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西岑溪市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抽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一位同学的习作,完成下列小题。

小人书,大世界

    ①我说的“书小”,是真正的小,我的同龄人可能很多不知道它。它叫连环画,也叫小人书,只有书本的一半大,是一种以多幅连续画面表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的绘画形式,是一种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上个世纪的90年代,连环画退出历史舞台,现在的它成了(A)“文物”。

    ②那时候的许多小人书,绘图精美,文字简练,文图相互补充,认不得的字,就看着画面去猜。图文并美的小人书给了我阅读的快乐,对我后来练习写作也有帮助,比如让我会用几句话,甚至一句话去描写一个画面,一个人物。因为爸爸小时候爱看连环画,又爱收藏,所以我才有了眼福

    ③最初我喜欢的是连环画的历史故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字认得不多就问妈妈,图看得不大明白就问爸爸。你别说,磕磕绊绊的,我认得字越来越多了。字认得多了,书就看得多了,兴趣也就更浓了。

    ④后来我喜欢革命历史题材的连环画,如《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红岩》等,男孩子么,看了就冲动,就愿意跟小朋友讲,弄得他们直眼馋,问我从哪儿看到的,我哪敢说呀,就撒谎说:“爸爸讲的”。童话故事我也喜爱,《金刚葫芦娃》《猫和老鼠》《小鲤鱼历险记》几乎一看就懂,因为有趣,有时候自己还填枝加叶地想象

    ⑤下面我要介绍一下《假话国王历险记》(B):一个海盗当上了一个国家的国王,因为嫌海盗的名声难听,就想出了个办法,把字典全部改过:海盗变成了圣人,圣人变成了海盗(C);面包叫墨水,墨水叫面包;早晨起床说“晚安”,睡前道“你早”……那是一个“狗儿喵喵叫,猫儿汪汪叫”的颠倒国,是一个荒唐透顶的强盗国。这个国家只准讲假话,把善恶好坏的一切标准都颠倒了过来。凡是坚持说真话的人,都被这个海盗国王关进了疯人院。但是,假话国来了男孩小茉莉,他是一个大嗓门;假话国还有个画家小香蕉,他只愿意画真实的东西;假话国还有一只瘸腿猫(D)——他们都不愿说假话,不愿人们受欺压。后来,小茉莉用自己高亢的声音震跑了假话国的国王,震坍了“疯人院”,也解救了许多无罪的、敢说真话的人们。

    ⑥这本连环画,对我影响很大,当我一想说谎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个故事,便下决定不说谎,这个好习惯一直保持至今。

    ⑦连环画,真的很小,但它给我展现的天地却很大,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涂上了一抹浓彩。

(1)、文中四处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号 B、冒号 C、分号 D、破折号
(2)、下列是对这篇文章的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因为爸爸小时候……我才有了眼福”是写父亲的内容,是多余部分,可以删掉。 B、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童话故事我也喜爱……想象”应该放到第⑤段开头。 C、文章在介绍历史故事和革命历史题材的连环画时,都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内容显得太过空洞,应该像介绍《假话国王历险记》那样详细。 D、文章标题改为“小人书改变了我”更符合文章内容。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真情与美丽    
        ①约翰••布兰查德从长条椅上站起来,整了整军装,看着涌向中央地铁车站的拥挤的人群。他在寻找一个带着玫瑰花的姑娘,一个他深爱着却未谋面的姑娘。
         ②约翰开始注意到这个姑娘是一年零一个月前的事了,故事发生在弗罗里达州的一个图书馆里。当时,约翰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来读,但吸引他的不是书本身,而是书里面夹着的书签上用铅笔所做的评注。娟秀的字迹表明作者是一个爱思考、有见解的人。
        ③在书的前面,他找到了书的前主人的名字——赫利斯••梅雷尔小姐。经过一番周折,他找到了梅雷尔小姐在纽约的住址。接着他给梅雷尔小姐写了一封信,介绍了自己并发出相互通信的邀请。就在信发出的第二天,约翰被派到海外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④在接下来的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里,约翰和梅雷尔小姐通过书信了解了彼此。每一封信都像是落在肥沃心田上的一粒种子。浪漫的爱情在悄悄的萌发。在信中布兰查德向梅雷尔小姐索要过照片,但梅雷尔小姐拒绝了。她觉得约翰如果真的在乎她,她的相貌如何是无关紧要的。
        ⑤约翰从欧洲回国的那一天终于来到了,两人约定晚上7点在纽约市的中央车站见面。这将是两人的第一次谋面。
        ⑥“你会认出我的,” 梅雷尔小姐在信中写道,“我将在衣领上别一朵红色的玫瑰花。”于是那天晚上7点,约翰在中央车站寻找这位素未谋面但却已深爱着的姑娘。
        ⑦约翰••布兰查德先生是这样叙述与梅雷尔小姐的首次见面的:
        ⑧我看到一个年轻的姑娘朝我走来,她的身材修长而苗条,金色的题发别在秀气的耳朵后面;她的眼睛像蓝色的花朵一样漂亮;她的嘴唇轻闭,下颌微颔。穿着淡绿色衣裙的她带来了一股春天的气息。我开始朝她走去,完全忽视了她的衣领上并没有别着红色玫瑰花。看见我朝她走去,她的嘴唇露出了浅浅的意味深长的微笑。“跟我来吗,海员?”她低语。我几乎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双脚,又向她走近了一步。然后我看见了“真正”的赫利斯••梅雷尔小姐。她就站在刚才那位姑娘的身后。她大概四十多岁,一头有些灰白的头发扣在一顶旧帽子下。她的身体已经发胖了,脚踝粗粗的,蹬着一双不合适的平跟鞋。那位穿淡绿色衣裙的姑娘很快走开了。我感到自己被劈成了两半,一半强烈地想要追那绿衣姑娘;一半却深深地眷恋眼前这位中年女士,是她的精神一直陪伴着我也支撑着我。
       ⑨中年女士就站在那里。她那有些苍白,有些发胖的脸看上去是温柔的、善解人意的。她灰色的眼睛闪烁着热情、凝视的光芒。我向她走去,没有犹豫。我手里紧攥着图书馆里那本小小的蓝色皮质封面的旧书。这本书是如此的珍贵,可能甚至比爱情都珍贵,因为它代表着友谊,代表着这些日子以来我一直感激、并将永远感激的友谊。
       ⑩尽管在说话的时候仍因为失望而痛苦哽咽,我仍然挺直了胸膛,朝着那位女士敬了个军礼,将书递给她并对她说:“您一定就是梅雷尔小姐吧,我是约翰••布兰查德上尉。我很高兴您能来,能邀请您共进晚餐吗?”
       ⑪女士的脸上漾出了宽容的笑。“孩子,我不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她说,“刚才离开的那位绿衣服的姑娘恳求我将这朵玫瑰花别在衣服上。她还告诉我如果你邀请我共进晚餐,我就可以走了,并告诉你她在街对面的那家大餐厅等你。她说,这是某种考验。”
      ⑫梅雷尔小姐的聪明不禁让人理解与佩服。面对并不美丽、并不引人注目的事物,人们做出的反应映射出一个人的真实心灵。赫塞曾经写到:“告诉我你所爱的人是什么样,我便可以告诉你,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文学类文本阅读,回答相关问题

                                                                                                      借你一个微笑
                                                                                                          杨保中
        ①李俊是个性格内向的学生,阅完的试卷一发下,我发现他眉头又锁到一起了,他只得了58分。
        ②一个从来不及格的学生,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
        ③我合上教案面无表情地走出了教室,李俊跟了上来,他喉头动了一下,然后眼泪就要掉下来了。我站住,等他说话。同学们也围了上来,他的脸涨得通红。我静静地站着,希望他能开口,但他的嘴唇好像紧紧锁住了似的。
        ④他递过一张纸条:老师,我的物理太差,您能不能每天放学后为我补一个小时的课?
        ⑤我可以马上答应他,但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我决定“迂回”一下。我牵着他的手到僻静处说:“老师答应你的要求,可这两天我太忙,你等等好不好?”他有些失望,但还是点点头。我知道他中计了,接着说,你必须先借一样东西给我!他着急起来,可还是说不出一句话。
        ⑥“你每天借给我一个微笑,好不好?”
        ⑦这个要求太出乎他的意料,他很困惑地看着我。我耐心地等待着,他终于眼噙泪花艰难地咧开嘴笑了,尽管有些情不由衷。
        ⑧第二天上课,我注意到李俊抬头注视我,我微笑着,但他把脸避开了,显然他还不习惯对我回应。我让全班一起朗读例题,然后再让他重读一遍。他没有感觉我为难他,大大方方地站起来读了。也许想起了昨天对我的承诺,读完后,很困难地对我笑了笑。见他这样,我心生一计,又给他设置了一道障碍。我说,你复述一下题目的要求,这回他为难得快要哭了。不少同学对他的无能表现得很不耐烦,七嘴八舌地争着说起来,我制止住了大家。他终于张口了,语无伦次。我笑着让他坐下。
        ⑨他开始和同学来往了,一起上厕所,回教室……这样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提为他补习的事。一天下课后李俊又拦住我,我知道他要干什么,很幽默地向他摊开手。他一愣,老师您要什么?我说,你写给我的条子呀。他笑了:我不写条子了,您给我补补课吧。我面带笑容:“功课你不必着急,到时我会主动找你的,但我向你借的你还没给够我。”
        ⑩“好的,我一定给足您。”等他高高兴兴又蹦又跳地走出好一段路后,我才像想起来什么似的把他叫回来,递给他一张纸条,那里有我为他准备的一道题。我告诉他,一天之内把它做出来,可以和同学讨论也可以独立完成。我知道,他宁可“独吞”,也决不会和同学讨论的。这正是性格内向学生的最大弱点。下午他说还没做出来,我有点不高兴,说晚自习你还没做好,我可要收回承诺了。自习时我见他站在一个男生边上,忸忸怩怩很不自然的样子,我得意地笑了。就这样我先后为他写了4张纸条,题目一次比一次难。后来,纸条一到手他就迫不及待地和同学们争论开来。
        ⑪期末考试李俊成绩尚可,科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得都差不多了。新学期刚开学,李俊休学了,因为他爸遇车祸瘫痪了,而他自小就被妈妈遗弃了,这也是他忧郁的一个原因。我有些担心,一个连话都不大愿说的少年,能担负起养护父亲的责任吗?
        ⑫星期天,我和几位朋友到茶室聊天。刚坐下就被一群小孩子围上了,硬要为我们擦皮鞋。只有一个小孩没冲进来,在外面吆喝着:擦皮鞋擦皮鞋!……离开茶室,我从那个小孩子面前走过时,发现那孩子竟是李俊!
        ⑬“老师,让我为您擦一次皮鞋吧。”他说,脸上没有腼腆也没有沮丧。我答应了,伸过鞋子让他很用心地擦着。他一边擦一边说,他虽然不缠人,生意也不错。顾客告诉他,他的笑容很好看。
        ⑭我说是吗?他又笑着告诉我,不久他还会复学的。他学会了笑,他的笑让他挣半天钱也能养活他和爸爸了。
        ⑮我也高兴起来,我说我一定等你回来。可转过身,我的泪水就出来了。李俊大声地在后面喊,老师您要笑呀!您不要哭!我点点头,反而呜咽有声了。
        ⑯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是他为我补了一堂人生课。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只空瓶子的温暖

魏得强

    ①星期天,一家人购物回到小区,女儿把空的纯净水瓶子顺手放到了垃圾箱旁。13岁的女儿是进步了,以前她可是随手乱扔。但我没有表扬她,我想,这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②我不动声色,走过去把空瓶子又捡了起来,随手放进了我的手提袋里。这是我的习惯,我不会把它们扔掉的,我家里不缺几个瓶子的钱,但瓶子问题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素养。今天,我更是要做给女儿看的。

    ③我知道女儿会不屑一顾,还会说我老土。如今的孩子,把面子看得很重要,穿名牌,吃肯德基,而且会比着谁会浪费。不过我会用事实告诉她,即使像有钱的比尔·盖茨,在生活中也是反对浪费的。

    ④果然,女儿看到我的举动很吃惊,她竟然要把瓶子从我手提袋中拿出来重新给扔掉。看女儿进入我设的圈套,我这才谆谆地教导她:“孩子,不是老爸吝啬,一只瓶子一毛钱,不值什么钱,但这也是钱,节俭是从一个空瓶子开始的。”

    ⑤我等待着女儿的惭愧,或者向我道歉,或者默默地从我身边走开。不想,她趁我不备,伸手把空瓶子从我手提袋里取了出来,回过头,又重新把它放到了原处。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爸,一个瓶子对咱们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人很重要。咱小区每天都有一个捡废品的老人在这转悠,好可怜哪!把瓶子放在这里,她就可以轻松地拿走。我知道,她不是乞讨的,她是靠劳动吃饭的……”

    ⑥看着女儿清水般闪亮的眼眸,我忽然有些惭愧了。那个老人我是知道的,每天靠捡一些废品养活自己,平时我见到她时,偶尔也会递上一两块硬币,想着自己的慈善,会自我陶醉上好一阵子。我怎么没有想到女儿说的这一层意思呢?帮助一个人,更主要的是给她劳动的尊严。

    ⑦我没有说话,只是感激地冲女儿笑,夸她长大了。我看到,暖暖的夕阳下,那只空瓶子稳稳地站在垃圾箱旁边,等待着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 ⑧它带去的,有温暖,有尊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世界不只有一种颜色

    我小时候的笨拙程度在当地是出了名的。

    11岁时给寺庙当义工涂廊檐,却不小心打了竹架板上的颜料盘,画漆翻落下去,将下一层义工的头发染得五彩斑斓,那种防水漆无法用水洗掉,只能用煤油,煤油的味道十分难闻,看着同伴因为我的失误而被煤油洗头,心里感到十分不安。让人更加无法容忍的是,仅隔一天,我又打翻了颜料盘,并且成功地落在了另一个人的头上。

    那个人在颜料盘扣在他头上的瞬间用手紧紧地摁住它,当他抬头往上看时,发现了我那张圆圆的,充满内疚的脸。他愤怒地问,怎么又是你,然后告诉我,他只有一个要求,不要用煤油洗他的头。

    我立即想出了更好的办法——剃头,对方起初并不同意,但我告诉他,我会陪他一起,将自己的头发也剃掉的,他脸上闪过一丝意外的神情,好处是,他答应了。但事实出乎我们俩人的意料,他剃完头发后,我用很凝重的声音告诉他,颜料已经连头皮都染了。只能用煤油再洗一次了。那一刻,我在他的眼中看到了想要吞噬我的火焰。

    我不得不换成从下往上用铁锹扔水泥的工作,结果因为用力过猛,水泥变成一条线,直接贴在了对方身上,看着对方一砣一砣地从身上往下扒水呢,我吓得瞬间石化。

    中午吃饭时,有位女生因为我笨得出名,故意坐得离我远一些,以免被我误伤。谁知我不甘接受这一事实,心想一定要在吃饭速度上超过她,谁知用力过猛,碗里的面条飞弹而出,落在了那女生身上。

    当时唯一的安慰是,我发现了一个跟我一样笨拙的男子,他用铁锹勾上面的水泥桶,于是我们看到了他被水泥浇灌的情景,别人都笑得快要岔气。唯独我不笑,我有什么理由笑一个和我一样笨拙的人呢,我走过去安慰他说:我不会笑你的。那人用疑惑的眼神看我,我说,因为我长大后,会和你一样笨的。

    他突然双眼放光,极为激动地问:你是黄保余吧?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我的影响力有多大。后来我妈跟我说,你看你,干活不行,吃饭不行,说话也不行,当不了官也当不了民工,以后怎么混。

    我也认同母亲的,我干活不行,当不了官也当不了民工,但我当老师教写作还可以的,上中学时出版了长篇小说,并因为这部小说,被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中国少年作家班评为首届“中国十大少年作家”。主编的图书出版后,每本都畅销。但是,无论我怎么学习,我的普通话还是不够标准,但更多的学生喜欢听我讲课,我们的学校里汇集了全北京语文最优秀的孩子。

    后来想,世界不只有一种颜色,为什么我们非得在某一处涂得那般辛苦,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也许更有意义。

    我们单位的设计寇寇老师每周有四个半天去教小学生画画,孩子们常问太阳可不可以涂成蓝色、树叶可不可以是红色、向日葵可不可以是绿色?寇寇老师总是让他们涂成自己想要的颜色。

    在中国,太多的人很忙很累,或许我们眼中值得涂的色彩太少了,才在某一处涂得那般辛苦。

阅读理解

夜深篱落一灯明

栗碧婷

①“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思乡的古诗句里,觉得叶绍翁的这一句格外好。

②儿童、促织、篱笆、温暖的灯火,各安其位,却又彼此牵牵绊绊。看似平淡无奇,却又异常贴已,有说不出的闲适。这样的闲适,觉得特别有底气。

③凭栏而望的羁旅者,在用心地体味着这份淡然,以及淡然里那丝丝的温暖。灯火摇曳,促织低唱,于清秋的夜晚,不低徊哀伤,不把酒问月,只是静静地望着眼前景,不耽溺,不自拔,一小缕风顺便将一片叶子捎过来,落在了他稍稍单的秋衣上。秋衣是去年的,也许是离家时母亲亲手缝制的那一件,然而,他并不在意,只是偶尔拢了拢垂下来的长袖,雾气蒙蒙,凉意淡淡,多日萦绕心头的孤单在不远处的灯火里渐渐消融、弥散。一阵暖意于心头悄悄升起,这样的暖意不明亮也不壮丽,对于一个羁旅者刚刚好。

④夜深。深得有了清气,有了白月光一样的纯意。“情到深处自然淡”,光阴的锦帛上繁华落尽,一路走过的良景,喝过的陈酒,朋友折枝相送的美意,绿萝牵衣的惬意,此刻都留了白。迷蒙的夜色里,篱笆歪歪斜斜,疏影淡淡,攀附其上的枯藤似一路散落开来的墨迹,飘逸、闲散,好比人生章节里那写不完的林林总总,如此一笔带过。一笔带过,也未尝不好,略去的,隐去的,便有了无尽的深意与禅意。

⑤一直觉得万家灯火,不是令人徒增怅惘,便是让人心生空虚无序。而恰是那僻院里的一盏,光影绰绰,摇曳生姿,橘黄如旧色往事,在秋野的清静中摊开,或卷着花边,柔软、温情,宜人宜心,像极了少时自家方木桌上的那一盏,此盏,彼盏,圆了,缺了,故园秋声透迤而来。三更灯火五更鸡,母亲的催读声、夜色里滑出来的击更声、秋虫的呢喃声……于这微凉的秋夜,散发出迷人的节奏。

⑥“远望可以当归”,说得极是。

促织的鸣声浸着亮,镀着翠,从篱笆旁的草丛里小珍珠似的一颗颗滚出,接连不断,大约这珍珠是串了线的。杜甫诗云:“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此音必当不是了。循声而来的儿童听出的是稍稍的明媚与清丽,近了,更近了,顺手折一小枝,无须褪尽残叶,早就被风卷走啦。蹲着、爬着、眯着眼、噘起小嘴巴,找促织啊,“也真是的,声音明明在这儿……”结果,泥渍、草汁弄了一身,握在手里的促织“嘟,嘟,嘟,……正叫个不停呢。“蟋蟀暮啾啾,光阴不少留”,白居易听出的是岁月流逝的“咕咕”之音,高低不止,凉如秋水,悲苦自知。而挑促织的儿童正带着促织在回家的小道上撒腿欢跑,白月照水,波澜不兴。

⑧夜风清爽,灯火淡淡,儿童的纯真笑声仿佛在草尖上滴溜溜打转。观者不禁莞尔,眉字间看不出一丝清愁。耳廓边幼年的促织声悦耳如歌,一股潮热在心头荡漾,一低眉,故园的野地顿时花枝颤颤,草香幽幽。

⑨想起六月的一天,随母亲去麦地,不小心被麦芒刺痛了手,小脸顿生不悦之情。母亲连忙钻进麦地,寻得一只羽翼震得沙沙响的蚱蜢,扇动的羽翼是多彩的,有翠绿,有桃红,母亲找了一根线让我牵着、我喜欢看它飞翔的样子,麦芒的刺痛感早就被那多彩的羽翼扇走了。如今,我只要一看到灼灼盛开的桃花,就会想那是不是正在飞翔的蚱蜢的羽翼。心里是满满的明艳与温暖,那是永远不会凋落的飞翔。

⑩“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凡事不必那么匆忙,也不必因关山重重、思乡心切,而涕泪交加。如叶绍翁这般缓缓行,慢慢看,纵然离乡万里,也试着数数落花,听听促织,闻闻草香,看看俏皮儿童……然后静静聆听醉在光阴深处的往事相懒懒拱动的声响,如此,悠然盈盈,山高水远里,自是风光祷旎,温情脉脉。有了一颗静笃的心,再浓的也就自然淡了,再远的路径也能风景读遍。

(选自《散文百家》2020.0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敦煌的守护神

①1938年,樊锦诗出生在一个富庶人家,自小衣食无忧,却一路自律努力,20岁时,考入北大考古系。那时,樊锦诗的心中就有了一份深深的眷恋——敦煌。茫茫大漠中百千洞窟的壁画,日日夜夜都勾绕着她。

②大四,北大考古系组织学生到各地实习。樊锦诗毫不犹豫地报名去敦煌,和她同去的是另外三名男生。踏入甘肃最西部的敦煌,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迎面而来。这里缺水,只能一日两餐,渴了喝苦咸的盐碱水。没有固定住所,将就睡在破庙里,半夜老鼠绕着她肆意乱跑,吓得她彻夜难眠。白天要去悬崖峭壁上的洞窟实习,攀爬时,简易的蜈蚣梯摇晃得厉害。为了减少攀爬次数,她就不下来吃饭,每天早上揣两个干馒头上去。为了减少去厕所的次数,她甚至不敢多喝水。不过这些她都无暇顾及,因为洞窟里是另一重世界:天衣飞扬,色彩奔放,线条悦动……敦煌,这颗深埋大漠的遗珠 , 让樊锦诗在这片梦归之处如痴如醉。然而在江南长大的弱女子,终究抵不住大漠的极端天气。实习的第三个月,她便病重卧床,不得已提前结束实习返校。60个小时的硬座后,樊锦诗拖着浮肿的双腿,站在北京火车站。心里想着:再也不去了。可是毕业分配时,敦煌研究所来信,要招之前来实习过的四位学生。樊锦诗的名字,赫然在列。父亲担忧她的身体受不住风沙侵蚀,写信恳请校方斟酌,却不知道樊锦诗偷偷扣下了信。1963年,她毅然再赴敦煌 , 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一片云蒸霞蔚之下,她将小我忘得一干二净。

③樊锦诗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在敦煌。因无人帮她照顾孩子,每天离家前,她只能将儿子捆在襁褓里,安放在床上。孩子再大些,会翻身了,她又把被子摞起来搁在床沿上,防止他摔下来。每天下工回来,走近窗口,她都屏气凝神。听到孩子的啼哭才敢长舒一口气,要是没声音,她就吓得只敢推开一个门缝,看看孩子在不在。这样提心吊胆的日子过了四个月,樊锦诗实在独木难支,便将孩子送回了丈夫老家,托人照顾。樊锦诗常说:“我至今对这个家怀有深深的歉疚,尤其是对孩子。”

④1986年,樊锦诗终于有了调离敦煌的机会,可她却离不开了。丈夫需要妻子,孩子需要母亲,敦煌需要樊锦诗,她毅然选择了后者。她的丈夫彭金章知道妻子对于莫高窟的痴恋,做出了从武汉大学调入敦煌研究所的决定,成全了妻子。至此,距离他们结婚已经整整过去了19年。彭金章去世后,平生最不爱接受采访的樊锦诗,破天荒地参加了《朗读者》节目。“老彭很喜欢看你们的节目。”这对分居19年、一生风雨同舟的老夫妻,将小我的儿女情长与敦煌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⑤1600多年历史的莫高窟,至今保有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这些瑰宝不但面临着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与日俱增的游客更会对窟内的彩塑和壁画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樊锦诗心里着急, [A]“莫高窟是人类的无价之宝,万一有闪失,我们就是罪人。”于是樊锦诗萌生了一个想法: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敦煌石窟得以“永生”。2014年“数字敦煌”上线,游客在电脑前就可以看到莫高窟的清晰全景,宛若在石窟中游览一般。这是樊锦诗带领着莫高窟人,用12年的时间,在戈壁上创造的奇迹。那时,樊锦诗已经快80岁了。

⑥樊锦诗原本是内向、柔弱的性格。然而现在她雷厉风行,说一不二。正是这样的个性,让她在商业化洪流中第二次挽救了敦煌。彼时,敦煌方面有意对莫高窟进行商业开发,甚至提出了上市打算,要将莫高窟变成地方的摇钱树。一旦将文物牵扯入利益纠葛,壁画保护将难以为继。樊锦诗反应迅速,坚决反对这一方案。她率领同事,北京、兰州两头跑。一次次耐心讲解,一次次据理力争,终于停止了莫高窟商业化的脚步。她欣慰地说: [B]“将来我滚蛋下台的时候,大伙能说句‘这老太婆还为敦煌做了点实事’,我就满足了。”

⑦[C]57年,樊锦诗在黄沙里,在碧空下,守护着敦煌。数年前,樊锦诗与双胞胎姐姐会面。姐妹二人站在一起,姐姐似比她要年轻许多。樊锦诗身着素衣,眉目间已满是风沙吹过的沧桑。

⑧“心里可有心酸不平?”

⑨“无怨无悔。”樊锦诗回答。

(摘自《我心归处是敦煌》,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