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小题。

       ①上班的时候,我看见同事方老师正一辆辆地搬走停放在学校门口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就走过去,和她一道搬。

       ②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些车子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③方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她视网膜出了问题,并让我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我没听懂,问为啥要做充足的心理准备。医生说,你女儿有可能失明。我听了差点昏过去。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岁啊,没了眼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取出来给我女儿吧。那一段时间,我暗暗地为自己的这个决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家中无人时,我就开始闭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每天下班后,我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八道杠。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子碰到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彻底地生活在黑暗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竞认得了那八道杠。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百分之百的盲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他们父女俩表演一回走盲道。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前。解开围巾,我看见走在后面的丈夫和女儿都哭成了泪人儿你说,在这一条条盲道上,该发生过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要是这条人间最苦的道连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

       ④带着方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

       ⑤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我就跟自己说:喂,闭上眼睛,你也试着走一回盲道吧。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八道杠,但是,那硌脚的感觉那样真切地瞬间从足底传到了心间。我明白,有一种挂念已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

       ⑥让那条窄路宽心地延伸吧,我替他们谢谢你。

                                                                                                                                                                                                (选文有改动)

(1)、写出第②段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医生为什么要让方老师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方老师自己做的决定和准备又是什么?

(3)、方老师表演完走盲道后,她的丈夫和女儿为什么都哭成了泪人儿?

(4)、文章第⑤段画线句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应该如何理解?(压迫:指对机体的某个部分加上压力。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5)、读完全文后,请你说说标题中的爱的含义。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桐花  席慕蓉
        四月二十四日
       ①长长的路,我正走向一脉绵延的山冈。不知道何处可以停留,可以向他说出这十年二十年间种种无端的忧愁。林间洁净清新,山峦守口如瓶,没有人肯告诉我那即将要来临的盛放与凋零。
        四月二十五日
        ②长长的路上,我正走向一脉绵延的山冈。在最起初,仿佛仍是一场极为平常的相遇,若不是心中有着储藏已久的盼望,也许就会错过了在风里云里已经相互传告着的,那隐隐流动的讯息。
        ③四月的风拂过,山峦沉稳,微笑地面对着我。在它怀里,随风翻飞的是深深浅浅的草叶,一色的枝柯。
        ④我逐渐向山峦走近,只希望能够知道它此刻的心情。有迷糊的低语穿过林间,在四月的末梢,生命正酝酿着一种芳醇的变化,一种未能完全预知的骚动
       五月八日
      ⑤在低低的呼唤声传过之后,整个世界就覆盖在雪白的花荫下了。
      ⑥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
       ⑦这样的一个开满了白花的下午,总觉得似曾相识,总觉得是一场可以放进任何一种时空里的聚合。可以放进诗经,可以放进楚辞,可以放进古典主义也同时可以放进后期印象派的笔端——在人类任何一段美丽的记载里,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一个下午,这样的一季初夏。
       ⑧总有这样的初夏,总有当空丽日,树丛高处是怒放的白花。总有穿着红衣的女子姗姗走过青绿的田间,微风带起她的衣裙和发梢,田野间种着新茶,开着蓼花,长着细细的酢浆草。
        ⑨雪白的花荫与曲折的小径在诗里画里反复出现,所有的光影与所有的悲欢在前人枕边也分明梦见,今日为我盛开的花朵不知道是哪一个秋天里落下的种子?一生中所坚持的爱,难道早在千年前就已是书里写完了的故事?
        ⑩五月的山峦终于动容,将我无限温柔地拥入怀中,我所渴盼的时刻终于来临,却发现,在它怀里,在幽深的林间,桐花一面盛开如锦,一面不停纷纷飘落。
        五月十一日
     (11)难道生命在片刻欢聚之后真的只能剩下离散与凋零?
     (12)在转身的那一刹那,童话正不断不断地落下。我心中紧系着的结扣慢慢松开,山峦就在我身旁,依着海潮依着月光,我俯首轻声向它感谢,感谢它给过我的每一个丽日与静月。由此前去,只记得雪白的话一花荫下,有一条不容你走到尽头的小路,有这世间一切迟来的,却又偏要急急落幕的幸福。
       五月十五日
     (13)桐花落尽,林中却仍留有花落时轻柔的声音。走回到长长的路上,不知道要向谁印证这一种乍喜乍悲的忧伤。
      (14)周遭无限沉寂冷漠,每一颗树木都退回到原来的角落。我回首依依向它注目,高峰已过,再走下去,就该是那苍苍茫茫,无牵也无挂的平路了吧?山峦静默无语,不肯再回答我,在逐渐加深的暮色里,仿佛已忘记了开花时这山间曾有过怎么幼稚堪怜的激情。
     (15)我只好归来静待时光逝去,希望能像它一样也把这一切逐渐忘记。可是,为什么在漆黑的长夜里,仍听见无人的林间有桐花纷纷飘落的声音?为什么?繁花落尽,我心中仍留着花落的声音
      (16)繁花落尽,我心中仍留着花落的声音,一朵一朵,在无人的山间的轻轻飘落。
                                                                                                                                                                              (摘自席慕容《写给幸福》)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板蓝根和预防禽流感
自有地方政府称板蓝根可以预防H7N9禽流感以来,板蓝根冲剂在各大药店卖得很为火热,甚至出现有的药店断货的局面。
【专家的看法】
广东省防控H7N9禽流感专家组组长钟南山:板蓝根对人感染H7N9的预防和治疗的效果,全世界都还没什么研究。我个人不建议盲目服用板蓝根。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方药系教授胡素敏: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板蓝根属于偏苦寒的药材,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但现在正处于春季,也是阳气生发的季节,如果此时过多食用偏寒凉的食物等,反而有碍于阳气生发,一定程度上会耗伤阳气。因此,不要将板蓝根认为是“包治百病的神药”而不加节制、不辨体质地滥服。
厦门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中医教授王彦晖:传染病的防治,主要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在医疗专业人员尚未弄清楚病毒的本质前,就说板蓝根能预防H7N9是站不住脚的。
【网友的反应】
网友“hello”: 今早去门口药店,只剩最后一包板蓝根啦,现在北京的药店有脱销趋势,反正钱也不多,宁可信其有用,也不能不信啊,还好价格没变。
网友“扛锄下田间”:非典来了喝板蓝根,感冒来了喝板蓝根,禽流感来了喝板蓝根,H7N9来了还是喝板蓝根。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十年病毒都换届了,板蓝根依旧。
网友“爱家”: H7N9来袭,板蓝根又成了“万能神药”……公众懵懂的原因多半是科学知识的姗姗来迟,然而,很多情况下科学知识总是姗姗来迟。
【媒体的评论】
H7N9禽流感:何必着急推广“板蓝根”
面对可能的病毒疫情,医学人士和卫生部门的确应该积极为大众提供一些避免感染的方法,但这应该建立在一个科学严谨的态度上,而不是以一种类推甚至是有病乱投医的态度,给人们提出一些还没有得到证实的方法。事实上,病毒世界虽然多变,但其传播却有着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在我们国家,经过非典,我们的公共卫生水平较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H7N9病毒来了,虽然具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但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从自身做起,注意公共卫生,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接触可能的传染源,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开H7N9病毒的侵扰。 ——《新京报》
何时不再纠结要不要买板蓝根
买不买板蓝根,看似小事,却折射出医疗保障安全感的问题。近半数网友会买,是担心板蓝根果真有效,可到时候政府却不能保障供应,市场价格必然节节攀高。2003年“非典”时疯抢板蓝根和醋,仍然让大家心有余悸。
买不买板蓝根,其实只是敏感时期检验医疗保障安全感的特例。用充分的医疗保障,消解人们的后顾之忧,这是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应有之义。这些,还包括大病保险、特殊疾病免费治疗等其他医疗保障措施。医疗若能保障百姓,就会化解人们对疾病的恐惧,让人们安心工作,快乐生活。 ——《中原网·新闻评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阿尔茨海默氏症

    阿尔茨海默症是属于一种很常见的退化性失智症。老年期前后,患者的脑部神经细胞受到破坏、脑部萎缩。医生可透过核磁共振成像(MRI)、正子摄影(PET)患者脑部、抽取脑脊髓液做蛋白检测来诊断。早期病征最明显的为记忆力衰退,对时间、地点和人物的辨认出现问题,美国前总统雷根即曾罹患此症。在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老年人第4位主要死因。由于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迅速增长,阿尔茨海默病患病人数必然相应增加,已构成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主要卫生保健和社会问题。

    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检测,如今有了最新的方法!加拿大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科学家们从唾手可得的口水中,能及早发现失智症,此检验法无侵入性,且有助早期治疗,延缓症状恶化。

    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医疗和科学运作理事西瑟·斯奈德表示,“我们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了解愈来愈多,已有研究让我们了解,患者在开始经历记忆力衰退和辨认出现问题前,潜在的生理改变早在十年前或更长时间就开始了。此研究致力从唾液样本中找到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改变。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唾液样本,包括35位具正常认知能力、25位有轻度失智症、22位阿尔茨海默病病患。检验了近6000个与脑相关的小分子或代谢产物,从中发现可区辨有轻度失智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标记,并利用这些生物标记成功地检测另外27位受试者。

    发表这项研究的研究人员史达·撒克塔说,“这个检验非常便宜,能及早发现疾病,并帮助我们更了解致病的过程和机制,或建议患者做其他检验。唾液非常容易收集和运送,除了有助早发现早对症下药,这样的检验方式可打破不同地区医疗资源不同的限制。”然而专家也表示,此方法要作为医疗检测用还需投入更多研究,在更多受试者中反覆检验测验的准确度和再现性。

    然而尽管如此,由于阿尔茨海默病是受多种因素长期影响而成,如遗传基因、生活方式、不良饮食或缺乏锻炼等等,因此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治疗方法或药物能够有效遏制或逆转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减退的症状。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Peter Roberts教授认为,阿尔茨海默病原因复杂,治疗异常棘手,单一药物或疗法已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大脑认知功能,而组合疗法也许是未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最佳手段。

    人们总是不知道如何为自己的生命投资,以及何时投资收益才会最大,正如人们总是不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当身体出现健康状况时再后悔已经为时晚矣!事实上,真正正确的做法是提前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诱发因素,以便对其进行有效预防,而不仅仅是等到阿尔茨海默病症状出现以后才开始采取药物治疗。

(摘自《健康文摘》2016年第3期,文章有删改)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姜是小的“辣”

       观历史,明人世,鉴古知今,从来是天地万物都可以拿来感悟人生的。比如老姜辣还是小姜辣,又焉不是说人生道理?

       人中的“老姜”,是历练过后,世事洞若观火,以气定神闲的内外修炼而去改变乾坤。你看黄忠六十跟刘备,德川家康七十打天下,姜子牙八十为丞相,余太君百岁挂帅。这些天地间的姜,确实是到了套垂老矣的阶段,才展现出“老姜”的风范。

       不过,若所有人都信“姜是老的辣,那世上就不会有豪气干云的少年英雄,也不会有明达睿智的少年神童。反正总要熬到“林芳谢了春红”的老姜年岁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小姜时节就轾言妄动,岂不是自毁前程?

       但历史的新芽超过旧枝,无非都是因为那几个字:我﹣不﹣相﹣信!

       我不相信,老姜就一定辣过小姜﹣﹣布衣童子甘罗十二拜相,凭三寸之舌纵横列国;失怙之君康熙十四岁铲除老姜鳌拜,尽显少年英雄本色;而那二十二岁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将一句“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念诵成千古的悠悠回肠。

       我不相信,此时不辣,将来定有属于我辣的时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前车之鉴仍然游荡在历史的回声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又将壮志难酬的悲悯付与了白头翁。

       我不相信,年岁到了就一定能变成辣姜﹣﹣你看那人群中,暮气沉沉毫无建树的人,哪个时代不是大多数?

       姜是小的辣。我们不必将一句俗语注解成人生懒惰的借口,等到一往无前的锐气消失殆尽才去做事。那样,留给我们的只能是力不从心的叹息,一事无成的懊悔。“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你若是那冲劲儿未被生活磨去、心气未被俗尘遮埋的小姜,当辣则辣,何待他时!

(选自2011.10《作文素材快线》作者 罗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灯笼

吴伯箫

①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几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②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③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老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④“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⑤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作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⑥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衔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⑦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⑧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有删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