃一杯热茶,开窗西望,太阳已隐到山后了,田间小径上疏落地走着荷锄归来的农夫,隐约听到母牛峰的在唤着小犊同归,山色此时已由微红而深紫,而黝蓝。苍然暮色也渐渐笼上山脚的树林,西天上独有一镶着黄边的白云冉冉而行。

    ⑥然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

    ⑦说到光,我有一种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前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蜿,“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原般的素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

    ⑧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是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离,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

    ⑨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固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你说古老的粉墙?一点不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清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它与清晨太阳未出以前的天光,及太阳初下夕露未溢时湖面上的水光,同是一样的清幽。

    ⑩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清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着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有删改)

(1)、作者笔下不同朝向的窗给人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阅读全文,补写下面的表格。

窗户的朝向

给人带来的感受

南窗

光朗,温暖,给人以清居的享受

东窗

西窗

宁静、舒适,让人感到惬意

北窗

(2)、作者在想象中把书房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布置好了,请问作者是如何布置他书房的窗子在的?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3)、本文的语言极具特色,结合上下文,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苍蝇的搓脚,微尘的轻游,都带些倦意了。

②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雪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

(4)、作者独喜欢北窗,却花大量笔是写了南窗、东窗、西窗,这样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作家彭定安说,本文作者对窗子的认识“已经进入审美的态度和境界,而不是纯实际的和实用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会报警的植物

      ①1952年12月5日,英国伦敦地区的天气突然出现异常。空气沉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浓重的烟雾混合着怪味在街区四处弥漫。往日喧嚣异常的闹市如今人烟稀少,警察都全副武装,戴上了防毒面具在岗位上指挥交通。那些不得不出门办事的人被刺鼻的味道和烟雾呛得泪水直流。仅仅7天时间,就有七百多人因这股烟雾引起气管炎发作而死亡。

      ②这是一次典型的氟气泄露事件。

      ③其实在毒气出现之前,自然界已经发出了预警,只是粗心的人们没有发现,那就是来自剑兰叶子的警告。氟气泄露的那些日子,本该亭亭玉立的剑兰像得了大病一样,它的叶子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斑痕,如同长了癞疤疮,看着让人揪心,只有当它氟中毒时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只要空气中氟浓度达到亿万分之四十,在短短三个小时内,剑兰的叶子就会变得萎靡不振,继而斑痕成片,出现伤痕累累的状态。而人只有在氟浓度达到百万分之十才会受到伤害,可见剑兰是多么敏感!它是空气中氟含量最合格的检验员!

      ④会报警的植物有很多,我们身边常见的有苹果树、棉花、紫茉莉、向日葵、大麦、荞麦等。如果它们的叶子发黄或有黑斑出现,则表明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过高;木棉、青苔受伤,则意味着空气中的氯气超标。

      ⑤水中也有植物报警器,那就是水葫芦。水葫芦,学名凤眼莲,多年生草本,原产于南美洲委内瑞拉,上世纪50年代引入我国,现广泛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等10多个省自治区市。近年来,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向水体大量排放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等,使水体氮、磷元素过多,造成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疯长。水葫芦具有很强的净化水质的功能。实验证明,水葫芦在1公顷的水域里,24小时内可以从污水中吸附34公斤钠、22公斤钙、17公斤磷、4公斤锰、2.1公斤酚、89克汞、104克铝、297克镍和321克锶,还能将氰等有毒物质分解成无毒物质等。 水葫芦不仅是水质污染的报警器,更是解决问题的过滤器。

      ⑥近年来,科学家们还发现,地震前,某些植物竟然也会发出预警,出现机体紊乱或突然改变生活习性等异常情况。比如某些植物会在冬季突然开花,其中蒲公英、山芋藤、杏树最为典型。唐山大地震前夕,天津郊区的竹子大面积开花,柳树成片枯死。一些果树明明秋天刚结完果,转眼枝头又繁花盛开。最奇怪的是含羞草,正常的含羞草是白天开放,夜里闭合。而地震前,它的习性完全颠倒:白天闭合,夜里开放。这些植物的反常是它们对所处环境发生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理反应。如果地温、地下水、大地电位、电流、磁场等出现变化,植物体内就会发生紊乱。当它们突然改变习性,很可能意味着地震即将来临,从而给人们现世安稳的生活敲响警钟。如果抱着尊重、敬畏的态度观察研究,我们就可以通过植物的细微变化,尽可能地把地震损失减少到最低。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人脸识别技术的新发展

刘露

       ①《谍中谍4》中有一些令人炫目的场景:身在茫茫人海中,一眨眼的功夫已被潜藏着的对手认出,随即被盯梢;对手迎面走来时,你的手机立刻发出嘀嘀的报警声,上面已经显示他的姓名和信息……我们不禁要问:这是真的吗?事实上,这些情景不仅仅是电影特技,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让科幻成为现实。

       ②人脸识别的过程其实并不复杂。首先是人脸检测,即判断输入图象中是否存在人脸,如果有,便给出每个人脸的位置、大小;其次是面部特征定位,即对找到的每个人脸,检测其主要器官的位置和形状等信息;最后进行人脸比对,根据面部特征定位的结果,与数据库中人脸对比,判断该人脸的身份信息。这种生物识别技术与传统的身份鉴定方式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人脸识别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识别过程精度高、速度快,运用起来就更具保密性和方便性。

       ③硬件设备方面,苹果正在研究一些方法让用户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方便地开关和控制电子设备。这种技术最终会让iPhone和iPad具备人脸解锁功能。联想在新款的笔记本电脑上也配备了人脸识别技术,凭借这种技术,笔记本电脑的主人在登录系统时,就可以免去输入密码的麻烦而直接进入系统。

       ④网络应用方面,尤其是社交网络应用,很多社交产品开始利用人脸识别使影像信息和用户的社交网络个人资料连接起来。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让普通用户的面孔直接与网站上的背景资料、好友关系匹配。

       ⑤腾讯推出了“搜搜慧眼”,这是一个基于人脸识别的社交产品。用户将手机切换到人脸识别模式,启动“明星脸识别”功能,“慧眼”会自动识别照相镜头中的人脸,并将之拍下来;随后,它会在网上寻找与这张脸最相似的明星的脸显示出来,并对服饰、妆扮等细节进行点评。

       ⑥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高速发展的人脸识别技术将会有更广阔的舞台来展现其价值。也许就在明天,人脸将成为我们电子生活中的重要名片和标签。人脸识别技术将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明天开始,咱们读诗吧

韦如辉

    张三住的小区,对面就是白沙湖。站在家里的客厅,张三可以轻易地俯瞰到整个湖面。

    春天,白沙湖像个安静的小姑娘,睁着大眼睛,几朵悠闲的白云,在它眼睛里出没。

    夏天,多情的风总想着制造一些热烈的气氛。

    到了秋天,几条小鱼儿,时不时跃出水面,吸引着游人的眼球。大鱼儿似乎更加胆小,不敢在众目睽睽的眼皮子底下,亮出肥美的身材,即便它们偶尔耐不住寂寞,摇出几个漩涡,也会很快消失到更远更深的水中。

    冬天到了,水鸭子像画家手中的笔,把整块的画布涂抹得韵味十足。

    一年四季,张三都沉浸在白沙湖的变幻之中,其中的滋味,将张三的心头塞得满满当当的。

    不得不承认,张三之所以能一直保持好心态,跟眼前的这个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好几次,张三对生活很绝望,他甚至想到了一个可怕的字眼,但是看一眼白沙湖,张三便觉得自己的想法很无聊,很不负责任。

    因为,每次看到白沙湖,张三都会想起那年的春天。

    那是一个让人伤感的春天,很多人都感染了流感,大街上人人都带上口罩,学校里的小学生们陆续放假。

    张三也没能幸免,被迫请假宅在家里。这就给张三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来研究窗外的白沙湖。几乎每天,不!也可能是每个小时,张三都要向白沙湖看上一眼,甚至几眼。张三不仅看到了湖水,而且看到了湖边的东西。几只麻雀,在树丛中穿梭,张三看得清清楚楚。

    一连几天,张三的目光,都被窝在树丛中那个棕色的坐椅吸引住了。

    一对老人,晃晃悠悠从东边来,坐到椅子上,一坐就是两个小时。两个老人个子都不高,身体弯下去,总也直不起来的样子。他们穿着老旧,衣服都是灰不溜秋的那种,跟湖景格格不入。那几只不停穿梭的麻雀,偶尔也出来叽喳几声,似乎想跟他们比一比身上的颜色。两位老人的头发,男的还好,黑色多于白色,而女的呢,则是一头霜雪了。这些特征,不是张三一次记下来的,他通过连续几天的观察,才将此情此景此人稔熟于心。

    第一天,他们并没有引起张三过多的注意,只是在张三之后的回忆中,张三隐约记得有这么一对老人。

    第二天,他们晃晃悠悠的身影,才真正闯入张三的视线里。

    到第三天,张三意识到这一对老人,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这里了。

    第四天、第五天,张三不仅掌握了他们出现的特征与规律,而且开始思考一个纠结的问题。

    这一对老人在干什么?为什么每天在这里准时出现,而又准时消失?

    天气很好,风不大,太阳光很柔和,几只麻雀叽叽喳喳的声音,也比平时小些,张三穿上衣服,准备下楼去湖边看个究竟。

    已经宅家一个星期,张三觉得鼻孔清爽了,头轻了,脚步也不那么沉了。

    张三下楼,向湖边走去。张三慢慢靠近,脚步轻轻的,生怕惊动那对老人。而那几只麻雀,此时知趣地钻到树丛中。

    一首诗的朗诵声音,渐渐清晰,飘进张三的耳孔: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男的朗诵一句,女的跟着朗诵一句。男的声音沙哑,女的声音羁绊。男的尽量把速度放慢,似乎在等待着女的慢慢跟上。

    张三知道,这首诗是艾青的名篇《我爱这土地》。

    不知怎的,张三突然有些感动,眼含泪花,悄悄退出白沙湖。

    张三回到家,站在客厅里,整理衣冠,毕恭毕敬地向白沙湖鞠了一躬。

    这一幕正好被刚进门的妻子看到,她诧异地盯住张三。

    张三哽咽地说,从明天开始,咱们读诗吧!

    窗外起风了,白沙湖面上波光粼粼。

(选自微信公众号“我们都爱短故事”,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从“尔滨”存冰有道看科技保温妙招

    ①寒冬腊月,松花江上冰雪覆盖,白茫茫一片。在冰雪之上,人群、机械正往来穿梭。当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还在喜迎八方来客时,一年一度的存冰工作已悄然开启。

    ②存冰是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每年都要完成的任务。由于存冰数量巨大,冷库等室内场所空间有限且成本较高,因此存冰将被直接堆放在室外空地上保存一整年,其间还要度过炎热的夏季——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背后的原理并不复杂。

    ③可使存冰融化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表和太阳辐射。为阻隔地表热量,堆放冰块前,工作人员会在地面铺一层隔热布;为阻挡更具“杀伤力”的太阳辐射,工作人员会给冰块盖上厚厚的“被子”。这一方面可避免太阳直射,另一方面可将冰块与外界隔绝,保证外部热量不会传递给存冰。这条厚“被子”用隔热塑胶布、防晒网、岩棉板等保温材料做成,最多可达9层。有了这条“被子”,即使经过炎热的夏天,到冬天取用时仍有70%以上的存冰符合使用标准。

    ④日常生活中许多建筑物也采用类似的保温措施。为降低建筑物能耗,减少制冷、制热所需能源,人们开始给建筑物“穿棉袄”。

    ⑤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存冰使用的岩棉板是常见的隔热保温材料之一,已被大规模应用于建筑保温中。岩棉能保温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内部能够留存大量空气。要知道在众多隔热介质中,空气的隔热效果可谓首屈一指。岩棉密度较低,内部纤维结构疏松,且有大量微小孔隙。这些孔隙能够锁住空气,使岩棉内部形成一个稳定的气体层。气体层可以有效阻止建筑物与外部环境进行热交换,为建筑物保温。

    ⑥随着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科学家们研发出了更多新型材料,为建筑物保温提供了新选择。

    ⑦美国芝加哥大学分子工程学院的科学家利用电化学和光学的相关知识,巧妙地设计了一种能自由变色的建筑材料。我们知道不同颜色吸收热辐射的能力各异,如黑色吸收热辐射能力较强,白色偏弱。这种材料可以根据外界温度的变化发生化学反应,来改变自身的颜色以释放或吸收能量,仿佛“变色龙”一般。当天气炎热时,这种材料就会变浅,帮助建筑物降温;而到了寒冷的冬季,材料颜色就会变深以维持建筑物内部的温度。这样有助于在不消耗大量能源的情况下,使建筑物内部温度相对恒定。

    ⑧能为建筑物隔热保温的材料,还有气凝胶。它是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最轻的气凝胶密度甚至比空气还低,所以也被叫做“冻结的烟”。由于气凝胶中一般80%以上是空气,所以热导率极小。在厚度仅几毫米的气凝胶板上滴几滴水珠,再用高温喷枪加热板底,板底已被烧得通红,水珠却无丝毫沸腾迹象。在双层玻璃中涂上这种凝胶,可以使建筑物隔热能力提高50%。

    ⑨随着科技的发展,还将不断涌现出新的保温妙招。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