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深圳市2017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A卷)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古诗话春风,健康提醒多

    宋代王安石有一首《春风》诗:“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这首诗道出了春天的气候和物候特点。

    ②春暖时,也就是王安石说的“春日春风有时好”的天气,各种病毒、细菌、虫卵的繁殖会加快,许多传染病、皮肤病易于发生和流行。所以,春天晴日,老人、小孩及体弱多病者要尽可能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③当冷空气占优势时,春风便是冷风,此时气温突然下降,甚至会伴有降水天气,这就是王安石说的“春日春风有时恶”。乍暖还寒的天气会直接影响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会下降,所以该时段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时节,旧病特别容易复发,如气管炎、前列腺炎、关节炎,旧伤也容易疼痛。阳春三月也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预防的核心是密切关注天气信息,早晚外出,或有冷空气入侵时,一定要注意保暖。

    ④“可闻不可见,能重复能轻。镜前飘落粉,琴上响余声。”南朝何逊的这首《咏春风》抓住了春风可以飘落粉,能够送琴音的特点,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把春风的柔和写得具体可感。不过诗中写春风可以“飘落粉”也间接提醒人们在春季要注意预防“花粉过敏症”。

    ⑤预防的方法是,少在风大的晴日外出,少在花、树等过敏源多的地方驻足;晴日踏青时,最好穿长袖衣服戴手套,尽可能减少皮肤外露;不可在山林或草丛中躺卧或睡觉;也不要在草坪上晾衣服、毛巾或手绢;踏青归来时,一定要先清扫掉衣服上的尘土再进屋,然后洗澡洗衣服。

    ⑥春风也有急狂的时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刘禹锡《浪淘沙》)就写出了春风的阵性狂虐。如果这些狂风出现在陆地上,则可能就是“吹沙”天气,对人体健康非常不利。

    ⑦每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多“沙尘暴”“扬沙”天气,而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多“浮尘”天气(这三种天气现象合称“吹沙”)。“沙尘暴”出现时,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躲避,但即便是躲在室内,空气及沙尘的冲撞摩擦噪音,也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头痛、恶心、烦躁,加之能见度较低,光线阴暗,使人产生一种压抑和恐惧之感。人们要主动克服这种恐惧感,必要时,可咨询心理医生。“扬沙”虽然没有“沙尘暴”那样恐怖,但每当“扬沙”降临一座城市时,当地医院五官科的眼疾患者就会急剧增多。沙尘可直接引起眼睛疼痛、流泪,如不及时清除,或用手揉眼睛,均可引起细菌性或病毒性眼病。所以,当有“扬沙”天气时,出门应戴防尘眼镜;如沙尘进入眼睛,切忌用手乱揉,可用干净的湿毛巾轻轻擦拭,如没有效果,则要去眼科医院就诊。

(1)、阅读全文,概括春风对人体健康有哪些不利的影响?

(2)、第①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诗中有科学。请参照第④段划线句子解读诗歌的方式,说说你从“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读到的科学现象。

举一反三
阅读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①最近,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收官,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败给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对此,国人感受到了我们前沿技术创新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今年全国两会上,“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灵魂”……创新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折射的正是对创新的热切呼唤。 

    ②创新从哪里来?首先就需要有那么一种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与危机感。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正是创新。创新能力不足,“卖一台电脑只能赚一捆大葱钱,卖十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就会不断上演。看当下转型升级,谋长远富民强国,创新都处于核心位置。当年,钱学森为让祖国“挺直腰杆子”,执着于“两弹一星”研制,立下卓著功勋。焦裕禄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宵衣旰食,在漫天风沙漫地碱的兰考创造出多种治沙新招。从根本上说,正是这一种报效祖国情牵百姓的理想与抱负,使无数人焕发出执着创新的勇气与锐气,踏平坎坷以成大道。今天,我们更加迫切需要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③然而,创新之路上,失败是最亲密的伙伴,理想与热情往往会遭遇无数次失败的无情打击。在相当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取决于这种抗打击能力。有资料显示,科研创新的成功率仅为10%左右。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屠呦呦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一位著名画家说,所谓大师,其实是失败最多的人。创新是壮丽的探险,只有不惧困难和挫折,视失败为“在成功路上”,并以“失败虐我千万遍,我待创新如初恋”的精神砥砺前行,方有可能踏着失败拾阶而上,直至梦想的顶峰。 

    ④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当遭遇失败,创新者最希望得到“别泄气,当初我比你失败次数还多”的理解,最渴望获得“没事,咱查明原因重头再来”的支持。宽容是一种智慧。宽容失败,需要管理者摈弃“成王败寇”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失败的宽容度,决定着创新的成功率。一些高精尖企业创新成果之所以不断,原因之一就是失败不仅不会被嘲笑,反而会得到尊敬。有位院士回忆自己的创新之路说,在他屡次失败后,正是恩师那句“我觉得你不是失败了,而是更接近成功了”的话,给了他坚持创新的耐心和信心。 

    ⑤从根本上讲,创新文化的养成、创新氛围的形成,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有人说,中国人从不缺少创新的能力,关键是要激活创新的动力。有一位大学教授与7名教师成立一家设计公司,研发团队获得公司95%的股份,学校占公司的股份仅为5%。创新体制的“天花板”被捅破后,研发团队积极性高涨,实现了创新成果对接需求、对接市场,公司成立仅一个多月,签约项目就达10多项。实践表明,敢于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的活力就会不断迸发。 

    ⑥古人云,“日新之谓盛德”。创新兴则国家兴,创造强则民族强。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涵养创新的精气神,在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上,当代中国一定能实现爬坡过坎、弯道超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我国古代图书馆

刘绍义

    有人经常把书院与图书馆混为一谈。

    尽管古代的书院,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都有不少藏书,但它们与图书馆还不是一回事。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书院是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都相差甚远。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图书馆。只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老子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个“守藏室”,就是藏书之所。

    到了西汉,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开国之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天录阁,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渠”“天录”的原因。汉武帝算得上一位重视保存典籍的开明之君,他不但在宫里修建了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官舍,还以官方命令在全国广泛征集图书,来丰富皇室藏书。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汉代收藏图书的地方。当时人们为了防火防潮,已经开始把藏书之所修建成石头的了,从“石室”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汉代收藏图书的书柜,多为铜色包边,所以也有人把图书馆称为“金匮”。

    东汉桓帝时设置的秘书监一职,即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秘书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一官职被后代沿用,到隋炀帝的时候,秘书监已经是正三品了。唐代的魏徵就曾经担任过秘书监一职,他为唐代的书籍整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代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控,民间是不允许大量藏书的。有的朝代,比如秦朝就取缔了私人藏书。唐代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出现,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藏书的先河。唐代的私人藏书,是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在那些逐本抄书的年代,私人要想收藏大量的书籍,经济情况就是个问题。有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官府藏书大量增加,私人藏书也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韩愈就曾在自己的诗歌里,提过老友邺侯的藏书,“插轴三万卷”由此可知唐代私人藏书之丰之盛了。

    到了明代,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秘书监一职就被废止了,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并入了翰林院。清代除了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这些图书馆外,翰林院、国子监、内府等机构也收藏过图书。这些机构的长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负责管理这些图书,算得上是兼职的图书馆馆长了。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图书馆”这一名称的呢?据记载,真正使用“图书馆”一词,还是从“江南图书馆”开始的。修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江南图书馆,不但最先使用“图书馆”三个字,也把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推到了公众面前。

    所以说,“江南图书馆”开创了我国“图书馆”的新篇章,是一所真正的大众图书馆。

(选自《意读》2017年七月刊,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爸爸那双手

韩继亮

①算起来,爸爸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多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在我的记忆里十分清晰,特别是他那双手在我的脑海中时常浮现。

②那是一双典型的农民的手。手背青筋暴突,手掌满是老茧,手指虽然不太粗壮,但沟壑分明,劳作的痕迹布满指尖。爸爸就是用这双手和妈妈一起历经风雨,把我们姐弟七个养大成人。

③我刚记事时,家里还有一点儿自留地,爸爸每天天不亮就从炕上起来,利用生产小组上工前的时间打理自留地的庄稼。我们家孩子多、劳力少,粮食不够吃,自留地的收成关系着全家人的温饱。晚上收工了,爸爸又直接去了自留地,间苗除草。为了一家人的温饱,爸爸起早贪黑,那时我从来不知道爸爸是什么时候起床的。

④那时候,我家有十几个菜畦。大白菜是菜园里的主菜,夏末播种,秋天一遍遍间苗、浇水、施肥。我印象最深的是施农家肥。爸爸把粪晾干、发酵,然后挑到菜畦头,在菜根旁刨一个坑。他用一个破碗将肥料投放到坑里,有时着急了就直接用手抓,一点也不嫌脏。这些活儿都是晚上收工后摸黑干的,爸爸早已轻车熟路,做得干净利落。

⑤家里的各种工具不到实在不能用的地步,爸爸从来不会一扔了事,总会用他那满是老茧的双手,将那些工具修修补补。夏天的晚上,爸爸每天都会把所有怕雨淋的家什,收拾进厢房里或者盖好,这时候就听到房内传出“铮铮”的磨镰声,或者修补扁筐的敲打声。这声音唱出了父亲的希望,也种进了我的心里。

⑥难度最大的活是从深深的水坑中打水浇菜。爸妈站在水码头两边的炕坡上,他们的双手拽着拴在水斗上的两根细绳,一会儿弯腰将水斗舀满水,一会儿起身将水斗荡起,他们的身体前仰后合、协调飘逸,就像风摆杨柳。水斗在爸妈手中绳子的牵动下,荡来荡去,将水准确地泼到码头上,徐徐流入菜畦中。站在一旁的我摩拳擦掌,总想试一试。爸爸就手把手地教我,告诉我如何不被绳子磨手,两只手前后如何配合,身体如何协调这是爸爸对我最有耐心的时刻,爸爸握着我的一双小手,让我感受着怎样用力。爸爸那双大手厚实而坚实,隔着那厚厚的老茧,我分明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

⑦就这样,大概在十一二岁的时候,我就能够和爸妈配合打水斗了。当时我别提有多自豪了,成就感满满的,也切身体会到劳动的艰辛。

⑧但我最难忘的却是学游泳的经历。我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游泳,也是在爸爸的帮助下学会的。夏天,火辣辣的热,村南水坑是消暑的胜地。那是我第一次下水,跟着爸爸一脚一脚地小心地往前走,水底泥滑,水波力大,我摔了好几次,在水里惊慌失措。水齐腰了,爸爸就一个猛子潜入水里,好久才在远处冒出来。爸爸看到我羡慕的神情,游回来用他宽大的双手托起我的身体,我不再惊慌,像一条鱼一样浮在他的手上。跟着爸爸的指令,我来回游动起伏,上下翻腾,渐渐地从他的手上游了出去,越游越远。

⑨爸爸那双手教会了我很多。虽然多年以后,除草施肥不再是我谋生的需求,家里的工具坏了再买,打水斗的技能也不再使用,但是那满是老茧的双手忙碌的影子,如在眼前,那双手所折射出的劳动者的精神,时刻影响着我。

⑩茫茫人世间,有无数这样的双手一直在前面不辍劳作,相扶着他们的后辈,不断前行。

文海拾贝,扬思想之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母亲是一本“无字经书”

冯剑芳

①腊月里的一个早上,下了一场薄雪。母亲一不留神,摔了一跤,左手腕骨折,住进了医院。由于什么活儿也做不成,还得花钱,母亲有些惆怅。

    ②出院后的第一天早上,等我听见声响,母亲已经持着胳膊在厨房里忙碌。看到母亲被绷带勒住的手指肿胀得发亮,我的心似油煎一般难受。

    ③打我记事起,母亲的手背就比正常人厚,一年四率高高降起,手指头也比别人租上一两圆。一到冬天,母亲的双手又红又肿,四处频裂,那些小口子扰张春,往外流着农血,直到夏天结痂

④春天,麦苗返青。我盒妹妹跟着母亲去浇水。我们站在田垄边,竖着耳朵听流水淙淙地灌溉庄稼,满一个畦的时候,我们减声“到”,母亲麻利地脚上一蹬,双手一用力,三下两下,铁锹带起厚厚的土,落在垄沟上。“哗”,水流改变了方向,母亲还未痊愈的手背却崩出了几个口子,鲜红的血液泪泪地往外冒。

    ⑤秋天,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三个去摘棉花。她厚厚的手掌一把攥住盛开的棉花,往上轻轻一扬,肉墩墩的棉花就全部听话地跑到她的手掌心,然后被塞进绑在腰上的包袱里。“一定要把棉花摘干净,否则残留下来的“眼睫毛上就会飞到你的眼前,让你睡不着觉。”母亲一边示范,一边叮嘱我们。浙渐地,包袱里的棉花越来越多,我们都拖不动了,母亲也艰难地挪着步子。雪白的棉花倒在毛茸茸刚刚泛绿的麦田上,堆成高高的小山。“幸亏有你们,我一个人得摘到什么时候啊!”母亲颇感欣慰,我们姐弟三个仰起自豪的笑脸。

    ⑥棉花收成最好的那一年,母亲奢侈并且坚决地请求父亲买来一台收音机。 “嗒嘀嗒一一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故事和歌谣浸润了我们的童年;《白眉大侠》《窦娥冤》……我们在评书和舞台剧中成长,明是非,养浩然正气。

    ⑦“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    ”母亲文化不高,也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姐弟三个谁考试得了第一名,母亲就带谁去新华书店,可以挑选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

    ⑧冬天的夜里,昏暗的灯光下,我们和母亲一起剥花桃。睡觉前,母亲用不知从哪里寻来的不冻手的偏方,熬制成热汤。我们把温热的汤水捧在手心里,灯光打在她的手背上,氤氲的热气浸润着母亲的手背,裂开的口子疼得她不时吡一下嘴。可这时,分明又是母亲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

    ⑨那时候的冬天,滴水成冰。母亲站在院子里,伸出红肿的双手,从半自动洗衣机里打捞着衣服。她不让我们姐弟三个触着凉水,她怕,怕我们的手像她的手一样。

    ⑩缝纫机“哒哒哒哒”地唱着歌,母亲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变出我们一家人四季的衣衫:我的偏襟小袄、妹妹的泡泡肩小褂、弟弟威武的军装、父亲笔挺的裤子。母亲带上她的大顶针,飞针走线,穿过厚厚的鞋底换来我们脚下的舒适。

    ⑪那些清贫的岁月里,母亲的手是一团火,为我们驱走严寒,带来幸福、平安、喜悦和诗意。

    ⑫“造子黄金满箴,不如一经”,母亲身体力行,不正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的“无字经书”吗?

(选自《知识窗》,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