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 回答各题。

那个不一般的长者

马德

    岳父从小就没了父亲。

    寡母领着几个儿女,日子过得牺惶。
    成年后,岳父当过很多年的生产队长。有一年,从白洋淀过来两个卖席子的人,村里人要把他们抓起来,因为那个年代不允许私人做小买卖。岳父跟村里人说,那两个人是他的亲戚,只是过来投奔自己。好说歹说,村里人才放过他们。岳父把卖席子的人领到家里,不仅好吃好喝招待了,还偷着帮他们把席子卖给了四邻。一家人都埋怨他,怕岳父因此惹出什么祸来。岳父说,你看,他们多可怜,想那么多干什么。
    两个卖席子的人此后每年都会来看望岳父,每次来都要带很多白洋淀的特产,然后便是说了无数遍依然还要重复的感激的话。当然了,走的时候,岳父也不让对方空手回去。自行车后架上,白面、红薯粉、山药,总之满满当当。岳父的意思是,人家年年来看咱,这是有良心的人,咱也不能亏待了人家,别人敬咱一尺,咱得敬别人一丈。
    岳父似乎什么样的苦也吃得下。家里之前养着一头母猪,每到产猪崽的时候,岳父差不多要住在猪圈里,白天黑夜都要守着,生怕母猪压死一头猪崽。毕竟把猪崽养大卖掉,差不多是一年里最主要的经济收入,马虎不得。我毕业后,赤手空拳来到冀中平原这座小城,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结婚的时候,岳父鼓励我说: “这不算什么,谁还不是白手起家,你俩好好过日子,以后什么都会有的。”单位分房,我分到一个三居室,要花费四万七千元。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个天文数字。我东拼西凑,借了四万元。买房后的那几年,岳父年年种西瓜,想多点收入,贴补我们。有一年,西瓜长得喜人,个个溜圆,结果快要上市的时候,一场冰雹,颗粒无收。还有一年,西瓜也长得喜人,还没遇上冰雹,结果那年家家的西瓜都好,拉到集上,卖不上价钱。即便这样,留给自家吃的,都是地里捡回来的歪七扭八的瓜。我说: “爹,反正也卖不上价钱,好的咱们自己吃了吧。”岳父笑一下,说: “别这样,卖一分(钱) 是一分(钱) 的。”
    岳父爱看戏。他最喜欢的是地方戏保定老调,有两个曲目非常爱听,一个是《潘杨讼》,一个是《忠烈千秋》。他还讲,保定老调的名角叫王贯英,由她扮演的寇准简直绝了。岳父每每谈到这个名字,就像一个粉丝道出追捧的明星,满怀赤诚。那时,王贯英经常下乡演出,有王贯英演出的地方,岳父必然要去看。他偶尔为我讲戏的内容,我只是配合着点头,其实他讲了什么,我一句也没听到心里去。岳父有时看出我的心不在焉,就跟我强调说: “这些戏唱的都是忠君爱国,正邪交锋,唱的是正气,唱的是大义,你上课也许用得着。”岳父知我教书育人,他的心里大约明白,教书应该教什么样的书,育人应该育什么样的人。可惜,那时候的我年轻,心里很抵触戏曲,总觉得咿咿呀呀半天唱不了一句,太麻烦,一看到戏台,听到戏曲,远远地就逃走了。岳父老了之后,电视机旁边总要放一张大大的纸片,纸片上醒目地写着播放戏曲的频道。除了地方小戏之外,岳父也看河北梆子,还看京剧、豫剧、黄梅戏,差不多只要是唱戏的,他都爱看。
    多年父子成兄弟。有时候,我跟岳父开玩笑,揶揄他。我说: “爹,你看你,也没给俺们挣下什么基业,有个房子,也伸不开腿。”是的,岳父家的房子是冀中平原典型的青砖包坯的小矮房子,开间不大,门窗不大。最重要的是,我1.8米的个子在炕上睡觉,常常伸不开腿。每当这个时候,岳父就会来一段《潘杨讼》的唱段: “我迈步来在五凤楼下,凌烟阁修盖的甚是威风,阁前悬挂忠臣區,字字行行写的清,头一家忠臣老赵普,论武将还属杨令公。”他唱得有些跑掉,似唱,又似念白,像是反驳我,证明他在这个家立下了功劳,又像是宕开一笔,避而不谈。总之,岳父曲折迂回,我问过,他答完,两人相视哈哈一笑,便是这般温馨日常。
    岳父病重的時候,二百斤的汉子瘦成了一把。住院的日子,他已经无力上卫生间,每次我抱着他,给他一个支撑,然后他缓挪脚步,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到几步远的卫生间。有时,中途累了,他就把头倚在我的肩膀上,休息一会儿,苦笑一下,慨叹一声:“唉,你看这人啊,说不行了,也就一步也走不了了。”
    从患病到去世,岳父在这个世界艰难地挨了三年。三年里,无论是病魔平常的纠缠,还是最后时刻极度的痛苦,他始终没有对侍奉左右的人有过一句大声呵斥。有时候,迷迷糊糊地醒过来,看着我们还守在身边,他总是说:别管我,你们快歇一会儿吧。”岳父只是冀中平原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呈现出这般温厚和体贴,让我觉得,这不是一般的人,这是一个伟大的长者,一个慈悲的亲人。

    岳父活着的时候很喜欢我,我很怀念他。

(1)、文中通过哪几件事凸显岳父的长者风范?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下面是小宇同学阅读本文后做的一处(画直线处) 旁批,你认为恰当吗? 请结合句子和旁批加以评析。

有时候,迷迷糊糊地醒过来,看着我们还守在身边,他总是说: “别管我,你们快歇一会儿吧。” (旁批:该句足见岳父的温厚、体贴)

(3)、“岳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4)、结尾段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5)、阅读完文章发现“岳父”对“我”影响很大。现实生活中,你身边有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深刻影响的人吗? 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他对你的影响。
举一反三
阅读郑成南《父爱陷阱》一文,完成小题。
        ①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一阵黑暗,使他无法适应。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他所有的呼喊,父亲可能真的听不到。
        ②可是,他居然看见井口边,父亲正在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③他沿着井壁走了一周,没发现任何能攀援的地方,要想离开陷阱,凭他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期待着父亲能早点再找到这里,并能发现他。
        ④井下昏暗潮湿,坐在井底,他感到了阵阵寒意。更糟糕的是,他感觉肚子前所未用地饥饿。父亲一时找不到他,可能回村里喊救兵了。他意识到,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那么,他能坚持两天吗?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⑤周边非常安静,他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是井边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向井边靠近了。他无法想象,即使是一只常见的獾子,跟他同时窝在一个陷阱内,后果也难以接受。更何况在森林里,危险的动物不计其数。
        ⑥他提起警觉,掏出那把猎刀,作好了随时跟动物拼命的准备。幸运的是那声音一会儿又消失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开了。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
        ⑦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他闭上了眼睛。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他意识到,在井内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他没有退路,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⑧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能来救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井内。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他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井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相信,只要他能坚持住,不久就可以爬出陷阱。
        ⑨他终于成功了!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突然,他一跃而起,好像踩上了毒蛇一般——他发现了父亲!父亲竟然就站在一棵大树后面,静静地看着他,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那一刻,他几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井口,任由他在井内痛苦地挣扎。他没想到父亲竟然如此冷漠绝情。
        ⑩父亲满脸憔悴,看到他,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
        ⑪他一把将父亲推开,气急败坏地说,我没有你这个见死不救的父亲!
        ⑫父亲伸出的手僵住了,愣了愣,显得很愧疚。父亲说,对不起。他说,你知道,我在井里多么期盼着你来救我;而你,竟然就一直守在井口看着我痛苦。
         ⑬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井壁的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守在井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幸运的是,昨天晚上一直没有任何动物出现。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救!这便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⑭他的双眼湿润了,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他扑进父亲怀里,说,爹,对不起!父亲拥抱着他,开心地笑了。
         ⑮那年,他才十三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阅读《招聘小偷》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麦克今年35岁,却在监狱里度过了整整8年,想起这事,他就恨父亲老麦克。

       老麦克很有钱,但是个守财奴,对自己唯一的儿子更加吝啬。麦克忍受不了那种艰苦的生活,便去做了小偷,几年下来竟成了远近闻名的“神偷”。一次,老麦克在儿子的抽屉里发现了几条钻石项链,便毫不犹豫地报告了警察局,于是麦克就成了罪犯,锒铛入狱了。好容易熬到刑满释放,回家一看,老麦克死了,他那数亿美元的财产却已不翼而飞。

       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却意外地从晚报上发现一则招聘启事:

       本人欲招聘小偷一名,要求:男性,35岁左右,偷盗技术高超,曾因偷盗罪被判刑入狱。有意应聘者请与约翰逊先生联系……

       麦克看了这则启事,不觉眼睛一亮,心里想:四条要求,自己条条符合。他也知道约翰逊是全城有名的大富翁,可他为啥要招聘小偷呢?

       麦克再三考虑之后,觉得机会难得,还是决定去见见约翰逊。

       约翰逊亲自接见麦克:“你知道我为什么招聘小偷?”

       “依我看,您大概是为推销安全报警器材做广告,也许是为了拍电影,或者是为了从保险公司弄到一大笔财产保险赔偿款,再不就……”

       约翰逊打断了麦克的话:“不不,你想到哪里去啦?其实非常简单,我已年过半百,这辈子还没被人偷过,很想尝尝被偷的滋味。要知道,在你之前已经来过80多人,都因为偷盗技术太一般,没被我聘用。”

麦克听了哈哈大笑:“先生,不妨摸摸口袋。”

       约翰逊一摸口袋,发现钱包没了,于是高兴地说:“好,我要你了!”接着便由律师起草了一份合同,合同上说,如果麦克能在两个月内偷走约翰逊的一颗价值1000万美元的祖母绿宝石,那颗宝石就归麦克所有,同时还规定,约翰逊不得向警方报案。一句话,这是一次有趣的游戏

       当然,麦克也知道,要偷到那颗宝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宝石藏在约翰逊家地下室的保险柜里,那儿装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防盗报警器,还有荷枪实弹的保镖日夜守卫着。别说偷到宝石,就是进入地下室也难。但那颗宝石的价值确实诱人,再说,就是失败了也不承担任何责任,这样的买卖,何乐而不为?于是麦克立马在合同上签了字。

       签下合同后,约翰逊加强了防范,麦克则开始了盗宝的准备工作。

       派去监视麦克的人回来报告说:“麦克整天东游西荡,他像压根儿就没这回事一样。”转眼到了两个月期限的最后一天。约翰逊一直等到深夜11时半,电话铃响了,果然是麦克的声音:“约翰逊先生,非常抱歉,您那颗名贵的宝石,已经在我手里了。但奇怪的是,我总觉得这次行动的难度并不高。”

       约翰逊忙说:“谢谢您,终于让我尝到被偷的滋味了。”麦克还说:“有了您这颗宝石,我可以舒舒服服地享受后半生了。我马上就要乘国际航班出国了。”

       一场游戏就这样过去,双方都玩得很开心。

       一年后,麦克回来了,他自然忘不了约朝逊,特地登门拜访。“约翰逊先生,上次那件事,尽管是一场有趣的游戏,但毕竟让您损失了1000万,对这,我深感抱歉。”

       谁知约翰逊听罢哈哈大笑:“你还记得你父亲老麦克先生吗?在他临死时,财产已经超过10亿美元。你是他财产的唯一合法继承人,但当时你还在狱中,所以他将财产托我保管,并留下遗嘱:如你出狱后仍未改掉偷盗恶习的话,这些财产也就全部归我所有!麦克先生,我为你不能继承你父亲的遗产而深感遗憾!”

       约翰逊取出了老麦克遗嘱的复印件:“这可是你父亲亲笔所写,你仔细看看。”

       麦克接过遗嘱,一下子瘫倒在沙发上……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平分生命

       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

       作为妹妹唯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和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十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邻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十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是付出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紧握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男孩的眼中放出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一百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五十年!”

       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纯真的诺言。

阅读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散 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 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 “走大路。 ”

⑦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朵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动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

亭,就这么亭亭独立着

小西

①亭,这种开放式的骨架建筑,是中国文人最迷恋的建筑形式。木亭、茅亭、竹亭,貌似不经意地散落在山野、园林,当然还有文人的山水画中,实则都是精心铺排。

②但最初的亭子,怎么都同今人想象中的风花雪月不搭界—那可是事关国土安全的存在。直到王羲之所在的魏晋南北朝,实用功能开始退化后,亭开始担负起美的功能。到了隋唐,园苑中筑亭已经很普遍。隋炀帝杨广在东都洛阳营建西苑,宫苑内聚石为山、凿地为湖海,山上要风亭月观,据说能忽升忽没;唐玄宗的兴庆宫内,最风光旖旎的一幕,莫过于杨贵妃“沉香亭北倚阑干”。

③而“驿亭”的意象,又实在让人浮想联翩:交通干道上,快马疾驰,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传递着帝国的各种消息——于是不单保留了下来,更生出各种离愁别绪。李白那日在鼎州沧水驿楼上留下的“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无限惆怅。甚至还有了这样的传统——长亭送别。一场离别,感情深的,少不得要相送一程。就在那十里长亭中置下筵席,推杯换盏、依依惜别一番。也有那感情至深的,一程接一程地送,于是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送行酒,竟能连着喝上十天半个月!

④崇祯五年(1632年)腊月,大雪接连下了三日。张岱心下欢喜,兴冲冲地出了家门,直奔杭州而去。张家在西湖边自然是有别业的。不过这日张岱并不打算住在别业中,他披着毛皮大氅,带着火炉,让船工往湖心亭划去。他要去湖心亭看雪。那湖上光景,后世就连童子都能顺口道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③张岱去的时候,湖沁亭建起不过几十年,是西湖中的点睛一笔,但距亭子成为园林、山水的标配,倒已经千年了。三角的、四角的、五角的、六角的、八角的,还有梅花的、横圭(上圈下方)的、十字的,没有定式,因地制宜。它与房屋的区别,只在有没有墙。因为没有墙,于是通透,无边风月,尽收眼底; 因为有顶,又能遮挡风雨,哪里都宜来上一座。

⑥各种隔绝了烟火气的词,都被加在亭子上:亭亭玉立、亭亭净植、亭亭独立、亭亭如盖。总之,亭亭是高挑的、曼妙的、明亮的,不必依附于他人的。

⑦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被贬到滁州,被迫离开政治中心,内心苦闷,只能在滁州的琅琊山水里稍稍释怀。那日一堆人又去琅琊山,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欧阳修一拍手——就叫醉翁亭吧。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种标准中国文人式的逃离,绵延了几千年,一直到晚明的“花间隐榭,水际安亭”,越是逃离,越是沉溺于对园林的探索。

⑧所以在山水画中,那个貌似不经意的角落,出现的貌似简淡的亭子,埋藏着各式的高远想象——名士在里面,在一旁,谈笑、弹琴、喝茶、凝神,一副出世的表情。也有性子极冷淡的,比如元代山水大家倪瓒,全然不屑于让什么高士在他的画里出现,天地间只有亭子。几根低矮的柱子,支起一个茅草顶。据说有人忍不住问倪瓚:“画里怎么总是没人? ”他淡淡地说:“天地无人。 ”

⑨在张岱的记忆里,天地间终归是有人的。张公子从来都是性情中人。往湖心亭看雪那个时节,他还在富贵温柔乡里;写下这段经历时,大明已亡,一切皆为前尘泡影。但有回忆总是好的。那日到湖心亭,竟见到亭上已有二人铺毡对坐,边上还有一童子正在煮酒,炉正沸。两路神仙一见,皆大喜过望,二人赶紧拉他入座,共饮三大杯。

⑩张岱在湖心亭看雪的美好日子过去了百余年之后,18世纪,一个法国传教士来到中国。在欧洲园林建筑界,一股“中国风”正在掀起。在随后的一个世纪,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欧洲的园林中,小桥流水、假山、亭子都开始出现。我们并不知道这个法国传教士的姓名。但他留下了一本书——《论中国建筑》,一本彩绘图集。这位进过皇家园林、会说中文的法国传教士,试图用绘画,将他眼中的中国建筑讲述给欧洲。他绘制了将近50座款式各异的亭子,并冷静地说,这些不过是冰山一角。他接着说道: “他们喜欢的是曲折蜿蜒的河岸,时而平缓时而陡峭,时而整备时而野趣;但为了对他们所模仿出的自然进行美化,他们用亭子装饰池塘,用小桥点缀水曲,唯一的目的就是视觉审美……”

(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李渔的窗子》一书,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