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辽宁省抚顺、铁岭市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2000年,全球成衣产量为500亿件,2018年,产量猛增至1400亿件,数量增加2倍。

成衣产量猛增是因为服装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末,各大成衣品牌乘着全球化东风,开始在越南、 孟加拉等生产成本低康的国家设厂。如今,制衣厂甚至转移到了埃塞俄比亚。该国纺织工人的工资全球最低,月薪折合人民币仅181元左右,环保相关的法规条例以及工作环境要求都较为宽松。企业家便通过海外设厂的方式,生产海量服饰,再以低价倾销。诚然,衣服的质量并不总是尽如人意,但有谁在乎呢?商家并不考虑衣服是否耐穿,他们的目的是刺激顾客多消费。

由于衣服售价低廉,人们的花销没有比20年前多出很多,所以对衣物的热情只增不减。人们对穿着的热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打击”地球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今的服装产业已然是全球第二大污染行业、第三大耗水产业。服装产业每年排放12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这个数据看似不多,然而从原材料加工成纺织纤维,再织成布的过程中,许多原材料的生长、生产和制作也会造成污染。

例如:棉花等植物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水,促进其生长的杀虫剂和化肥会污染水域,导致有害水藻大量繁殖;皮毛产自动物,而动物的集中饲养要耗费大量资源,反刍动物还会排放温室气体甲烷;聚酯纤维、塑料等合成材料大多是以石油为原料制成的,而聚酯纤维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一种制衣原材料,69%的衣物由其制成,生产和织造合成纤维释放的二氧化碳是棉花的三倍;许动婚的工料,化花花的不过,把水材变成丝线的化学过程仍会有污染。

材料二:如今,我们的生活在快时尚或者说是“即穿即扔”时代:人们即使不会穿,仍不假思索地买买买。结果是,我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扔掉一半以上的衣物,有些衣物可能只穿了三四次!一面是大量生产,一面是迅速淘汰,那些被淘汰的衣物大多得不到妥善处理。这种现象在全球普遍存在。据法国La fibre du tir网站一项调研表明:法国每年要售出多达62.4万吨的衣物,其中38%会回流到回收点,最终只有10%能真正回收利用,其中不到1%会被重新制成其他衣物。那么,回收点中其余就衣物的命运如何呢?它们大多数沦为碎步、楼房绝缘材料或者汽车工业用的毛毡(都是附加值不高的材料)。而那些未被回收的衣服去哪里了呢?可能丢进了垃圾桶,可能压了箱底。小部分“幸运儿”会在法国的旧衣店里再次售卖,但更多的是卖到了非洲、印度等地,而旧衣物的大量倾销,有时又会导致当地纺织市场失衡。

材料三:环保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废物再利用。其实废物也能重获新生,摇粒绒就是用塑料瓶制成的。如果你觉得摇粒绒不够时髦,就看看法国品牌“1083”去年10月推出的“无限牛仔裤”吧。该系列所用的全部材料,包括布料、拉链、纽扣,都源自海洋垃圾和塑料废品。此外,产品还经过抗菌处理,可减少洗涤频率,变得更加耐穿。“无限牛仔裤”一经问世,就引起业内人士的普通关注。在它的影响下,目前人们在寻找新型制衣原料方面仍在进行积极的探索。

(1)、概括材料一的说明内容。
(2)、材料一中加点词语“近”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3)、材料二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服装产业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仅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可见它对环境的污染并不严重。 B、“无限牛仔裤”将海洋垃圾、塑料废品用作制衣原料,这可能会推动制衣原料的变革,也为环保做出了贡献。 C、人们对服装的过度消费给旧衣物回收利用造成极大负担,将旧衣物销售到非洲、印度等地,会影响当地的纺织市场。 D、服装产业对环境的污染是客观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稍加分析,不难发现,某些人为因素是可控的。
(5)、请你根据上述材料,提出两条有关选购衣物的建议。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①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的开发可以有效缓解中国的能源供应困局,其中产业化条件最为成熟的首推风力发电。较之其他新能源,风电优势更加明显:它蕴藏量大,超过所有油、气、煤的储藏量;理论上仅1%的风能就能满足人类能源需求。
②在江苏沿海,从南通向北直到连云港,有连绵数百公里的滩涂,这是一块孕育着财富和梦想却一直被自然掖藏着的新大陆。这里常年风速保持在每秒7-8米,正是绝佳的风电场。
③这一带可建超过10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场,相当于三峡的装机容量,堪称“海上三峡”,却没有百万移民的负担,也不占用耕地和消耗水资源。而1个三峡的投资,可以建2-3个三峡规模的风电场。而且风力是一种洁净的自然资源,没有火力发电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所带来的污染。
④虽然前景如此诱人,但是风能却并非竖起风车就等着发电。因为有两个世界性的“拦路虎”:一是,风电之于火电,由于电压、频率波动性大,因而大规模并入常规电网,会危害常规电网;二是,风力机结构复杂,风电价格远高于煤电,我国风电设备单位功率的费用是煤电的两倍以上,电网公司很难接受或根本不愿意购买风电,有人据此将风电比喻为“垃圾电”。
⑤有专家经过10年研究发现,风电对于某些工业生产,特别是有色冶金、氯碱等高耗能产业,如能直接非并网利用,会像黄金一样宝贵。不但减少或完全消除对电网的危害,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通过非并网技术使风电快速进入特定高耗能产业,使“垃圾电”变成“黄金电”。电解铝生产来说,每吨铝的耗电量是惊人的1.5万千瓦时,如果风电专门供应大型铝厂,巨大的电能就被“置换”出去,风能也因此获得了普惠社会的方式。这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有很强的挑战性,如果能够成功,中国的风电技术将领先世界。
⑥目前,非并网技术已经基本攻克,下一步就是在江苏省内找一个试点。一旦试点成功,它将是世界利用风能的最新里程碑。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爱心项链
①这是美国东部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推销员克雷斯的汽车坏在冰天雪地的山区。野地四处无人,克雷斯焦急万分,因为,如果不能离开这里,他就只能活活冻死。这时,一个骑马的中年男子路过此地,他二话没说,就用马将克雷斯的小车拉出了雪地,拉到了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出钱对这个陌生人表示感谢时,中年男子说:“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尽力去帮助他。”
②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将那位中年男子对他的要求同样告诉了他所帮助的每一个人。
③6年后,克雷斯被一次骤然发生的洪水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当他要感谢少年时,少年竟然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话:“我不要求回报,但你要给我一个承诺……”克雷斯的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④爱心是无价的,它不需要回报,但却可以心心相传。如果说,每一件善事都是一颗珍珠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人的爱心都是一根金线。用金线把颗颗珍珠串起来,就是世界上一条最珍贵的无价项链!
⑤爱心项链串起了颗颗真诚的心,让大家心系一处,播洒爱的种子。让我们拾起这根金线,也做一个串项链的人,将我们手中的这本杂志,当作一份礼物,送给那些在贫困中却强烈渴望着知识的同学手中吧!

美文赏读。
父爱昼夜无眠
父亲最近总是萎靡不振,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新买的房子如音箱一般把他的声音“扩”得气壮山河,很是影响我的睡眠——我是一名昼伏夜“出”的自由撰稿人,并且患有神经衰弱的职业病。我提出要带父亲去医院看看,他这个年龄嗜睡,没准就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父亲不肯,说他没病。再三动员失败后,我有点恼火地说,那你能不能不打鼾,我多少天没睡过安稳觉了!一言既出,顿觉野蛮和“忤逆”,我怎么能用这种口气跟父亲说话?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溃,但他终于什么话也没说。
第二天,我睡到下午4点才醒来,难得如此“一气呵成”。突然想起父亲的鼾声,推开他的房门,原来他不在。不定到哪儿玩麻将去了,我一直鼓励他出去多交朋友。看来,虽然我的话冲撞了父亲,但他还是理解我的,这就对了。父亲在农村穷了一辈子,我把他接到城里来和我一起生活,没让他为柴米油盐操过一点心。为买房子,我欠了一屁股债。这不都得靠我拼死拼活写文章挣稿费慢慢还吗?我还不到30岁,头发就开始“落英缤纷”,这都是用脑过度、睡眠不足造成的。我容易吗?作为儿子,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让他给我一个安静的白天,养精蓄锐。我觉得这并不过分。
父亲每天按时回来给我做饭,吃完后让我好好睡,就出去了。有一天,我随口问父亲,最近在干啥呢?父亲一愣,支吾着说,没,没干啥。我突然发现父亲的皮肤比原先白了,人却瘦了许多。我夹些肉放进父亲碗里,让他注意加强营养。父亲说,他是“贴骨膘”,身体棒着呢。
转眼到了年底,我应邀为一个朋友所领导的厂子写专访,对方请我吃晚饭。由于该厂离我的住处较远,他们用车来接我。饭毕,他们又送我一套“三枪”内衣,并让我随他们到附近的浴室洗澡。雾气缭绕的浴池边,一个擦背工正在一肥硕的躯体上刚柔并济地运作。与雪域高原般的浴客相比,擦背工更像一只瘦弱的虾米。就在他结束了所有程序,转过身来随那名浴客去更衣室领取报酬时,我们的目光相遇了。“爸爸!”我失声叫了出来,惊得所有浴客把目光投向我们父子,包括我的朋友。父亲的脸被热气蒸得浮肿而失真,他红着脸嗫嚅道:“原想跑远点儿,不会让你碰见丢你的脸,哪料到这么巧……”
朋友惊讶地问,这真是你的父亲吗?
我说是。我回答得那样响亮,因为我没有一刻比现在更理解父亲,感激父亲,敬重父亲并抱愧于父亲。我明白了父亲为何在白天睡觉了,他与我一样昼伏夜出。可我深夜沉迷写作,竟从未留意父亲的房间没有鼾声!
我随父亲来到更衣室。父亲从那个浴客手里接过三块钱,喜滋滋地告诉我,这里是闹市区,浴室整夜开放,生意很好,他已攒了1000多元了,“我想帮你早点儿把房债还上。”
在一旁递毛巾的老大爷对我说,你就是小尤啊?你爸为让你写好文章睡好觉,白天就在这客座上躺一躺,唉,都是为儿为女哟……
我心情沉重地回到浴池。父亲撇下老李头,不放心地追了进来。父亲问:“孩子,想啥呢?”我说:“我想,让我为您擦一次背……”话未说完,就已鼻酸眼热,湿湿的液体借着水蒸气的掩护蒙上眼睛。
“好吧,咱爷俩互相擦擦。你小时候经常帮我擦背呢。”
父亲以享受的表情躺了下来。我的双手朝圣般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荣耀属于中国科学家

    2015年10月5日,可以载入史册的时刻: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另外两名科学家分享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等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中国神药”从此在世界各地显示奇效。近两百次的失败经历,刷新了人类医药史的新里程;半个世纪的艰难求索,换来了亿万人命运的改变——中国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与心怀苍生的人文情怀,值得所有人献上敬意。

    中国科学家首获诺贝尔奖,是个体的功勋,也是群体的荣耀。作为一项有巨大象征性意义的奖项,它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探索态度、首创精神,展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前仆后继、精诚合作的传统,展现了中国医学科学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储备,甚至表达了一个国家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实力和底气。如同屠呦呦在此前获“拉斯克奖”时所言,“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诺贝尔奖的光芒也同样照耀其他参与青蒿素研发的研究者们,照耀那些在不同领域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的科技工作者们,照耀那些心中怀着全人类命运的中国科学家们,无论他们是声名远播还是默默无闻。

    中医药刷新了人类抗击疟疾的新高度,这是新闻沸点,也是历史时刻。中医药在西方意义上的“科学”系统中一直扮演着外来者的角色,中医药理论也常常遭遇无法进行国际评估、无法衡量价值的尴尬,中国医学与西方医学的每一点碰撞,都折射了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话语系统交流对话的复杂情境。现在,“中国神药”青蒿素对人类的贡献已经被确证,它以一个有力的角度,展现了中医中药的世界性意义,拓展了中国自然科学成果为世界普遍认可的空间,同样为中西方医学的互相启发、造福人类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对一个国家而言,诺贝尔奖是肯定和鼓励,同样也是提醒和鞭策。围绕屠呦呦获奖产生的种种公众意见提醒我们,中国要进一步理顺科技评价和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完善人才奖励和扶持机制,既要推出更多可以面向世界的科学家,也要学会主动引领世界的目光,投向杰出的中国科学家、投向卓越的中国科技成果。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作者:光明日报评论员

链接:【评论】屠呦呦为什么落选院士?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笔者注);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其评选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是该检讨、改进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的时候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飘逝的风筝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袋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恶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