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1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美酒不要加咖啡

云无心

    ①对于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邓丽君大概是一个永恒的传说。她的许多歌曲都曾经唱遍大街小巷,比如那首《美酒加咖啡》:“美酒加咖啡/我只要喝一杯/……我要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我并没有醉……”

    ②不管是邓丽君还是这首歌的作者,大概都不会想到这首歌居然描述了一个科学事实:当把酒和咖啡一起喝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喝了“一杯又一杯”,却还是感觉“我并没有醉”。最近,美国疾控中心和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却对“美酒加咖啡”的喝法亮出了红牌。

    ③在美国,酗酒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据美国疾控中心统计,每年因饮酒导致的死亡接近8万起。而在青年人中,把运动饮料与酒精饮料混合喝是一种时髦,而运动饮料中含有咖啡因、糖以及其他成分。2009年佛罗里达大学公布的一项调查发现,将运动饮料与酒精饮料混合喝的人,醉酒的发生率是单纯喝酒时的3倍,酒后驾车却是单纯喝酒时的4倍。而酒精导致的其他不良反应也大大增加。

    ④为什么咖啡因会让人更容易喝醉呢?美国疾控中心和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提供的解释是:在人们喝酒的时候,会根据一些主观感觉来判断自己已经喝下的酒量,但是咖啡因会屏蔽掉这种感知能力,所以喝酒者会不知不觉喝下更多,于是“一杯又一杯”了。但是,咖啡因不会帮助体内酒精代谢,所以它只是欺骗你喝下更多,而不帮助解决喝下之后产生的问题。

    ⑤除了这种时髦的“混喝”外,还有许多厂家生产加了咖啡因的酒精饮料,含有5%~12%的酒精,以及相当含量的咖啡因。一般而言,厂家不会标出咖啡因的含量。这种饮料投入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在年轻人中备受追捧。从2002年到2008年,市场占有率排在前两位的品牌销售量增加了67倍,达到了8000多万升。而且前市场上大约有30个厂家生产此类产品。

    ⑥基于美国疾控中心公告中提到的原因,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认为有必要对这类饮料的安全性进行严肃审查。2010年11月13日,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向生产这类饮料的公司发出公开信,说将会对这类产品的安全性和合法性进行检查。

    ⑦但从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来说,酒精是传统饮料,而咖啡因是一种“植物精华”,再加上深受群众欢迎,美国疾控中心的报告大概会受到公告的质疑。

    ⑧4天之后,四家生产这类饮料的公司成了“出头鸟”。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向他们发出了警告,正式指出它们加到酒精饮料中的咖啡因是“不安全的食品添加剂”,要求他们在15天之内报告处理措施,否则就将通过法庭勒令他们停止销售。

(选自《读者》2011年第1期,有改动)

(1)、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选文第⑤段划线词“一般”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4)、选文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5)、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美味”的诱惑,请举一例,并就此例向有关部门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举一反三
阅读《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回答小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土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它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就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近几年,人们还培育出一些藻类新品种,这些藻类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不断翻番。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够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近海的鱼虾数量已近极限,很多国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近海资源纷争不断。但是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只要磷虾的捕获量每年达到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远洋和深海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我们说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卷一角春天

朱秀坤

    ①春卷,这名字多好!卷进去的是整个春天啊。用诗人的话说就是“调羹烙饼佐春色,春到人间一卷之”。多有气魄!而事实上做馅的韭黄、荠菜恰好也完全可以象征春天了。想想,鲜嫩娇黄的韭芽不正催生着地气氤氲的春天么?那美味一经咀嚼,便也满口含春了。荠菜?“春在溪头荠菜花”呀!

    ②【A】春节前后,在我们这座小城请客吃饭,一般都会有一盘炸得喷香的春卷,是极受欢迎的一味美食。其实,水乡的春卷从寒冬腊月就开始吃了,一直吃到桃红柳绿油菜花金黄的阳春三月呢。

    ③【B】在门前煤炉上,用素油炸得金黄,堆在白瓷盘里,趁热搛一只,轻轻咬开,外焦里嫩,翠绿焦黄,里面米黄的却是切细的茶干,乳白的则是剁碎了的荸荠,清脆芳香,爽滑可口,味美是不用说的。【C】面对窗外淅淅沥沥的牛毛细雨或飞花般的喜人春雪,品味这样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你是否会想到春天的味道?你咀嚼的不正是春天的清香鲜嫩么?而热乎乎的春卷是否会让你心中升起一种早春的温馨?

    ④瘦瘦长长、小小巧巧的春卷,金灿灿的,盛在盘里,养眼,再没食欲的人见了,也会忍不住吃上两口。或许还会兴致勃勃地问一声:“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包的?”主妇会笑道:“方便,上街买点春卷皮儿,包好,油炸,就行!”

    ⑤包春卷的皮儿是薄得透明的一轮明月,贴在平底的铁板上。雨巷桥堍,临河街头,风雨之中常有红头巾、碎花袄的妇女,鼻头冻得红红的,偎着身边的小煤炉。手里抓一面团,融化的雪球似的,不停地晃荡,晃荡,怎么晃也不会有水滴下来,也不会失手掉地上。真奇怪!晃着晃着,“哧——”她迅速将面团印在烧热的铁板上,蜻蜓点水一般,只轻轻一印,马上提起,手里又在晃荡着了。看她,她对你笑笑,有些得意,像卖艺的玩杂耍似的。而铁板上随即就印上了一轮皎洁的小小圆月,片刻工夫,圆月干燥,翘起,小铲子轻轻一铲,一张薄如蝉翼的春卷皮儿就做成了。

    ⑥她们娴熟的手艺真像是魔术,一会儿面前便堆起一摞月亮 , 不能不叫人佩服。有人买了,称上半斤就是,秤头高高的,还不忘送上三四张。

    ⑦【D】包春卷的馅儿是韭黄拌肉末,最好是半肥半瘦的,我却喜欢吃荠菜馅儿的。买回来的春卷皮子,加上一筷子馅儿卷进去,折成长条形,封头时用水润一润春卷皮子,就成。

⑧炸春卷似乎是主妇们的专利。立在灶前,不时地在油锅里用筷子翻一翻,直炸得长街短巷里芳香四溢,邻家的小宝宝闻着香气来了。

——姨娘,怎么还不熟啊?

——快了,熟了我叫你。

——不用叫了,我在这儿等。

——小馋猫!

    ⑨小馋猫笑了,饱食一顿后,还不忘带一碗回家给大馋猫。邻里之间就是这般亲近。

    ⑩现在的超市也有速冻的春卷,但总不如自家做得好,也许妈妈手里包出来的春卷更有一种亲情和家的味道。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2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伞铺街

李汉荣

    ①人在天日晴爽的时候,常常是记不起伞的。所以先人才留下了叮咛:饱带干粮晴带雨伞。这句朴素的老话,被一辈辈人们重复着。

    “闺女,出门别忘带把伞。”

    “娘,我记住了。”

    “我儿,伞在门后挂着,记住走时带上。”

    “爹,我会带上的。”

    ②就这样,叮嘱带伞的爹娘走远了,记着带伞的儿女也走远了,一代代的人都打着伞走远了。

    ③只有上苍把下不完的雨,藏在江里海里,存在云里雾里,准备在每一个人的路上,随时泼下来。

    ④所以,当我每一次走过伞铺街,我的眼睛似乎突然有了重瞳,有了多重视力,我从临街的门里看到了更多的门,从院子里看到了更深的院子,从人群里看见了更多的人群,从已没有伞的门面上看见了很多的伞,很多年代的伞,很多样式的伞。我看见木伞、荷叶伞、棕皮伞、布伞、油布伞、尼龙伞;我看见了唐朝制伞的人,宋朝卖伞的人,清朝修伞的人,民国打伞的人,我还看见不知哪个朝代的粗心后生,可能是唐朝吧,那是个气魄宏大、情思奔放的年代,这后生有点大大咧咧,出门忘了带伞,走到半路下雨了,他衣衫都湿了,路途遥远,雨还在下,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于是,他在雨地里跑着,差点撞着了一个挑着一筐韭菜叫卖的老汉,他慌忙道歉。他终于找到了伞铺街,他走进了卖伞的铺子,当他谢过店家,打着伞上路,那雨点儿打在伞上,就有点平平仄仄的韵味了,一首唐诗,而且是一首意境温润、对仗工稳的律诗,就在伞下问世了。我还看见,那是民国,新式的“洋伞”刚刚流行,伞铺街也突然洋气起来了。那一对年轻人紧挨着走在一个伞下,男的举着伞,女的手里还拿着一本书,在雨点儿的掩护下,他们说着生活的烦恼和打算,倾诉着细微的情感。时大时小的雨落在伞上,时而砰砰飒飒,时而滴滴答答,有时,哗啦啦,一下子就把伞上的积雨洒下来,好像把青春的苦闷都洒下来了——这变化着的雨声,恰到好处地掩护了他们一路的交谈和小小的秘密,他们就在那雨声里渐渐走远,走远。

    ⑤就这样,走在伞铺街上,我总是遇见世世代代在雨里打着伞走过去的人,我总是听见伞下的低语、细碎的脚步和小小的秘密。那遥远的过去年代的雨,斜斜地飘过来,一次次把我的心悄悄打湿。而更多的伞刚刚举过来,又匆匆走过去,就随着一个朝代走进了历史的深夜。

    ⑥我真想,让时光回流一小会儿,我要走进那个穿着一袭青衫的古代书生的伞下,与他交流对雨的看法和对时间的理解,然后,一起去赶考,去漫游,去登高望远,在高高的山顶,在雨后的白云上,写一卷新诗。

    ⑦可是,当我把心里的羽毛收拢,安静地站在如今已没有伞铺的伞铺街上,安静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安静地听着起起伏伏的市声,我听见的却不是高亢的浩歌,也不是豪华的话题,我听见的却是世世代代说了千百年的那些朴素的老话,从时光的门后,从历史的院落,从深深的天井,清晰地、恳切地、潮润地传过来:

    “闺女,出门别忘带把伞。”

    “娘,我记住了。”

    “我儿,伞在门后挂着,记住走时带上。”

    “爹,我会带上的……”

现代文阅读二

文言启蒙

张大春

    ①那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无意间翻看了书橱里的几本风渍书,纸霉味腐,蛀迹斑斓,字体粗黑肥大,个个都认得,可是通句连行,既不会断读,又不能解意。但仍看了很久,觉得太奇怪了,只好请父亲给说一说。

    ②那是一套名为《史记菁华录》的书。多年后回想起来,当时捧在手里的,是给父亲翻烂了之后,重新用书面纸装帧过的小册子。父亲接过书去,卷在掌中,念了几句,说:“不懂也是应当。这是《项羽本纪》。”

    ③这一天晚上他给我说了楚霸王自刎在乌江的故事,却始终没解释书上的文句为什么那么写。我最后还是忍不住问了:“为什么你看得懂,我看不懂?”

    ④父亲回答的话,我一辈子不会忘记:“一个个的人,你都认识;站成一个队伍,你就不认识了。是吧?”他把手里的书往桌上一扔,说:“这个太难,我说个简单一点的。”

    ⑤接着,他念了几句文言文,先从头到尾念了两遍,又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在将近五十年后,我依旧清楚地记得字句:“公少颖悟,初学书,不成。乃学剑,又不成。遂学医。公病,公自医,公卒。”

    ⑥公,对某人的尊称。少,年纪还很小的时候。颖悟,聪明。学书,读经典。学剑,练武功。学医,学习医术,给人治病。卒,死了。

    ⑦他说到“死了”,我就笑了,他立刻说:“懂了?”

    ⑧那是一个笑话,描述的是一个我觉得非常令人悲伤的人。没有谁知道那人在死前是不是还医死过别的病家,但是能把自己活成个被称为“公”的年纪,应该还是有些本领的,只不过这中间有太多未曾填补的细节。

    ⑨父亲说:“文言文的难处,是你得自己把那些空隙填上。你背得愈多,那空隙就愈少。不信你背背这个‘公’。”

    ⑩“公少颖悟,初学书,不成。乃学剑,又不成。遂学医。公病,公自医,公卒。”

    ⑪这是我会背的第一篇文言文,一共九句、二十五字,行文者当然不是要颂扬这个“公”,而是借由一般行状、墓志惯用的体例、语气和腔调来发展嘲讽。那些刻意被省略掉的生活百态、成长细节、学习历程、挫败经验……通通像掉进沙漏的底层一般,只能任由笑罢了的读者追想、补充。你愈是钻进那些不及展现于文本之中的人生,缝缀出也许和自己的经历相仿佛的想象经验,就愈能感受到那笑声之中可能还潜伏着怜悯,埋藏着同情。

    ⑫从用字的细微处体会:“初”、“乃”、“又”、“遂”领句,让重复的学习有了行文上的变化,可是末三句显然是故意重复的“公”字,却点染出了一个一事无成者此生的荒谬喜感——即使它有个悲剧的结局。九句,每句不超过四个字的叙事,的确到处是事理和实象上的“漏洞”,却有着精严巧妙的章法,读来声调铿锵利落,非常适合朗诵。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