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成都高新区益民学校2020-2021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课外阅读。

    寄居异国,几乎年节不分。每到中秋,既无心举头望明月,也无兴趣买象征明月的月饼来应景,一心思念的却是当年母亲一双巧手做的团圆饼。

    其实,母亲经常做各种香喷喷的饼。到了中秋节,她就说自己手里捏的是“团圆饼”,她并不称它为“月饼”。她说:月亮是高挂在天上,放光明照亮世间的,怎么可以摘下来吃呢?说得外公和阿荣伯都呵呵地笑了。

    母亲做团圆饼时,先炒好馅儿,甜的是猪油豆沙,咸的是雪里蕻炒肉末。由阿荣伯揉好面,切成平均的一团团,她再来包。我当然少不了在边上帮倒忙,为的是想快快有得吃。

外公爱甜食,母亲就特别为他老人家加工加料,做鸡油豆沙加枣泥馅儿的,摆在他床边由他随时可以吃。我就在外公身边跟进跟出,不用说,又油又香的枣泥饼,大半都给我吃了。
    在银色的月光下,我扶着外公在庭院中散步,听他讲母亲少女时代既能干又热心照顾邻居的许多事儿,我听了一遍又一遍,总也听不厌。母亲却说:“许多事儿都是你外公加油加酱编出来的,我哪有那么好?”外公又捻胡子呵呵地笑了。

    母亲定定地注视着外公,低声对我说:“外公一年年老了,你一年年长大以后,要去外路读书,不知还有几个中秋节能在外公和我身边一起过呢!”

    我听了心里怅怅的,抬头望外公,他笑得满脸皱纹,白胡须在月光中微微飘动。我觉得外公像一位老仙翁,就要冉冉升天而去,不由得一阵心酸,几乎掉下泪来。外公微微颤抖的手,紧紧捏着我的小手说:“小春,你赶快写信到北京给你爸爸,要他快点回来,逢年过节,总要一家团圆,吃你妈妈做的团圆饼啊!”

    ……

    在摇曳的烛影中,母亲的笑靥里闪着泪光。我想念起远在北京、迟迟未归的爸爸,想起外公催我写信催他快回家的热切神情,也禁不住热泪盈眶,更深深体会到老师教我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义。

(1)、结合文章语境,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热泪盈眶:

②笑靥:

(2)、请从文中找出描写制作团圆饼的句子,并画上横线。
(3)、这篇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

①中秋佳节,母亲和父亲一起制作团圆饼。

②月光下,外公对我讲母亲少女时代的故事。

③我们一家团圆,在月光下吃团圆饼。

(4)、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习俗,母亲手中的月饼却有独特的名称,请你结合文段思考:母亲把月饼叫什么名字?她为什么要起一个这样的名字?
(5)、本文作者是琦君,这学期我们还学过她的一篇课文《》,两篇文章进行比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方法,抒发了对亲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B.这两篇文章抒发的感情都十分真挚、深切,两篇文章中“母亲”的形象都是贤惠和美好的。

C.本文中描写的“团圆饼”比课文中的“桂花糕”更为可口,因此我更喜欢“团圆饼”。

(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
举一反三
阅读一下文段,找出文中写琴声优美的句子。

     在乡下一家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在欣赏着楼上优美的琴声。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子里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震撼大地。

  “这是谁弹的呢?”旅客想。忽然,“啪”的一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睛往天花板上望去,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道:“来人呀!来人呀!”“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地跑进来。”楼上是谁?怎么往地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服务员看着漏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哦!贝多芬!难怪弹得这么好!”旅客一听这个名字,怒气消了一大半。

  “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滴下来呢?”

  “不,不!你不要打扰他,我自己去看看他吧。”

    旅客轻步走上楼去,透过门缝看见贝多芬正集中全副精神地弹着。琴边放着一盆水。他正在纳闷儿,忽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啊!原来贝多芬练得连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顺着地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这位旅客站了很长时间才离开,当他下楼时,已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了,感叹到:“真努力呀!怪不得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有些傻。那时候家里穷,所以父亲才娶了她。母亲相貌很丑,又傻乎乎的,所以奶奶和父亲都特别不喜欢她,不知什么原因,人们都叫她“傻秀才”。

    母亲生下我之后,我被外祖父抱去抚养,而父亲和奶奶从此就不让母亲歇一会儿,常常叫她去割草。不论春夏秋冬,母亲整天忙碌在田野上、山坡上。当从别人口中得知“傻秀才”是自己母亲时,我心里总不是滋味。每次我遇到她时,她总是对我傻笑,而我却和小伙伴一起捉弄她,时常把她割的草撒在地上,而且嘴里不停地喊她“疯秀才、傻秀才”,可她从没把这当一回事。当我考取初中时,她格外高兴。她一看见我,就迅速放下手中的活,拿着镰刀,直起腰,站在地边或田埂上对我笑。她为自己有一个好孩子高兴,而我却视而不见。

    记得有一次,放学路上,小伙伴们喊我“小秀才”,嘲笑我有“傻秀才”这样的母亲。我听着实在心烦,就去追打他们,但他们人多,把我摁倒在地上。这时,“傻秀才”恰巧割草回来,看到被打的是我,竟不顾一切地扑了上来。不料,小伙伴们把她摔倒在地,再次向我扑来。这时,她举起了镰刀,大声嘶嚷,好像要拼命似的……这时,我才第一次觉得母亲好可怜,为了自己的儿子——一个未曾开口喊她一声“妈妈”的儿子,她……

    可惜不久,母亲因病去世了。一如她那“傻秀才”的奢侈封号,她的葬礼很“奢侈”——一口白棺材和一把伴了她十多年的镰刀……

    母亲就这样默默地、满含深情地爱了我十五年,而我喊她“妈妈”只有十五天。她的这份深情,我将怎样回报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炫耀

    哥哥每次考试都能拿第一,我就像自己拿了第一那样高兴,见人就说:“我哥哥可厉害了,考试总是第一!”那种喜悦是没有人能够体会的。一次父亲对我说:“又不是你考了第一名,高兴什么?记住:不可拿别人的东西来炫耀自己。”于是,我记住了第一句关于“炫耀”的话——不要拿别人的东西来炫耀自己。

    后来我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勤奋,考试也总是拿第一,我也就开始暗暗高兴了。我觉得一切在我眼中都变得渺小了,同学问我问题,我也爱理不理的,还撇撇嘴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会,真是笨!你看我!”当我洋洋得意时,父亲又说话了:“你可以自信,但不可以自傲。记住:不要总是炫耀自己!”于是我记住了第二句关于“炫耀”的话——不要总是炫耀自己。

    今年入大学后,我在学校组织的象棋比赛中得了大奖,拿回家一个奖杯。小侄儿看见了,很是喜欢,就拿去玩。他拿着奖杯和他的小伙伴在一起“吹牛”,说他的叔叔怎么棒,他的朋友马上就对他“奉若神明”。父亲看见了,对我说:“你不要让他拿着你的东西,这样只会惯坏他。记住:不要让别人拿着你的东西去炫耀!”于是我记住了第三句关于“炫耀”的话——不要让别人拿着你的东西去炫耀。父亲说的只是简短的三句话,却让我终身受益。

拓展阅读

跳绳和踢毽子

林海音

    这两项游戏虽是至今存在,不分地方和季节的,但是玩具就有不同。跳绳,当然基本是麻绳,后来有童子军绳和台湾的橡皮筋。

    我最喜欢的,却是小时候用竹笔管穿的跳绳。放了学到琉璃厂西门一家制笔作坊,去买做笔切下约寸长的剩余竹管,其粗细同我们用来写中楷字的笔。很便宜的买一大包回来,用白线绳一个个穿成一条丈长的绳。这种绳子,无论打在硬土地上、砖地上,都会发出清脆的竹管声,于是,我们在游戏中也兼听悦耳的声音。

    跳双绳颇不易,有韵律,快速。但是在跳绳中拣铜子儿,也不简单。把一叠铜子儿放在地上(绳子落地碰不到的地方),每跳一下,低头弯腰下去拣起一个铜子儿,看你赶不赶得上又要跳第二下,又跳,又弯腰,又伸手抢钱,虽不是激烈运动,却是全身都动的运动呢!

    踢毽子是自古以来的中国游戏,这玩具羽毛是基础,但是底下的托子却因时代而不同了。在我幼年时,虽然币制已经用钢板为硬币,但是遗留下来的制钱,还有很多用处,它用来做毽子的底托,就是最好的。方孔洞,穿过一根皮带,把羽毛捆起来,就是毽子了。

    自己做毽子,也是有趣的事。用色纸剪了当羽毛,秋天的大朵菊花当羽毛,都是毽子。而记忆中有一种为儿童初步学踢毽子的,叫“踢制钱”,两枚制钱用红头绳穿起来,刚好是小孩子的手持到脚的长度即可。小孩子提着它,一踢一踢的,制钱打着布鞋帮子,倒也很顺利。

    踢毽子到学习花样儿的时候,有一首儿歌可以念:“一个毽儿,踢两瓣儿。打花鼓,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