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4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著述出书的最高境界

       做学问有三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也;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非常形象,生动,精到,被广泛认可。其实,著述出书也有三种境界。

       其一,为满足追名逐利的私欲而著述出书。随着出版政策的宽松和印刷技术的发达,一些人写书出书的热情汹涌澎湃,他们仿佛文曲星下凡,洋洋万言倚马可待。皇皇巨著隔夜而成,但是泥沙俱下难免鱼龙混杂,沽名钓誉必然经典难觅,这样的书,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司马迁所言:“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遇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 文以自见。”其实司马迁自己都是在遭受李陵之祸后,于巨大屈辱之中,因“郁有所结而不得通其道”。乃“述往事,思来着”,这才有了《史记》的问世,又如【甲】这样的书,情感充沛,令人唏嘘,但常常困于个人小圈子。

       其三,为完成立言传世的使命而著述出书,如孔门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论语》,内容广博,涉及政治、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知论等等;弘扬了孔子思想,传播了儒家文化,对后世影响至深。又如【乙】。这样的书,寓意深远,警醒世人,其思想至今影响中国和世界。

相比而言,第一种其实根本算不上境界不值一提;第二种虽令人感叹,但大多郁结了个人之遭遇,境界不够广阔;只有第三种,崇高的精神令人敬佩敬仰,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最高的境界。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从下面四个论据中选择恰当的两个分别填入文中甲、乙处。(只填序号)

①鲁迅为了改造国民劣根性,毅然弃医从文,愤世著书。为后人留下了数量巨大,品味极高的精神文化遗产。

②傅雷以自己深厚的父爱吗,为儿子留下了充满拳拳爱子之心的《傅雷家书》。

③诗人屈原,因屡屡遭受来自贵族的排挤和打击,于是“发愤抒情”,写下了流芳千古的《离骚》《天问》。

④陶渊明远离浑浊官场,回归田园,给我们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3)、请根据文意,将文章中两处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举一反三
阅读《失败的滋味》一文,完成小题。
你舔尝过失败的滋味吗?
测验不及格,升学考试不进分数段,比赛取不上名次……这都叫失败。失败的滋味当然是苦的。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或那样的失败,只不过有的人栽跟斗栽得多些,有的人栽得少些罢了。可以说,人生是不断栽跟斗,而又不断爬起来前行的漫长过程。
失败的下一站是“痛苦”,但却不是终点站,而是岔道口。这岔道口分岔出两条路:一条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的路,这条路通向彻底的失败;另一条路是汲取教训,再接再厉的道路,这条路通向再失败或失败的反面——成功,但只有踏上这条路,才有成功的希望。因此,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问题在于:站在“痛基”这个岔道口的时候,自己的选择是哪一条路。
19世纪初,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吃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见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次被吹断,但蜘蛛一次次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将军深受激励,重振旗鼓。后来,终于在滑铁卢之役打垮了自己从前的对手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威灵顿将军的故事,不正好说明失败并不尽是最终结果的道路吗?失败并不可怕,痛苦并不可怜,只有怯懦才是可悲的。失败是一个未知数。当我们失败之余,勇于化痛苦为动力,那么,就有可能从“痛苦”这个“岔道口”,找到通向成功之路。我说的这番话,你认为对吗?

阅读下面新闻和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从我这里是可以看到整个铜川市耀州区的全景,那么今天可以看到,天空是灰白色的一片,而远处的楼房和山体是已经模糊不见了,据肉眼观察,这个能见度大概是在1公里左右。” 据铜川市环保局发布数据,2014年1月31号铜川的空气质量状况属轻微污染,PM10监测值为112毫克/立米,PM2.5监测值为210微克/立方米,属五级重度污染。
(陕西广播电视台《第一新闻》)
隐形“杀手”PM2.5无处不在
①灰蒙蒙的天气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公众注意到PM2.5——一个由英文和数字组成的专业术语。所谓PM2.5,是指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其直径小于2.5微米。因为这些颗粒物太轻,很难自然沉降落到地面上,而是长期漂浮在空中,不仅小到看不见,更小到可以直接进入肺泡甚至融入血液,和人体内的细胞“搏斗”并伤害这些细胞。从某种程度上说,叫它“凶手”并不为过。
②一般而言,直径超过10微米的颗粒物,会被挡在鼻子的外面;直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可以进入呼吸道,但随着吐痰、打喷嚏被部分排出体外;而直径在2.5微米以内的细颗粒物,却会顺利通过下呼吸道,小于2.5微米的颗粒可进入肺泡之中,并可通过气血交换进入到人体血管。其吸附的重金属氧化物或多环芳香烃等致癌物物质危害更大。
③如果放大了看这些小颗粒.他们并不一定是圆形或者方型,而呈不规则状。这些颗粒物中少部分是自然形成的扬尘,绝大部分是人类行为造成的二次污染,如二氧化硫、氢氧化物、硫酸铵、硝酸铵等粒子。这些因为工业等人类活动产生的、燃烧不完全而排出的小粒子,本身由一定的二氧化硅和碳组成,有时燃煤电厂在高温中生成的致癌物,在冷却时被这些细小的颗粒物吸附着进入人体。也就是说,在它们“出生”的瞬间,可能是清白无害的,唯一的特点在于太小、太多。然而,相同质量浓度下,颗粒物越细,数目更多。比起PM10,PM2.5的表面积要大好几倍,吸附空气中的毒性物质就会更多。
④这么小的颗粒很难自然沉降,会在空气中停留一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本身对呼吸系统就有影响,造成咳嗽、不适。而小颗粒物上吸附的致癌物,更导致癌症高发;当PM2.5吸附了致癌物,就有致癌效应:吸附了致畸物,就有效畸效应。它通过下呼吸道,进入肺的深处,而它携带的有害气体、重金属就溶解在血液里。
⑤目前学界对PM2.5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种是通过研究其吸附的成分对人体细胞的影响入手,一种是不计成分,单纯对一定浓度的、可能混有多种成分的PM2.5入手。经科学家研究,现在已经肯定的是,浓度越高,对人体的危害越大,但由于这涉及长期的、大规模人群实验,具体的量值和对人体具体的伤害,还没有准确数据。
由于PM2.5更容易在老人和孩子身上“发威”,研究者们很关注“凶手”接近他们的可能 , 污染的空气对幼儿的发育、智力、健康都会有不良影响。可怕的是,这些影响一般不会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被明显察觉到,也许有些长期受到空气污染的人一辈子都不会觉察其影响……最为可怕的是,空气污染,受害者比其他污染都来得多,而且它无孔不入,难以防卫,目前流行的PM2.5检测仪从技术条件上来说并不完善。普通老百姓对空气污染没有足够的意识,一般情况下也不会主动诉求。
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自我保护。穿行或工作于车流量大的街道、工业区时,可载合适的口罩进行防护。吃“猪红”等进行食疗也是不错的选择。猪红中的血浆蛋白被人体内的胃酸分解后,会产生一种解毒,清脑的分解物,能够与侵入人体内的粉尘、有害金属微粒发生化合反应,易于毒素排出体外。空气净化器能够过滤掉大部分颗粒物,一些技术先进的空气净化器甚至能吸附消除0.01微米的颗粒物。在灰霾多发季节,喜欢运动的人应该尽量避免户外运动,因为雾气里面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越是运动,吸入肺部的毒物越多,无形中成了毒雾的吸尘器,雾天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晨
                                                                                                  刘白羽
       ①淡淡的朝阳刚把树梢照亮。顺了石柱攀缘到三层楼上来的老藤树比来时茂盛多了,有些柔韧的枝蔓伸展开来,带着绿叶,向人轻拂,似在表达它的欣快之感。在露珠晶莹的树叶丛中,一只小蝉用稚哑的嗓门,轻轻嘶叫。愈来愈明亮的阳光却显示:将要来临的又是十分炎热的一天。但,不论回头将怎样火热,甚或会从燠(yu)热之中来一阵风掣电闪,现在这早晨却如此清新、宁静。
       ②如若仔细地分析一下,这清晨之可爱究竟在何处呢?是这清凉,是这朝露,是这潮湿泥土的芬芳,是这云霞,烂漫的宁静?是的,我想是这一切。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新的起点。在一个人的生活之中,不知要经历多少曲新复杂的道路——他焦灼,困难,轻松,欢乐。而千千万万早晨之中的每一个早晨,当它到来的时候,都使你感到第一次和它接触一样新鲜。它永远那样清新澄碧,而又永远那样鼓舞人意。人们在日常谈论中,常常用“朝气”与“暮气”这两个极端相反的字眼,评判一人一事,来说明那是生气勃勃的,还是气息奄奄的。这个“朝气”就是从永远给人清新之感的早晨发展而来的。朝气——使人想到:精力充沛,双眸明亮,两颊鲜红,向新的未来迈开脚步。也许这未来之中充满莫可测的事变,而那早晨总还是那样令人欣喜,令人振奋,以无限情意督促人们起步。
       ③今天早晨就是这样可爱,我望着它就像第一次看到早晨。那几片朝云,给阳光照得像嫩红的玫瑰花瓣一样轻柔、绰约、缥缈、悠然。病中,我常常感觉到:愈是在困苦的时候,愈觉得清晨之可贵。因为我们送走了芙,而又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这一天的逝去与一天的来临,便标志着人生又迈出了新的一步。我现在浸沉于晨光的快感之中,我思索着,这个清晨像什么?很像早霞中升起来的一片白帆,也就是每一个早晨都在我们生活的航道上升起的白帆。它是那样洁白,它是那样漂亮,但它标志着永远向前,而且标志着坚定不移的方向。
       ④在我沉思默想时,不知不觉的,那一片片的云由红色而变得发白发亮,像给强烈光线照得透明的、轻柔的羊毛卷一样,它们朝着蓝天远处冉冉飞去,就如同白帆朝远天航去一样。
       ⑤突然,一切一切,偌大的天空和地面都变得出奇的宁静,蝉声没了,人声没了,那赫然闪耀的宇宙中充满一种庄严肃穆之感。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曼德拉的番茄

       ①1964年,罗本岛监狱又来了一位新犯人。像其他犯人一样,他一进门就被换上了专业的囚服,上面写着“第466号”。他是一个政治犯,被推进了一个不足4.5平方米的单人牢房。从此,他过上了“暗无天日”的生活。他每天被囚禁23个小时,仅仅在上午和下午才有半个小时的放风时间,所以,他几乎从来没有见过罗本岛监狱的太阳,也很少有机会感受到窗外的丝丝风声,能感知的只有灰头土脸的囚犯,还有他们所发出的呻吟声。

       ②罗本岛监狱是个阴森的殿堂,那里的狱警动辄就对囚犯们挥起残酷的鞭子。已经记不清多少个日子,他几乎每天都目睹两个狱警拖着一个犯人,死尸一样地从刑讯室出来,每次都看得他义愤填膺。他每一次都想改变监狱的现状,无奈的是,身为“重犯”的他始终没有机会。

       ③后来,他和众囚犯被安排到罗本岛监狱的采石场上去做苦工,每天在持枪看守的监督下拼命地搬运石头,动作稍慢就有被毒打的危险。另外,所有的囚犯只准逗留在这个采石场里,一旦踏出采石场的边缘,就会被无情地射杀。由于石灰石在太阳的照射下具有极强的反光性,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他,每天看到的只有刺眼的白色强光,以至于他的视力逐渐下降。

       ④虽然他的视线逐渐变得模糊,而他的目光却炯炯有神。为了改变这种悲惨的现状,他利用放风的机会,大胆地向监狱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监狱的院子里开辟一片园子。哪知道他的这一想法刚一出口,就被监狱当局无情地否决了。他并没有灰心,几乎一有机会他就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经过了无数次的否决,大约过了五年,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⑤监狱当局同意了在监狱墙脚的一片狭长地带供他开辟园子,并且破天荒地给他提供了番茄、辣椒等蔬菜的种子。院子是用废渣垫起来的,为了开辟菜园,他必须把大量的石块挖出来,这样一来,植物才有足够的生长空间。罗本岛监狱的院子里从此多了一抹动人的绿色。但是,由于气候的恶劣,园子的第一茬收成并不是很好,仅仅收获了一篮子不怎么红润的番茄。他一个也舍不得吃,都分给了自己的狱友和狱警们。

       ⑥罗本岛监狱的条件简直太艰苦了,以至于能够吃到这样的番茄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他一从采石场回来就细心照料自己的园子,他每天把全部心思都花在自己的园子上,许多人都说他是监狱里的“植物学家”,而他自己则把那片园子看成了自己的心灵园地。每当采石场上的石灰石刺伤了他的眼睛,他就借放风的时间回到自己的园子望一望。那样一片生命的绿在微风的吹拂中,轻轻摇曳,红润可爱的西红柿从绿叶中探出头来。这片菜园缓解了他眼睛的疲劳,也消解了他在采石场里所遭受的委屈。

       ⑦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自从有了这片菜园之后,整个监狱有了很大的改观:每到放风时间,许多狱友都会帮助他来照料一下满园的蔬菜,在狱警们不注意的时候,他们还能揣几个番茄回去,以备夜晚享用。更令人称奇的是,狱警们的态度似乎也变得和蔼多了,因为他总是把新采摘的番茄发给狱友们,然后再由狱友们送到狱警们手中。吃了犯人的番茄,狱警们拿鞭子的手,也不再那么蛮横了。一个黑人狱警说:“每当我莽撞地举起鞭子的时候,我就想起了这是一群递给我番茄吃的人,他们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人,总是在我最疲劳的时候递给我新鲜的水果……”

       ⑧囚犯和狱警们的关系逐渐融洽起来,这位第466号囚犯,也在罗本岛监狱整整种了18年的菜园。这位第466号囚犯不是别人,正是黑人总统曼德拉。曼德拉用几只番茄就让整个监狱变得融洽起来,乍一看,这是一件十分轻松的事情,其实,曼德拉哪里是在经营菜园,他是在耕作一片片心灵的腹地呀!

       ⑨一颗乐观坚定的心,即使是身处磨难重重的地狱,也能开垦出一片阳光明媚的伊甸园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被遗忘的芍药

陈奕纯

       ①芍药首先是一味药,中国的一味中药;其次是一种草,可以治病的草;最后才是一种花,香不过莲花的清远,艳不过牡丹的华贵,但她的美却是大写意的 , 我觉得远远在莲花和牡丹之上,可是,为什么很少有人提及她呢?

       ②我记不清她是怎样的一种美。那个冬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从北方返程,友人相蹭一植物根茎。一根多瓣,瓣瓣如霞,拥抱在一处。好像一朵盛开的红莲花,然而一问,才知道是芍药的根茎,可入药;花呢,也可以晒干泡茶。这么漂亮的植物根茎,仿佛一块玲珑无比的美玉。埋在地下,岂不是可惜了这份上帝的礼物?显然,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友人告诉我,芍药最美丽的部分不是她的根茎,而是她的花朵,如果看见了她的花,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爱上她的大美!我半信半疑地把她埋在了小区花园的一个角落,期待着友人这番话不会骗我。

       ③我记不清她是怎样长出第一枝嫩芽的。那个早晨,我看见小角落的泥土堆里,冒出了一片红红的尖尖的小脑袋。远看如同竹笋形状,但没有薄薄的笋衣,秸秆也比较水嫩。不几天,那些小脑袋开始长高了,变长了,秸秆上生出了密匝匝的芽头,令人奇怪的是,那些小芽头们也是红色的,或褐红,或鲜红,或绯红,或水红,争先恐后,抢着朝上长。大约十来天的光景吧,红红的芽头们渐渐地向绿色过渡了,是那种墨绿色,然后是油绿、碧绿、嫩绿、蛋黄绿。直到芽头越长越高,我才发觉这芍药花的枝枝叶叶,原来可以是绿的,根本不是红的,更不是什么红药水染红的。

       ④我记不清她是怎样打开第一朵花儿的了。每天下楼散步时,我的目光总爱往花园的方向瞟,希望能一眼看见她。除了一小丛碧绿之外,很难分辨出哪是叶哪是草来。我只有默默走近,看看她的长势如何如何了,好像只有这样,自己才稍稍心安一点点。看看叶子的脉络走向,摸摸每一叶片的肥厚,然后凭借手感和植物的潮湿度,判断她下周的未来前景。一个午后,我匆匆经过小花园,随便那么一瞥,竟然看见了一个小红点似的花蕾。几天后,一团红,宛如雾,一瓣一瓣地打开,一缕一缕地吐着香气,水灵,透明,不浓不淡,似曾相识,让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欢。

       ⑤记不清那棵芍药究竟开了多少朵花儿。在广州这样的南方城市,整整一个夏天、大半个秋天。她都在一次次怒放,一次次枯萎,再一次次坚定地怒放,彰显着她的美丽。自然,我也没有辜负她的热情,h无数次流连在那个小花园,且不厌其烦地向四邻们介绍她的名字、她的医药价值,解释她和牡丹是同一个祖先,知名度之所以太低,是因为她的美太内敛了,也太安静了,在这个张扬个性、广告漫天飞的时代,她太容易被我们遗忘掉了。

       ⑥我记不清我的芍药是怎样消失的了。印象里,是一个特别无所谓的黄昏,我发现她所有的枝叶都没有了,草地上一片狼藉,有新土慌乱翻过的痕迹。很显然,她被人薅掉枝叶,连根挖走,不知是丢进了垃圾桶,还是移植到了哪里……

       ⑦这些年,我有太多太多的记不清 , 这株芍药的细枝末节也在时间里渐渐远去,但每每走过小园儿,总有一种牵挂挥之不去。华丽之中的素朴?还是繁盛之间的孤寂?打开画本。她的枝叶在我眼前又一一散开,我画过芍药洗尽铅华的姿容,梦过她在风中一朵花蕾一朵花蕾地绽开……依旧对她的突然蒸发耿耿于怀。也许今生,我如果不去如此一点一滴、一笔一画地写她,如果仅仅是我笔下一种陌生植物的话,她真的是毫无灵魂、毫无气象可言了。想一想我们的一生里,有多少美丽擦肩而过,有多少灯花守候到老,错过了只是错过了,悔过了只是悔过了,这是很多人事后发出的喟叹。

       ⑧这个世上。遗忘是一种无意识的小动作,而弯腰捡拾起那些“遗忘”,往往也是人生中有价值的细节,也可能是最伟大的转弯处。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9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