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广饶经济开发区乐安中学(五四学制)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落红

曾绍炉

       ①我对红色,有着十分的喜爱。虽然红曾经对我是那样的吝啬,少年时代与我情同手足的两位女友:红枝、红梅都因生存的艰难离我而去了,我的每一份真诚,变成幻想成空的泡影。然而在我生命的后来岁月里,红却仍然是我情感寄托的力量,诗意常新的泉源。

       ②我喜欢的不是令人恐怖的血的红,而是另一种温和明艳的红,想起它就让人想起光明,想起它就让人想起生活的美丽;看到它就让人温暖无比,心生惊喜,看到它就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活力……

       ③它是质朴而骄矜的颜色,是大自然吐露出来的一种无尚的秀美,是生命对于自身赞颂的一种语言。它最初的方式就是不断地蕴藏来自生命之父太阳的光华,并且柔化了它灼热,把他的那份热情,悄悄地藏于自己的根茎叶芽中。

       ④他又具有美的本质,借着开花的世界,借着果实成熟的契机,借着秋夜载誉而归的儿子,把那份热情喷发出来—以花、以果实、以瑰丽深沉的红叶,装成一个浪漫的世界、诗意芬芳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童话,就是让一切美的而尽美,让一切孤零的、失意的、苦陋而凋残的,都在红艳的祈祷中,也变得美,变得动人心扉。

       ⑤我便是被这美陶醉了的一个。我常像孩子一样奔跑于花色斑斓的花丛中,并常常对着那些红色的花朵,低下头来,以含情的目光和它接触,与它交谈,而在美丽的惊叹中,领略大自然的一种超凡的灵气。

       ⑥然而,落红更令我称颂和敬佩。

       ⑦飒飒的东风裹挟那满树满坡的游丝花片,春日里卷来一场铺天盖地的“红雪”;果实蒂落的世界,你会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景观的魔幻般“烟消云散”而惊诧的目瞪口呆;秋风像大地母亲的手臂召唤那些奉献了一生的使者回到自己的怀抱,你会欣赏到红叶那惊世一绝的翩翩舞姿……红的飘落,气势磅礴,撼人心魄。

       ⑧虽然落红不像初放成长时那样的无忧,爱却不因花的凋零、叶的飘逝、果的蒂落而丧失。那份爱是牢固而长久的,就像虹,在空中短暂的划过,却留下了永不消逝的痕迹,永远芬芳灿烂的痕迹;就像一个故事的高潮,以充满悲壮的英雄般得举动,赢得了永世的颂扬和惊叹。

       ⑨一个秋天,我捡拾了许许多多的红叶,夹满了书架上的每一本书,像珍藏一个无人知晓的红叶梦。过了许久,当我重温那些故旧的梦时,才发现那些固执的精魂们,早已在我情感疏忽的瞬间,翩然化蝶而飞了,空留下一些毫无色泽的枯败的树叶。这是我无意间犯下的一桩错误,即使我伤透了一颗爱红的心,更使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启发——落红并不是生命颓败的结果,而是生命的复归与起点,在这诚挚的复归自然的途中,谁也阻挡不了它的脚步。而只有在这不断的开落中,红,才有着它的延续,才有着它的重生,才有着它的永恒,才能看到那一份不灭的精神与顽强的生命力。

       ⑩于是,我学会了在红将飘落的时刻去看花,去森林里散步,见玫瑰花毫无怨悔滴告别枝头,便忍不住把它捧在手里,轻轻地印上我的唇吻,再潇潇地散落泥土中;或者拾起地上的一枚红叶,对着夕阳去窥探那脉筋间的秘密,从那纵横交错的艳红中,读生命对太阳的赞歌;而当我面对一树通红的鲜果时,又沉浸在生命奋斗与慷慨奉献的自豪中!

       ⑾在捧掬、拾捡、探读的过程中,我想到了与落红同处一个世界的另类:人当艳红吐翠时自也慷慨大度,一旦凋残飘零却又悲凉不堪;人当兼收并蓄之时面对风雨也不屈不挠,而一旦实满果红回报滋育时常不免患得患失。在落红面前,我不仅热泪盈眶……

       ⑿由此我的梦变得离奇而瑰丽:我化作了一页花瓣、一片红叶、一颗绚丽馨香的果实。

(1)、“我”所喜欢的“红”有哪些特点?

(2)、为什么作者说“落红更令我称颂和敬佩”?

(3)、本为以“落红”为题,却又写到“同处一个世界的另类”,这种写法及其好处是什么?

(4)、第⑤⑨⑩⑿段都写了“我”与“落红”的亲近或关系,这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

(5)、本文语言形象优美,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小题。

一夜长大

       ①把父亲从医院接出来之后,他经常在傍晚时,推着父亲的轮椅去附近的小公园散步,那里有一泓湖泊,不时停下来替父亲擦擦嘴边的涎水,温言细语:“冷不冷?要不要喝水?”

       ②来探病的朋友吃了一惊:“你像一夜之间长大了。”

③他也没想过会这样。他在家里赖到二十八九,日子过得生机勃勃:也恋爱也上班也交友,动不动和父母吵架—不吵不行呀。父亲节俭,保鲜袋用过再用,一揭开,西瓜上全是鱼腥气;又天真,看到电视上“只要888元”的广告,就打算打电话,被他一顿臭骂,讪讪地又咳嗽又揉鼻子;这么老大,父亲仍然会没事翻他的抽屉杂物,他没好气吼过去:“翻什么翻!”

       ④那天正吃着饭,突然间,父亲的筷子直抖,上面的菜哗哗洒了半桌子。他抬头一看,父亲口角歪斜,脸色如灰,缓缓地倒下去。这之后,日子一下子变成:徘徊在ICU门口、交医药费、陪床……还要挣扎着去上班。

       ⑤由不得他想什么,要给父亲擦身要洗大小便。开始是买成人失禁品,眼看要生褥疮,于是家里的旧床单全成了尿布。每天带回家洗,洗衣机轰轰不休,他倒头就着。洁癖不治而愈,曾经的文艺青年,到现在已经变成一个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狼吞虎咽、见任何床就能呼呼睡着的人。

       ⑥父亲渐渐醒了,却没法理解自己为什么被困在一张陌生的床上,认定这是一场阴谋,忍不住要对周围的假想敌们拳打脚踢。他笑嘻嘻地打不还手、好言好语。他认了 , 这是一笔古老的、二十多年的债务,他得还。

       ⑦突然没有拖延症了。以前到公司,先开QQ、淘宝、微博……再开WORD,现在他对领导千恩万谢:这年头,能容下一个家里有病号的年轻人频频请假,容易吗?就在病房的走廊上,他全心工作,不时看一眼吊瓶。难得入睡的父亲像枚戒牌,强迫他静心。曾经天天抱怨“没有整块时间”,现在时间零散到以分钟计,他倒觉得绰绰有余。

       ⑧也不再是暴躁的楞头青了。医护人员有时说话很冲,他恨得握紧拳头。一意识到,惊出一身汗,赶紧一根手指一根手指轻轻地放松:热血青年的不管不顾,是要由长辈来买单的。他能为了逞一时之勇带父亲转投另一家ICU?更何况,他明白医生说的并没错。他的愤怒,不针对任何人,只缘于自己的无能为力,只缘于那种叫天不应叫地不语的烦躁。

       ⑨父亲一场病,拖了一年多,他始终身兼多职,还偷空见过几个天使投资人,谈他多年的创业梦。父亲状态平稳后,他去递辞职信—再不开始,梦便永远是梦。他不想“子欲养而亲不在”,也不想“徒有梦而身不由己”。

       ⑩前上司拍拍他肩膀:“我看好你,孝顺的人,无事不成。”孝顺这个词,又熟悉又古怪,第一次放在他身上,他很不好意思,于是认认真真想:什么是孝顺。

⑪原来孝顺不仅仅是儿女对父母的爱、依赖与安全感,是把爱化为具体,是不论多疲倦还是站直,让老去的父母有个依靠;是不计前因后果的付出,不能回避不能逃避的责任。不能大喊一声“老子不干了”就卸挑子,你做的每个决定,都是父母晚年的一滴水一粒米,也是你的毕生心安。

       ⑫这还是一种人力的无可奈何:无论做了多少,到最后,一定是一场空。父母只会越来越老,步入死亡,所有的钱、时间、心力,都是扔到黑洞里去。但这是写在血里的承诺,是人类世代相传的根基。

       ⑬而他说:也许,我得到的更多。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咬牙”是一种修炼

向贤彪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战斗频繁,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痢疾、霍乱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

    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惟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挑粪……从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一件工作、一项事业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于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他的研究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克了技术瓶颈。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

    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

    ⑦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人民日报》2018年05月15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棵小白杨

朱金平

    ①“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②一路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我们的越野吉普车向着西北边陲的小白杨哨所奔去。那个在歌声中被传唱了多年的北疆哨所,最标准的名称是:塔斯提边防连。

    ③远远望去,矗立在一座山冈上的小白杨哨所,在逶迤高耸的雪山映衬下显得那么不起眼。

    ④身着迷彩服的哨所四班长王克怀,见面就给我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⑤十八岁那年,新兵训练刚结束,他就和十八位新战友乘坐一辆卡车,唱着那首脍炙人口的《小白杨》,向边境线上的小白杨哨所驶去。哨所矗立在一座陡峭的山顶上,四周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卡车喘着气怎么也上不去。大家下车使劲去推,车子还是爬不动,无奈中他们又返回了营部。三天后,他们再次出发,谁知融化的冰雪在山下通往哨所的小路上划出一道七八米宽的口子,冰块和着泥水汹涌奔流,载着他们的卡车又打道回府了。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此时,连队在冬天里已被冻裂的水管还没来得及维修,他们上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十里外的河里挑水回来用。洗脸、洗衣服,都是冰凉的雪水,小伙子们的手很快就被冻肿了。大雪封山,连队官兵吃不上新鲜的蔬菜。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王克怀起初一颗火热的心似乎被冰水浇凉了。

    ⑥连队组织新兵来到那棵小白杨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大家向哨所的前辈学习,以苦为荣、乐守边疆。王克怀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上下又充满了力量。

    ⑦打枪,是每个军人的基本功。但边防连主要的职责是站岗、巡逻、执勤,对打枪的要求并没有步兵连那么高。可王克怀不这么想:既然来当兵,就要当一个精武的兵。2014年5月,边防团组织各连进行步枪射击考核,王克怀与战友一起进行一百米射击考核。随着一阵枪响,报靶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举靶高喊:“王克怀。五十环!”小白杨哨所自l962年组建以来,在正式考核时还没有人打出过五十环。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到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领导当即给王克怀戴上了大红花,一片喜悦的红云飞过小伙子的脸颊。

    ⑧作为一个班长,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他把自己的射击经验耐心地教给班里的全体战士。他带领的四班在上级组织的一次次射击比赛考核中也一次次名列前茅。

    ⑨几年后,王克怀当爸爸了。为了能离爱人更近一点,他的妻子放弃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带着孩子搬到离哨所六十多公里远的县城,与人合租了一套民房住下。这样,母子俩几个月就能和王克怀见上一次面。

    ⑩三岁多的儿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对哨所有种天然的亲密感。一天早上,刚来哨所的儿子,听到起床的哨音,像爸爸一样,“咚”地一下跳下床,光着一双小脚就冲出门,要跟着爸爸出操,妈妈怎么拉也不行。于是,在连队出操的队伍后面,跟着一根“小尾巴”,嘴里还喊着“一二一”的口令……

    ⑪王克怀的父亲是一个从不流泪的铁汉子,当看到儿子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驻守边防的一个个镜头,不禁老泪纵横:“没想到这娃子,在部队里变得那么能干,那么有出息……还是部队锻炼人,出息人啊!”

    ⑫离开哨所前,我们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⑬1982年,连里一个战士探亲带回十棵小白杨,栽种在哨所旁,最终成活了这一棵。如今,这棵小白杨已经长成大白杨。其洁白的身躯挺立在天地间。一根根枝杈向上蓬勃地伸展着,显得那么伟岸、质朴、纯洁。

    ⑭这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还生长着一棵个头稍矮的白杨。指导员说这是那棵白杨树根上冒出来的子母树。

    ⑮看着眼前普通而实在是不平凡的小}白杨,《小白杨》优美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再次响起,“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摘编自201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伤疤的月亮 刘云芳

①狗狂吠。我透过门缝往外看,什么也没有。

②我推门出来,满天都是星星,月亮只有半个,像被一把钝刀切开,切口上还留着不太整齐的曲 线。它安静地挂在院子的正上方,成了我们家的私有财产。

③肚脐眼儿是胎儿与母体连接的地方,这座院子的母亲难道是天空吗?

④似乎很多年没有跟母亲独处过这么多天。一早,她起床,用左手穿衣服,穿鞋,用左手扶稳一 把榆木拐杖,高一步低一步,走出屋子,用脚印把院子丈量两遍,再回来,用左手生火,煮粥。她喜 欢提醒我:和面要用温水;你得再去拿根柴,饭才能做好;别忘了把这盆食端给狗,还有鸡的食也送 给它,顺道把鸡蛋也收了吧……她坐在那里指使我干这干那,仿佛二十多年前的光景:她要教会我各 种生活的本领,把自己的各种经验倾倒给我,就像月光洒满院子。

⑤她在饭桌上展示为我积攒的各种吃食:红薯、油糕,箱子里有上一年自家地里摘取的苹果和山 楂。冰箱里有上一年八月冻的白瓤嫩核桃,一个纺织袋里也是核桃,不过是晒干的,吸足了去年秋天 的阳光。我在炕沿上坐着,她便满屋子里转悠,从这里找找,那里寻寻,把储藏的物品聚集在一起, 看着我吃。

⑥她不让我洗碗,不让我扫地,她要用那半个身子,释放出对我全部的爱。白天,她怕我在屋子 里阴冷,喊我去晒太阳。晚上,她喊我快点去睡。我总是要在睡前为她按摩。她平躺着,身体展现在 我面前。她的右胳膊僵硬,右手不由自主地攥起来,右腿明显比左腿短一截。它们都萎缩得厉害。我 注意到了她肚脐下边竖着的刀口。我知道这是与我有关的一次手术。她注意到了我的目光,解释道, 那会儿也是没办法。

⑦那时,她只有二十一岁,怀了我之后,又紧张,又幸福。她感受到我在腹部一天天长大,肚子  很快就鼓起来。大家都说她怀的可能是双胞胎。然而,与我一同长大的并不是什么手足,竟是一个肿  瘤。母亲经历了手术,大夫从她腹部取出的肿瘤装了一小盆。之后,他们怀着忐忑的心任我自然生长。 哪怕我出生后非常健康,她也总是对当时的选择心怀愧疚。

⑧我查看她的身体,像在观察一棵老树的年轮。她的虎口有一道伤疤。有次,她拿着镰刀去割草, 在一条细窄的小道上,前边忽然来了一头小牛,她往旁边一躲,不小心摔了一跤,镰刀的刀刃正好割 在了虎口上,顿时血流不止。她包着一大块白布去邻村找大夫,缝了好几针。

⑨她脚上也有一道伤疤。那一年,不知道为什么脚上忽然多出了一块骨头,它去城里看,大夫说 那是骨质增生,需要做手术。术后,她坚持没有住院,为了省钱,她坐班车到山下,硬是爬上了山。

⑩我说,你脖子上有块伤疤。她脑出血之后,昏迷了多日,脑袋下边敷着冰块。每天都需要输液, 两双手被扎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后来护士实在无处下手,说要做一个置留管,找来找去,选择在脖子  下边的位置。我眼睁睁看见他们在母亲的皮肤上下刀子,那种感觉很不好受。几天之后,母亲忽然双  目圆睁,上下牙紧紧咬合,从牙齿的隙缝里分泌出白沫。她犯了癫痫。大夫说这可能是脑出血后遗症。

⑪ 母亲对那二十多天的经历几乎没有记忆,却记住了那痛苦的感觉,她的身体也替她记下了,在那里长了一枚比指头肚略小的伤疤。

⑫我按摩她的每一寸肌肤,像一阵风抚摸一个村庄。母亲的身体便是我肉体的故乡。

⑬母亲终于睡着了。窗外的月亮好像不那么明亮了,我隐约看见,它已经斜了过去,去往右边的 山梁上方。那里,春天正从一些干枯的枝头上伸出眼睛、耳朵来,虽然暗处仍然有积雪,但有些野草 已经开始变绿,有些昆虫已经准备鸣唱,等着打破乡村无风之夜的安宁。多少生命在这样的季节里等 待着,期盼着。我在母亲身边,也像一棵躲避风雨的小树苗。为了冲刷她的悲伤,我不得不先把自己 的悲伤放下,我总是抱她,总是逗她笑,好像我从未长大。

⑭我想起生小儿子时,肚子胀得滚圆,生大儿子时留下的那道伤疤几乎要被撑开,成日里心惊胆 战。最后的几天,我在灯光下照着镜子,肚皮反着光,我感觉自己像是托着一轮圆月亮,一轮有伤疤 的月亮。

⑮深夜里,母亲一次次醒来,给我掖被子。

⑯有一次,我从梦里醒来时,母亲正在熟睡,听着她有节奏的鼻息,忽然觉得她的身体里贮存了 满满的月光。有她在的地方,无论多深的夜,我心里都是亮堂的。我忍不住把头偎在她的枕边,仿佛 自己还是个婴儿,仿佛她还年轻。仿佛,前边的日子都堆积在阳光里。

(选自《散文》2020年第7期,有删改)

阅读

在希望的田野上

侯发山

女儿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在实习的问题上与母亲产生了分歧。母女俩在视频电话里你一言我一语。

女儿说:“妈,我在上海上大学,大学生多了去,显不着咱,还不如回去。”母亲心里荡漾了一下,她知道女儿的心思,担心自己一个人在家孤单。 闺女四岁那年,她爸因意外去世了,是母亲累死累活把她拉扯大的,她比一般的孩子更懂得感恩和孝顺,这样的孩子要是能陪伴在身边,那多好。但是,当妈的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像雄鹰一样飞出去,能飞多远就飞多远,能飞多高就飞多高。 想到这里,母亲稳定了一下情绪,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傻闺女,好不容易走出去了,咋能再回来呢?”

“妈,人往高处走,其实高处不胜寒;水往低处流,其实海能纳百川。 您一直没走出村,不也是过了大半辈子?”

“别跟妈贫嘴! 妈吃的苦你知道? 脸朝黄土背朝天,风里来雨里去……”“妈,都是老皇历了,我的耳朵都听出茧子了,就别再提了。”

其实,大前年,村里的土地都流转给了一个名叫李希望的回乡创业大学生,每户人家每个月从李希望那里领租金。这比种地还划算,自己不用操心,一年还能拿不少钱。母亲不吭声了。

女儿说:“妈,李希望租了一千多亩地,都弄啥哩?”

母亲说:“弄了个叫啥观光农业园的。喀! 妈也搞不明白。需要钱不? 妈给你转。今年的地租,希望前天转给我了。”

女儿说:“妈,给您说过,我在大学勤工俭学,有奖学金,用不着。对了,现在不种地了,家也没啥事,您可以出去转转看看啊。”

“我天天转,天天看,还不花钱。”母亲说着把手机摄像头对准桌子上的地球仪,这还是女儿上学时买的。

女儿“扑哧”笑了,说:“妈 我给您说正经的。”

“妈听你的,出去旅游;但你也得听妈的,就在上海实习,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好。”女儿忙不迭地答应了。

一星期后的一个晚上,女儿给母亲打视频电话.母亲看到女儿是在火车的卧铺车厢里,忙问:“闺女,你这是去哪儿?”

“妈,我在火车上实习。”

“啊? 你学的是农业,咋在火车上实习?”

“妈,您不是让我留在上海吗? 没有找到合适的单位,只好找了个在火车上实习的机会,乘务员,也不是很累……不过,白天忙,不能聊天,只能晚上啊。”

“好,好,好,妈天天晚上给你聊。”

就这样,每天晚上,女儿和母亲都视频电话聊天。母亲看到,每一次,闺女都是在火车的卧铺车厢里,这倒也好,风吹不着,雨淋不到。不过,实习结束后干啥呢? 当乘务员?母亲想从女儿的话里套出话来,可是,女儿说话每次都是断断续续的,像吝啬鬼发红包似的,一次说一点,一次比一次的信息量少。

母亲在家闲着无事,就到希望的农业园找了个事,干保洁。上班的第一天,大约是上午十一点,母亲正在农业园的草坪里捡拾垃圾,忽然接到女儿视频电话聊天的请求,她忙挂断了。她东张西望了一番,有了主意,跑到那个水泥站台上,两边停放的是火车——希望买的是几节报废的火车车厢,简单装修了一下,让员工以及来这里拓展训练的客人当宿舍用。母亲神了神衣服,拍打了两下裤腿——其实 上面也没有尘土,之后,她接通女儿的视频电话。

“妈,您干啥呢?”女儿还是在火车的卧铺车厢里。

“你不是说让我出去旅游吗? 瞧,我在站台上。”母亲说罢,用手机的摄像头照了照身前身后的火车。

“妈,您这是要到哪儿旅游?”“北京,妈还没去过北京呢。”“妈,您是不是上错站台了?”

“没有啊,就在县城的火车站,巴掌大的小站我还能上错?”女儿忍住笑,说:“妈,您看看您身后的站牌。”

母亲扭头一看,只见后边竖着的站牌上写着“希望站(起点)——幸福站(终点)”。她不自然地笑了,然后对着手机说:“闺女,这是李希望的现代农业园,我来这里真是长了见识,大棚里的豆角两米多长,吊在架子上像蛇……听李希望说,有个学农业的大学生来这里实习,农业园就是这实习生谋划的。”

正说着,母亲身旁的车厢门打开了。

“妈!”女儿从车厢走了出来,她笑吟吟的脸蛋在阳光下如花朵般。母亲又惊又喜,什么都明白了。

(选自《文艺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