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揭开青蒿素的神秘面纱

沈源峻、朱蕊

       ①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名叫屠呦呦,令她获此殊荣的成果是青蒿素。青蒿素为人类健康做出过哪些贡献?这还得从人类与疟疾之间千百年的斗争说起。

       ②当人类以农为生、居有定所之后,一种令患者时而冷到发抖、时而发热高烧的疾病便开始在人群中蔓延。当时现代科学尚未问世,这种疾病被称为“疟疾”。古人还发现,疟疾常发于生活在沼泽或水田周边的人群中,而且越是炎热,发病的概率就越高。几千年来,人类深受其害却束手无策。

       ③“新发现”的美洲大陆不仅为“旧世界”带来了土豆和番茄,还带来了一种治疗疟疾的特效植物——金鸡纳树。据记载,西方在1640年以前便引进了金鸡纳树,并以其树皮为原料,提取金鸡纳霜用于治疗疟疾。

       ④1820年,法国科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出了有效单体——奎宁。从那时起,人类开始在与疟疾的斗争中占据主动权。60年后,法国军医拉韦朗首次在患者的红细胞里发现了疟原虫,这也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致病性原生生物。之后,在一代又一代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人们终于确定了蚊子在疟疾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于是从20世纪初开始,蚊虫种群控制和奎宁的使用等措施,成功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后来,德国科学家合成出了氯喹。这种药物的生产无须依赖金鸡纳树,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

       ⑤然而好景不长,人类尚未吹响剿灭疟原虫的号角,能够抵抗氯喹的疟原虫便从东南亚和南美洲地区扩散到了世界各地。

       ⑥于是,1967年,一项代号为“523项目”的抗疟药物研究项目在中国正式启动了。大批新中国的科学家,或是走访全国的城镇乡村以寻找民间验方,或是投身到中医古籍的查阅工作中去。项目研究期间,屠呦呦尝试了多种提取青蒿素的方案,但囿于常用的水煎法,抗疟成分往往还没被提取出来就分解了,最终的提取物不但纯度不高,产率也很低。

       ⑦山重水复之时,中医古籍中的一段记载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在古法的启发下,屠呦呦带领研究团队,创造性地采用低温乙醚萃取法。经过191次尝试,终于成功地将具有极强抗疟活性的青蒿素提取了出来。经过后续实验,屠呦呦团队发现,提纯后的青蒿素在高温下是稳定的。正是因为屠呦呦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提出的创造性实验方案,诺贝尔奖委员会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奖金颁发给了她。

       ⑧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抗疟治疗,已经成为联合国推荐的抗疟方法,并正不断造福众多疟疾患者。可以说,青蒿素的问世极大减轻了单一使用奎宁类药物造成的疟原虫抗药性,为人类进一步研究战胜疟疾的方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⑨然而,随着青蒿素的广泛使用,医疗工作者发现一些疟原虫已对青蒿素产生抗性。疟疾能像天花一样,被人类彻底征服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选自《科学画报》2015年第11期)

(1)、下列对于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从读者感兴趣的热门话题谈起,很自然地点题,并总领全文。 B、第④段画线句中“第一种”不能删去,因为它准确地说明疟疾的致病性原生生物不止一种,但疟原虫是首先被发现的。 C、屠呦呦根据古法创造性地使用低温乙醚萃取法,经过191次尝试,终于提取出了在高温下能保持稳定的青蒿素。 D、本文以时间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千百年来人类为治疗疟疾不断努力和改进的情况。
(2)、下列对于文章中关于疟疾的相关介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疟疾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是患者有时冷得发抖,有时发热高烧。 B、沼泽或水田周边的居民更容易患上疟疾,而且越是炎热,发病率越高。 C、药物奎宁问世前,人类一旦不幸患上疟疾,就只能被动地深受其害,甚至死亡。 D、20世纪初以来,控制蚊虫种群、使用奎宁和氯喹等措施,成功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
(3)、结合全文,说说应当怎样理性地看待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抗疟治疗方法。

举一反三
                                                                                             品味春天
       ⑴春去春回,果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吗?
       ⑵春天来了,眠虫躁动于大地的腹中,活泼的燕子用轻灵的剪尾在亮丽的晴空裁划出一道道美的曲线。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湿润的气息,冬眠后的麦苗精神焕发。冰层下潜游着的溪流,唱出叮咚的声响。碧波荡漾,鱼虾畅游,蛙鼓弄嗓,阳光水波交相辉映。
      ⑶春天是美丽的,美在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燕语呢喃,蝴蝶飞舞,风筝高飞,鸟语花香,红杏似火,桃花如霞,梨树飞雪,柳绿花红,温暖醉人。
      ⑷春天是美丽的,美在值得我们去品味。品味春天,删除华而不实的藻饰,撕碎推算花期的凄惶,不再在料峭的春寒里瑟缩,不再在清秋落红时哀叹,不要走马观花而要用生命去投入,不要熟视无睹而要用眼睛去发现,不能只钟情于艳丽的鲜花而无视可掬的绿草。陶醉于梦幻的情调中,看一枝带雨的红杏,抚一缕含情的暖风……
      ⑸春天是美丽的,美在她七彩纷呈:赤橙黄绿青蓝紫,都有一种竞争的动态在流动。万物复苏,绝不是“旧”的重复,而是“新”的再生。春天充满了创造的活力,一种全新的奋发向上的活力。大自然萌生的是生命的创造力,人类勃发出的是文明的创造力。
      ⑹是的,春天激发了人们跃跃欲试的闯劲。春天在乎人类是否懂得她那创造的启迪。人要学会创造,只有创造,才能拥有永恒的独立和辉煌。
      (7)走过冬日的阴冷的历练,走过荆棘丛生的刺痛,走过孤灯黄卷的冷寂,才更觉得春光的煦暖。吟唱的和风、明亮的阳光、云朵间的彩霞、婉转的鸟鸣、馥郁的花香、草尖上的露珠、纯净的梦、沸腾的歌、真情的诗……一切都是春天的礼物。
       ⑻来了,春天真的来了,这一束束曙红,这一缕缕春光,正抚摸我们热血奔涌的肌肤。难道我们不应该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创造一个无愧于大好春光的美的世界吗?
       ⑼ “春日多胜事,赏玩夜忘归。”爱春乎?惜春乎?不懂得珍惜春天的人,又如何会知道人生的意义!
      ⑽美的世界——爱心的乐园;
      ⑾美的春天——精神的逆旅。

阅读下面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

弟弟

张爱玲

       ①我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都不。从小我们家里谁都惋惜着,因为那样的小嘴,大眼睛与长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脸上,简直是白糟蹋了。长辈就爱问他:“你把眼睫毛借给我好不好!明天就还你。”然而他总是一口回绝了。有一次,大家说起某人的太太真漂亮,他问道:“有我好看么?”大家常常取笑他的虚荣心。

       ②他妒忌我画的图,趁没人的时候拿来撕了或是涂上两道黑杠子。我能够想像他心理上感受的压迫。我比他大一岁,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一同玩的时候,总是我出主意。我们是“金家庄”上能征惯战的两员骁将,我叫月戏,他叫杏红,我使一口宝剑,他使两只铜锤,还有许许多多虚拟的伙伴。开幕的时候永远是黄昏,金大妈在公众的厨房里咚咚切菜,大家饱餐战饭,趁着月色翻过山头去打蛮人。我弟弟常常不听我的调派,因而争吵起来。他是“既不能命,又不受令”的,然而他实在是秀美可爱,有时候我也让他编个故事:一个旅行的人为老虎追赶着,赶着,赶着,泼风似地跑,后头呜呜赶着……没等他说完,我已经笑倒了,在他腮上吻一下,把他当个小玩意。

       ③有了后母之后,我住读的时候多,难得回家,也不知道我弟弟过的是何等样的生活。有一次放假,看见他吃了一惊,他变得高而瘦,穿一件不甚干净的蓝布罩衫,租了许多连环图画来看。我自己那时候正在读穆时英的《南北极》与巴金的《灭亡》,认为他的口味大有纠正的必要,然而他只晃一晃就不见了。大家纷纷告诉我他的劣迹,逃学,忤逆,没志气,我比谁都气愤,附和着众人,如此激烈地诋毁他,他们反而倒过来劝我了。

       ④后来,在饭桌上,为了一点小事,我父亲打了他一个嘴巴子。我大大地一震,把饭碗挡住了脸,眼泪往下直淌。我后母笑了起来道:“咦,你哭什么?又不是说你!你瞧,他没哭,你倒哭了!”我丢下了碗冲到隔壁的浴室里去,闩上了门,无声地抽咽着。我立在镜子面前,看我自己的掣动的脸,看着眼泪滔滔流下来,像电影里的特写。

       ⑤浴室的玻璃窗临着阳台,啪的一声。一只皮球蹦到玻璃上,又弹回去了。我弟弟在阳台上踢球。他已经忘了那回事了。这一类的事,他是惯了的。我没有再哭,只感到一阵寒冷的悲哀。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这世上没有你不行

       ①人为何而生?每一个人,既生于世,必有他独特的用处。

       ②这是一位老太太教我的,她晚年因战祸而家破人亡,卖掉了大房子,只留下偏处旧地产一隅的小茶室自住。

       ③这件事发生时,老太太正在伊豆山温泉旅行、有个十七岁的男孩在伊豆山投海自杀,被警察救起,他是个孤儿,愤世嫉俗,末路穷途

       ④老太大到警察局要求和男孩见面  警察知道老太太的来历,同意她和男孩谈谈。

       ⑤“孩子,”她说时,男孩扭过头去,像块石头,全不昧她,老太太用安详而柔和的语调说下去,“孩子,你可知道,你生来是要为这个世界做一些除了你没人能办到的事的吗?”

       ⑥她反复地说了好几次,男孩突然回过头来,说道:“你说的是像我这样一个连父母都没有的孩子?”

       ⑦老太太不慌不忙地回答:“对,正因为你没有父母,所以你能做些了不起的妙事。”

       ⑧男孩冷笑道:“哼,当然了!你想我会相信这套?”

       ⑨“跟我来,我让你自己瞧”她说一

       ⑩“老糊涂……”男孩嘴硬腿不硬,还是跟着走了出来。他当然不愿意留在警察局,但也别无去处。

       ⑪老太太把他带回小茶室,叫他在菜园里打杂。虽然生活清苦,她却对男孩爱护备至。男孩也慢慢地不像以前那么倔强,内心变得安稳平和了。

       ⑫为了让他培育些有用的东西,老太太给了他一些生长迅速的萝卜种。十天后萝卜发芽生叶,男孩得意地吹着口哨。萝卜熟了,老太大把萝卜腌得可口,给男孩吃。

       ⑬后来男孩用竹子自制了一支横笛,愉快地吹奏自娱,老太太听了也很高兴,赞道:“除了你没有人为我吹过笛子,乔治,真好听,”

       ⑭男孩似乎渐渐有了生气,老太太便把他送到高中念书。高中毕业,乔治白天在地下铁道工地做工,晚上在大学夜间部深造。毕业后,在盲人学校任教。

       ⑮学生们常用手摸着乔治健壮的肩膀说:“啊!你真是又高大又健壮!”

       ⑯“你因为胸部这么厚实,所以中气足,吹起笛子来能一口气吹那么久,是吧?”

       ⑰“你吹笛子,能使我知道很多东西的形状和颜色,简直像看到了一样。”

       ⑱听了盲学生的话,乔治对老太大说:“现在,我已相信,真有别人不能,只有我才能做到的妙事了。”

       ⑲“你瞧,对吧?”老太太说,“你如果不是孤儿,也许就不能领悟盲人的苦处。只有真正了解别人痛苦的人,才能为别人做美妙的事。你十七岁时,最需要的就是有人爱惜。你大声呐喊,说你要的根本不可能得到,根本就不存在﹣﹣可是后来,你自己却有了慈悲之心。”

       ⑳乔治心悦诚服地点点头。

       ㉑他们两人已把身受的痛苦化为仁慈。因为悲痛在心灵深处造成的创伤,能增强一个人的体会与体贴他人之心。

       ㉒老太大说:“尽量让那些不幸的人知道活着的快乐﹣﹣也就是知道有人爱护自己的快乐。等到你从他们脸上看到感激的光辉,那时候,甚至傅戎们这样精疲力竭、对生活不满而又厌倦的人,也会感到有了活下去的意义。”

       ㉓在老太太的茶室里,年轻的乔治利用假日自撰笛曲,吹奏给他的盲学生听。把流水、浪潮以及绿叶中的风声,都谱了进去。那些孩子眼虽不明,手却能写,为那首乐曲题名为《清风流水》。

(选自《意林》,有删改)

阅读【甲】【乙】两篇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甲】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 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注释】①赖:依仗,依靠。②虎豹:像虎豹一样。③特:只、仅仅。④雄:首领。⑤南面而制秦:南面称王制服秦国。⑥所以:……的原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