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联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设时代所需的文科

近来,围绕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关于建设我国高等教育“新工科”的讨论持续升温。应当看到,我国高等教育要培养时代所需的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不仅需要建设“新工科”,也需要建设“新文科”,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创新。概言之,就是哲学社会科学也要主动回应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方法,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提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支撑。

如今,我国正在实施网络强国建设、科技强国建设等重大战略。这些国家战略作为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大批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也需要大批新型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例如,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前沿方向。然而,目前无人驾驶技术推广落地的一大障碍是与无人驾驶配套的相关法律、公共政策等尚不健全,如何调整无人驾驶技术在应用中产生的各类社会问题还缺乏相关规则。这也说明,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科学技术支撑,也需要哲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支撑,需要培养一批了解新科技发展并能积极作出回应的新型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中出现了大量新兴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基因工程、虚拟技术等,其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与合理运用等问题都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创新突破口。在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面前,哲学社会科学应主动与理学、工学研究相结合,为经济和科技发展提供有用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支撑。

从规模上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已经处于世界前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从质量上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说依然大而不强。比如,高校中一些哲学社会科学教科书中还有不少与实践脱节的学术话语。这就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理论化和精细化,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

在新技术影响下,传统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也面临着挑战。以前由于数据采集成本高,社会科学的调查研究主要基于抽样、个体访谈等“小数据”方法。现在,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推广,社会科学研究者需要学会对全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是运用传统研究方法无法做到的。因此,将来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同样需要学习掌握编程、大数据采集和处理等技术,运用机器学习或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问题展开分析研究,成长为能够对未来技术创新和社会变迁作出积极回应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

推进新时代文科建设,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凝聚起高校和社会新文科建设的共识。可以在综合性大学、综合性文科大学以及单科优势大学中选取一些牵头单位,也可以按照不同学科门类展开探索,寻找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新的增长点和突破点。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大力发展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相关的新兴文科专业。也可以尝试先行推动智能法学、智能政治学、智能社会学、智能伦理学、智能新闻学、智能教育学等智能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并将社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根据各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优势特色,大胆改革、先行先试,建设一批新型高水平文科大学、一批社会急需的新兴文科专业和一批体现社会和技术最新发展的新课程,培养一批适应新文科发展要求的高水平大学教师,建设一系列跨学科技术及商业应用研发平台,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走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的新路。

《人民日报 》2018年10月08日第16版

(1)、下列不属于我国需要建设“新文科”原因的一项是(   )
A、哲学社会科学要主动回应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方法。 B、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需要哲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支撑。 C、哲学社会科学等文科可以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提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支撑。 D、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中需要培养能积极回应新科技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我国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也需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创新。 B、无人驾驶技术推广落地的障碍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以外,与无人驾驶配套的相关法律、公共政策等尚不健全,在运用中产生的各类社会问题还缺乏相关规则。 C、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从规模上看已经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从质量上看依然是大而不强,这就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理论化和精细化。 D、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推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要改变过去传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基于“小数据”方法转变到对全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推进新时代文科建设的具体措施。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第周:生命奥秘的探索者

    童第周的一生,都在致力于胚胎学的研究。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以后,他在这方面

    的探索更是不断深入。

    在生物遗传学和胚胎学领域,美国科学家摩尔根所建立的染色体学说,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地位。这位现代实验生物学的奠基者,借对果蝇的实验研究,建立起了遗传学体系,成了一名享誉世界的人物。童第周十分尊重这位鼎鼎大名的学者和他对生物遗传学的杰出贡献,但也有一个问题童第周长期得不到答案:摩尔根的染色体学说认为,世界上千差万别的生物,在传宗接代的家谱中所以能保持子孙相传的遗传性状,主要是通过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控制的。指导细胞一切生命过程的指令,都是从细胞核发出的,细胞质唯有接受细胞核的控制,而不可能在遗传中有所作为。情况究竟是不是这样呢?唯有通过实验研究来加以回答。

    童第周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叶毓芬,叶为他这一大胆的想法而激动,决心全力协助他的工作,一批年轻的助手也来到了童第周的身边,大家组成了一个同心协力的研究班子,他们以金鱼和鳑鲏鱼为研究对象,开始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实验。“文化大革命”风雨动荡,这里的一切工作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终于,结果证明,生物性状的遗传,并不完全决定于细胞核,细胞质也表现了它主动的、积极的作用。成果引起了世界生物学界的关注,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生物系教授牛满江提出了与童第周合作研究的愿望,童第周接受了牛满江的橄榄枝,研究所建在了北京中关村。

    这样的实验,需要科学家周密、审慎的科学头脑,需要比钟表工人更精细的操作技术。年逾七旬的童第周教授:往往从清晨6点观察金鱼排卵开始,一直要到下午一两点钟,一口气干上七八个小时。匆匆吃过带到实验室来的午饭以后,他伸展一下发麻的手脚和变得僵硬了的腰背,接下去又是一场紧张的操作。黄昏降临了,灯光代替了日光。实验仍在进行之中,特别是制备核糖核酸的实验,需要保持摄氏4度的恒温,童老和他的助手们不得不穿着棉衣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与其说是一项研究工作,不如说是一场意志和体力的拼搏!辛勤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终于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他们把从鲫鱼的卵细胞质里提取的信息核糖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细胞质里,结果得到了一种性状有着明显变异的鱼种。这种鱼居然有着金鱼那样肥大的头部和丰满的躯干,浑身也披着金光闪闪的鳞片,但却脱去了金鱼那条雍雅华丽的纱裙,换上了像鲫鱼那样直峭利落的单尾。这证明核糖核酸对生物的遗传发育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画家吴作人把这种鱼称为“童鱼”,并作《金鱼图》以祝贺。

    “童鱼”的诞生,并未使童第周停止新的探索,1976年,他和牛满江的实验又有了新的进展。他们以蝾螈和金鱼这两种不同“纲”的动物作为实验对象进一步研究,得出了高级的两栖类蝾螈的脱氧核糖核酸,也会影响低等的鱼类的遗传性状。此后,童第周担任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社会职务,仍旧日夜思考着科研工作,他制订了一个短期和一个长期的科研规划,还打算在牛满江教授的支持下,在我国建立一个世界一流的生物研究中心。

    1978年,童第周成功地进行了黑斑蛙的克隆试验。他将黑斑蛙的红细胞的核移入事先除去了核的黑斑蛙卵中,这种换核卵最后长成能在水中自由游泳的蝌蚪。引起了世界对中国克隆技术发展的关注,受到国际生物科学界的认可。

    为了推动全国的科研工作,他还多次到天津、广州、上海等地去作学术报告,1979年3月6日上午,他给浙江省的科技、教育、卫生系统工作人员作关于加速科技发展的报告,突发疾病,不久在北京离开人世。

(周文斌、李元著《中国当代十大科学家》,有删节)

【相关链接】①童第周(1902.5.28—1979.3.30),浙江鄞县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中国实验胚胎学和海洋事业的先驱》)②后来国际生物学界用培育者的名字命名了这条鱼——“童鱼”,为中国在世界生物学界赢得了可贵的荣誉。(中国科学院《纪念童第周先生诞辰110周年——引领中国克隆走向世界的先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关于良法善治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以礼法为良法善治之法,以中道为良法善治之道,以德政为良法善治之政,以乡治为良法善治之基,以刑罚为良法善治之剑。而“中道”则一以贯之于其他几方面之中,成为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传统中华法系中的“中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中和”。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和谐、和合、和衷共济、和而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词。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将自然、社会与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生生不息的大系统,“中和”便是这个系统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一种基本状态。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天人之间,都是和为贵。这种观念深深地渗入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之中。对于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立法偏私等等,古人将其斥为恶法、败法、非法之法,皆因这些法背离了中和。法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稳定器,它所维护的是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稳定性是法的基本属性之一。“中和”之道求统合、求和谐、求稳定的价值取向正与法的这一属性和功能相契合。

    二是“中正”。中,含有适当、适度、公平、准确、不轻不重、不偏不倚等内涵。正,意为端正、公正、合规矩。程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可见,中道即是正道。中正而不偏颇是中道的又一基本义,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这也正是法的基本价值和属性。孔子主张博施济众、忠恕爱人、立人达人,反对聚敛和不教而杀;认为治国理民重在导德齐礼、宽严相济;要求统治者“使民以时”,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提出“政者,正也”,强调执政者首先要正己,言行合规范,秉公办事。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正是“天下有道”,“有道”,即有仁道,仁道也就是“正道”,亦即“中道”,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

    三是“时中”。如果前面两层讲的是静态的中道,那么,这里讲的就是动态的中道。“中和”的稳定、和谐、平衡、秩序,“中正”的适宜、公平、公正,不是绝对不变、静止不动,也不是因循守旧、掩盖矛盾,而是在动中求稳、在变中求衡、在发展中求正。这一原则可称之为“时中”。时中,就是依“时”而处“中”。“时”是流变不居,“中”是持守正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按照社会发展、时代前进和事物变化的实际情势去把握正确之道。“时中”绝非与时俯仰、随波逐流、媚世取容的处世哲学。“时中”包含着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等一系列价值判断和政治艺术,强调始终坚持原则,保持“中道”,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时世而变易”,“因前人之故典而开一代之新规”。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中道蕴含着高深的智慧,需要我们认真地领会和借鉴。

(摘编自余荣根《中道:传统良法善治之道》,见2017年7月17日《人民日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说性作品要传达的是知识一一在读者经验中曾经有过或没有过的知识;想象文学是在阐述一个经验本身---那是读者只能借着阅读才能拥有或分享的经验---如果成功了,就带给读者一种享受。因为企图不同,这两种不同的作品对心智便有不同的诉求。我们都是经由感官与想象来体验事情,我们都是运用判断与推论,也就是理智,才能理解事情。这并不是说我们在思考时用不上想象力,或我们的感官经验完全独立于理性的洞察与反应之外,关键在强调哪一方面的问题而已。小说主要是运用想象力,这也是为什么称之为想象文学的原因,这与理性的科学或哲学相反。

    有关想象文学的事实,带引出我们要建议的否定的指令:不要抗拒想象文学带给你的影响力。我们讨论过很多主动的阅读方法,这适用于任何一本书,但在论说性作品与想象文学中,适用的方法却不大相同。阅读论说性作品,读者应该像个捕食的小鸟,经常保持警觉,随时准备伸出利爪。在阅读诗与小说时,相同的活动却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如果容许的话,我们可以说那是有点被动的活动,或者,更恰当的说法应该是,那是带着活力的热情。在阅读一个故事时,我们一定要用那样的方式来表现,让故事在我们身上活动。我们要让故事贯穿我们,做任何它想要做的事。我们一定得打开心灵,接纳它。阅读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规则应该以达成某种深沉的经验为目标,这些规则应该尽可能去除我们体验这种深刻感受的阻碍。

    因为目标完全不同,这两种作品的写法必然不同。想象文学会尽量使用文字潜藏的多重字义,好让这些文字特有的多元性增加文章的丰富性与渲染力。作者会用隐喻的方式让整本书整合起来,就像注重逻辑的作者会用文字将单一的意义说明清楚一样。但丁的《神曲》使用的是一般的诗与小说,但每个人阅读起来却各有不同的体会。论说性作品的逻辑目标则是完全清晰,毫无言外之意的解说,在字里行间不能有其他的含意,任何相关与可 以陈述的事都得尽可能说个一清二楚才行。相反,想象文学却要依赖文字中的言外之意。多重含意的隐喻在字里行间所传达的讯息,比文字本身还要丰富,整首诗或故事所说的东西,不是语言或文字所能描述的。

    在想象文学中,不要去找共识、主旨或论述,那是逻辑的,不是诗的,二者完全不同。诗人马克·范多伦曾经说:“在诗与戏剧中,叙述是让人更模糊的一种媒介”譬如,你根本就无法在一首抒情诗的任何文句中找到任何他想要“说明”的东西,然而整首诗来看,所有字里行间的关联与彼此的互动,却又陈述了某种完全超越主旨的东西。我们可以从小说在我们想象中所创造出来的经验中学习,为了从这样的书中学习,我们要从自己的经验中思考。

(节选自《如何阅读一本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社会心态正变得越来越理智成熟、开放多元、积极主动,并且更加具有世界意识。但也不可否认,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良社会情绪。比如,自卑自馁情绪有之,“牢骚太盛”情绪有之,懈怠散漫情绪亦有之。这些社会心态虽不是主流,却会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产生消极影响。如不及时修复,不仅会伤及个人幸福生活,还会影响整个社会心态,甚至会阻滞社会主义现代化脚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心态必须强起来。

    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社会成员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价值观的总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一个国家的社会心态与其发展实际密切相关,是时代的“晴雨表”“风向标”;它同时会影响每个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甚至影响整个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用短短几十年时间从“饥寒交迫”变为总体小康、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世界边缘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现在正阔步走在“强起来”的大路上。在这个“强起来”的新时代,应当有与之匹配的社会心态。

    心态强起来应增强自尊自信。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尊自信的民族,自尊自信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集中体现。新时代,自尊自信源于深入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它要求我们既不妄自菲薄,看到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拒绝照抄照搬别国发展模式;也不妄自尊大,拒绝其他文明优秀成果。只有清醒认识我国历史走向、准确定位我国历史方位,才能更加自尊自信。只有不断增强自尊自信,才能更加敢于正视自身不足、敢于承认别人长处,进而取长补短,更好迈向伟大复兴。

    心态强起来应更加理性平和。理性平和就是冷静全面看待事物,不为不良情绪所左右;就是辩证客观分析问题,不偏激也不片面;就是实事求是解决问题,不扣帽子不打棍子。新时代,理性平和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要求我们清醒认识、坚定信心,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同时牢牢把握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变”;科学把握强国建设是“长期进行时”,积极应对“四大挑战”、克服“四种危险”。理性平和,才能拨云见日抓住本质,才能去蔽除障获得真知,从而不断超越自我、取得成功。

    用未来的眼光看今天,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新时代,心态强起来才能更好服务于强国建设,才能更加专注奋发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城市马拉松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功能,举办方可以向世界展示城市优美的发展环境,独具特色的赛道和热情友好的民风,是一张塑造城市形象和提升城市品位与国际影响力的最好名片。其次,马拉松赛可以作为城市文化传播的载体,促进国内外城市之间的文化传播与发扬。与此同时,马拉松赛还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剂,给城市的餐饮、住宿、交通、旅游、商业等相关产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应,很少有别的体育赛事可以与之媲美。除此之外,城市马拉松赛在推动全民健身快速发展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

当然,由于国内办赛历史不长,一些马拉松赛还停留在组织民众参加的阶段,与其这样花费人力物力,不如在普及推广马拉松、提高全民健身意识方面多下功夫。只有更多民众的自觉参与,马拉松赛事才能具者长久的生命力;城市举办马拉松赛需要淡化利益驱动,秉承严格、科学、缜密、安全的组织管理理念,让马拉松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既是对体育精神的诠释,也是对生命负责的一种态度。马拉松是城市的成人礼,只有扣准时代脉搏、把握办赛规律,办出有特色、高水平的赛事,才是中国体育谋求自身发展的责任所在,更是中国城市自觉融入社会进步的使命所在。

    (摘自《我国城市马拉松发展分析》)

材料二:

   

   

   

    2010~2014年厦门国际马拉松收入情况(单位:亿元)

材料三:

    作为一家早在2011年便进入中国路跑市场的体育公司,智美被认为是中国马拉松产业的开拓者。至2018年底,公司已累计运营200余场大型城市马拉松赛,成为中国最具规模的产业运营商之一。“我们的优势在品牌《文化打造、赛事传播,以及围绕赛事文化、品牌做的推广手段。”智美体育集团副总裁宋鸿飞说。马拉松要注重个性打造、文化建设、赛事推广,让赛事围绕体育、文化、旅游延展开来,这些会给马拉松注入更多的资源,加上政策的倾斜,体育产业公司完全可以用这些资源去转化成更丰富的产品。

    临近年末,智美因为几场备受争议的事件,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11月18日苏州马拉松上,在比赛最后关头,志愿者几次给中国选手何引丽递国旗,导致选手被打乱节奏输掉比赛。12月2日南宁马拉松赛,选手获得冠军冲线后,赛场工作人员拽住选手想要与其合影,致使选手摔倒。有评论者认为,以上事件反映了智美作为一家专业从事赛事运营的公司尚缺乏应有的专业性。宋鸿飞表示,智美体育还需要更加注重赛事方方面面的细节,智美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推动公司朝着更健康、更规范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智美体育:主动承担责任,助力马拉松发展!》)

材料四:

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经济发展了,人们也有更多的闲钱和闲暇来多追求健康。”北京体育大学副教授闫俊涛说。“跑马”除了满足大众的健康需求,还满足了跑者的社交需求,乃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当前,公务员、企业等中青年人是马拉松赛事的主力军。但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并没有足够时间进行跑步训练。闫俊涛指出:“马拉松和平时跑步不一样,是长距离的极限运动。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和储备,盲目跑马一定会带来伤害。”他强调,普通人最容易出现的误区就是“盲目自信”,对自身实力缺乏了解,轻视马拉松难度而贸然上场,“这是不敬畏、不尊重比赛的表现”。对于经验不足又想尝试“跑马”的普通人,闫俊涛建议:一是做好自我评估,最好在专业机构进行耐力能力分析,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水平;二是选择适当的赛地和时间,了解赛道难度,选择适宜运动的时节;三是注意比赛的规范性,尽量少参加未得到国家认证的田径赛事,避免组织不力、服务跟不上的情况出现。

(摘编自《马拉松虽“热”,参赛者需“冷”》)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