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卷试题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中秋过后,秋风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棉袄。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的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文段第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揣摩下面这句话中划线词的含义:

   “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去了”

(3)、你是如何看待文中众人的笑的?

(4)、学完本文后,你是如何评价孔乙己这个人物的?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

一只贝

贾平凹

    一只贝,和别的贝一样,长年生活在水里。海水是咸的。又有着风浪的压力;嫩嫩的身子就藏在壳里。壳的样子很体面,涨潮的时候,总是高高地浮在潮的上头。有一次,它们被送到海岸,当海水又哗哗地落去了,却被永远地留在沙滩,再没有回去,蚂蚁、虫子立即围拢来,将它们的软肉吃掉,空剩着两个硬硬的壳。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太阳、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的颜色,也曾经显示过浪花、漩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现在,它们的生命结束了!这光洁的壳上还留着色彩和线条。

    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发现了好看的贝,捡起来,拿花线穿着,系在脖颈上。①人都在说:这孩子多漂亮!这漂亮的贝壳!

    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它不漂亮,它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因为有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十分坚硬的石子,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又带棱角,它只好忍受着内在的折磨。它的壳上越来越没有颜色,没有了图案,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它默默地,它说不出来。

    它被埋在沙里,海水又涨潮了;潮又退了,壳已经烂,很不完全了。

    孩子们又来到沙滩上玩耍,它们玩腻了那些贝壳,又来寻找更漂亮的呢。又发现了这一只贝的两片瓦砾似的壳,用脚踢飞了。但是,同时在踢开的地方,发现了一颗闪光的东西,他们拿着去见大人。

     “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珍珠!嗨,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

     “珍珠?这是哪儿来的呢?”

     “这是石子钻进贝壳,贝用血肉磨制成的。啊!那壳呢?②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它,但没有找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碗公花

简嫃

    ①是谁家晒了地毯忘记收?搁在篱笆上,又是开花,又是牵扯?

    ②是谁家牧童丢绳又丢索,草路旁边,缠缠绕绕活结打了无数个?春风如笛响,春雨如长鞭,一响一抽,一响一抽,于是,东家后院西家门前,那万万千千活结一奔跑,就把田野踏成大荒漠。春雨一落鞭,它们就愈跑愈远,笛声吹几响,它们就开几朵花儿。

    ③我们叫它“碗公花”。童年时,我是个很爱漂亮的女孩子。不是用竹心穿成圆圈儿,挂在脖子上,就是拔地瓜的茎叶,一搭一搭地折成项链、手镯,挂得满身都是,俨然一个公主。我自认是天下最漂亮的女孩子,成天锁在房里,看镜中戴了牵牛花的自己。但是,阿婆告诉我,摘一朵牵牛花就会打破一个“碗公”。我不晓得最初是因为牵牛花长得像“碗公”,所以就叫它“碗公花”,还是因为摘过花的人多曾砸了碗公,所以才叫它“碗公花”。不过,有一点我确定的是,从那以后,我很少去摘它了,因为我时常弄破碗,心里就愈加迷信牵牛花是会发脾气的花了。

    ④在我的记忆里,牵牛花是一年四季都开,仿佛从未见它歇过。念初中时,我每天要骑半个多钟头的脚踏车上学。路的旁边是河,河岸上种了一大排的竹子。竹子太长了,就自然地垂成弧形,像一道拱门,随着晨风轻摇,那拱竹上铺了一层牵牛花,花藤长长短短垂呀垂地垂下来,风一吹,藤条便一上一下地荡起来,把千朵万朵敛着养神的牵牛花一一拍醒。

    ⑤有时风大,连愈压愈低的竹丛,也禁不住要晃过来晃过去、晃过去又晃过来,仿佛是慈爱的老祖母,抱着心肝宝贝的孙子,摇呀摇地又哄又呵护一般。我想,小牵牛花一定是老竹钟爱的孙女儿,否则,老竹怎么一大早就摇起摇篮儿,又是唱曲儿又是哼歌呢?

    ⑥每当骑到这一段路时,我总爱加快速度,“咻”地冲过这道竹之拱门、花之山洞,然后出其不意地伸手一打。有时候会打下一两朵仍在睡觉的牵牛花,那种舒畅快意的心情真不知如何形容。后来,那些垂竹被剪掉了,因为过路不方便的缘故。至今,我仍记得那处竹门花洞,每次想起,仿佛又见花洞鲜明在前。

    ⑦牵牛花是最爱盖屋顶的花。人们在屋顶上铺了一层又一层的瓦片,千思万虑地想防雨。我在乡下见过一个顶聪明的农夫,他的屋顶上长满了牵牛花,铺得再周遍不过了。雨一来,牵牛花便打开大大小小的“碗公”,把雨水一点一点地盛起来,等阳光出来的时候,再把水进贡给天空。屋顶有破损落瓦的烦恼,牵牛花却愈长愈新,只要几只麻雀,几只小鸡小鸭偶尔上去施施肥,它就会安分地把屋顶守得紧紧的,不怕被风卷去。

    ⑧我曾问过自己,如果是花,愿意是哪一种花,刚开始,总希望是最美丽的。后来,我感动于牵牛花强韧的生命力,竟连被扯断在草堆里,还能从容地迎接阳光,把“碗公”一个接一个地打开。虽然它被拘在枯草堆中动弹不得,但拘得了一时,岂拘得了一世?它那生命的触须必定会再度伸出来,再抓住泥土,再呼吸空气。原来,这世界对于强韧的生命力是无可奈何的。一地的牵牛花,它哪里惧忧花朵被践踏、藤蔓被截掉?踩得碎花,可踩不碎潜藏于大地腹部那双蠕动的巨掌。只要巨掌动,自有花朵不停地迸出来;只要有泥有土,便天地间自由来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松林蘑菇香

    ①成熟的季节里到处飘荡着丰收的香气,除了广袤的田地,农家餐桌上更多的珍馐藏在山野林间。这其中最大众化的便是蘑菇。一人,一篮,不需远途跋涉,不需技术工具,只需来到山野林间。我虽在山里长大,但循规蹈矩的生活占满了全部的时间,总是错过蘑菇丰收的季节。难得的今年的雨水足,又常是夜下昼晴,采蘑菇的人总会收获满满地归来。窄窄的巷路旁,常摆满了邻居们晾晒的蘑菇,黄灿灿的,煞是好看。看得我心里痒痒的,非得亲自去一趟才算过瘾。

    ②吃过早饭,父亲启动了电三轮,在父亲的叮咛声中,我把自己从里到外捂得严严实实,然后就跟随他出发了。三轮车驶过宽阔的省道,再转入一条颠簸的小路。瞬间就有了从城市入乡村的感觉。刚下过雨的小路更加难行,三轮车在小路上醉汉般摇摇晃晃。我紧紧抓着车档方才坐稳。小路的两旁先是两排住家,然后是一片杂草丛。一只黄白色的猫咪探头探脑地侦查了一番,然后跃入草丛,倏忽不见。草丛过后便是农田和松林交替出现。

    ③彼时虽是夏末秋初,但农田里不论是黄豆还是稻子,都已散发出成熟的香气。半小时之后三轮车终于停了下来,四下一望,右侧是一片松林,左边一片齐整的白桦,白桦身后是几垄玉米,玉米地后隐藏着又一片松林。那便是我们采蘑菇的地点。我下了车,走到白桦树前看一下地形,竟然惊动了一个墨黑的小东西,闪电般蹿下树,奔到对面,一个闪身就进了丛林。我猜应该是只松鼠。去石林游玩时,见过被关在笼子里的纯黑的松鼠,尾巴粗黑,耳朵尖处一丛突出的绒毛。那时才知道它叫魔王松鼠,标价800元出售。相比之下这只被我惊动的松鼠要幸运得多。

    ④这片被松林遮挡的玉米因为缺少风吹长得细瘦不堪,又经一夜雨淋,倒伏不少。我和父亲穿过玉米地又经过一片杂草地,然后到了松林。远远一望,一垄垄悉意种植的松树高大挺拔,密密的连成一片,松林下的小蘑菇都顶着伞状的脑袋在张望,一片一片的,像长在地里的金子。

    ⑤我问父亲松林怎么长的这么齐,父亲说这是退耕还林的人工林,当初三十出头的姨夫还种过呢。这么算来,这片松林已经三十多年了。难怪十年树木,这密密匝匝的一片林子若是被当年的种植者看见也会颇有成就感吧。松林里蘑菇有两种,一种是灰色的,一种是金黄的。因为生长的时间有先后,并不冲突。现在正是黄蘑菇独占鳌头的时候,整个松林里到处是它们的身影,或一个,或一对,或一丛,傍着松树生长,像是精心种植的。这种黄蘑菇我不知道它的学名,却很爱吃。色泽金黄,口味浓郁,又好采。冷冬时节,炖上一锅小鸡炖蘑菇,农家绿色鸡肉配上蘑菇山野的香气,当真是人间美味。我和父亲开始在林间穿梭,松树枝杈交错,像是拿着长枪守卫宫门的武士。

    ⑥我弯着腰,小心避开那些枝杈,一垄一垄地采。小黄蘑菇长得也不尽相同,有的根茎短粗,伞状的头小小的,应该是蘑菇中的小胖子;有的根茎细长,伞状的头撑的很开,该是蘑菇中的大个子;有的细细瘦瘦,像个大头钉,是个婴儿;有的大大撑开了蘑菇头,很粗壮,煞有威风地站在那,该是个英俊潇洒的汉子。松林中的蘑菇少有泥土,它们都藏在厚厚的松针里,掐着它们的腰把它们连根拔起的时候轻轻捋捋,松针就全都掉了。我和父亲循着各自的路线慢慢前行,再回头时已不见对方的踪迹。四下一望,视力的极限尽是密林。于是扯开嗓子喊着:“爸……”四野寂静无声,这声音如同被放置在巨大的湖面上,随着水波飘荡而去。紧接着四周就被这声音填满了。随后,父亲的应答声又穿过密林悠悠地传回来“哎……”声音过来,心也就安定了,继续低头采这遍地的金黄。

    ⑦等再遇到一片草丛时,才发觉这片已经到了松林的边缘,再往前又是一片更大的松林。父亲说那里就是他和妈妈昨天采蘑菇的地方。我们简单商议一下,决定从松林的边缘再往回走,走到头就回家。便又一路采回去,虽说已采过一遍,但还是发现了很多“漏网之鱼”。昔年,这里林地尽毁,垦荒为田。然后又退耕还林,恢复生态。一毁一还之间,便跨越三十载的光阴。如今这里树高林密,蘑菇一年一年地生长,一年一年的被采,到底还是自然最为慷慨。

    ⑧原路返回,穿过白桦到达小路上时,日已偏西。明亮的日光穿透松林,越过白桦的枝杈照射到小路上。父亲带着深蓝色的鸭舌帽,坐在前头开车。我坐在父亲的车斗里,望着父亲的身影,身旁放着两个装满蘑菇的编筐,鼻尖萦绕着蘑菇的香气,耳边是呼呼的秋风,视所能及是一片温暖的阳光和阳光下的田野……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饺子记盛

谢冕

    ①中国人的主食,南方重米,北方重面。这是由于南方多产稻米,北方多产小麦的缘故。北方盛产小麦,因此面食的花样层出不穷,眼花缭乱:面条、烙饼、馒头……其中最主要的是饺子。北方人年节、宴客乃至日常居家,最常见、也最隆重的餐食活动是“包饺子”。

    ②包饺子是一场让人愉悦欢乐的活动,北方人居家想改善生活了,就说“咱们今天包饺子吃吧”。一说包饺子,就来了精神。物资匮乏的年代,不像如今可以随意上馆子,包饺子就是一件奢华之举。过年过节,亲朋来家,最富亲情的待客之礼,就是包饺子。一声令下,立即兴奋起来,揉面的,和馅的,准备停当,就围坐包起了饺子。边包边说笑,不觉间一切停妥,用笸箩摆放,如花盛开。饺子下锅,热气腾腾,饺子出锅,狼吞虎咽。有情,有趣,有气势。数十年北方生活,享受过数不清的这般热闹,可依然觉得好吃但包起来费事。

    ③我至今不会擀皮,却在北京乡间学会了包。双手一捏,就是一个,迅疾,结实,下锅不破。别人包饺子讲究花样,多少折,怎么折,图好看,玩花的。据说我包的饺子“其貌不扬”,但我很自信。这是包,即制作的环节,而饺子是否好吃,关键却是调馅。调馅的功夫其实蕴含了诸多中国烹调的道理,一是馅中的主客关系,肉和菜是主,葱姜等为辅,要适当;再就是肉和菜的搭配,肉为主,菜为辅,也需适当;就肉而言,就是肥瘦的搭配,一般说来,不能全是精肉,二分瘦一分肥,比较合理。什么肉,配什么菜,这里有大学问,韭菜配鸡蛋,羊肉配胡萝卜,最家常的是猪肉白菜馅,加些海米,人见人爱。吃饺子,一般人爱蘸醋,而我谢绝,我深信只要馅调的好,无需借助“外援”。

    ④北方人吃饺子不仅是享受美食,而且是享受家的温暖。在记忆中,满含着亲情的饺子被替代,甚至等同于家乡、父母。游子离家远了,想家,连带着想起妈妈包的饺子,炊烟的味道,此刻,饺子就是乡愁。即使是身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遇到年节,想家,又不能回,相约若干同样怀乡的朋友一道包饺子,为的是一解乡愁。记得那年在维也纳,短期开会,不是什么怀乡情切,也说不上乡愁,倒是一位奥地利教授一顿“饺子宴”令我大为感动。

    ⑤在维也纳,那些奥地利红葡萄酒,那些名目繁多的奶酪、香肠、起司和面包,特别是烟熏三文鱼,这些异邦的美味都令我着迷。可是,接待我的汉学家李夏德却是别出心裁,带我进了维也纳中心区的一条小胡同吃饺子。铺子的名字记得是“老王饺子”,山东人老王开的,小门脸,不加修饰的若干桌椅,设有醋瓶,如同国内规矩。饺子是地道的,热腾腾的饺子上桌,捎带着一小碟大蒜。一切如国内乡间的小铺。一下勾起了亲切的记忆,浓浓的齐鲁乡音带着胶东半岛的气息。小店只有一个厨师(老王自己),一个收银的,外加一个“跑堂”。那跑堂可是高大上,一位在维也纳学音乐的留学生。

    ⑥李夏德介绍说,这里的饺子本色,地道,纯粹的中国味道。他经常在这里“宴客”,有时不接待客人,自己也来。这里也常有本地人光顾,那都是一些中国通。

2018年1月24日

此日丁酉腊八

(选自2018年2月23日《文汇报》,有删节)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天使也会变魔鬼

    ①引种外来植物,丰富本地物种,本是件大好事,然而,如果盲目引进外来植物,造成“生物入侵”,就会破坏生态环境平衡,甚至带来生态灾难。

    ②美国引种葛藤便是其中一例。葛藤是一种伏地蔓生或攀援它物的豆科多年生植物,其祖籍在中国。它不但是贫瘠地区绿化先锋,是改良土壤、保水固土的优良植物,而且因其茎中富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是畜、禽的良好饲料;也可作为轻纺工业以及造纸业的原料;葛根、葛种还有医疗价值。1930年美国引种葛藤后,使许多被破坏的农地和山坡,成为草木繁茂的肥沃土地,因而葛藤被誉为“大地的医生”。到了50年代中期,全美繁衍葛藤7000万株以上,真是谁人不夸葛藤好!

    ③然而,乐极生悲。在人们的赞扬声中,葛藤像疯狂的野兽一样狂长不息,将当地的许多植物“吃”光。70年代,葛藤占领了密西西比、佐治亚、亚拉巴马等州283万公项的土地,演变成了意想不到的公害。面对这个“绿怪”,亚拉巴马州宣布葛藤为“非法移民”,然而其结果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

    ④在我国,最有名的生物入侵事件是从花园中“逃”出来的水生观赏植物水葫芦。水葫芦原产南美洲,有着紫色美丽的花朵,最上面的花瓣上有一块蓝色的扇形斑块,中央点缀着一个桃形鲜艳黄斑,实在惹人怜爱。不过最吸引人的是它杯状的绿叶,叶茎基部膨大,使植物能够漂浮在水面。可是,正是这种看似纤弱、婀娜的水草,曾一统美丽的云南滇池,使人们不得不花巨资予以铲除。水葫芦长长的根扎入水中泥土下,可通过根块迅速而大量地繁殖,一旦侵入到湖泊、河流、水道、水塘等淡水水城,只要条件适合,即以势不可当之势覆盖整个水面。它挡住了阳光,吸尽了营养,使水中其他植物死亡,破坏水下动物的食物链,导致水生动物无法生存,生态系统完全失去平衡。同时,任何大小船只也别想在水葫芦的领地里来去自由。在国外和国内,水葫芦都被认定为目前最令人头痛的水草,也是让人类为控制其数量花钱最多的植物之一。

    ⑤高山、大海和沙漠过去曾是阻止物种扩散的天然屏障,然而随着贸易、旅游和其他人类活动的加剧,越来越多的物种正在跨越屏障做环球“旅行”,只要条件适宜,这些物种就有可能大规模扩张,抢夺“殖民地”。有科学家认为,生物污染比化学污染的影响更甚,化学污染是惰性的,不会再生和繁殖,而且会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但是当外来物种入侵以后就会扎根繁殖和不断扩张,甚至对本地物种的生存构成长久的威胁。地球上大多数的湖泊和江河系统、大多数沿海地区、几乎所有的岛屿甚至南极都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

    ⑥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变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环境中没有与它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使它成为“入侵者”而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大生态环境。

    ⑦生物入侵是自然向人类敲响的又一警钟;在种树、种花成为新时尚的今天,我们在引进外地或国外物种的时候,务须慎重,谨防“生物入侵”造成的严重后果,那将是又一个难以收拾的环境残局!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