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
                                                                                                              选择阳光
        那一天,我去城里拜访一位朋友。在下午回返时,乘上一辆驶往乡下的大巴。汽车只行出几站,便上来一位盲人,看上去他有60多岁。因为我距离车门较近,便帮助他将背包放好。他嘴里一边说着谢谢,一边在我身边的座位上坐下。
      然后,他微笑着问我家住哪里。当我告诉他住在海西时,他竟兴奋地说:“你们那里,我可去过很多次。在你们村子东南不远就是大海,村前有一条小路,路旁有一座龙王庙……”
      尽管这已是很多年前的情景,但老人说得很准确。我瞅了瞅他失明的双目,感到有些诧异,在犹豫了一会儿之后,仍忍不住问:“老伯,你这眼……怎么会知道我们村子以前的情景呢?”
      老人毫不在意地微笑着说:“你怀疑我说瞎话?年轻的时候,我这两只眼并没有瞎。我还当过兵哩,在青海开过车。复员后,我被分配到一家化工厂里工作。后来,因为工伤,我这两只眼睛才不行了。”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老人脸上的神情非常轻松。
      我继续问:“城里的道路这么复杂,你出来不担心会迷路吗?”
      听了,老人笑了起来,说:“如果没有胆量迈出一步,那我只能一直呆在家里了。现在,我每个星期都要从乡下到城里往返两趟,一点都不担心会迷路。”
      说到这儿时,老人的话题一转,说:“刚开始,我也很绝望,感觉自己就像一下子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似的。但后来,我就想已经这样了,再怎么后悔也无济于事了。于是,我就对自己说,走出去吧,只要抓准目标,走一步就近一步,这有什么好担心和害怕的呢?”
      此时,我被老人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我又问他:“老伯,你到城里来做什么呢?”
      他颇有些自豪地说:“是一家大医院,聘我给病人做推拿———”
      我惊讶地问:“你还会做推拿?”老人平静地说:“是呀,既然活着,就应该学习一门手艺,我研究推拿已经几十年了。”
      到站后,在我起身下车的时候,聊兴正浓的老人看上去有些不舍,竟然关切地对我说:“走好啊———”
      很长时间以来,那位双目失明老人的乐观和坦然的神情,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一个人,陡然间从光明的生活跌入一个黑暗的世界,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打击和痛苦啊!但是,那一位失明的老者却用坚强的信念和勇气,坦然地面对所有痛苦,并将这一份痛苦融化成一种更大的信念,使自己活得更有尊严。(《青年博览》)

(1)、阅读文章,说说题目“选择阳光”的含义。

(2)、根据文章简要概括老人的生活经历。

举一反三
阅读《生命的时钟》,完成小题。
                                                                                                      生命的时钟
        朋友的父亲病危,朋友从国外给我打来电话,让我帮他。
        我知道他的意思,即使以最快的速度,他也只能在四个小时后赶回来,而他的父亲,医院已经下达了病危通知书,随时都有可能停止心跳,已经不可能再挺过四个小时。
        赶到医院时,见到朋友的父亲浑身插满管子,胸口剧烈地起伏着,他正大口大口急促地呼吸。床前,围满了悲伤的亲人。他们红着眼睛,压抑地低声啜泣着,病房里面充满令人窒息的绝望的气息。
       那时朋友的父亲狂躁不安,双眼紧闭着,双手胡乱地抓,好像他要抓住离他很近的又似乎很远的东西,绝望而执着。他的嘴微微嗫喏着,我听到他含糊不清地叫着朋友的名字。
       每个人都在看我,似乎空气中倏忽而过了一线微弱的希望之光,人们的目光中充满着无奈的期待。我走过去,慢慢地蹲在他的病床前,轻轻抓起他的手,我说,是我,我回来了。  
       朋友的父亲立刻安静下来,面部表情也变得安详,他的剧烈的起伏的胸口也平静下来。他用他几乎微弱的力量紧紧的握着我的手。但仅仅过了一会儿,他又一次变得狂躁,他松开我的手,继续胡乱地抓。
       我知道,我骗不了他。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自己的儿子。
       于是我告诉他,他的儿子现在还在国外,但四个小时后,肯定可以赶回来。我对朋友的父亲说,我保证。 我看到他的亲人们惊恐的目光。
       但朋友的父亲却又一次安静下来,然后他的头,努力向一个方向歪着,一只手急切地举起。 我注意到,那个方向的墙上,挂了一个时钟。 我对朋友的父亲说,现在是一点十分。五点十分时,你的儿子将会赶来。
       朋友的父亲放下他的手,我看到他长舒了一口气,尽管他双眼紧闭,但我仿佛可以感觉到他期待的目光。 每隔十分钟,我就会抓着他的手,跟他报一下时间。四个小时被每一个十分钟整齐地分割,有时候我感到他即将离去,但却总被一个个的十分钟唤回。
       朋友终于赶到了医院,他抓着父亲的手,他说,是我,我回来了。 我看到朋友的父亲从紧闭的双眼里流出两滴满足的眼泪,然后,静静地离去。
朋友的父亲,为了等待他的儿子,为了听听他的儿子的声音,挺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也是最漫长的四个小时。每一名医生都说,不可思议。 后来,我想, 假如他的儿子在五小时后才能赶回,那么,他能否继续挺过一个小时?
       我想,会的。生命的最后一刻,亲情让他不忍离去。
       悠悠亲情,每一个世人的生命时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太阳的味道

程国斌

    ①太阳是有味道的,在被子里。

    ②大学的时候,宿舍施行封闭式管理,宿舍是老式筒子楼,平时衣服都是挂在不见阳光的走廊里,全是背阴风干,穿在身上总有隐隐约约的霉味。每到周末,大家的被子才能有机会拿到操场上晾晒,去一去湿气。脱去被套清洗,原形毕露了,男生的被子也有大朵牡丹花做的被面子,也有一对鸳鸯戏水的被面子,也有喜鹊登枝的被面子,有粉红色的,有淡绿色的……周末的操场上像开满了花一样,喜庆得不得了。平时都在学校统一发放的被套里裹着,只有在这时才能“一睹芳容”,因为都是妈妈亲手置办的被子,大家心照不宣地笑笑而已。

    ③吸足了阳光的被子,蓬蓬的,松松的,钻进暖暖的被窝里,有同学惊叫,被子里有太阳的味道。仔细闻一闻,真的,真的有太阳的味道,香香的,暖暖的。更是妈妈的爱的味道,温柔的味道。想一想,每年春节前夕,就有弹棉花的师傅,走街串巷吆喝,妈妈总是拿出当年最好的棉花,让师傅做一床厚厚的,崭新的被子,用于女儿出嫁,或者孩子上学。

    ④记得高中时住宿,有一次忘记了收被子,被子晒在操场北端的双杠上,不仅晒足了太阳,也晒尽了月亮。等到下晚自修的时候,才蓦然想起被子的事情。急忙赶到晒被子的地方,皎洁的月光下,双杠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好像在说:主人,你来迟了一步,你心爱的被子已经花落他家了。要是往日,在一泻如洗的月色下,和同伴谈心聊天,浪漫又温馨,今天一丝一毫的心情都没有,只想知道被子哪去了。急切地问宿舍传达室的刘奶奶,刘奶奶摇摇头,建议我到晒被子旁边的一排家属区问一问,说不定有老师帮忙收起来了。

    ⑤只好试试了,最东头的一家的灯还亮着,迟疑了几回,鼓足了勇气敲开了门,是隔壁班的化学老师蔡老师家。蔡老师也刚下自修正在吃夜宵,看到了我,笑嘻嘻地问:“是不是找被子呀,我这儿有一条,看是不是你的。我爱人见没人收,就收回家了。今晚如果没人找的话,准备明天送到宿舍传达室去。”

    ⑥正是我的被子,一点都不错。也记不得当时说了什么感激的话,只记得蔡老师送我出门时,笑眯眯地叮嘱了一句:“以后不要再忘记收被子呀,学习上也不要马马虎虎,丢三落四呀。”我心里默念,蔡老师,我记得了。回到宿舍,大家都为我高兴,钻在暖暖的被子里,我做了一个梦。

    ⑦多年以后,我回到了母校工作,偶然向蔡老师说起这个事情,蔡老师笑眯眯地说,不记得了。是啊,像蔡老师这样的“暖男”,微不足道的举手之劳不会记在心里的,更不会指望别人回报。但是,这小小的善举,却温暖了人心。

    ⑧太阳是有味道的,在被子里,更在心里。

(选自2016年9月29日《盐城晚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我想当网红

陈鲁民

    ①据某地多所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居然有多达八成的小学生“未来的理想是当网红”。孩子们的理想大多是单纯幼稚的,“网红”之所以成为他们追求的梦想,无非是因为他们看中了其门槛极低、快速出名、收入颇丰等因素。

    ②成人大都知道这是一点儿也不靠谱的梦想,知道不耕耘就不会有收获,不经风寒就难有花香的道理,所以没人再去做当“网红”的美梦。孩子则不然,天真幼稚,只看到几个“网红”的风生水起,羡慕之心就油然而起,从此立下“鸿鹄之志”。这多半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绝大多数人还要靠辛勤劳作才能养家糊口,他们不懂得没有劳动者的艰苦奋斗,也不可能有什么“网红”。

    ③但孩子的理想都是成人赋予的,社会灌输的,正是我们的各种媒体、网络铺天盖地地为“网红”张目喝彩,不遗余力地渲染炒作,才影响到了孩子们的价值选择,使得他们不想奋斗,不愿付出,只希望当“网红”。这可不是一笑了之的小事,孩子的理想从来都是社会价值的风向标,“八成小学生希望成为网红”,反映的就是有关方面宣传教育的失当,也关系着我们未来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④当然,孩子是会成长变化的,儿时的理想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调整,随着教育的加强而得到及时矫正,变得越来越可行,越来越与现实接轨,越来越适应社会。“网红”则可能由于自身的缺陷而昙花一现,烟消云散,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曾遇到的一处奇葩风景。

    ⑤由“八成小学生希望成为网红”,我倒是想起另一件事。央视为庆祝五一劳动节,推出“大国工匠”的系列节目,精心选出了一批给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的能工巧匠进行表彰宣传——有为舰艇加工特种钢管的镗工师傅戎鹏强,有航空发动机装配领域的首席技师李志强,有全心全意为消费者做好药的同仁堂首席技师张冬梅……

    ⑥说实话,这个社会有没有低俗的“网红”,实在是无关紧要,其意义最多是闹点噱头,博人一笑,而且还很廉价;而没有了这些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舰艇下不了水,飞机上不了天,百姓吃不上好药,那损失就大了。

    ⑦“网红”要有内涵,更要有正能量。如果有一天,人们对“大国工匠”顶礼膜拜,社会对“大国工匠”尊崇备至,小学生在谈理想时也有很多人立志将来当“大国工匠”,甚至也“多到八成”,中国制造就一定会大放异彩,中国经济也会增添惊艳世界的软实力。这样的“网红”才能美丽我们的世界,温暖我们的生活。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注释】①网络红人”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刷脸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刷脸时代”已在悄无声息中到来,并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

    (新闻纪实)

     事件一:2015年3月18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德国玩的一场“刷脸秀”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活动中,马云向全世界演示了“ Smile to Pay”(微笑支付)扫脸技术。他利用“刷脸支付”从淘宝网上购买了1948年汉诺威纪念邮票,并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德国总理默克尔。这么炫酷的举动也让许多网友们不淡定了,更大呼:“马云这个不靠脸吃饭的男人,终于干了一件‘刷脸’的事。

    事件二:2017年11月15日上午,在市区八一北街上的中国农业银行金华分行营业中心,准备取款的方女士忘了带银行卡,一脸沮丧。“別急,我们这有一台ATM可以‘刷脸取款’。”银行大堂经理领着方女士到ATM前,指导其如何操作,不一会儿,出钞口就吐出一沓现金。

    (技术分析)

“刷脸”支付

    刷脸识别支付系统是一款基于脸部识别系统的支付平台,它于2013年7月由芬兰创业公司 Uniqu全球首次推出。该系统不需要钱包、信用卡或手机,支付时只需要面对POS机屏幕上的摄像头,系统会自动将消费者面部信息与个人账户相关联,整个交易过程十分便捷。

    不论是POS机“刷险”,还是网上支付“刷脸”,依赖的都是“人脸识技术”,人脸识别是一种基于人的相貌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认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该技术的最大特征是能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并采用非接触的方式进行识别。人脸识别系统在中国已广泛地应用于公安、安全、海关、金融、军队、机场、边防口岸、安防等多个重要行业及领域,以及智能门禁、门锁、考勤、手机、数码相机、智能玩具等民用市场。据了解,早在2013年的愚人节,支付宝官方微博对外发布了一个名为“空付”的宣传片,短片中消费者对着镜头摆个鬼脸,系统也可以“支付成功”。支付宝官方表示,这只是他们在愚人节和用户开的一个小小“玩笑”。

    两年后,“愚人节玩笑”不再只是玩笑,漂洋过海的“刷脸”技术也站上国际舞台开起了“国际玩笑”。然而,面对如此“任性”的支付宝,小伙伴们有了这样的质疑:“刷脸识别准确么?”

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是,计算机人脸识别的准确率竟然已经高于人眼。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此前在计算机视觉国际顶级会议CVPR2014上曾发表论文,称计算机识别人脸的准确率已经达到99.15%,而肉眼识别的准确率大的在97.52%。而作为世界领先的人脸识别平台,Face++Financial人脸识别技术在LFW国际公开测试集中更是达到世界最高的99.5%的准确率。同时,运用“交互式指令十连续性判定+3D判定”的技术,其人脸识别防伪攻击的能力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此次作为“刷脸”后端技术支持的北京旷视科技公司市场与品牌部总经理谢忆表示,他们现在的技术可以做到十万分之一的误识率,也就是说这对双胞胎可能刷10万次脸才会认错一次。而且,这种技术具有不可复制性,即使做了整容手术,该技术也能从几百项脸部特征中找出“原来的你”。

    (链接材料)

    农行ATM刷脸取款操作步骤

    进入ATM主程序界面,点击“刷脸取款”接钮,弹出刷脸提示界面,点去确认,系统会自动识别人脸并抓拍照片,活体识别成功后跳转到身份证输入页面,可以输入身份证号码或者在下方身份证阅读器区域直接刷身份证。如果活体识别失败,则显示人脸捕捉失败。

现代文阅读

____

①新华社沈阳9月17 日电(记者汪伟、米思源)  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17 日上午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88位志愿军英烈在祖国大地安息。

②安葬仪式在陵园下沉式纪念广场举行。10时许,军乐队奏响《思念曲》,仪式正式开始。在解放军战士持枪护卫下,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棺椁缓缓步入现场,全场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③魂兮归来,嘉名孔彰;魂兮归来,万古流芳。退役军人事务部党组书记、部长裴金佳致祭文。全体人员向志愿军烈士三鞠躬,27 名礼兵鸣枪12响,向英烈致以崇高的敬意。

④《思念曲》再次奏响,礼兵抬起志愿军烈士棺椁,绕广场半周,缓缓走向安葬地宫。全场人员肃穆站立,凝视棺椁,送别英雄。参加仪式的人们排起长队,向烈士献花致敬,并瞻仰烈士英名墙。

⑤70 多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2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⑥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19.7万多名英雄儿女为了人民、为了祖国、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截至2022年,中韩双方已连续9年进行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将825位烈士遗骸接回祖国。

⑦中央对外联络部、外交部、财政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央军委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和辽宁省委、省政府、沈阳市委、市政府、驻沈解放军、武警部队负责同志,抗美援朝老战士、烈士家属、部队官兵代表、青少年学生代表等约200人参加仪式。

【注:2013年,中韩两国经过磋商,达成志愿军遗骸回归中国共识。从2014年开始,每年一次。】

阅读《追赶太阳的人们》,完成下题。

追赶太阳的人们

《英语词典》主编约翰森谈到自己编纂词典的体会时说:“追求十全十美,就像阿卡狄亚的原始居民逐日一样,当他们追到似乎是太阳栖息的山顶时,却发现太阳依旧遥不可及。”每一个词典编纂者,都应该做追赶太阳的人。词典的每一次修订,都是我们向更高目标的一次攀登。

——《现代汉语词典》编纂者之一 晁继周

①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提到新中国建设的日程上。担起《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一任主编担子时,吕叔湘 52 岁,是中科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一位学术成就卓越的学者。在学术研究上如日中天的吕叔湘将要去开启的,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那里,既风光旖旎,也荆棘遍地。

②编纂《现汉》,首先,要确定某一形式是不是词;其次,作出词的语法说明,但汉语语法结构的研究还未取得满意结果。还有未见著录但在各行各业中流通的词汇,需   要有系统地搜集。此外,词目的取舍,成语的安排,词义的分析和说明,例句的采集和   选择……这个工作无疑是艰巨的。还有一些因素也增加了工作难度,一是人手生,参加   编写的人大都没编过词典,要边学边干;二是工作生,这类词典前人没有编过,没有严   格意义的词典可以参考;三是时间紧,要在一两年内完成四五万条的编写任务。吕叔湘   十分清楚,前面等待着他的将是怎样的困难,但他依旧坚定地向前走去。

③“主编不虚设”是《现汉》的传统。从吕叔湘担任主编的第一天起,这个传统就开始了。1958 年 2 月 1 日,他开始亲自编写“编纂细则”。个多月的时间,万多字180 项条款,将众人心中虚无缥缈的《现汉》,变成了一幅可以感受的蓝图。这个细则,历经半个多世纪,到今天仍然是鲜活的。

④他的日记,为我们留下了《现汉》编纂最初岁月的记忆。12 月 30 日写道:“今天实足看稿约 12 小时,也只看了 240 片光景,合一个小时 20 条,也还是赶不上,而况不可能每周 7×12 乎!”1959 年元旦,吕叔湘也在赶着看稿:“今天看稿……光一个‘的’ 字就耗费两小时。”1 月 31 日记着:“白天黑夜忙着看新吸收的意见,天天如此,日记也顾不上写了。”吕叔湘仿佛是田径场上的竞技者,在与时间赛跑,拼尽了全力。那时办公地点在西单一带,而吕先生家住中关村。每天上班,早出晚归,都是乘公共汽车。中午带馒头,就开水吃,可他那时患着胃病。每天审改定稿 300 多条,工作量极大,晚上常常要带稿子回家看。后来家离语言所近了,他就每天晚上和星期天到所里加班。在四五年的时间里,吕叔湘出色地主持编纂出《现汉》试印本,为日后的编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⑤除了语言所的专家学者,参加《现汉》试印本编纂的还有哪些人?语言所至今珍藏着当年的上百万张卡片,尽显岁月沧桑。一张“佛教”卡片上,有熊德基、季羡林、叶圣陶提出的修改意见;一张“否”的卡片上,用毛笔书写的清秀小楷后署着著名学者王力的名字,上面有魏建功提出的 3 条意见。100 多万张卡片上,会留下多少当时著名学者的思想、学问与墨迹,现在还是个谜。《现汉》是语言所编写的,但实际上凝结着我国老一辈语言学家的心血。

⑥《现汉》试印本编纂时,词条涉及到的所有专业部分,都送相关部门征求意见,涉及到科研机构、大中学校、工矿企业、部队有关机关等全国 300 多个单位。征求意见并不是一次,单铅印的征求意见稿就 4 遍,油印稿就更多了。当时只道是寻常,如今,后来人却是于历史深处听惊雷了。

⑦从 1961 年到 1979 年,接过《现汉》主编接力棒的著名学者丁声树,一头扎进了字网。“惜墨如金、保证质量、方便读者”三条宗旨贯穿他主持的编纂、修改工作始终。念兹在兹,丁声树平日里走路、乘车、吃饭、会客、上医院,总是放不下“形音义”。 在修改《现汉》送审稿的四五年间,丁声树每个星期天都像平常一样到办公室看稿。即 使是研究一个字,他也要求自己尽可能收集到所有的材料。丁声树最后是在《现汉》主 编的岗位上倒下的。长期的高血压、心脏病最终摧毁了他的健康,严重的脑溢血,彻底 击垮了丁声树生命的顽强。

⑧李荣是《现汉》的主要定稿人之一,营养不良患着浮肿、眼睛高度近视的他,看色黄粗糙的劣质纸上的 6 号字整整 3 年,眼底黄斑病变、出血都不知道。“结果,报销了一只眼睛。”那一年,他才 43 岁。

⑨从《现汉》试印本开始,就是主要编纂人员的刘庆隆,参加了《现汉》六个版本 的编纂,可谓《现汉》“六朝元老”。他的辞书专著里有这样一段话:“我这辈子,只 做了一样事情,就是编辞书,其中主要有两本,一本是《新华字典》,一本是《现汉》,都是从开始就参加,并且一直坚持到今天的。”

⑩1956 年启动《现汉》编纂时,晁继周还在读初三。1978 年他调入语言研究所,先后参加《现汉语词典》从第 2 版到第 7 版的修订工作,并与韩敬体一同主持了《现汉》第 5 版的修订工作。修订过程中,他始终心怀惴惴:“我们手中诞生的是‘无声的老师’。词典出版的时候,读者非常兴奋,我们却忐忑不安。学了一辈子,感觉还是赶不上需要。”修订过程中,他有.时.也.很.纠.结.:“比如‘荫’,《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只读 yìn,不读 yīn,‘树荫’‘绿荫’一定要写成‘树阴’‘绿阴’。我做了调查,从 1986 年 4月 12 日《审音表》正式颁布施行起,到 2004 年 5 月 31 日,《人民日报》‘树荫’‘绿荫’‘林荫道’‘绿树成荫’四个词语的词形分布情况是:‘树荫’253,‘树阴’13; ‘绿荫’698,‘绿阴’21;‘林荫道’131,‘林阴道’3;‘绿树成荫’442,‘绿树 成阴’9。这里还不排除作者本来写作‘荫’,而编辑为执行标准而改作‘阴’的。在长达 18 年的时间里,《审音表》关于‘荫’字读音和用法的规定基本上没有被执行,是十几亿使用汉语的民众应该受到指责,还是少数制定标准的专家应该反思呢?在这种情况 下,我们想出灵活处理的办法,在执行国家规范标准的同时为所有从事语言工作的人,也打开了一扇门。”与《现汉》结缘,改变了晁继周的生活。语言所要求,词典室每个 编辑每周要收集 20 个词汇写成词条卡片。几十年坚持下来,收集词汇,已经不仅仅是工作的要求,也成了晁继周生活的习惯。“看电视剧,别人是在看故事,我却常常是看完 一部电视剧,讲了什么故事浑然不知,我的兴趣在字、词,在发现词的新用法、新意义,发现以前用法的错误、没注意到的语言现象……”《现汉》给晁继周打下了《现汉》的 烙印。

⑪同样默默地为《现汉》奉献着学识和青春的,还有《现汉》的责任编辑们。责编  刘一玲、谢仁友用 10 个月时间,对《现汉》第 5 版修订稿提出的审读意见竟达 3000 余条;商务汉语编辑室全体动员,用两个月先后两次认真审读全稿,提出 900 多条审读意见。其中,大多数被采纳。而这,正是一代代《现汉》责编工作状态的缩影。

⑫日久经年,《现汉》编纂者们把生命融进词典编纂的琐细与平淡。明知太阳不会被追到仍然去追赶,他们步履不停,风雨兼程。

(取材于庄建同名文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