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青海省大通县七中初中部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

(2)、“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段中作者具体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4)、请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5)、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令人肃然起敬。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常常只说不做,或者说一套做一套,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手绢上的花田

安房直子

      邮递员良夫把写着“菊屋酒店收”的信送到东街后,发现那里只剩下一个酒库。一位老奶奶接收了信,并邀他进去喝酒。

      老奶奶拿出一个陶壶,说:“这是我家珍藏的菊酒。”

      良夫拿起壶,觉得壶意想不到的轻。老奶奶摊开一块绣着花边的手绢,对壶唱道:“造菊酒的小人,出来吧。出来吧,造菊酒的小人。”

      一架细细的绳梯从壶口放下来,直达手绢的边上。一个男小人从壶里出来,系着很大的围裙,穿着黑色长靴,手戴白色棉布手套,头戴麦秸帽子……一切和真人一模一样。壶里又出来一个女小人和三个孩子小人。五个小人从围裙兜里取出极小的菊苗,开始种植。手绢上,眼看着长出一片绿色的旱田。不一会儿,菊苗长大,能看到星星点点的花蕾。花蕾开了,白菊、黄菊、紫菊……很快,手绢成了五颜六色的菊花田。五个小人脱下帽子摘起花朵来。帽子装满后,他们爬上梯子,把花倒进壶里。

       “菊酒的精灵总穿着粗布衣服干活儿,过着快乐的生活。如果他们想穿漂亮的衣服,就会失去造酒的力量,变成一般的小人。”老奶奶说。

      菊花全被摘完,五个小人依次回到装满菊花的壶中。老奶奶贴近手绢,吹出一口气,小小的菊花田顿时消失了。老奶奶拿起壶,往酒杯里斟上酒。良夫对酒非常赞赏,连喝了五杯。

      老奶奶看完信,说:“我儿子在外地赚了好多钱,要我去帮他料理。你帮我保管这个壶吧。小人一天只能出壶一回,一回只能造一壶酒。有两件事你要牢牢记住:第一,造酒不能让任何人看见;第二,绝不许用菊酒赚钱。否则会给你带来不幸。”

      有菊酒相伴,良夫过得很快乐。不久,他和惠美子结了婚。一天,良夫偷偷造菊酒时,被妻子发现。良夫吓得脸色苍白。惠美子笑了:“与其想会不会碰坏运,不如想怎样跟小人交朋友。”

      不管他们怎么与小人交流,小人都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一次,惠美子造酒时,不小心把一颗有孔玻璃珠掉在母亲小人身边。第二天,母亲小人把玻璃珠装饰在胸前,干活比往常更起劲儿。

      几个月后,良夫家一点儿坏事也没发生。惠美子把造好的酒倒到玻璃瓶里,送给熟人。没几天,人们纷纷送来礼物,讨要菊酒,一个饭店老板还要出高价购买。惠美子心动了,有钱就能买大楼房,离开这所只有一个房间的公寓。她把酒卖给对方。惠美子总是送玻璃珠给母亲小人作礼物,好让他们造菊酒换钱。

      饭店老板希望惠美子卖给他更多酒。惠美子绞尽脑汁终于想到,把手绢扩大两倍,小人们就能造出两倍的酒。她把手绢越换越大,直至换成摊开在地上的桌布。桌布太大,小人们劳作时开始出汗,登梯子回去时,腿都有点儿摇晃。

      慢慢地,良夫夫妇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他们陆续送给小人毡帽、长靴、上衣等礼物。小人们的工作比以前更费时间。种苗时,母亲小人常因踩了裙子下襟而跌倒、父亲小人和孩子们唯恐弄脏上衣和裤子……

      这天,良夫又送了把小提琴给他们。小人一家兴致勃勃。父亲小人拉着小提琴来到桌布边缘,飘然跳到地面的草垫上,消失了。母亲小人和三个孩子也陆续来到桌布外边消失了。良夫夫妇一下子被吓呆了。

      小人们再也没出现。良夫发现原先酒库的位置建成了菊屋酒店。卖菊酒得到的钱已够良夫夫妇买一所房子。为避免老奶奶前来索要陶壶,他们买下一栋郊外的房子,乘坐电车,悄悄搬了家。电车进入隧道时,两人都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电车和自己都被魔力吸进一个神秘的小洞。

      他们来到新家后发现,邻居竟然是小人一家。“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变成跟他们一样小啦。”惠美子说。

      良夫决定想办法恢复成原来的大小。两人朝着原野那边的浓雾走去。这时,风唱道:“造菊酒的小人,出来吧。出来吧,造菊酒的小人。”这支歌的意义,现在两人终于明白。“逃哇!”两人手牵着手,不停地朝一处泉水那边的雾中跑去。

       “您来了?这是菊屋新开的酒店。”

      两人一惊,看到老奶奶膝上摊着一块绣着花边的手绢。良夫和惠美子偷偷地互相看一眼:原来我们刚才就在那块手绢上转来转去呀!

      老奶奶朝手绢吹了口气,收好手绢,微微一笑:“你们要什么?白酒?啤酒?”她似乎不记得从前的事了。

      良夫和惠美子悄悄走出酒店,深深吸了口东街的空气。                                          

(选自《中外童话画刊•经典读本》2014年第12期)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萝卜花(丁立梅)
        ①萝卜花是一个女人雕的,用料是萝卜,她把它雕成一朵朵月季花的模样。花盛开,很喜人。
        ②女人在小城的一条小巷子里摆地摊儿,卖小炒。一小罐煤气,一张简单的操作平台,木板做的,用来放锅碗盘碟,她的摊子就摆开了。她卖的小炒只三样:土豆丝炒牛肉,土豆丝炒鸡蛋,土豆丝炒猪肉。
        ③女人30岁左右,瘦,皮肤白皙,长头发用发卡别在脑后。惹眼的是她的衣着,整天沾着油锅的,应该很油腻才是,却不。她的衣服及干净,外面罩着白围裙。衣领那儿,露出里面的一点红,是红毛衣,或红围巾。她过一会儿,就换一下围裙,换一下袖套,以保持整体衣着的干净。很让人惊奇且喜欢的是,她每卖一份小炒,就在装给你的方便盒里放上一朵雕刻的萝卜花。这样装在盒子里的,才好看。她说。
        ④不知是因为女人的干净,还是她的萝卜花,一到吃饭时间,女人的摊子前,总围满人。五块钱一份的小炒,大家多很耐心的等待着。女人不停地翻铲,而后装在方便盒里,而后放上一朵萝卜花。整个过程,充满美感。于是,一朵一朵素雅的萝卜花,就开到了人的饭桌上。
        ⑤我也去买女人的小炒。去的次数多了,渐渐知道她的故事。
        ⑥女人原先有个很殷实的家。男人是搞建筑的,很有些钱。但不幸的是,在一次建筑中,男人从尚未完工的高楼上摔下来,被送进医院,医院当场就下了病危通知书。女人几乎倾尽所有,抢救男人,才捡回半条命——男人瘫痪了。
        ⑦生活的优裕不再。年幼的孩子,瘫痪的男人,女人得一肩扛一个。她考虑了许久,决心摆摊儿卖小炒。有人劝她,街上那么多家饭店,你卖小炒能卖得出去吗?女人想,也是。总的弄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吧?于是她想到了雕刻萝卜花。当她静静地坐在桌旁雕画时,她突然被自己手上的美镇住了,一根再普通不过的胡萝卜,在眨眼之间,竟能开出一小朵一小朵的花来。女人的心,一下子充满期望和向往。
        ⑧就这样,女人的小炒摊子,摆开了,并且很快成为小城的一道风景。下班了赶不上做菜的人,都会相互招呼一声,去买一份萝卜花吧。就都晃到女人的摊儿前来了。
        ⑨一次,我开玩笑地问女人,攒了多少钱了?女人笑而不答。一小朵一小朵的萝卜花,很认真地开在她的手边。
        ⑩不多久,女人竟出人意料地盘下了一家酒店,用她积攒的钱。她负责配菜,她把瘫痪的男人,接到店里管账。女人依然衣着干净,在所有的菜肴里,依然喜欢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菜不但是吃的,也是用来看的呢。她说,眼睛亮着。一旁的男人,气色也好,没有颓废的样子。
        ⑾女人的酒店,慢慢地出了名。提起萝卜花,大家都知道。
        ⑿生活,也许避免不了苦难,却从不会拒绝一朵萝卜花的盛开。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
        你能想到吗?亿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和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一种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而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 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过去的4 000万年来,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全球气温升高。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知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选自2002年第3期《大科技》,略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童年杂忆

冰心

    一九八〇年的后半年,几乎全在医院中度过,静独时居多。这时,身体休息,思想反而繁忙,回忆的潮水,一层一层地卷来,又一层一层地退去,在退去的时候,平坦而光滑的沙滩上,就留下了许多海藻和贝壳和海潮的痕迹!

    这些痕迹里,最深刻而清晰的就是童年时代的往事。我觉得我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开朗的,健康的。该得的爱,我都得到了,该爱的人,我也都爱了。我的母亲、父亲都帮助我的思想、感情往正常、健康里成长。

读书

    感谢我的母亲,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在我百无聊赖的时候,把文字这把钥匙,勉强地塞在我手里。到了我七岁的时候,独游无伴的环境,迫着我带着这把钥匙,打开了书库的大门。

    门内是多么使我眼花缭乱的画面呵!我一跨进这个门槛,我就出不来了!

    我记得我首先得到手的,是《三国演义》和《聊斋志异》,这里我只谈《聊斋志异》。《聊斋志异》真是一本好书,每一段故事,多的几千字,少的只有几百字。其中的人物,是人、是鬼、是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人”都从字上站起来了!看得我有时欢笑,有时流泪,母亲说我看书看得疯了。有一次因为我在澡房里偷看,把洗澡水都凉透了,她气得把书抢过去,撕去了一角,从此后我就反复看着这残缺不完的故事,直到十几年后我自己买到一部新书时,才把故事的情节拼全了。

    此后是无论是什么书,我得到就翻开看。即或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张纸,哪怕是一张极小的纸,只要上面有字,我就都要看看。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我要求我的老师教给我做诗。他说做诗要先学对对子,我说我要试试看。他笑着给我写了“鸡唱晓”,我几乎不假思索地就对上个“鸟鸣春”,他大为喜悦诧异,以为我自己已经看过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其实“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这四句话,我是在一张香烟画的后面看到的!

    再大一点,我又看了英国名作家狄更斯的《大卫•考伯菲尔》,我很喜欢这本书!记得我反复地读这本书的时候,当可怜的大卫从虐待他的店主出走,投奔他的姨婆,旅途中饥寒交迫的时候,我一边流泪,一边掰我手里母亲给的小点心,一块一块地往嘴里塞,以证明并体会我自己是幸福的!母亲看见了,说,“这孩子真奇怪,有书看,有东西吃,你还哭!”事情过去几十年了,这一段奇怪的心理,我从来没有对人说过!

父亲的“野”孩子

    当我连蹦带跳地从屋外跑进来的时候,母亲总是笑骂着说,“看你的脸都晒‘熟’了!一个女孩子这么‘野’,大了怎么办?”跟在我后面的父亲就会笑着回答,“你的孩子,大了还会野吗?”这时,母亲脸上的笑,是无可奈何的笑,而父亲脸上的笑,却是得意的笑。

    的确,我的“野”,是父亲一手“惯”出来的。我从小男装,连穿耳都没有穿过。回福州的那一年,伯母,叔母都说:“四妹该扎耳朵眼,戴耳环了。”父亲还是不同意,借口说“你们看她左耳唇后面,有一颗聪明痣。把这颗痣扎穿了,孩子就笨了。”自此我始终没扎耳朵眼!

    不但此也,连紧鞋父亲也不让穿,有时穿的鞋稍微紧了一点,我就故意在父亲面前一瘸瘸地走,父亲就埋怨母亲说,“你又给她小鞋穿了!”母亲也气了,把剪刀和鞋样推到父亲面前说“你会做就给她做,将来长出一对金刚脚,我也不管!”父亲真地拿起剪刀和纸就要铰鞋样,母亲反而笑了,把剪刀夺了过去。

    父亲经常就带我出去骑马或是打枪。我们骑着马在海边山上玩。父亲总让我骑那匹老实的白马,自己骑那匹调皮的小黄马跟在后面。父亲还教我打枪,我背的是一杆鸟枪。枪弹只有绿豆那么大。

烟台是我们的!

    夏天的黄昏,父亲下了班就带我到海边散步,在沙滩上,我们面海坐下,夕阳在身后慢慢落下,红霞满天。对面好像海上的一抹浓云,那是芝罘岛。岛上的灯塔一会儿一闪地发出强光。

    一天,父亲沉默地坐着。我挨过去用头顶着他的手臂说:“爹,你说这小岛上的灯塔不是很好看么?烟台海边就是美,不是吗?”这些都是父亲平时常说的话,我想以此来引出他的谈锋。

    父亲却摇头慨叹地:“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何止一个烟台?你没有去过就是了。”

    他用手拂弄着身旁的沙子,接着说:“比如威海卫、大连湾、青岛,都是很美的……”我说:“爹,你哪时也带我去看一看。”父亲拣起一块卵石,狠狠地向海浪上扔去,一面说:“现在我不愿意去!你知道,那些港口现在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威海卫是英国人的,大连是日本人的,青岛是德国人的,只有烟台是我们的,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一个不冻港!”

    我从来没有看见父亲愤激到这个样子。他似乎把我当成一个大人,一个平等的对象,在这海天辽阔四顾无人的地方,倾吐出他心里郁积的话。

    他说:“为什么我们把海军学校建设在这海边偏僻的山窝里?我们是被挤到这里来的呵。将来我们要夺回威海、大连、青岛,非有强大的海军不可。现在大家争的是海上霸权呵!”

    他又谈到他参加过的中日甲午海战:开战的那一天,他身旁的战友就被敌人的炮弹打穿了腹部,肠子都被打溅在烟囱上!炮火停歇以后,父亲把在烟囱上烤焦的肠子撕下来,放进这位战友的遗体的腔子里。“这仇不报是不行的!”父亲看着我说,“我在巡洋舰上的时候,常常到外国去访问。我觉得到哪里我都抬不起头来!你不到外国,不知道中国的可爱,离中国越远,就对她越亲。……”

    在这长长的谈话中,我记得最牢,印象最深的,就是“烟台是我们的”这一句。

    许多年以后,除了威海卫之外,青岛、大连,我都去过。英国、日本、意大利……我也到过,那时我没有觉得抬不起头来。我觉得做新中国的人民是光荣的!

    “烟台是我们的”,这“我们”二字,除了十亿我们的人民之外,还特别包括我和我的父亲!

(节选自《冰心散文•往事》有删改)

阅读《纪念白求恩》选段,回答下列小题。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