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蚌埠市第十二中学2017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孙友田的《剪不断的思念》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母亲去世了。终日陪伴她的那把剪刀,静静地躺在针线筐里,成了母亲的遗物,成了母亲一生勤劳的象征,给子女留下悠悠思念。

    ②母亲是位普通的妇女。她用那把普通的剪刀,剪裁一家人的衣帽鞋袜。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每逢夜深人静时,总有一阵阵剪刀的“嚓嚓”声催我入梦。她为全家剪碎了多少长夜和寒暑,直到剪断了她与尘世之缘。

    ③剪断了她与尘世之缘,却剪不断亲人对她的思念。

    ④母亲有一双巧手,不仅针线活乡里闻名,剪纸花的手艺也很精湛。不管是姑娘的花鞋和娃娃的帽花,她一看就会剪。剪刀在她手里像条水中的鱼,穿梭在流逝的时光中。左邻右舍的大闺女、小媳妇喊着“亲嫂子”、喊着“好婶子”央求她剪花样子。记得小时候,常看她端着针线筐儿坐在门口剪纸花。针线筐里放着一本少角没边的线装书,书里夹着她剪的花鸟虫鱼,一朵朵、一只只,无不鲜活可爱。一天,街上来个吹糖人的,挑着一小锅冒着热气的糖稀,引得孩子们围上去买糖人。我不知母亲无钱,竟哭闹着也要买。母亲无奈,只好喊道:“吹糖人的,给俺孩子吹一个,俺用花样子跟你换。这不,都夹在这书本里,随你挑。”那吹糖人的果真过来挑了一副“喜鹊闹梅”,给我吹了一个“老鼠上灯台”。

    ⑤弟弟出生后,母亲的那把剪刀增加了一种功能:为我们哥儿俩剪头发。记得有一次,我已上小学一年级,弟弟还没有上学。当时在外面剃头挑子剪一次头发要花两毛钱,按当时的物价,能买四只肉包子。看到我们俩头发长了,母亲就和我们商量:“这四毛钱给你们,每人两毛。叫我剪呢,省下钱来能买四只肉包子吃,不叫我剪呢,到外面剪去。就没有肉包子吃。”我还没有拿定注意,弟弟却马上决定吃肉包子。只见他手里拿着两毛钱,脖子里围着一条白毛巾,老实地坐在母亲怀里,等待开剪。母亲拿起剪刀,在弟弟头上小心翼翼地剪起来,尽管她剪纸技术精湛,但毕竟不是理发师,另外剪纸和剪发是两码事。实在难为母亲了。她精益求精不断进行修改,完工之后,弟弟的头还是变成了一只“花菜瓜”。我在一旁忍不住笑,弟弟却满不在乎,他连镜子都不照一下,扯下毛巾,一溜小跑去买肉包子去了。

    ⑥我没有享受那一次特殊的母爱 , 至今后悔不已。

    ⑦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离别尚有团圆日,永诀再无相逢时。母亲去世,母爱已成史诗。再也看不见她的音容笑貌,再也听不到那“嚓嚓”的剪刀声……

    ⑧在母亲节那天夜里,我梦见那把剪刀已成为母亲的墓碑。

(1)、文章以“剪不断的思念”为题,有什么好处?

(2)、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回忆了母亲生前的哪些往事?请用简洁语言加以概括。

(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结合上下文分析文章第③段的作用。

②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妙处。

③说说第⑥段中“特殊的母爱”指的是什么。

(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

毕淑敏

      ①老师出了题目——写下“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我拿着笔,面对一张白纸,周围一下静寂无声。万物好似缩微成超市货架上的物品,平铺直叙摆在那里,等待你亲手挑选。货筐是那样小而致密,世上的林林总总,只有五样可以塞入。

      ②于是洁白的纸上,记下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水、阳光、空气、鲜花和笔(未按笔画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③接下来,老师说,好吧,每个人在你写下的五样当中,删去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一样,只剩下四样。

      ④权衡之后,我在五样中的“鲜花”一栏旁边,打了一个小小的“×”,表示在无奈的选择当中,将最先放弃清丽芬芳的它。

      ⑤老师走过来看到了,说,不能只是在一旁做个小记号,放弃就意味着彻底的割舍。你必须得用笔把它全部涂掉。

      ⑥依法办了,将笔尖重重刺下。当鲜花被墨笔腰斩的那刻,顿觉四周惨失颜色,犹如二十世纪初叶黑白的无声影片。我拢拢头发咬咬牙,对自己说,与剩下的四样相比,带有奢侈和浪漫情调的鲜花,在重要性上终究逊了一筹,舍就舍了吧。

      ⑦请在剩下的四样当中,再剔去一种,仅剩三样。老师的声音很平和,却带有一种不容商榷的断然压力。

      ⑧我面对自己的纸,犯了难。阳光、水、空气和笔,删掉哪样是好?思忖片刻,提笔把“水”划去了。从医学知识上讲,没有了空气,人只能苟延残喘几分钟;没有了水,在若干小时内尚可坚持。两害相权取其轻吧。

      ⑨老师说,继续划去一样,只剩两样。

      ⑩这时教室内变得寂静,好似荒凉的坟墓。每个人都在冥思苦想举棋不定。我已顾不得探查他人的答案,面对着自己人生的白纸,愁肠百结。笔、阳光、空气,何去何从?闭起眼睛一跺脚,我把“空气”划去了。

      ⑪好了,现在再划去一样,只剩下最后一样。老师的音调很温和,但执著坚定,充满决绝。对已是万般无奈的我们,此语一出,不亚于惊雷。

      ⑫教室内已经有轻轻的哭泣声。

      ⑬笔和阳光。它们在纸上势不两立地注视着我。陷我于深重的两难。偌大一张纸,在反复勾勒的斑驳墨迹中,只残存下来一个固守的字——笔。

      ⑭感谢这充满痛苦和抉择的测验,它让我清晰地得知什么是我生命中的真爱——就是我手中的这支笔啊。

      ⑮我细心地收起这张白纸,一如珍藏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浆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拐杖

——岳勇

      ①我和二弟,三妹离开湖北老家来广东工作十多年,在老家那栋老式的砖瓦房里,只剩下父亲和母亲两位老人家相依为命。

      ②一天,我收到一封从老家寄来的信。一看信封上那久违而又熟悉的笔迹,我就知道是父亲写来的。父亲在信中末尾说:“你们兄妹已久未回家,家乡的面貌只怕已经忘了吧?……为父年事已高,前日在屋后苦楝树下绊了一跤,腿脚已不大灵便,急需拐杖代步……”

      ③我们三兄妹明白了父亲的意思,立即到商场买了一把上好的檀木拐杖给父亲邮了回去。

      ④谁知一个月之后,父亲又将拐杖给我寄了回来。我以为父亲嫌这拐杖不好使,便又重新选购了一把不锈钢的,而且不定期带有报警灯,若是摔倒,便会发出“嘀嘀”的声音。

      ⑤谁知这把拐杖寄回不久,又被父亲退了回来。这回我们都傻了眼,不知父亲此举是何用意。最后还是三妹聪明 , 说:“爸爸嫌这拐杖比不上别人家的,不够档次呢,咱们重新给他买一把最好的吧。”

      ⑥第二天,我们托人从深圳带回来一把最新式的拐杖,不仅能放音乐听收音机,走累了还能当椅子坐,碰上下雨天还能当伞用。我们将这根集高科技于一身的新式拐杖寄回家,这才松一口气,心想父亲这下该满意了吧。

      ⑦谁知二十来天后,父亲又将这把精挑细选的拐杖寄回给了我。我瞅着退回来的拐杖直皱眉头,心里老大不高兴,二弟和三妹也说:“老头子这是怎么了?怎么越老越难伺候了?”

      ⑧我们商量了半天,决定写封信去问一问父亲到底想要把什么样的拐杖。谁知我的信还没有寄出,却收到了母亲从家里发来的电报:父病,速归。

      ⑨我看了心中七上八下,与弟弟妹妹商量说:“要不咱们都回去看看吧?”二弟面露难色,一边拨打着手机一边说:“公司的事正忙着呢,这一时半刻哪抽得开身。”三妹也说:“是呀,我明天就要出差去日本,还指不定什么时候回来。咱妈也是的,人老了谁没个小病小痛的,用得着这么大惊小怪吗?大哥,要不你先回家看看情况再说吧!”我一想,也只好如此了。

      ⑩回到家,家里大门紧闭,邻居说你爸妈已在人民医院住了一个多星期呢。

      ⑪我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医院。多年不见,父亲已经苍老得快让我认不出来了。看着面容憔悴脸色苍白的父亲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我心头一酸,眼睛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⑫看见我,父亲呆滞无神的眼睛忽然一亮,急忙握住我的手,双眼却直往我身后瞅:“他们两个呢?”

      ⑬我脸一红,嗫嚅着说:“他们……这几天太忙了……”

      ⑭“哦!”父亲苍老的脸上掠过一丝失望的神色,目光又渐渐黯淡下去,双目似闭非闭,忽然,一颗浑浊的泪珠沿着鬓角流了下来。

      ⑮我心里一颤,急忙抓紧父亲的手,头却羞愧地垂了下来。

      ⑯不一会儿,父亲进入了似睡非睡的状态,口里却还似乎念念有词。我侧耳一听,却是在喃喃自语:“……拐杖……拐杖……我的拐杖……”

      ⑰我回过头来问母亲:“不是给爸买了几把拐杖了吗?他怎么……”

      ⑱母亲看看父亲,又看看我,核桃壳般的脸上露出一丝苦笑,说:“傻孩子,你忘了你们小的时候,不是跟你爸说过,等他老了,你们要做他的拐杖,陪你爸到北京看天安门、看长城的吗?你爸的拐杖,就是你们兄妹三个呀!”

      ⑲我顿时惊呆了,心似乎被某种动物噬咬着,一阵阵地痛着。

      ⑳这天半夜里,父亲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①“稀土”一词源于芬兰化学家加多林。他于1794年从一块形似沥青的重质矿石(后来被称作硅铍钇)中分离出一种白色物质,经分析证明含有一种新的“元素”(后人称作“钇土”的Y2O3).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名称,“稀土”代表着一类元素,一直沿用至今。

    ②世界稀土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中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和印度。资料显示,2011年在全球已探明的1亿吨稀土储量中,中国稀土储量为3600万吨,占全球储量的36%;俄罗斯稀土储量为1900万吨,占全球19%;美国稀土储量为1300万吨,占全球13%。

    ③稀土有“工业黄金”之称。在军事方面,其最显著的功能就是能大幅度提高其它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比如能大幅度提高用于制造坦克、飞机、导弹的钢材、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的战术性能;稀土同样是电子、激光、核工业、超导、航天等诸多高科技的润滑剂。

    ④在冶金工业中,将稀土金属或氟化物、硅化物加入钢里,能起到精炼、脱硫、中和低熔点有害杂质的作用,可以改善钢的加工性能;稀土球墨铸铁,特别适用于生产有特殊要求的复杂球铁件,广泛用于汽车、拖拉机、柴油机等机械制造业。

    ⑤在石油化工方面,用稀土制成的分子筛催化剂,具有活性高、选择性好、抗重金属中毒能力强的优点,广泛用于石油催化裂化过程;在合成氨生产过程中,用少量的硝酸稀土为助催化剂,其处理气量比媒铝催化剂大1.5倍;复合稀土氧化物还可以用作内燃机尾气净化催化剂。

    ⑥在玻璃陶瓷制作中,稀土氧化物可作为抛光粉广泛用于光学玻璃、眼镜片、显像管、塑料及金属餐具等的抛光;添加稀土氧化物可以制得不同用途的光学玻璃和特种玻璃;在陶釉和瓷釉中添加稀土,可以减轻釉的碎裂性,使制品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光泽。

    ⑦稀土是一种稀有的可再生资源。但近年来,我国稀土私采乱挖、浪费资源、走私等情况猖獗,国有企业稀土开采的吨回收率仅为60%,大型的民营企业回收率只有40%,一些私采乱挖的矿山甚至只有5%,稀土资源被大量浪费,并由此引发巨大环境问题。

    ⑧一是稀土开采造成生态破坏问题。由于稀土矿含量很低,开采中土地和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破坏问题十分严重。 江西、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离子型稀土矿,每开采10吨稀土氧化物要剥离表面和出池尾沙1000﹣1600立方米,破坏大量地表植被。年产1000吨稀土原料的矿山,尾矿超过20万~30万吨,占地约20多亩。

    ⑨二是稀土提炼、加工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稀土湿化冶炼产生大量废水,含有氨、氮、硫酸根、氯离子,放射性物质超标达几倍到几十倍。这些有毒的溶液长期残留地下,一旦污染地下水资源,后果不堪设想。稀土焙烧、冶炼和电解系统排出大量有毒、有害气体,未经处理或治理不达标排放现象还相当普遍。

    ⑩稀土开发带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虽然中国的稀土行业走过弯路,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选自《中国环境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   A  (琢磨  揣摩)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  B  (酬劳  报酬)。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②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十三不靠

冯骥才

①文人圈子,有个人既在圈内又在圈外,这个人叫汪无奇。他人长得周正,不流俗,平时喜欢穿一件天青色的长衫,净袜皂鞋,带点儿文人气,却不是文人。

②说他在文人圈内,只是说文人们都知道有他这么一个造笔的人,造的笔讲究好使,写字画画居然都挺好。说他在文人圈外,是很少有文人见过他,更少有人见过他的书画。说白了,他有些飘飘忽忽的小名声只是在文人圈内偶尔传传而已。

③汪无奇造的笔是徽州笔,分为羊毫、狼毫、兼毫三种。他自己写字作画用的却是自制的鸡毫笔。鸡毛是从家里养的公鸡身上拔下来的。他画画走石涛、八大山人一路,写字偏爱南北朝的游僧安道一的隶书。人不受拘束,书画也随心所欲。

④可是他没想到,外边虽然没几个人见过他的字和画,却有不少人说他的字和画好,渐渐竟还有“奇才”“怪才”“鬼才”之说。他偶然听到了,一笑而己,只当人家拿他打趣。

⑤一天,一个老爷坐着轿子上门来找他。这人穿戴讲究,气概不凡,身后眼着两个青衣仆从,进门就要看字看画。汪无奇见这人身带官气,他更怵当官的,不敢靠前也不想靠前,便说自己是造笔的,没念过书,哪里会画画。说话时,他脑筋一转,又说:“我想您可能找错人了。听说城里边有一个与我同名的人,能写善画,来买过笔。听说他也叫汪无奇,是汪无奇还是王无奇,我就不清楚了。人家是名人,不会与我多说话。”这位老爷听了,沉着脸转

身走了。

⑥这事叫迷字画的于三知道了,埋怨他说:“你干吗不拿出画来给他看?天津能写能画的人多了,人家凭啥找上你家,就是耳闻你的大名了。天津八大家,有一家瞧上你,你就不白活这一辈子了!”

⑦A 谁想,汪无奇听了,笑了笑,并不当回事。

⑧事后,市面上就有流言传出来,尤其在文人圈子里传得厉害。这传言听起来吓人,说那天去拜访汪无奇的是知县大人刘孟扬。刘孟扬是有学问和好书画的人,字写得好。可是汪无奇没拿出画来给他看,叫知县大人碰了一鼻子灰!

⑨这事过后,文人圈子开始真的把他当回事了。

⑩有一个小文人叫孟解元,喜欢徽笔,常来一枝春。半年后的一个晚上,孟解元领着个中年人来串门。汪无奇不喜欢和生人交往,但因与孟解元熟识,不好谢绝,便让进屋来。来客说话带京腔,文雅和善,不叫人讨厌。孟解元说,这位来客是京城人,会画画,尤精泼墨山水。这人那天在孟解元家画了一下午,孟解元忽然想起应该请他到这儿来,给汪无奇画一幅,他想叫汪无奇见识一下京城的画艺。孟解元说:“反正他是京城人,天津这边只认得我,再没熟人。明天一早人家就回去了。”

⑪这句话叫汪无奇放下了素常的戒心,领他们去后院的书斋,铺纸研墨。京城来客一挽袖子,抓一支羊毫大笔,连水带墨挥上去,很快就浓浓淡淡,山重水复,满纸云烟。画得虽不算好,却勾起了汪无奇的画兴。画画的人来了画兴,刀枪都拦不住。

⑫他待来客画完,把画撤去,为自己铺上一张白宣。他用自造的鸡毫笔作画。鸡毛特别,有细有粗,有软有硬,毛上有油,水墨一抹,异趣横生,处处有意外,处处闪灵光。京城来客惊呼:“好一片墨荷,当世的石涛、八大山人!我头一次见用鸡毛扎笔作画,胜过凤羽啊!”

⑬从未有人见过汪无奇作画,孟解元也是头一次看,又惊奇又兴奋,连连叫好,像是在看戏。汪无奇被鼓动得画兴只增不减,浑身发热,脑袋冒汗。他脱掉长衫,一身单裤单褂,信手又画了一幅凤竹。京城来客就势说:“用这鸡毫写字如何?怕不如画画好使吧。”汪无奇听了,二话没说,又铺一张纸,换一支两尺多长的粗杆鸡毫大笔,蘸了浓墨,写了八个大字:风生水起,逸兴真情。

⑭京城来客说:“这几个字——尤其这个‘真’字,放在今天这儿再好不过了!”

⑮汪无奇听了高兴至极,以为遇到知己。谁知这时,京城来客忽从怀中摸出一包死重的东西,递给汪无奇。汪无奇不知是啥意思,京城来客解释说:“这是三根金条,我买下您这两幅画和一幅字了。您给我盖上印章吧。”

⑯汪无奇更觉奇怪,心想你都没问我卖不卖,怎么就叫我盖印章?他说:“我是卖笔的,从来不卖字画。再说,你干吗给我这么多钱?”

⑰京城来客说:“您的字画明天会更值钱!老实跟您说,我是在京城琉璃厂开画店的,久闻大名,特意来拜访。今儿看到您作画,比听到的厉害。我来帮您卖画吧!您要信得过我,咱们六四分成,您六我四。但是有言在先,咱们成交之后,您的画和字只能叫我卖,不能再给旁人,送人字画也得我点头才行。我知道您不和天津这里的人交往,我们和这里的人也没来往。等您的画价在京城卖起来,我保您在天津称王!”京城来客说到这里,满脸堆笑, 再没有刚才那股文雅劲了。

⑱谁料汪无奇听了,立时变了一个人。他非但没接过金条,反而像被人羞辱似的,一脸怒气。B 他扭身把自己刚刚画的画、写的字抓起来,唰唰撕成碎片,又将京城来客的那幅泼墨山水塞给孟解元,不再说话,送客出门。那两个人出去之后走了半天,仍然一脸惊愕与不解。

⑲从此,汪无奇再不与任何人交往。于三来过两趟,都叫他撅走。孟解元不敢再露面。但很多人不明白,天津卫是个赚钱的地方,汪无奇为何有钱不赚?卖笔不也是为了赚钱?何况那是赚小钱。这不是推走财神爷,扭身去讨饭吗?

⑳一天,汪无奇突然来了兴致,用鸡亳笔写了“十三不靠”的横幅,挂在书斋迎面墙上。此后,“十三不靠”成了他的斋号。

(摘自《读者》2020·13,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