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江南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殿试中乙科。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1)。轼始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是害减半。

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初僦(2)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3)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乙)已卯上元(4) , 予在儋州(5) , 有老书生数人来 , 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6)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巳三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7)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8)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1)工:语句工整。(2)僦:租。(3)过:苏轼的小儿子。(4)上元:农历正月十五。(5)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于海南。(6)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7)再:同“在”。(8)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下面是小茗同学对(甲)(乙)两文中加点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害减半——回忆学过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推知“自”义为“如果”。 B、轼始草——联系上下文,从上文的“旧不起草”和下文写苏轼“文义粲然”,推测“具”义为“准备”。 C、有老书生数人来——查字典,“过”是一个多义词,可解释为“经过”“访问”“错误”“超出”等,这一句的“过”应是“拜访”的意思。 D、归舍已三矣——联想到“负势竞上”的“上”解释为“向上”,可以推断“鼓”应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解释为“击鼓”。
(2)、大江被作业本上的两道题谬难住了,请根据(甲)(乙)两文,帮他作出选择。

①根据(甲)文,下列不符合苏轼形象的一项是(

A.文采斐然    B.心高气傲    C.体恤百姓

②根据(乙)文,对苏轼在儋州生活状态推断最正确的一项是(

A.住宅豪华    B.物质充足    C.朋友众多    D.子孙绕膝

(3)、阅读下面的句子,兰兰有两个疑问,请联系上下文,帮兰兰答疑解惑。

然亦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①“走海者”指谁?

②苏轼笑韩愈的原因是什么?

(4)、小景结合(甲)文对苏轼的介绍,认为(乙)文和《记承天寺夜游》都描写了苏轼月夜“欣然”出行的情景,两文的心境是相同的。你同意她的说法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
                                                                                                              选择阳光
        那一天,我去城里拜访一位朋友。在下午回返时,乘上一辆驶往乡下的大巴。汽车只行出几站,便上来一位盲人,看上去他有60多岁。因为我距离车门较近,便帮助他将背包放好。他嘴里一边说着谢谢,一边在我身边的座位上坐下。
      然后,他微笑着问我家住哪里。当我告诉他住在海西时,他竟兴奋地说:“你们那里,我可去过很多次。在你们村子东南不远就是大海,村前有一条小路,路旁有一座龙王庙……”
      尽管这已是很多年前的情景,但老人说得很准确。我瞅了瞅他失明的双目,感到有些诧异,在犹豫了一会儿之后,仍忍不住问:“老伯,你这眼……怎么会知道我们村子以前的情景呢?”
      老人毫不在意地微笑着说:“你怀疑我说瞎话?年轻的时候,我这两只眼并没有瞎。我还当过兵哩,在青海开过车。复员后,我被分配到一家化工厂里工作。后来,因为工伤,我这两只眼睛才不行了。”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老人脸上的神情非常轻松。
      我继续问:“城里的道路这么复杂,你出来不担心会迷路吗?”
      听了,老人笑了起来,说:“如果没有胆量迈出一步,那我只能一直呆在家里了。现在,我每个星期都要从乡下到城里往返两趟,一点都不担心会迷路。”
      说到这儿时,老人的话题一转,说:“刚开始,我也很绝望,感觉自己就像一下子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似的。但后来,我就想已经这样了,再怎么后悔也无济于事了。于是,我就对自己说,走出去吧,只要抓准目标,走一步就近一步,这有什么好担心和害怕的呢?”
      此时,我被老人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我又问他:“老伯,你到城里来做什么呢?”
      他颇有些自豪地说:“是一家大医院,聘我给病人做推拿———”
      我惊讶地问:“你还会做推拿?”老人平静地说:“是呀,既然活着,就应该学习一门手艺,我研究推拿已经几十年了。”
      到站后,在我起身下车的时候,聊兴正浓的老人看上去有些不舍,竟然关切地对我说:“走好啊———”
      很长时间以来,那位双目失明老人的乐观和坦然的神情,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一个人,陡然间从光明的生活跌入一个黑暗的世界,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打击和痛苦啊!但是,那一位失明的老者却用坚强的信念和勇气,坦然地面对所有痛苦,并将这一份痛苦融化成一种更大的信念,使自己活得更有尊严。(《青年博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孤灯斜影

王丹枫

       ①黄昏,夕阳像个醉鬼,红着脸倒向西天。碎影斑驳,坠在脏乱的胡同深处,一缕深幽的斜阳落在“中华老字号”五个字上。酱红色铁门紧闭,有人踩着自行车打门前闪过,揿铃,撒下一串“叮铃”脆响,门里迅疾传来几声狗吠。要不是门脸儿的发旧广告牌,很难留意到这里曾是老北京人耳熟能详的北京美术红灯厂。

       ②敲了几下门,一个五十岁上下的汉子径直带我进了工作间,他就是郭师傅,北京宫灯传承人。二十多平方的工作间被几张工作台占去了大半,一台刨床搭着布帘挤在角落里,看上去很久没用了。门口的立式电风扇,不时发出“吱吱”颤音。原本雪白的墙皮也发黄了,水泥地面上覆满了渍痕………

       ③现实有点儿残酷,他已经好几个月没接到宫灯活儿了。很多时候,他无事可干。现在,厂里做宫灯的师傅仅剩三人,最小的就是他了,53岁。时间快得瘆人,一个趔趄,郭师傅就栽倒进知天命的年轮里。十八岁高中毕业那年开始学做宫灯,现已入行三十五年。头都秃了,成老家伙了。没有年轻人肯来,老家伙们都等着退休就回家养老。

       ④虽然一直挣着微薄的工资,但郭师傅从没后悔过。“咱这人,比较传统,父辈都是干这个的,我就想吧,老老实实干这行得了,别的咱也干不了。”他呷了一口茶,若有所思地怔在那里,像一尊雕塑,皱纹无所不在地侵犯着他的倦容,“跟我一年进厂的十多个人,大多跑出租去了。”

       ⑤“年轻那会儿,干得可起劲了。”郭师傅说:“进厂学了一年多,木活都会干。这得益于耳 rǔ目rǎn。少时,常看见父亲晚上在家做木活,那会儿在单位干不完的,可以回家干,有时候他也跟着学。晕黄的灯光下,父子俩各拿一把刻刀,在木料上凿凿刻刻,夜深了,出奇地静……”

       ⑥好时光总教人怀念。2004年红灯厂改为股份制后,迄今最大的一笔宫灯订单来自于什刹海旁边的恭王府,100多盏。那还是赶上恭王府修缮。而这样的机会也难得一遇。因为宫灯一挂就是几十乃至上百年,全是榫卯结构,很难坏。

       ⑦宫灯的造价远远高于灯笼,非寻常人家所能消费。全是木质结构,用料讲究,红木和紫檀为上选,梨、枣次之,桦木、栬木等硬杂木为三等。

       ⑧行当里有句老话叫“三分手艺,七分家伙”。手艺高超的宫灯技师,都使用自己制作的工具,雕刻镂花时要用到锼弓子,以铁丝磨其空隙,这个家伙得自己捯饬。现在虽然有了更为先进的曲线锯,但是弯儿活出来的很毛糙,雕刻这一环还是要手工才有味道。机械化虽然提升了速度与产量,但却不能复制手艺人的灵气。那种神韵,非手工出不来。

       ⑨“大靠架子小靠扇,钉灯当然也关键,龙头龙脚要活现,镂空花牙牢固有神态,灯画雅气远近都能看得见。”这段顺口溜是北京宫灯制作的要诀,郭师傅说从架子、开料、开榫、拓样、锼活、溜活到雕刻、攒架子、粘牙子、磨活等,少不了还要堵腻子、上色、抛光打蜡、手绘玻璃片儿、手编灯穗,再制作圆光、卡子、灯钩,最后钉灯组装、包装……制作一盏宫灯需要上百道工序。入行35年,制作宫灯的“木活”和“花活”,郭师傅早已驾轻就熟,以前绘玻璃片儿还得在纸上画草图,现在不用勾图了,都在脑子里装着,很多工序合着眼都能干。

       ⑩2008年6月,北京宫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高兴了好一阵子,可是火焰的光芒会渐渐暗淡下来,一年里三盏宫灯都卖不出去。

       ⑪“有几个年轻人认识这玩意儿?国家现在叫它‘非遗’了,为什么叫它‘非遗’?肯定是没人要,认知度低啊!””他满脸的无奈,“纯市场化,准得灭亡。”

       ⑫屋外的斜阳,转瞬消隐在天际。送我到胡同口,几户人家门前的大红灯笼亮了,“再干个六七年,我也退了,那一天,我会送自己一个礼物——六方宫灯,图样我都想好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