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6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植物爱听和谐音乐

    ①一群喜欢户外运动的青年男女在西双版纳勐腊县的一处原始森林,发现了一种会跳舞的树。当时,他们长途跋涉,人困马乏,有人提议就地歇息。一个活泼好动的年轻人拿出随身携带的收音机,播放了一曲轻松舒缓的乐曲。这时,奇怪的一幕出现了:只见旁边的两棵小树随着乐曲晃起身子来,滑稽可爱,随行的人全被它逗乐了。大家忘记了疲劳,跑过来欣赏小树跳舞。有人提议:“换一首曲子,换一首曲子。”又有人喊:“换快节奏的。”于是,收音机的主人调了频道,换了一曲激烈的摇滚乐。奇怪的是,刚才还在摇头摆尾的小树突然停止不动了,像是被突然吓着了似的,静静地呆立着。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它只会跳优美的舞蹈,不会跳强劲的舞蹈呢?于是,年轻人又调回刚才的频道,小树听了这优美的曲调,又开始摇头摆尾。所有人都惊呆了,他们得出一致结论:小树喜欢轻柔、温和的曲子,不喜欢节奏强烈的乐曲。

    ②事实真是这样,小树的确是只爱听舒缓的音乐,激烈亢奋的曲调会让它进入睡眠状态。法国农科院一位专家为了验证植物的音乐细胞究竟有多浓,异想天开地把崭新的耳机套在一棵蕃茄上,每天定时播放3个小时的音乐。数周后,奇迹出现了,这棵蕃茄长势强劲,比周围任何蕃茄结的果实都多,而且个头儿大,每个果实平均重达两斤以上。

    ③还有一位科学家,每天下班后都喜欢在自家花园里拉上一段优美的小提琴曲。打理花园的妻子惊喜地发现,濒临死亡的雏菊又重新绽放了生机。不仅如此,(a)音乐就像兴奋剂,那些平常蔫头耷脑的花儿们听了音乐,一朵朵开得热烈而灿烂。后来,她的科学家丈夫翻阅资料,才明白这是小提琴的功劳。那些花儿,正是因为听了优美的音乐,才焕发了生机。它们的叶子绿得茁壮而卖力,花开得鲜艳而硕大,这让科学家欣喜万分。凭着职业的敏感,这位科学家开始思索,既然花儿这么热爱音乐,庄稼会不会也是如此呢?他开始有意识地在稻田里播放音乐。他每天上午准时来到稻田,给水稻们播放半个小时的轻柔乐曲。(b)一个月后,这片田里的水稻比普通生长的水稻要高出30多厘米 , 也就是说,是音乐代替了化肥使它们长得又高又壮。

    ④草本植物既没有听觉器官,又不具备听力系统,为什么它们接触了音乐,会产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⑤音乐,说白了是一种持续声波。在优美、轻快声波的反复刺激下,植物体内的物质分子会发生共振,那些处于休眠状态的分子,随着音乐节奏被悄悄激活,开始运动。正是这一过程促进了新陈代谢,加快了细胞分裂,大大地促进了它们的生长发育。如果适当地对植物播放音乐,它们就会不断地进行代谢和分裂,从而达到快速生长的目的。不过,一定要选择那些和谐美好、悠扬柔和的音乐来播放。反之,植物听了节奏强烈的打击乐和摇滚风,不但不会长势旺盛,还容易暴病而亡。这可绝不是闹着玩的。别看它们不会说、不会表达,但它们绝对懂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中学生百科》)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小树爱听舒缓音乐,因为悠扬柔和的音乐会让它进入睡眠状态。 B、如果对植物播放音乐,植物细胞就会不断地进行代谢和分裂,从而使植物快速生长。 C、草本植物没有发达的听觉器官,听力系统也不完备。 D、节奏强烈的乐曲不利于植物生长,甚至会使植物死亡。
(2)、下列说法有误一项是(    )

A、本文是事物说明文,采用了从发现现象到探究本质的逻辑顺序。 B、本文综合运用了说明、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C、文章第①段运用生动的事例引出本文的说明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文章第④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3)、下列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综合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a)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地说明了优美舒缓的音乐对花儿生长的作用。 C、文章第③段画线句(b)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轻柔乐曲对水稻生长的作用。 D、“音乐,说白了是一种持续声波。”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4)、根据文章推断,下列乐曲中最能促进植物生长的乐曲是(    )

A、《绿岛小夜曲》 B、《黄河大合唱》 C、《小苹果》 D、《最炫民族风》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黑色金子——石油
                                                                                                             张春贺
        ①石油被称作工农业生产中流淌着的黑色血液,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很多交通运输工具如汽车、飞机等使用的汽油、航空煤油等都是石油产品,日常生活中部分电力的供应也来自石油。美国有45%的能源供应来自石油;我国能源供应中石油所占比例约为23%。据不完全统计,我们生活中有6000多种产品,例如润滑油、橡胶、塑料、合成纤维、涂料等等,都是石油产品。石油像黑色的金子一样,吸引着人们去寻找、去开采。
        ②石油是怎么生成的呢?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可达到5亿年之久。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③伴随各种地质作用,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物持续不断地堆积。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沉积物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碳氢化合物分子,最终生成石油和天然气。
        ④分散在岩层中的石油又是怎样聚集在一起的呢? 石油不像水聚集在水库中那样聚集在沉积盆地最初形成的岩石——生油源岩,也就是沉积岩中,而是透过岩石的孔隙,被挤压到压力分布更低的岩石裂隙和孔隙中,直至停留在被完全封闭的储集岩中。储集岩是聚集石油的岩石。储集岩形成了储藏石油的地质环境——圈闭构造,它是阻止石油被继续运移的地质构造。石油的这种聚集方式就如同水被一块海绵吸收一样。正因为有了储集岩和圈闭构造,石油才能够安静地在地下定居,等待发掘者的到来。
        ⑤地质学家认为,在漫长的地质过程中,已有很大一部分石油因圈闭构造遭到各种地质作用的破坏而流失掉。在经历生成、运移和储集后,石油一般分布在近地表的范围内。
      ⑥可以看出,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对应着生油环境、沉积盆地的形成。相当规模的生油源岩、储集岩及储集岩形成的圈闭构造等几个要素,是生成石油和发现石油的核心。在石油的生成过程中,上述诸要素任何一项缺失或“不佳”,都会对石油生成全过程产生影响或破坏,导致仅形成规模较小的石油生成、聚集,而不具备商业化开采的价值。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善用人生“无球期”

刘元通

    ①回味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视线总被跳跃的足球吸引,射门那几秒的精彩尤其令人喝目。然而,看球也讲门道,无球人的穿插策应、往返奔跑,也是球赛精妙绝伦的一部分。正如一位教练所说,“衡量一支球队,最应该看他们无球状态下的跑位”。

    ②一场普通足球比赛的有效时间不过80多分钟,平均算来,每人持球很难超过4分钟。这短短4分钟很重要,也绝对值得全力一搏,但更重的胜利砝码,潜藏在另外80多分钟的无球时间之中。有人曾问一位著名足球运动员,“为什么你控球射门的机会总是比别人多?”得到的回答是:“你只看到了我控球,却没看到我的无球跑动。跑到位,球就自然到你脚下。”

    ③无球与有球,状态都很关键。不仅是绿菌场,在各个领域、各项事业中,同样如此。比如,一纸红头文件分量不轻,但决策之前扎实的调查研究可不敢有丝毫马虎;航天飞机上天只需几分钟,但之前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漫长研制、设计、运输、维护等过程,急不得一分、少不得一秒。人生亦如是,万众瞩目的射门总是少有,得球盘带的机会也属难得,更寻常的状态是人在镜头之外、球在他人脚下。

    ④不会“无球跑位”,就会远离“有球机会”。初入职场,做一些复印打字跑腿之类的工作,就觉得自己不被看好,认为所做工作无足轻重,从而虚度光阴,放弃学习;面对改革重任,凡事奔着“球”去,短期内出政绩的、吸引眼球的抢着做,利于整体长远但于己无“进球之功”的则躲着不愿做;斤斤计较于帽子和名分,脚下无球,就抱着事不关己的消极心态,成为实干赛场的旁观者、场边人。不会前后穿括、从旁策应,甚或脚下使绊、暗中拆台,这种“拼搏人生”的心理姿势不仅很难看,也会让自己惹上红牌黄牌,更会导致所在队伍的整体失利。

    ⑤能否以积极进取态度对待“无球期”,决定了人生赛场的攻守态势。正如国画中的留白、散文中的闲笔,猛一看感觉不到它的作用,其实正是为人生的下一笔铺垫蓄势、深埋伏笔。

    ⑥如果说持球、进球是人生的高光时刻,那么,之前的用心跑位就是最给力的蓄能。人不能总幻想在聚光灯下长途奔袭、一球成名,完成这一切,前提条件就是做好无球时刻的沉潜与力量积蓄。从这个意义上说,“脚下没有球”的日子,更值得珍惜、努力和奋斗。多一些无球时洞察形势的大局观,跳脱出凡事奔着球去的思维局限,学会盯着球的未来落点拼命奔跑,在“镜头看不见”的地方默默用功努力,才能更多接获命运的“传球”,洞穿人生的“胜利之门”。

(选自2018年8月1日《人民日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