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试题来源:2017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历史试卷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管。
── 摘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 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念》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10次 +选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逐渐外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等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也对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产生过影响。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所用的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无疑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材料二:
材料一 科第之设,草泽(在野之士;平民)望之起家,簪绂(古代官员服饰。亦喻显贵,仕宦。)望之继世。孤寒失之,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宋太祖)一日召开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年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①一起饮茶诵诗的年轻人 ②外国人购买“唐三彩” ③“遣唐使” ④进京赶考的读书人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