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山野中,那蓬苇草

        ①苇草在深秋的原野上,悠然而淡泊。

        ②第一次看到苇草是到乡下去看外婆。外婆作为我人生理想的启蒙者,就像山间的茅舍和青石板小路一样,使我感到持久的宁静和亲切。

        ③很小的时候,我就依偎在外婆的臂膀里,听她讲述《聊斋》和许多关于仙女侠客的故事。那是山间静寂的夜晚,一盏煤油灯在外婆饱经世间沧桑的脸庞上闪动;外婆倚在床头,一边吧嗒着叶子烟,一边向我讲神仙鬼怪,我就在外婆娓娓动听的叙述中进入了童年的甜梦。

        ④我是和外婆一起去田野中采摘名叫侧耳根的野菜时见到苇草的,不过当时是燠热的夏天。苇草就长在池塘四周的塘坎上。池塘背后便是一座长满了青杠和灌木的小山丘,里间有甲虫、蜗牛、蟋蟀等让我极感兴趣的昆虫,每年春夏长满了各类野生菌,当然树林里也有毒蛇出入,所以那山丘于我一直是一个大神秘。外婆是小脚,属于严格意义的三寸金莲。苇草在夏天油绿而蓬勃,其叶刚劲如矢。外婆放下菜篮,拆下一根苇叶,沿苇叶茎撕开两条小口,然后夹在拇指和食指之间,右手用力拉开茎两边的叶脉,茎便像箭矢般射向了天空。玩苇叶是我幼年最感快意的游戏。较之于外婆为我捕捉的蟋蟀和蚱蜢,更富于刺激因在拉开叶脉时稍不留意就会划伤手指。记得外婆第一次向我示范射苇叶时,脸上漾起了年轻的笑容,很慈祥亦很忘我。

    ⑤外婆是一个充满爱心的老人,对晚辈严谨而宽容。外婆所养老母鸡下的蛋除了换取家里必备的油盐,基本上全属于我了。尽管外婆的肺气肿极需营养,但她却从来就不舍不得自己吃。那时候,农民难足温饱,日子很紧巴。打谷子季节我便跟在拌桶后面拾稻穗。黄昏,外婆便在低矮的屋檐下为我磨米做煎饼。外婆的煎饼只须少许几滴茶油,但总是香喷喷的。每当我和邻家小伙伴从高梁地汗涔涔回家时,外婆的煎饼已晾放在桌上了。

        ⑥外婆的纺车响在乡村宁静的长夜里。那单调绵长的纺线声几乎陪伴了我整个童年时期的梦境。很多很多年以后,那古老的纺车在故乡的油灯下永远消失了……但每次在静夜里听到鸡鸣犬吠,我就会不自觉地要去捕捉那悠远动听的纺车声。那是一首神秘而古朴的谣曲,弹拨着外婆和她的同辈辛勤艰苦的命运,美丽而必然的结局于现代文明的进程里。

        ⑦简易公路修到了外婆家门前。不久,外婆的一只老母鸡被汽车辗死了。她看见我舅舅把压碎了翅膀的老母鸡拣回来炖在锅里。那个晚上一家人显得很阴惨,外婆呆坐在饭桌上眼睛红红的,压根儿就没运过筷子。老母鸡的惨死使她伤心。我至今也领悟不到外婆对一只鸡的死为何表现出那样深郁的辛酸。不过那是一只被外婆唤来呼去,“咯咯咯”叫嚷不停老爱在外婆被窝里下蛋的老母鸡。那天的外婆很苍老,整个身体缩得极小,并且异常的不读小说不纺棉花便上床了。也许因为外婆内心很孤独对生命格外怜惜!

        ⑧外婆狠狠揍我是因为我偷摘了邻家玉米地的几支玉米。黄荆树在川南地区遍地皆是。外婆揍我的用的就是流着绿脂的荆条。外婆说:“做人要干净,偷鸡摸狗的事千万做不得。”外婆在我屁股抽打出的红痕上,像火像激情,至今仍燃在我心灵里。

        ⑨外婆在我5岁时就去世了。我守在外婆身边,听她讲完一生中最后一个故事。

        ⑩出殡的细节已不记得。舅舅们紧随在柏木棺材后面,头上包着白布和几丝苎麻。苇花已开了,那份黯然那份苍凉,在风中飘摇。太阳依然在山凹里悠闲地照着。

        ⑪外婆就葬在那蓬苇草旁。

    (1)请分条概括文中所写的有关外婆的事情。

    【答案】
    (2)文章第⑦自然段中外婆为一只被碾死的老母鸡流泪,第⑧自然段中却“在我屁股抽打出红痕”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
    (3)从表达效果角度赏析第⑩自然的划线句。

    【答案】
    (4)文章标题如改为《我的外婆》肯定不如原标题《山野中,那蓬苇草》好,请说说原标题好在哪里?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12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奇招击退红潮

    丹丘生

          ① 在湖泊和海洋里,当藻类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这样漫无节制地繁殖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红潮。红潮来时,因藻类生长吸收了太多的氧气,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此外,红潮还会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与之接触的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患上癌症。

          ②一直以来,人们都对红潮束手无策,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听天由命,按事物发展盛极必衰的规律,耐心等待着红潮自己消失,但现在,科学家终于找到了一种消除红潮的办法——用超声波消除藻类。

          ③藻类之所以能漂浮在水面,而不会沉到水底,是因为它们身体里含有一种浮力细胞,里面含有氮气气泡,它们就像藻类与生俱来的“救生圈”,靠着这些气泡的浮力,就使整棵植株漂浮在水面上。

          ④而人们就抓住了藻类的这一特点,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引起浮力细胞里的气泡共振,当共振达到一定强度,气泡就会把细胞胀破,使得藻类失去浮力的支撑而下沉。一旦失去了水面的阳光,藻类在水下很快就会死亡。

          ⑤最近,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利用三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对项圈藻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尽管三种频率的超声波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作用,但效果最好的是频率接近1兆赫的超声波,这个频率刚好是项圈藻中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

          ⑥不同种类的水藻,因为大小不等,它们的共振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项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除某一种类的水藻。此外,这种除藻办法不会伤及其他的水生植物,因为其他的水生植物的细胞对于超声波来说太致密了,不容易引起共振。

          ⑦由于高频率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会很快被吸收,譬如1兆赫的超声波作用范围半径只有20米,所以这项技术在小范围的湖泊和池塘里,比在动辄方圆千米的大海里更为实用。(选自2013年第1期《大科学》)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最美的景色是心情

        那日和友人一块去庐山游玩。庐山有一景点名曰三叠泉。那是庐山胜景之一。当地人有言:不到三叠泉,枉为庐山客。可见是极有看头了。

        几个人结伴由导游领着从五老峰下来。那导游先生坐在一凉亭处便不肯走了,说,去三叠泉来回十四华里,只有一条山道可走。想看三叠泉,要再登四千级台阶。然后挥挥手:你们去吧。

        我当时就傻眼了:四千级台阶!刚才爬了一趟五老峰力气已快消耗尽了,再爬四千级台阶?

        我仰天长叹,脸上显出无力回天的神情。友人却不管,径自往前赶了。

        我一个人孤零零落在了后头。

        独自歇歇停停地走着。却发现去往三叠泉路上的景色十分的秀美。极目远眺,茫茫云海疏淡出山的轮廓,宛若瑶池仙境。近处青山如黛,绿树成阴。人在山谷里走着,早把一个夏天抛在了脑后。只当是走进了一个清凉幽静的世界。特别是山涧里哗哗作响的流泉,迂回曲折地从一块块突兀迭起形态各异的山石间流过,时而安详,时而暴戾,时而如暖流涌动,时而如决堤狂潮,让你不得不为大自然的奇美造化惊叹不已,驻足流连。

        我真是沉醉其间,乐而忘返了。心里哪还有什么三叠泉。

        独坐在山石上,我查以悠闲成山;涉足于清涧中,我可以明丽如水;牵一片白云走动,我便是天上的仙人,这才是旅游的心情呵!这旅游的兴致,哪里用得着刻意去装出来?!

        突然觉得,游山戏水者若是你的心沉醉其中,那真是应了那句“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明明置身山水之中,怎可只有三叠泉才让你陶醉?

        一片云在飘。有人说是风动,有人说是云动。其实那是你的心在动。

        最美的景色是人的心情呵!

        坐在一块状如卧龟的石头上小憩。头上是触手可及的天,前方是聚聚散散的云,两边兀立的是青山,拂面而过的是清风,耳边轰然作响的是流泉。这等景致你说应该叫什么呢?如果愿意,可不可以把它叫做“戏水崖”?

        这样想着,我的心就如三月里翩跹的彩蝶了。再看那些行色匆匆忙着去看三叠泉的旅客,心里就不免生出几分感慨:身边这么好的景色顾不得欣赏,却疲于奔命般认定一个三叠泉——旅游难道是在履行一种职责吗?

        接近黄昏时分,我的那些朋友满脸倦容回来了。一个个累得东倒西歪,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哪里还找得出旅游的那份浪漫和闲适?这时我便知道了:与我的朋友相比,我少看了一个三叠泉,但留在我心里的那个秀美的庐山却是完整的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感动是一种养分

           ①常常有一些无法言说的感动。

           ②譬如看见一只鸟,在我的窗台上跳跃顾盼,抖动漂亮的的羽毛冲着我叫了那么一声,甚至只有半声,又匆匆飞走。譬如。________。可就在这一瞬间,我已经被深深地感动了。

           ③其实,生活中让我感动的细节太多了。看见一个朋友久违的眼神和手势,看见一颗滚动在草叶上的露珠被风摔碎之前的最后一次闪耀,看见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在大地上缓缓行进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小心翼翼与肃穆庄严……总之,感动我的有时是一种声音,一种复杂的隐喻了生命幻想的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一种沉重的、负载了诸多情感信息的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一种含蓄的、超越了明示话语的状态。也有时候,感动我的竟是一种细微寻常得极容易被人忽视的场景。正如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的残骸艰难地向前移动,最终,它们几乎全部移进了我的内心,默化成一曲悲壮的挽歌和一场永久的仪式。

          ④不知道为什么要感动。

          ⑤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若是没有感动,我想我就会丢弃自己。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连一朵花一茎草一湖水一尾鱼,都那么持久地拥有着令人感动的物质。所有的生命几乎都离不开感动。如果对美视而不见,对春天无动于衷,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在美和春天之间迈开双脚呢?

           ⑥常常被感动而充满激情的人是幸福的。

           ⑦我或许属于其中之一。故我想:我感动是由于我深爱着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我甚至比别人更留意也更钟情于它们。我们永远保持着那种和睦友善、亲密真挚的联系,保持着深层的感情交流、碰撞与沟通。每一次小小的的感动都会洗净我灵魂中每一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每一次深深的感动都有可能斩断我性情中某一段深深的劣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动使我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使我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

           ⑧对于我,感动始终是一种崇高的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母乳;对于感动,我则始终都是一个受益不尽的吮吸者,吸着母乳的精华渐渐长高,长大,健康,强壮,享有智慧和激情。

           ⑨因此我敢说,一个人,只要他还能感动,就不至于彻底丧失良知与天性。只要能感动,即使将你放在生活的最边缘,你也决不会轻易放弃做人的资格以及与生俱来的发言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文:牡蛎

    【俄国】契诃夫

        我跟父亲站在一条人烟稠密的街上,感到一种怪病逐步抓住了我。看来我马上就要倒下,人事不知了。

        我知道,这是因为饥饿。

        父亲挨着我站住。他在五个月前来莫斯科谋求文书的职位,一直在奔走,托人找工作,知道今天才定决心到街上来乞求施舍。

        前面是一所楼房,招牌上写着“饭馆”两个字。我的头无力地往后仰,朝一边歪着,不由自主地看着楼上,看着饭馆灯光明亮的窗子。我凝神细看,认出那是墙上一张招贴。它的白颜色吸住我的目光,我竭力要认出上面那些字来。

        “牡蛎……”我终于认出了。

        奇怪的词!我在世上活了足足八年零三个月,可是一次也没听过。

        “爸爸,什么叫牡蛎?”我费力地把脸扭向父亲,用沙哑的嗓音问。

        父亲没听见。他在注视人群的活动,用眼睛跟踪每一个行人……我看出他想对行人说什么,然而那就要命的话却像沉重的砝码似的挂在他唱头的嘴唇上,无论如何也吐不出口。他甚至已经向一个行人迈出了一步,( A碰碰   B拉拉 )他的衣袖,可是等到那个人回过头来,他却说声“对不起”,慌乱地倒退回来了。

        “爸爸,什么叫牡蛎?”我又问。

        “这是一种动物……生在海里……这种东西是要活着吃下肚……”父亲说,“它们有壳,像乌龟一样,不过是由两片壳包住的。”

        “真恶心,”我小声说,“真恶心!”

        原来牡蛎是这么个东西!我就想象一种类似青蛙的动物,藏在两片贝壳里,睁着又大又亮的眼睛朝外看,不住的摆动它那难看的下鄂,伸出几只螯,皮肤粘糊糊的……所有的孩子都躲起来。厨娘厌恶地皱起眉头,提起它的螯,放在碟子上,送到餐厅去。那些成年人,把它活活吃下去,连它的眼睛、牙齿、爪子一股脑儿吃下肚去!它呢,吱吱的叫,极力咬人的嘴唇……

        我皱起眉头,然而……然而我为什么咀嚼起来了?那个动物可恶,吓人,可我还是把它吃了,吃得狼吞虎咽,生怕尝出它的味道,闻出它的气味。我刚吃完一个,却已经看见第二个,第三个的亮晶晶的眼睛……我把这些也都吃了……最后我吃餐巾,吃碟子,吃那张招贴……凡是我见到的东西,统统吃下肚去,因为我觉得,只有不断地吃,我的病才能好。那些牡蛎吓人地瞪起眼睛,样子可憎,我一想到它们就发抖,可我还是要吃!吃!

        “给我牡蛎!给我牡蛎!”这呼声从我胸膛里冒出来,我向前伸出两只手。

        “帮帮忙吧,诸位先生!”这时我听见父亲闷声闷气地说,“真羞于求人啊,可是上帝呀,我熬不下去了!”

        “给我牡蛎!”我叫道,揪住父亲的后襟。

        “你莫非要吃牡蛎?这么小的孩子!”我听见身旁有笑声。

        有两个先生站在我们面前,带着高礼帽,笑呵呵地瞧着我。

        “这倒有趣,你怎么个吃法呢?”

        一只有劲的手把我拖到灯光明亮的饭馆里去,A一群人迅速把我团团围住,带着好奇心和笑声瞅着我。我挨着桌子坐下,吃一种粘糊糊的东西,有腌过的味道,冒出霉气。我狼吞虎咽地吃着,没咀嚼,没看它,也没问一声是什么。我觉得我一睁眼,就会看见亮晶晶的眼睛、螯和尖牙……

        我忽然嚼到一种硬东西,听到碎裂的响声。

        “哈哈!他连壳都吃了!”人群笑道,“小傻瓜,这难道也能吃吗?”

        这以后我渴得厉害,我躺在床上,却睡不着觉,因为胃痛。我觉得滚烫的嘴里有一股怪味。B父亲从这个墙角走到那个墙角,用手比划着。

        “我好像着凉了,”他喃喃的说,“也许是因为今天我没……那个……没吃东西,我。说真的,有点古怪,愚蠢……我明明看见那些先生买牡蛎付出十卢布,那我为什么不向他们要几个钱呢?他们多半肯给的。”

        到第二天早晨我才睡熟,梦见一只有螯的青蛙藏在贝壳里,转动眼珠。中午我渴得醒过来,睁开眼睛找我的父亲:他仍旧走来走去,打手势……

    (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有删改)

    乙文:读契诃夫

    曹文轩

        我们必须记住契诃夫是个医生。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叫契诃夫的医生,才会有这样一个叫契诃夫的作家。

        医生职业的眼光,极容易使契诃夫笔下的社会成为一个“病者”。他的文学创作,几乎都是揭露性与批判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与医学的职能是一样的:疗治。

        我们在阅读契诃夫的作品时,总要不时地想到一个词:耐心。

        像契诃夫这样有耐心的作家,我以为是不多的,他在面对世界时,总要比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我们对世界的观察,总是有点不耐烦,总满足于一个大概的印象,世界在我们的视野中一滑而过,我们总是说不出太多关于这个世界的细节。

        作为医生,耐心是他的职业习惯。这一习惯,很自然地流注到了文学对存在的观察与描写上。他的马车行走在草原上,远远的见到一架风车。风车越来越大,他看到了两个翼片。他居然注意到一个翼片旧了,打了补丁,另一个是前不久用新木料做成的,在阳光底下亮闪闪的。文学中的那些好看的字面,就在由这份耐心和获得的细微描写上。

        医生的职业造就了她一种不动声色、不感情用事的“冷漠”态度。后来的人谈到契诃夫的叙事态度,十有八九都会提到“冷峻”。殊不知,这份冷峻的叙述态度,与从医养就的心性有关。他曾对一位作家说:“当你描写不幸的、倒霉的人,并打动读者时,你应当表现得冷静一些。这样才能勾画出不幸的背景,从而更好地突出这种不幸。”

        冷静,让契诃夫常常站在人物的背后,听他们低语,并把它记录成小说。虽然他在叙述故事和表达情感时处处克制,但字里行间已分明沾满血与泪痕,这就让小说产生一种强烈的对于人物的悲悯情怀。

    (选在新浪博客,原题为《樱桃园的凋零——读契诃夫》,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题

    【文本一】

    在“阅读新火种”校园公益讲座上的演讲(节选)

    李 洱

    ①“语文”这个词,大家知道从哪里来吗?

    ②如果我没有记错,它应该是叶圣陶先生在1949年提出来的。在此之前“语文”被称为“国语”和“国文”。后来,叶圣陶先生把“国语”和“国文”两个词各抽一个字,拼起来叫“语文”,我们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字。这个改动,很贴切,很了不起的。

    ③学好语文重要吗?当然重要!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看上去很简单,但要说清楚却非常困难。

    ④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里,只有人会使用语文,就是会听,会读,会说,会写,还会翻译。人掌握语言用来交流,不仅是简单的交流,还会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别的动物也会交流,耳鬓厮磨,窃窃私语,但是两个不同的动物群落之间是很难进行交流的,它们一言不合,就要撕咬。动物之间也不会有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需要文字,即便是结绳记事,那也是语言的一种形式。而动物是没有文字的,甚至不可能结绳记事。因为它们没有语言文字,没有语文,所以它们只能是动物,而我们是人。简单地说,语文使人成为文明的传承者。语文就是这么重要。

    ⑤语言的变化,就是人类文明的变化。在中国,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就代表着中国不同的分期,代表着古老中国到现代中国的变化,代表着中国人的视野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变化,意味着突破,突破就意味着创造的可能。作家写作,是为了打破常规之后,建立一个新的规范。这么说吧,因为你写的是小说,你得把一件事情讲清楚,让别人明白,所以,你得悄悄地,小心翼翼地,使用人们比较熟悉的规范去突破规范。要想创作,你首先得熟悉原来的规范,能够熟练地使用那种规范。我们中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首先去学习和掌握那些基本的规范。你得先去学习各种各样的技巧,以后才有可能去突破那些技巧,创造出新的技巧。先要学会走路,先要长到成人那样的身高,然后再考虑爬到成人的肩膀上。中学语文教育,就是教你学会各种规范,教你成长,先长到与别人那样高再说。今天我可以非常明确地讲,各位同学先把语文学好。你上大学从不从事写作,那是另外一回事。最重要的是只有语文学好了,这个人才可以创造创新,成长为一个非常完备、完善的人。

    ⑥文学总是引人向善,学习语文还可以帮助同学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契诃夫手记》里有一句话:“一只小猎狗,走在大街上,为它的罗圈腿而感到羞愧。”写下这句话的人,感情多么丰富,多么细微!只有对所有的事情充满同情和热爱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这是用来捕猎的狗,它很小。一般人会看到什么?一般人会想到这个小猎狗的尾巴卷起来了,这个小猎狗看上去虎头虎脑,多么地可爱。或者这条小猎狗是残疾的,是流浪狗,我们不愿多看它一眼。但是,契诃夫看到了小猎狗的“羞愧”—它为自己长得不好看,为自己的罗圈腿而感到羞愧。契诃夫与小猎狗感同身受。谈到俄罗斯,我们会说他们是“战斗民族”。这个民族的性格仿佛就是如此。但是,因为有了契诃夫,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中就有了那么一丝温柔和体贴。文学最重要的意义就体现在这里。尽善矣,尽美矣。

    ⑦学好语文很重要,还因为学好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A】有些同学想成为科学家,要知道没有良好的语文功底,就无法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汲取精华,无法从不断爆炸的信息资源中获得新知,学术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B】语文对于学术研究,就像赛跑对于整个体育运动一样。

    ⑧所以我总是劝初中和高中的同学,先把语文课学好。同学们,从你们的目光中,我看到了你们对未来的期盼。祝愿你们学好语文,成为一个你想成为的人。

    (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李洱: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其作品《应物兄》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文本二】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节选自《语文课程标准》)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