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东台市第五联盟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书卷气才是最美的气质

①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表现。

②一位学者,在谈及学习和修养时说:“人要有点儿书卷气。”书卷气,采自于书,得益于孜孜不倦地读书。人通过读书,在幽幽书香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淡泊,促狭可以变为开阔,偏激可以变为平和。 读书被誉为“生命的美容”。书卷气自有一种迷人的优雅。 拥有了书卷气,便消除了傲气、娇气、霸气、激愤气、粗俗气、痞子气、卑微气、小市民气;拥有了书卷气,便增加了静气、秀气、灵气、自在气、文明气、富足气、高贵气、泱泱大气。一部经典,半杯香茗,便能使人富可敌国、贵比王侯。

③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是一种享受。书是我们最好的伙伴,在寒冷的冬天送来温暖,在炎热的夏季泼洒凉爽;在你痛苦的日子递上安慰,在你快乐的时候播放笑声。从书中,你看遍悲欢离合,享尽侠骨柔情。书,让我们充实;阅读,让我们睿智。书,让我们谦和;阅读,让我们博大。书,让我们思接千里、视通万里;阅读,让我们永不孤独。

④“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古典文化充满了精华和珍品,我们应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在浩瀚无际的书的海洋里,熏染古人逸飞的豪情、横溢的才华、博大的胸怀、独具的人格。陶醉于古人绝妙的文字之中,楚辞的风骚、汉赋的酣畅、唐诗的俊逸、宋词的雄阔、元曲的典雅、明清小说的厚重,会奔腾而来,尽收眼底。

⑤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书卷气,不但要爱读书,还要善读书。唐代皮日休认为,书籍“譬乎药,善服有济,不善服反为害”。所谓善读、善服,包括许多内容,主要有三点,即读旨端正、选读好书、方法得当。读书具备了这三点,方能长智怡情,提高气质。读书妙决有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通”字。茅盾的“穷本溯源”,是为求通;秦牧的“牛嚼鲸吞”,是为求通;华罗庚的“厚书薄读”,是为求通;钱钟书的“取长补短”,是为求通;冯友兰的“知音解味”,是为求通。把握了“通”的原则,我们在读书中就能做到学贯中西、识透古今。

⑥真正的“书卷气”应当与博学、谦逊、高雅、悲悯等人类美德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那样的书卷之气才是我们追求的。当我们走进书山,会发现里面的风景美不胜收。是骤雨初霁晴日丽天的一束彩虹,是沉沉黑夜划破苍穹的一道闪电,是乌云散去妆点西天的一抹晚霞。这份美好牵引着你读下去,精气神就会渐入佳境。打开书,便打开了一扇面对世界的窗口。你读天,无际的长天予你灵性;你读地,宽厚的大地赠你理性。打开书,便打开了一面审视生命的镜子,那扑面而来的真善美,令人陶醉,长此以往,你便会体现出浓郁的书卷气了。

⑦“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书有华,秀于百卉。” 书卷气不可自封,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立?从来读书长精神,应与书籍伴终身。

(1)、请按提示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本文围绕的中心论点,层层深入展开论证,开篇先阐述“什么是书卷气”,然后论述,接着论述“怎样才能具有书卷气”,最后总结全文,深化论点。

(2)、文章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下面关于文章内容与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①②③④段都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第⑥段则既运用了道理论证,又用了举例论证。 B、所谓的“善读”,主要指三点,即“读旨端正、选读好书、方法得当”,读书具备了这三点,方能长智怡情,提高气质。 C、本文不仅多处引用名言,还大量使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语言典雅凝练,很有文采。 D、文章第⑦段总结全文,深化论点,并号召人们与书籍终身相伴。
(4)、结合实际,谈谈你怎样才能做到“书卷气”?(不少于30字)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荷包蛋
      一天早晨,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来,父亲问儿子,“吃哪一碗?”
     “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卧蛋的那碗。“让爸吃那碗有蛋的吧!”父亲说:“孔融7岁能让梨,你10岁啦,该让蛋吧!”
     “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让!”儿子态度坚决。
     “真不让?”“真不让!”儿子一口就把蛋给咬了一半。
     “别后悔?”“不后悔!”儿子又一口,把蛋吞了下去。待儿子吃完,父亲开始吃。当然父亲碗里藏了两个荷包蛋,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
      儿子显出一脸的无辜。
      第二次,那是个星期天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我让蛋!”儿子笑着端起了无蛋的那碗。
    “不后悔?”“不后悔!”儿子说得坚决。
      儿子吃到底,也不见一个蛋。父亲的碗里,上卧一个,下藏一个,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
      第三次,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还是一碗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
      父亲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您是大人,您先吃!”儿子手一挥做“绅士”状。
     “那就不客气啦!”父亲端过上边卧蛋的那碗,儿子发现了自己碗里藏卧着的荷包蛋。
     “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你永远拥有两个世界
                                                                                              游宇明
        ①任何一个人都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手中的世界,一个是心中的世界。手中的世界是你已经掌握的世界,比如你现在从事的职业、你目前所处的地位、你当下的亲人朋友……心中的世界是你未曾掌握却时刻梦想获得的世界,比如你希望从事的事业、你渴望获取的财富、你渴盼争得的荣誉、你企望得到的人际关系……这两个世界构成了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容纳了你所有的心血和汗水。
        ②人无疑应该善待手中的世界,手中的世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它可以让你呼吸、给你温情。但人永远不能放弃心中的世界。人有一点与动物不同,那就是,若是为梦想活着的。没有梦想,人就没有朝气,就不会想方设法开发生命的种种潜能,就可能终生碌碌无为。心中的世界就像一座我们从来没有走近去的山,里面藏满了无数价值连城的珍宝;就像一条我们从来不曾趟过的河,里面充满着迷人的波涛。手中的世界只是我们走向心中的世界的一个基地,却不是我们停步的理由。
       ③我们想走向心中的世界,需要带几个伴侣上路。
       ④第一个伴侣是自信。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够创造某个辉煌、抵达某种高度的心理素质。人先要相信自己,才能超越自己。一个过于自卑的人很难实现生命的辉煌。
       ⑤世界总是多角度的,生活中有阳光、云霞,也会有风雨、泥泞。抵达过心中的世界的人,在只有手中的世界的时候,无不遭逢过靠山山崩、靠水水流的日子。鲁迅先生一生的创作成就够高了吧,可他在民国教育部做公务员时,曾因支持学生运动,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开除过;写《哈利·波特》的乔安妮·凯瑟琳·罗琳现在够出名了吧,但她曾经离婚之后又碰上失业,最穷窘的时候连一日三餐都成问题。这两个人后来之所以能够走向美丽的心中的世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忍耐力这个好伴侣。向往心中的世界的人与一般人的区别在于:面对失败,一般人会想,我这人太笨,注定干不成这个事,干脆算了吧;向往心中的世界的人则认为,我这么聪明,眼前这点困难算什么,换个方向再试几次,我就不信突破不了。结果,他们真的取得了成功。
       ⑥我们还应该极力地培育自己的才华。人固然要有梦想,然而,如果你缺少抵达梦想的起码的才华,梦想再多也是废纸。
       ⑦自信、忍耐力与才华的关系,好比一条河的奔流,自信、忍耐力提供的是河床,才华是实现河流流动的势能——没有河床,河流自然流得不那么痛快;没有势能,河流根本就流不起来。
       ⑧没有一个人不想踏平手中的世界的围栏,拥抱花红柳绿的心中的世界,但生活无时不在告诉我们:心中的世界不是高蹈于云端的极乐福地,它其实是一个人在手中的世界里不断出发、抵达的结果。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争吵的雅俗

陈鲁民

    ①人是群体动物,有事没事老爱往一起凑,臧否人事也喜欢见仁见智,议论纷纷,一旦意见不合,免不了争争吵吵。争吵有雅俗之分,可见水准风骨,有文野之别,可见时势风气。

    ②在俄罗斯某咖啡馆里,两个老友发生激烈争吵。一个教师,是诗歌的忠实拥趸;一个商人,坚决捍卫散文的重要地位。两个人为诗歌还是散文重要吵得不亦乐乎,后来大打出手。无独有偶,去年9月,两个俄罗斯工人在一起讨论哲学,当谈到他们共同的偶像——德国哲学家康德时,因意见不同而翻脸。

    ③这年头常见的是,球迷为球队输赢而争论甚至打斗,粉丝为哪个明星更漂亮而争执动武,酒徒为谁喝得多喝得少而吵闹,恋人为争风吃醋而大动干戈,可没想到,居然还会有人为那些虚头巴脑的诗歌、散文而玩命,为哲学、康德而较真,听起来真如同天方夜谭。但不可否认,恰恰是这样的争吵能使人感到一些欣慰。毕竟,在物欲横流、发财高于一切的当下,还有人在仰望天空,捍卫精神财富,关注那些不挣钱的东西。

    ④其实,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时期,或者说有过这样的小气候。抗战时期,西南联大虽然条件异常艰苦,但师生们学习钻研的劲头一点也不差,学术氛围也十分浓郁。据作家汪曾祺回忆,在昆明的小茶馆里,饿着肚子的大学生在争论李白、杜甫谁更伟大,豪放派与婉约派谁的艺术价值谁更高,四大名著的优劣得失,每每争得热火朝天,脸红脖子粗。

    ⑤不光是学生争,老师也不消停。废名与熊十力皆为北大知名教授,两人常在一起讨论学问,争吵也是常事。一日废名到熊十力处与其探讨佛学,生发异见,争论不休,忽而静止,原来二人已扭打在一处。不一会儿,废名气哄哄地走出,但至次日,乃见废名又来,与熊十力在讨论别的问题。

    ⑥近几十年,改革开放,人们似乎早已放弃那些“荒唐无聊”的争论,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国家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百姓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不过,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滞后也慢慢显现出来,金钱至上的影响日渐蔓延。过于“务实”的风气,使我们被世人视为“物质主义”至上的国度。2013年末,法国市场调查公司发布了一项名为“全球物质主义、理财和家庭态度”的调查,在20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人对于物质的热衷程度远高于其他国家,位居榜首。

    ⑦当年,丘吉尔曾说过:“我宁愿失去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60多年后,撒切尔在谈到中国时则很自负地说过:“一个只会输出电视机的国度算不上伟大,一个能输出文化的国家才是真正的强国。”如果把这当成对我们的提醒,认真盘查一下文化短板,在重视物质建设的同时,对文化建设投入更多的关心,将会是十分有益的。

    ⑧倘若有一天,我们在高铁上听到有人在争论诗歌与散文的重要性,在酒吧里听到有人在探讨哲学与康德的意义,那就是文化复兴的令人鼓舞的信号。

(选自《杂文月刊》,略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晚饭花开

张原媛

       傍晚时分,晚饭花开。

       一朵一朵的,不动声色地穿过时光的罅隙,来到了小院。将一片充满野性充满热烈的美艳蕴染在暮色的眉梢上,任由浓郁的香气在明净的空气里肆意浮动,一点一点地弥散在绚烂的黄昏里,直至暮色深深,直至香落心田。

       最初喜欢上晚饭花,源于它的名字。每次,我都能在它朴实温暖的名字里看到夕阳里的袅袅炊烟,听到母亲的悠悠呼唤。

       晚饭花美艳至极,顽强至极。她抵得住秋风和时间的考验,她的存在不只是一种点缀,更有生活的要义。在长长的花期里,它喜欢慢慢地释放着美,不紧不慢,款款而来;染指的光阴中,它总是从容地孕育着果实,不疾不徐,姗姗而行。它的存在,其实就是岁月静好。

       那些年,我和姐姐从邻居家移回两棵晚饭花栽在篱笆旁,几日浇水侍弄后得以成活,此后的日子里慢慢蓬勃起来,一天天高了去,壮了去。终于,七月的一个黄昏里它们突然安静地开放。篱笆前,花开朵朵,无比地艳丽,无比地抢眼,无比地温暖。一下子就绚烂了篱笆,惊艳了夕阳,晕染了母亲的微笑,更是让小院找到了主题。

       有一天傍晚,姐姐无比兴奋地跑回来,拉着我来到晚饭花旁,让我和她一起把晚饭花摘下来。看着满枝欢笑的晚饭花,我不干,可姐姐要我必须服从命令,否则将不让小伙伴和我玩。没办法,只好心疼地把晚饭花一朵朵地摘下,放在小瓷碗里。当摘下最后一朵时,姐姐拿来妈妈的擀面杖在小瓷碗里捣腾起来。一会儿功夫,大半碗晚饭花就被姐姐被捣得稀巴烂,我心疼得直流泪,姐姐却满意地笑出了声。末了,还让我坐在小板凳上,用手指蘸着晚饭花捣出的紫红的汁液,一点一点往我指甲上涂抹着,一遍一遍的,不厌其烦的,直至指甲被染成鲜艳的紫红色。等到母亲回来的时候,十个指甲已如十朵红艳艳的晚饭花开,羡煞了年幼的小弟和四妹。一向家规极严的母亲见了竟也没有责骂,慈爱看着我,还带着笑,还有点宠溺。完了,她又淡淡地告诉我,晚饭花果实里的白粉可以当脂粉涂在脸上的,连涂几次脸就可以变白了。

       如此这样,此后的日子我便忙碌在焦灼的等待里。天天跑去看晚饭花的果实长了没?大了没?终于在一个黄昏里,母亲一个劲儿地呼我乳名,并且大声告诉我,晚饭花的果实成熟了,可以美美啦!我激动地跑过去,采下几粒种子,小心地剥去壳,碾碎里面的白色脂粉样东西,放在掌心,站在古老的穿衣镜前特别仔细地往脸上涂着、抹着,想象着几天后自己变成白雪公主的模样,就涂抹得更仔细也更虔诚了。此时窗外的夕阳和母亲的微笑刚好路过,映照在古老的穿衣镜上,镜子里小小的我仿佛站在旧时光的油画里,特别有质感,特别有厚度。也许,多年以后一直让许多人念念不忘的,大概就是这个叫做童年的美好东西吧!

       后来,因为连续多年外出读书,就少有时间养花弄草,更谈不上守护其旁了。但是,对晚饭花浓郁的情结一直不曾减弱,一直。

       如今,我在自己宿舍门前开辟出一小块空地,栽种了十几株晚饭花,我是想把它种成一片海,而不止一幅画。

       只是,仅仅有晚饭花的院子还不够,要有姐姐帮我染指甲,要有小弟四妹羡煞地围在我身旁,要有母亲坐在那里看才算完整。

                                                                                                                                                                              (摘自《阅读关怀》,有改动)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_______过了,不但________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_________。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端州遗砚

郑洪杰

    马回头村距县城85公里,偏僻闭塞,土地贫瘠,山丘荒秃。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外出巡视,坐骑面对凄荒,甩颈嘶鸣,不愿前行。马回头据此得名。

    时至90年代,马回头村仍很贫困。惟一令村民骄傲的是,德高望重的恒运老人藏有一名砚。因有名砚,村民才开了几回眼界:不少年来,一辆又一辆豪华轿车不顾一路颠簸驶进村里。来者多为县长、文化局长和书法家,皆慕名赏砚。

    一专家曾用掌心抚砚肌肤,又以笔杆轻轻叩之,后又持镜细观砚上圆点、花纹,最后方说,此砚是四大名砚之首端砚,出自肇庆溪河注入羚兰峡汇合处,即烂柯山老坑。你看,其色青紫莹润,石眼黑黄重晕,乃最珍贵的鹏鸽眼。这种砚,石质滋润,易于发墨,不损毫毛,实乃正品名砚哪!问其价,专家说不可估,《明一统志》上就有“匠石识山之脉理,凿一窟,自然有圆石青紫色,琢为砚,可值千金”之说,何况时至今日,又何况这正宗之精品哪!

    专家一席话,说得赏者目瞪口呆,车回路转,又悄悄复找老人,许以全家迁往县城、子女就业,或出万元购之。但恒运老人只略略一笑说,受用不起,受用不起,执意不肯出手。

    三年前,又有车入村,是才上任的林县长。不同的是林县长没访恒运老人,却随乡长村长在村里村外查看个仔细,同来的几个科技人员,登山岗,查地形,取土样,三天后方回县城。恒运老人站在村口,目送一路黄尘远去的车,捻须在手,轻轻微笑。

    如今三年已过,马回头村已是果木飘香,猪羊肥壮。恒运老人难抑胸中之喜,眉宇间却又锁三分心思。收获时节,一辆小车直奔老人家里,老人出迎,见是林县长,方喜出望外双手打拱,说,我料你该来了。

    林县长说,前次来,父老贫苦,日月难捱,作为一县之长,怎有心情赏玩。今日专程来访,不知老人家肯否赐我眼福。

    恒运老人乐呵呵取出名砚。但见那砚大如鱼盘,厚寸余,通体青紫,造化天成。林县长观罢惊呼一声,果然名不虚传,宝砚宝砚哪!

    恒运老人便问县长,怎见得是宝砚?

    林县长略一思忖说,砚质系水云母类粘土矿形成,因而细嫩柔和、磨之无声,是地道的端砚精品,通为历代的贡品哪!

    恒运老人又问,你看这花纹怎样?

    林县长谦谦一笑说,以我拙见,贵在花纹:这是砚中十几种花纹之最,叫鱼脑冻纹,可谓白如晴云,松似团絮,呵之欲动,触之欲起!老人复又追问,这石眼如何?

    林县长再三观摩后说,这石眼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瞳子于内,是典型的活眼。

    恒运老人听罢赞道,县长见地极是。还有,你看这图案雕琢细腻,两龙对舞呼呼生风,游云飘逸吹之欲散,更见古朴和价值。

    林县长由衷赞道,正是正是,不知您老怎收藏了这等名砚极品?

    恒运老人告之说,我祖先曾在端州为知州当差,故有缘得之。

    林县长悟道,果有渊源。又是一席话后,林县长欲起身告辞。老人伸手一拦说,慢!遵先祖遗嘱,为官清正,造福一方,又精通砚器者,当赠之。今日这砚就赠于林县长了,这也是老生心愿。言罢,双手托砚,请林县长纳之。老人一番话,听得县长双眸湿润,情似波澜。他动情道,算来,我也门出丹青世家,祖父、父亲均有造诣。我自幼受其熏陶,也识得点墨在胸,略知文房四宝。可惜这等好砚,只闻未见。今日见了,已是眼福,怎能再生奢望呢。再说,这等厚礼,我无功无劳,如何受得起?万万不可,万万不可!老人执意要送,林县长说,您老祖上既在端州为知州当差,可听过包拯三掷砚的传说。

    恒运老人说,当然知晓。庆历三年,包拯任端州知府,期满回京师时,没带走一砚。为表清正,还将朋友所赠之砚,尽掷于山沟中。

    林县长说,想来,所掷也非寻常之砚吧。

    恒运老人说,当然,皆是佳品。不瞒你说,此砚便是包拯所掷砚中之一。看这七颗石眼,列成勺形,正是相传七星北斗名砚!确为当年祖先目睹的包拯掷砚,因惜其珍,才历经艰难潜返山中寻觅。可惜其余或粉或损,惟有此砚落入草莽,得以保全,重见其辉。林县长闻听惊异,连声感慨说,历经九百余年,不料在这里看到传说中之古砚。老人家,这砚我更不能收了。您老就精心收藏,一为马回头村留一财富,二以砚为证为鉴,将佳话说于来访者,岂不更有其用吗? 老人再三欲赠,终见林县长言辞恳切,态度肃正,只好双手颤颤将砚收回放好。之后,两双手紧握良久,林县长才登车惜别。

    回望渐逝远去的车子,恒运老人竟潸然落泪,由衷感叹说,清如水,明如镜,爱子民,前不见古人后却有来者!这等好官,只盼多些,再多些!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精华本)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