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上海市杨浦区2017届九年级4月质量调研(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孤灯斜影

王丹枫

       ①黄昏,夕阳像个醉鬼,红着脸倒向西天。碎影斑驳,坠在脏乱的胡同深处,一缕深幽的斜阳落在“中华老字号”五个字上。酱红色铁门紧闭,有人踩着自行车打门前闪过,揿铃,撒下一串“叮铃”脆响,门里迅疾传来几声狗吠。要不是门脸儿的发旧广告牌,很难留意到这里曾是老北京人耳熟能详的北京美术红灯厂。

       ②敲了几下门,一个五十岁上下的汉子径直带我进了工作间,他就是郭师傅,北京宫灯传承人。二十多平方的工作间被几张工作台占去了大半,一台刨床搭着布帘挤在角落里,看上去很久没用了。门口的立式电风扇,不时发出“吱吱”颤音。原本雪白的墙皮也发黄了,水泥地面上覆满了渍痕………

       ③现实有点儿残酷,他已经好几个月没接到宫灯活儿了。很多时候,他无事可干。现在,厂里做宫灯的师傅仅剩三人,最小的就是他了,53岁。时间快得瘆人,一个趔趄,郭师傅就栽倒进知天命的年轮里。十八岁高中毕业那年开始学做宫灯,现已入行三十五年。头都秃了,成老家伙了。没有年轻人肯来,老家伙们都等着退休就回家养老。

       ④虽然一直挣着微薄的工资,但郭师傅从没后悔过。“咱这人,比较传统,父辈都是干这个的,我就想吧,老老实实干这行得了,别的咱也干不了。”他呷了一口茶,若有所思地怔在那里,像一尊雕塑,皱纹无所不在地侵犯着他的倦容,“跟我一年进厂的十多个人,大多跑出租去了。”

       ⑤“年轻那会儿,干得可起劲了。”郭师傅说:“进厂学了一年多,木活都会干。这得益于耳 rǔ目rǎn。少时,常看见父亲晚上在家做木活,那会儿在单位干不完的,可以回家干,有时候他也跟着学。晕黄的灯光下,父子俩各拿一把刻刀,在木料上凿凿刻刻,夜深了,出奇地静……”

       ⑥好时光总教人怀念。2004年红灯厂改为股份制后,迄今最大的一笔宫灯订单来自于什刹海旁边的恭王府,100多盏。那还是赶上恭王府修缮。而这样的机会也难得一遇。因为宫灯一挂就是几十乃至上百年,全是榫卯结构,很难坏。

       ⑦宫灯的造价远远高于灯笼,非寻常人家所能消费。全是木质结构,用料讲究,红木和紫檀为上选,梨、枣次之,桦木、栬木等硬杂木为三等。

       ⑧行当里有句老话叫“三分手艺,七分家伙”。手艺高超的宫灯技师,都使用自己制作的工具,雕刻镂花时要用到锼弓子,以铁丝磨其空隙,这个家伙得自己捯饬。现在虽然有了更为先进的曲线锯,但是弯儿活出来的很毛糙,雕刻这一环还是要手工才有味道。机械化虽然提升了速度与产量,但却不能复制手艺人的灵气。那种神韵,非手工出不来。

       ⑨“大靠架子小靠扇,钉灯当然也关键,龙头龙脚要活现,镂空花牙牢固有神态,灯画雅气远近都能看得见。”这段顺口溜是北京宫灯制作的要诀,郭师傅说从架子、开料、开榫、拓样、锼活、溜活到雕刻、攒架子、粘牙子、磨活等,少不了还要堵腻子、上色、抛光打蜡、手绘玻璃片儿、手编灯穗,再制作圆光、卡子、灯钩,最后钉灯组装、包装……制作一盏宫灯需要上百道工序。入行35年,制作宫灯的“木活”和“花活”,郭师傅早已驾轻就熟,以前绘玻璃片儿还得在纸上画草图,现在不用勾图了,都在脑子里装着,很多工序合着眼都能干。

       ⑩2008年6月,北京宫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高兴了好一阵子,可是火焰的光芒会渐渐暗淡下来,一年里三盏宫灯都卖不出去。

       ⑪“有几个年轻人认识这玩意儿?国家现在叫它‘非遗’了,为什么叫它‘非遗’?肯定是没人要,认知度低啊!””他满脸的无奈,“纯市场化,准得灭亡。”

       ⑫屋外的斜阳,转瞬消隐在天际。送我到胡同口,几户人家门前的大红灯笼亮了,“再干个六七年,我也退了,那一天,我会送自己一个礼物——六方宫灯,图样我都想好了……”

(1)、在第⑤段的横线上根据拼音写汉字。

rǔ                  rǎn



(2)、请说说对第②段“一台刨床搭着布帘在角落里”一句划线字“挤”得理解。

(3)、请简析第①段的写作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4)、从文中看,造成北京宫灯制作面临窘境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5)、“工匠精神”是近年来的热词,通读全文,分析郭师傅身上表现出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事例

精益求精

上百道工序一道不缺,驾轻就熟,闭眼也能做

(6)、对于本文标题作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孤灯”暗示了本文写作对象的萧条式微。 B、“斜影”借夕阳投影隐喻宫灯手艺的没落。 C、标题表达作者对传统工艺陷入困境的忧虑。 D、标题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罗布泊的奇观
         整个罗布泊地区,东迄玉门关,西至铁干里克,南达库姆塔格山,北到库鲁克塔格山,面积约有10多万平方公里,同中原和华东地区的一个省差不多。仅库姆塔格沙漠就有20000平方公里,干涸的罗布泊古湖盆有3000平方公里,现代湖盆也有2500平方公里。据记载,这一带的年降雨量只有10毫米。水就是生命。任何出入罗布泊地区的旅人,都是从四五百公里以外的地方带足淡水。这样大的地区水却十分缺少。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就是为了寻找救命的水而蒙难的。地下水倒有,但却酷咸不能饮。再一个问题就是风沙剧烈。罗布泊地区几乎无日不风,每年有八级以上的大风80多天,通常都是四五级风。古人有写流沙的诗:“无端昨夜西风急,尽卷波涛上山岗。”这里真是波浪滔滔,排山倒海。第三是高温,特别是夏季,最高气温常在50℃左右,地面温度可达70℃。
          在罗布泊古湖盆的东、西、北部,有3000平方公里的“雅丹地貌”。那是一些形状奇异、大小不等、排列有序的土丘。土丘鳞次栉比,有的拔地而起,A;有的匍匐在地,B;有的怪异,像神、像魔鬼;有的肃穆庄重,像城堡、像帐幔、像房屋。每当云影掠过,或细风撩起轻沙,土丘似乎缓缓漂移,像航船启程,如鲸鱼遨游……真是千姿百态。这种繁星搬的土丘构成的地貌,地理学家们称之为“雅丹”。“雅丹”是维吾尔语,其含义至今不明,是已被地理学家们借来称谓这种地貌的专有名词了。
        雅丹地貌中最为壮观的是“龙城”。在罗布泊古海的东北部有一片风蚀最烈的地区,土丘高峻似城郭宫阙,其形似龙伏卧。
        罗布泊汇积着来自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水流带下来的盐分。湖水干涸之后,积盐裸露地面,又经日晒、风吹,龟裂成形态和色泽各异的盐壳,从罗布泊到玉门关,200公里长的疏勒河故道,布满盐壳。有的和着白垩矿物,呈白色;有的混着细沙,呈黄色;有的杂着枯草枯叶,现出黑色;有的是纯盐的结晶体,映着青天,碧蓝透亮;有的如雪花一样,浮于地表,色彩缤纷;有的高达八九十公分,长达二三米,翘起后成拱形如桥,自然界真是千奇百怪。
      沙漠也会唱歌。夜宿沙子头,总会听到沙子响动的声音。心境好的听着像渔歌抒情,心境不好的听来如怨似泣。原来,沙丘上沙粒滑动的时候,它们中间的孔隙时大时小,空气中沙粒的流动中产生振动发出声音。有人说敦煌有“鸣沙山”,那么,罗布泊则是“鸣沙海”了。

阅读《京城戏迷》,完成后面小题。

京城戏迷

    ①在北京人当中,有不少人喜欢京剧,因而也形成了众多的戏迷、票友。在胡同大院里,常有一些人打开收音机听着京剧唱段;在公园,也常有一些人围着拉胡琴的唱上几段;至于说早晨在故宫城墙下吊嗓子的人,那就更多了。

    ②北京城的戏迷如此之多,实在令人兴叹。在众多的戏迷中,老人无疑是多数,但也有不少的年轻人;有男的,也有不少女的。这些人不管认识不认识,也不管熟悉不熟悉,只要是聊戏、唱戏,就都很亲热地聚在一起。胡琴一响,立马有人唱了起来。

    ③细研究这些戏迷,还真挺有意思。这些人都喜好京剧,笔者曾接触过不少唱戏水平相当高的戏迷,他们对京剧的痴迷程度,可以说是“深了去了”。

    ④邻居杨大叔,长得人高体阔,浓眉大眼,一看就是个唱花脸的材料。他在电车公司上班,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唱戏上。傍晚时分,从他家的院里经常传出他唱戏的声音。小时候到他家去玩,看见屋里摆着不少唱戏的家伙什儿:胡琴、刀、枪、剑等,还有扮相用的戏装、头盔、胡子。看着新鲜,我们就拿过来玩。有一次正在舞刀耍剑玩得兴头儿上,杨大叔推门回来了,见此情景一阵大怒。过后他又一件一件仔细收拾好,并嘱咐说“以后不准再动”。

    ⑤邻居们对我们说,杨大叔是个戏迷,在公司里经常参加演出,你们看看他家墙上挂的照片,有不少是他的剧照呢!我们几个蹑手蹑脚走到镜框前仔细一看,果然是杨大叔。但见他身着戏装,手持一杆长枪,背后插着四面旗子,威武得很。他很愿意和大家聊天儿,可聊着聊着就聊起戏来了。聊到兴奋处,杨大叔还唱上一段,引得街坊四邻拍手叫好。

    ⑥京城这些戏迷,还都多少有点学问。在南城天桥附近,有位叫“二爷”的人,他可是个圈里有名的戏迷。小时候他就一直在长安剧场听“蹭戏”,金少山、梅兰芳、谭富英这些人的戏,他可没少听。现如今他退休了.时间充裕了,更是一门心思用在京剧上了。他每天上午都到公园与戏迷们会合,在大家的撺掇下,时不时地唱上几段。拿手的是唱老生,有时也反串青衣,嗓音不错,有腔有味。

    ⑦与“二爷”聊天,从来就离不开这戏。比如说这看戏,他可有说法。过去北京人到戏园子里去不说“看戏”,而是说“听戏”。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北京的旧戏园子是由茶楼演变而来的。舞台下面就是茶桌,坐在茶桌旁的观众都是脸对脸地喝茶,耳朵却向着舞台听戏。到了精彩要紧之处,观众才会转过头去专注地看台上的表演。

    ⑧再如这听戏的学问,“二爷”说,听戏不能光听热闹,只有胸中有了涵养才能听出门道。他以自己为例,当年为听懂戏,在古诗文和历史知识上还真下了不小的功夫。他说,这么做是为了钻研京戏,京戏博大精深,不懂历史文化不行。正因为如此,在戏迷聚会聊天时,“二爷”能在关键处讲上一两句要紧的话,博得个“有学问的人”之美誉。

⑨“二爷”对京剧爱得很深,不仅自己喜欢,还经常动员别人去听戏。有位朋友联系自己的感受说,前几年到国外工作一段时间,临走时“二爷”对他讲:“我敢说,你会有一天想起京戏来,可又听不着,浑身上下都不自在。”听了这话他笑了笑,不以为然。没想到在海外没多长时间,还真琢磨出“二爷”这番话的意思来。您还别说,那感觉还真是如“二爷”说的那样。

    ⑩北京城的戏迷,爱戏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一天不听戏或者不唱戏,就觉得难受。近年来,有关部门专门为戏迷们组织了不少的活动,使他们的戏瘾得以释放、才华得以发挥。至于说各大公园里的戏摊儿,更日益红火,琴声清脆,唱腔高亢,给那公园平添了更多的乐趣。您还别说,要是没那唱戏声,公园里还显得冷清呢!(有删改)

阅读《中国石拱桥》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

       (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永恒的母亲

       ①我的母亲——缪进兰女士,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她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

       ②童年时代,很少看见她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③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对于母亲的存在以及价值,才知道再做一次评价。记得放学回家来,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读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那叔本华、康德和沙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母亲还是说不晓得。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丢向油锅内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回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④以前,母亲除了东南亚之外,没有去过其他的国家。八年前,当父亲和母亲排除万难,飞去欧洲探望外孙和我时,是我的不孝,给了母亲一场心碎的旅行。外孙的意外死亡,使得父亲、母亲一夜之间白了头发。更有讽刺意味的是,母女分别了十三年的那个中秋节,我们却正在埋葬一个亲爱的家人。这万万不是存心伤害父母的行为,却使我今生今世一想起那父母亲的头发,就要泪湿满襟。

       ⑤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甘心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⑥我一直怀疑,母亲总认为她爱父亲的深度胜于父亲爱她的程度。

       ⑦还是九年前吧,小兄的终身大事终于在一场喜宴里完成了。那一天,当全场安静下来的时候,父亲开始致词。父亲要说什么话,母亲事先并不知道,他娓娓动听地说了一番话。最后,他话锋一转道:“我同时要深深感谢我的妻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得到这四个诚诚恳恳,正正当当的孩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当父亲说到这里时,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站在众人面前,任凭泪水奔流。我相信,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终于在父亲对她的肯定里,得到了全部的回收和喜极而泣的感触。

       ⑧这几天,每当我匆匆忙忙由外面赶回家去晚餐时,总是呆望着母亲那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发呆。就是这双手,把我们这个家管了起来。就是那条腰围,没有缺过我们一顿饭菜。就是这一个看上去年华渐逝的妇人,将她的一生一世,毫无怨言,更不求任何回报的交给了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

       ⑨回想到一生对于母亲的愧疚和爱,回想到当年读大学时看不起母亲不懂哲学书籍的罪过,我恨不能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今生惟一的孝顺,好似只有在努力加餐这件事上来讨得母亲的快乐。

       ⑩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来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也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没有哪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

       ⑪母亲啊母亲,在你女儿的心里,是源,是爱,是永恒。

       ⑫你也是我们终生追求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烬煨”的滋味

①四十多年前,我被寄养在浙东四明山麓的祖父祖母家。那是个小山村,家家户户做饭都用柴灶,燃料则大多是从山上斫来的细枝柴梗,很是耐烧,而且灶膛里燃烧殆尽后的柴灰,即便是过上几个小时,表面看似不再有红火闪烁,但只要用火钳往下掏,还是能在一片暗红色的灰烬堆中看到依然跳动不已、热量充沛的点点星火。乡下人舍不得浪费这大自然慷慨的馈赠,于是就有了“烬煨”这门手艺。

②祖父的“烬煨”猪蹄让我难忘,无论选“料”,备“烬”,还是护“煨”,他都匠心独具。祖父选食材讲究,偏爱用骨多肉少、乏人问津的猪后蹄,还常说:“用柴灰煨猪蹄,就是要骨头多一点咯,才有嚼劲有味道;而且价格也蛮实惠咯。”一早,祖父就去集市购得猪后蹄。随后将之拨毛洗净,斩成两截,放入专用的甏子,再注入适量的清水,于是真正的“烬煨”就要开始了。

③等午餐灶膛熄火,但见祖父端起甏子,走进灶间,将盖紧的甏子小心翼翼埋入星火闪动的柴灰堆里,这一埋就是足足一下午。等到傍晚,祖父又小心翼翼在灶膛里换上晚餐的新鲜柴灰,并开甏盖放入些许盐和酱油,继续“烬煨”。按祖父的原话,这叫“最后的‘一把火’”,旨在确保被“烬煨”的猪蹄骨酥入味。

④半小时后,全身黝黑并沾满柴灰的甏子,就在一双双期盼的眼前,被祖父从火红的柴灰堆里起出。祖父铆劲用力吹去柴灰,打开盖子,猪蹄特有的浓香如洪水决堤般泄溢,一下就弥漫了整个厨房。我迫不及待夹起一块连皮带筋的肉往嘴里放,烫嘴也顾不上了。一嚼,那真是满嘴爽滑有劲、油而不腻的香浓啊!吃尽了肉,再咬去猪骨两边顶端的骨头盖,把嘴对着咬开的口子轻轻一吸,骨髓就“扑溜”一声滑进了嘴里,那滋味,岂一个“美”字了得!

⑤祖父曾说:“用柴灰煨食物,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不能在我手里失传咯。”他一直活到了98岁的高龄,去世前几天,他对家人的唯一要求就是再煨一次粥给他吃。

⑥回到城里生活以后,再也没有“烬”的条件和机会。每当煮猪蹄、猪骨,我总是格外怀念祖父的手艺。家里买高压锅了,第一回煮的就是猪蹄。高压锅上阀后,半小时左右就煮好了,猪蹄确实也煮得烂熟,用竹筷戳皮,一划即开。但是说真的,这与当年我在祖父祖母家里吃到的“烬煨”猪蹄相比,无论香味、嚼劲还是鲜度,总还是差了那么一些。

⑦而今,想吃到正宗“烬煨”的食物已经很难,即便是我老家的小山村,也已大多改用煤气或天然气,不再劳神费事,也没有柴灰再去“烬煨”了。科技的力量总是颠覆人的想象,时下五花八门的炖锅,其功能大可与“烬煨”匹敌。有些炖锅用的还是陶瓷,甚至还有些用的是名贵的紫砂,而且既可“大火猛煮”,也可“小火慢炖”,功能齐全。但不知为何,我总觉得其中好像少了一些我再也追不回来的东西……

⑧有一天读书,突然看到已故谢晋导演曾说过的话;“用煨粥煨出来的东西,是家乡的滋味,也是乡愁的滋味。”是啊,脱离了家乡的柴灰、食材、髪子,就会失却家乡的滋味、乡愁的滋味。而失却了家乡的滋味、乡愁的滋味,不论食材再好,烹制工具再先进,恐怕都会与真正“烬煨”的滋味咫尺天涯,不是吗?

(原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