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4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一张安稳的睡床
秦珍子
       ①他们或许是这个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霜降过后的某个中午,在北京城铁知春路站附近小路边,一对年轻男女对坐于路沿两侧。他们把头深埋进膝盖,乍一看,仿佛刚结束了一场争吵的情侣。
       ②然而当你悄悄走近,你会听到匀净的呼吸和轻微的鼻鼾。她身上,还穿着附近餐馆的白色工作服。他手边,还放着隔壁工地的黄色安全帽。劳作了整个上午,他们在北方深秋一天里最温暖的时刻,疲惫睡去。
       ③与路人偶然见到的这个场景相似,近日,一组由专业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引起热议。这组照片被命名为“中国睡美人”,发布照片的网站编辑写道:“中国正试图通过辛勤工作来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只是有的时候,他们似乎需要休息一下。”
       ④在这组照片中,你会看到水果贩子睡在堆积如山的柚子里,菜农在冬瓜垒成的“墙”边小憩,修路工人在冰冷的铁轨旁小憩,而一位养鸭人则直接睡倒在水塘边的空地上﹣﹣鸭群以他为圆心围成一圈,好像给他“站岗”。
       ⑤有的人看完了或许会发笑,为那些奇异的卧榻和古怪的睡姿;有的人却泛起一阵心酸,为那些暴露在烈日下、浸透在汗水中的睡眠;更多的人则会油然而生感动;这些疲惫的人,正欲乘上一列奔驰的列车,朝着梦想而去,不知停歇。
       ⑥事实上,早在2002年到2009年,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就曾拍过“睡觉的中国人”。在华工作的七年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速度”。他把镜头对准保安、司机、建筑工人等普通劳动者,为他们“每周7天、一天24小时”的干劲而激动。
       ⑦当人们惊叹于中国高速的发展变化时,那些随意发生在街道边、小摊上、板车里的梦境被轻易地遗忘了。它们本该是构成这个国家宏大梦想的一个个具体表达,它们的主人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造梦者”。
       ⑧然而许多时候,这些人因为疲劳,来不及找个安稳的睡床,就已沉沉睡去。拍摄者从未觉得这种“哪儿都能睡”的行为有什么不体面,即使在公共场合打呼噜,即使睡眠条件再恶劣。在他看来,疲劳的时候就会打瞌睡,人们都一样。况且,照片中随意睡着的人不是无家可归、无榻可栖者,而是醒来就要马上投入工作的劳动者。他甚至欣赏这一点,认为“处事灵活”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
       ⑨这当然并不仅仅事关“灵活”。如果睡觉不再是必需品,而只是一种消遣,那么试想,这群人中会有多少人放弃睡眠,宁愿夜以继日地奔忙?在那些古怪的睡姿和奇异的卧榻背后,是为改变命运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全部辛劳。
       ⑩在照片中,建筑工人的卧榻﹣﹣砖块、水泥、钢筋,也许马上就要撑起高楼大厦,但其建造者却往往只能是仰望着,而非分享着。用自己的奋斗努力活着,这充满尊严。然而象征工人身份的安全帽,只能为他们遮挡阳光,却难以为他们带来足够的体面和尊严。
       ⑪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他们看到的只有远去的冒着浓烟的列车。
       ⑫这些疲惫的身躯仅仅需要在这趟列车上拥有一张安静的卧榻﹣﹣让启程者不必胆怯,让跋涉者得以休憩,让漂流者梦见未来。
(选自《新华文摘》2012年第2期,有删改)
(1)、文章开头写道:“他们或许是这个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从“这个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来看,本文所写的“这群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下面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普通劳动者深深的同情,结合句中划线字部分说说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他们看到的只有远去的冒着滚滚浓烟的列车

(3)、文中写道:“拍摄者从未觉得这种‘哪儿都能睡’的行为有什么不体面。”为什么普通劳动者这种行为没有什么不体面?请依据文本内容分条概括。

(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以“一张安稳的睡床”为题表达了什么愿望。

举一反三
阅读《老胡》,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老胡

       ①我不喜欢老胡。但是,父亲去世一年后,他娶了我妈。

       ②我们都知道,我们母子俩需要一个男人。后来便遇见了老胡,他是小城的一个包工头,离异。

       ③我讨厌他。母亲炖的排骨,他总是跟我们娘俩平分;他站在路边看着刚放学的我半天搞不定自行车的链子,却袖手旁观;他暑假把我带到他的工地上,给他手下的人打工,看我晒得又黑又瘦却是喜欢得很,虽然他给了我工钱;他对母亲好,给母亲买衣服从来都舍得,对母亲从来没有吼过,对外婆也是大方得很,所以,他们都说母亲的命不薄。

       ④我知道他也不喜欢我,他总是嫌我太女孩子气,他不喜欢我说话用那么小的声音,甚至不喜欢我白白的衬衣领子。他说,爷们儿要有个爷们儿的样子。

       ⑤3个月之后,我在学校打了架,一个同学拿了我的笔,硬说是他自己的。这笔是老胡给的,给的时候说不值钱让我拿去用,第一天就被班里最强悍的男生拿了去,还放肆地在笔端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一脸的鄙夷:“就凭你的后爹,能给你买这派克笔吗?”最终,我们动了拳头。老胡被叫到老师的办公室训话,开始还低眉顺眼地道歉,后来,知道了原因就跟我们戴着瓶底眼镜的老师好一顿激辩,他主张这架打得没错,领我出办公室的时候,还是雄赳赳气昂昂的。

       ⑥出校门正是放学的时候,他拦在门口,等着那几个男生。他说,来,你们一个一个来打,是爷们儿就要有爷们儿的解决方式。于是那天傍晚,很多人围在学校旁边的胡同里,看我怎样地歇斯底里。最终,我拿着那支派克笔一瘸一拐地跟老胡回了家。他揉揉我的脑袋,夸奖我“爷们儿不错,像我的儿子”。

       ⑦这件事情,母亲始终不知道,这成了我们两个人的小秘密,有了秘密的两个人总会有些小小的亲近。

       ⑧高考的那年,我意外地失利,成绩只能上个专科。母亲征求我的意见是否复读,被他一口拒绝了。他说,复读什么,浪费时间,浪费钱。我和母亲都沉默着,毕竟是继父,大抵是计较的。填报志愿的时候,他也说得轻松无比,他说,别管有用没用,挑个自己喜欢的。最终我报了警校。

       ⑨我毕业的时候,为了爱情执意要去千里之外的城市闯出一番天地。老胡生平第一次对我大发雷霆,我知道我应该留在他和母亲身边尽孝,但是那个城市里有我梦寐以求的爱人和生活,我最终是自私的。

       ⑩走的时候,是凌晨4时的车,摩托车坏掉了,为了赶时间,老胡在楼下随便找了辆邻居没锁的破自行车,用袖子擦了下后车座,让我上车。我有些迟疑,他却已经蹬上了车子,我小心地坐着,小城的街道很空旷,他的后背努力地向前弯,他的衣服被清晨的风吹起来,我突然便落了泪。我上车的时候,他说,存折在你的口袋里。我打开,一笔一笔,有百元的,也有千元的,我想像着他拿着它们去银行一点点地攒起来,为一个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儿子的未来做准备,而这个儿子,从来没有叫过他一声爸爸。

       ⑪我看着老胡,眼圈就红了,我说:“爸爸,你多保重。”老胡一巴掌拍过来,说:“怎么跟个娘们儿似的。”可是,车开出去之后,我看他扭过头去擦眼泪,比娘们儿还娘们儿。我以为他会一直在我的生命里,给我坚强的爷们儿样的支撑,没想到时光已经让他那么脆弱。半年之后,我回家,带了我的女朋友,带了他爱抽的烟,还有一身好西服,而他已经躺在了床上。

       ⑫我请了假留下来照顾他,那是我们生平最快乐的日子。天晴的时候,我推着他去近郊的每一介景点。过马路的时候,即使推着他,我也会握住他的手,那是我第一次真正地握住他的手,厚实而温暖。他像个孩子般地听话与依赖。他的笑容始终没有停过,跟问候他的每一个人说,这是我儿子,老胡的儿子。

       ⑬公司有急事,我对老胡说我要回去处理一下,我说,我只要两天,你等着我。可是,只隔了48小时,我回来的时候,客厅里已经有了他的遗像,他最终没有等我。

       ⑭他最后的时光,我却不在他的身边,这成了我一生的疼。

(摘自《航空报》,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野的馈赠

洪烛

    ①中国人食笋的历史久远。“其蔌维何,维笋及蒲。”早在《诗经》时代,竹笋就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食品。晋朝戴凯所著的《竹谱》一书中,曾介绍过70多个竹子品种及不同竹笋的风味。宋代德清僧人赞宁在所著的《笋谱》中,也记有80多中竹笋品种。

    ②有人说,竹笋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雅食。很符合文人雅士的心情与口味,松、竹、梅被称作岁寒三友,竹子自然成为清高的象征。

    ③历来文人墨客多有歌咏,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诗圣杜甫曾写过“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的诗句,道出他对竹笋风味的喜爱。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江西品尝过,“猫头笋”,念念不忘珍品美味,写下了“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有名诗句。清代画家郑板桥对家乡的竹笋也是念念不忘:“江南竹笋赶鲋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④有经验的厨师,连煲笋之汤都舍不得倒掉,每做别的菜,就要兑一点进去,相当于味精了:“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笋之调味,快达到魔法的境地了。连残汤剩汁都能画龙点睛,把一道新菜全“盘活”了。至于这种奇妙的笋汤(又叫笋油)的提炼办法,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详细记载:“笋十斤,蒸一日一夜,穿通其节,铺板上,如做豆腐法,上加一枚压而榨之,使汁水流出,加炒盐一两,便是笋油。其笋晒干,仍可作脯。”

    ⑤林洪的《山家清供》,给鲜笋起了个外号,叫“傍林鲜”:“夏初竹笋盛时,扫叶就竹边煨熟,其味甚鲜,名傍林鲜。”根据他的讲授,鲜笋最好现摘现吃,一分钟都别耽误,就在竹林边,用芳香的竹叶为燃料,当场煨烤;可见环境或氛围也能激活新笋那天然的鲜美。这绝对是最正宗的“绿色食品”了,不仅就餐环境是一片绿林,烹饪方法也是返璞归真的。不知竹林七贤之类古老的隐士,是否就地取材,使用这种“叫化鸡”式的吃法?想来只有超凡脱俗的人,譬如隐于山林者,才能体会到竹笋至真的味道。而所谓的“真味”,就是于平淡中见神奇,有一颗淡泊的心,才能遭遇这种潜伏的神奇

    ⑥春天的雨一下,就是春笋旺盛的生长期了。“好竹连山觉笋香”,春笋尝鲜的好时节就在眼前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童年随之而去

木心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那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注:同“碗”)。”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独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杜鹃花,山里叫“映山红”,是红的多,也有白的,开得正盛。摘一朵,吮吸,有蜜汁沁舌——我就这样动作着。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人们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袅娜,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段梗的小荷叶,浮着,氽(注:方言,漂浮的意思)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我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文学类文本阅读

传家之宝老油灯

侯义利

①前些日子,在母亲的小西房,偶然发现一件已闲置了近三十年的“古董”——一台老油灯。

②小时候,我家里十分贫穷。全家老小七八口人,仅有五间半土房,祖父母住两间半,其余三间做广生产队的饲养院。无奈,母亲只得借住在本家伯父母闲置的两间牲口储草小屋。在这个小屋,母亲一住便是十年。粗笨的双扇木门、低矮的窗户、狭小的土炕、玉米杆和高梁秆铺设的顶棚,这一切至今还印在我的脑海,连同窗台上放的这台油灯。

③冬日的夜里,我与哥哥总是钻在一个被窝,兄弟俩贴紧身子,互相取暖。即使在这样的黑夜里,母亲似乎总有做不完的活,纺线、织布、纳鞋底……纺车有节奏的嗡嗡声和母亲做活时轻轻的哼唱,是我们最好的催眠曲,很快我们便进入了梦乡。半夜醒来,油灯下,母亲依然在忙活。母亲也有打盹的时候,我亲眼看到,为了驱除睡魔,她将针扎向自己的额头。为了全家老少的生活,母亲一直这样撑持下去。

④尽管生活是那样艰难,但在母亲的辛勤操持下,时而也会卷起欢愉的浪花。记得一天早上,母亲要带我们兄妹去舅家。油灯下,刚刚做好的新衣,母亲让我试一回再一回,看了前头看后头。母亲给妹妹头顶梳一个小发柱,油黑的头发从柱顶向周围弯下,宛如一把小伞,再给她额头上贴一点红,简单勾画后,妹妹如同水灵灵一朵花。这时候,母亲的脸上会泛出红晕,露出无尽的喜悦。

⑤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每年的大年三十,吃完年夜饭,油灯下,母亲父亲和我们兄妹几人,为了过一个祥和的年而忙活起来。先是这盏老油灯被母亲擦得干干净净。一幅《西厢记》共两张年画,不知贴了多少年,颜色已经发黄,然而母亲从箱子里取出,小心翼翼地打开,让我们把画周周正正地贴在土墙上。而母亲呢,又坐在油灯下,施展着自己的手艺,用红纸剪成雄鸡报春、娃娃骑鱼等贴在窗户纸上。这些剪纸形象各异,活灵活现,一时间给陈年老宅带来了无尽的生机。我们兄妹带着对新年的憧憬慢慢进入梦境,一觉醒来,个个枕头边放好了叠得整整齐齐的新衣。

⑥在这阴暗斑驳的寒舍,在这饱经岁月风霜的老油灯下,母亲也少不了忧伤。四弟出生了,我兄妹五人加上四个大人,全家老小九口,靠父亲每月三四十元的工资难以养家糊口。尽管母亲每天参加生产劳动,但一个女劳力所挣工分远远抵不住全家的粮款,夹着口袋到生产队分粮,常因短款交不上而被挡回来。无奈之下,在四弟出世仅二十天时,将他送给了吉县后川大山里一家贫苦农民。

⑦油灯下,母亲哭得死去活来,我和哥哥虽然上了学,但终究少不更事,在母亲的哭声中酣然入睡。漫漫长夜,母亲的枕头半截都哭湿了,只有这盏老油灯与她相伴,摇忽闪烁之中,像是倾听着弃儿痛苦的诉说。母亲两三天茶饭不沾,以致大病一场。

⑧虽然四弟托付于人,但现有的八口人仍然难以度日,母亲只得加倍地劳作。走路中手不离活,就连抬粪时肩上抬着杆,手里还在纳鞋底。虽然她幼小时,一双脚缠了又放,早已变形,但走起路来常是小跑,干起活来更是不让须眉。村边浆砌石渠,母亲用独轮车从十余里的山脚下和男人们一道推石头。三百余斤重的车子,就连一些男人推起来也扭东歪西的,而母亲却行走如常。

⑨母亲不仅自己拼命劳作,而且一有机会,就带我们兄弟去劳动。记得一年收麦天,骄阳似火,热浪逼人,母亲带着我和哥哥去尹村地里拾麦。一路上,无外乎又是“命薄一张纸,身勤饿不死”之类的嘱咐。哥哥已有十岁,似乎懂事了,而我一个七岁的幼童,着实耐不住夏日的炙烤,无论母亲怎么训导,就是不开窍,掏个空子就钻到柿子树下吊秋千。母亲虽然生气,但晚上回到家,在油灯下仍然摸着我的脑袋温柔地教导。

⑩母亲的老油灯已闲置近三十年了,而这些年来,虽然父母亲的住所几经乔迁,我兄弟也各居东西,破烂古玩卖了一茬又一茬,唯独它保存完好。

⑪我向儿孙们叮嘱:老油灯是我们的传家之宝!

(选自《山西农民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雨中的回忆

①又是一个雨季,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眼前的景象笼罩着一层薄雾,朦胧的一片,使我的思绪追溯到我的童年。

②那是一个雨夜,半夜时,高烧不退的我,说着梦话,那是一个可怕的梦。父亲着急地一把抱起我,冒着大雨往医院跑。我依稀记得,当时父亲脸上挂满了水珠,是汗水、是雨水、还是泪水?!然而他用衣服把我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我的脸往他宽大的胸怀里扣,不让一点雨侵袭我。家离医院虽不远,但还是走得很艰难,因为我那时已经是读小学了,所以体重不见得轻。那是我不幸的雨夜,又是我幸福的雨夜

③父亲是个细心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母亲就比较粗心大意一点。从小身体就不好的我,没少让父亲操心,他戒了八年的烟,也是为了照看病中的我,为了不让自己瞌睡而再次吸上的。

④很小的时候我就被外婆村子里的人笑称是父亲的“宝贝”,一直到现在,村子里的老人碰到我还是叫我“张宝贝”(我姓张)。别人虽然这样叫我,但父亲对我没有丝毫的溺爱。他从来都是很严肃的,对我好的方面从来不过分的夸奖,做错了事也从不包庇。他爱读书,偏因种种原因初中未毕业便退了学,所以我知道他把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虽然从来都不曾要求我要做到怎样好。

⑤如今我在异地读书,这便增加了父母对我的牵挂,父亲很少打电话来,每次也没有太多的言语,只要听到我的声音,相安无事足矣。至爱无言啊!

⑥忘不了的雨季,父亲为了我能继续深造,带着沉重的步伐,南下寻找打工机会,望着他上车的背影,我的心不禁一阵酸楚,努力控制自己,眼泪还是禁不住流下来,泪水,雨水混成一块儿。当他因就业无门,无奈返回,他的眼里充满了歉意。我对他说:“爸,只要您身体好,比什么都重要。”

⑦我知道他很苦,我心里也很疼,这雨就像我的泪水,这雨就寄托着我对父亲的思念。

⑧我想,人世间没有什么情感能比亲情更重的了。对我而言,没有什么比父亲对我的爱更重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色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中国文化因含有红色基因而具有独特魅力。传播红色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创作出符合融媒体传播规律的作品,是实现红色文化创新性表达和多元化传播的关键。红色文艺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再现革命先驱、英模人物生活战斗的场景,以广阔的历史视野开展文化想象,能够唤起受众栖居于无意识母体中的民族忧患意识,进而筑牢革命历史记忆。因此,欣赏红色文艺作品,既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对红色历史的重温。

材料二:

①红色经典为何能让年轻观众动情走心?首先,这与当代年轻人的文化消费观密不可分。就像“国潮”流行一样,当代年轻人对于社会、国家的认同感推动了红色文化再掀热潮。多媒体的传播方式也让“90后”“00后”成为红色文化的“新粉”。此外,年轻人进行文化消费的目的不再只是单纯娱乐,更看重艺术熏陶、精神满足和审美提升。用舞蹈、交响乐等艺术形式演绎红色经典,满足了年轻人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②其次,以匠心打磨经典保证了作品较高的艺术水准。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3年演出400场,足迹遍布全国40余座城市,每一个舞蹈动作都经过仔细揣摩,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通过缜密的管理运营和舞台监督制度,确保“百场如一”的高品质演出,发挥了现象级剧目的文化引领作用。

③近年来,以红色文化为内核进行再创作的艺术作品好戏连台,既叫好又叫座,也成就了新的文艺经典。不只演出、影视创作热衷“红”中取材,红色景点也成为吸引年轻人的“打卡圣地”。这说明,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只要坚守崇高的艺术理想,然后本着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和对观众负责的敬业精神去诠释“经典”,就能找到令观众动情走心的密码。

材料三:

材料四:

①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必须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育人先育心,今天的青少年,思维活跃、眼界开阔,获取信息的方式、思考学习的习惯,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才能不断增强红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演课本剧,能让孩子们在情景中更好体会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担任讲解员,可以推动学生们深入了解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和荡气回肠的人物事迹;重走红色足迹,有助于让青少年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充分考虑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学习习惯,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既注重知识传授,又加强情感培育,就能更好传承红色基因。

②“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通过革命传统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有利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方式方法创新,更好以红色教育启智润心、培根铸魂,必能引导广大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