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甘肃省武威市第二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温暖的一片阳光

李云迪

       ①母亲真的老了,有点像孩子般缠人。她每天都会打来电话。她耳朵有点背,电话里声音总是很大。其实母亲也没什么事,只是问我是否安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就高兴地把电话挂掉。有时我忙,就会打断她的话,我能听得出那边轻轻的叹息。但母亲还是在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过来,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

       ②这一天,母亲又来电话,除了问好外,还告诉我她去采了很多婆婆丁。母亲过去常用婆婆丁做蒸菜,婆婆丁一定要野生的,最好在打春时没有开花前去采,这时的最新鲜。小时候,我很爱吃母亲做的这个菜。我有些担心地告诉母亲,您都八十多岁了,千万不要去采野菜了,我会不放心的。母亲答应得很痛快。

       ③第二天正午时分,有人叩门,打开门见是母亲。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我急忙把母亲扶进屋内,埋怨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我。可母亲不理我的不满,喜滋滋地取出她做的蒸菜,看不出一丝倦意,我见她的手青筋暴露,手上有结痂的血口子,一定是采野菜时留下的。她说,快吃吧,还温和着呢。我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为了让我吃到她做的菜,竟然沐着风雨去野外,顶着晨星点灶火,用一股爱焰把菜做熟,搭乘公共汽车,颠簸几个小时,给我送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④母亲真的老了。眼前的事情她往往记不住,可过去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晰。母亲也有青春,只是离今天很远,她曾把箱子里保存的一条长裙拿给我看,告诉我她就是穿了这条长裙和父亲在向日葵下相识的。那长裙依旧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腰弯了,头发白了,白得像天上的一片云。

       ⑤母亲生在青川江边,长在稻花乡里,母亲居住的老屋前有一条唱着歌的小溪。每当燕子呢喃着飞来的时候,桃花就开了。开着开着,桃花就落了。花瓣落在溪水里打着旋流远了,就像流远的岁月。老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杏树,每当圆润的青杏结满枝头的时候,不等熟透,母亲就和小姐妹们采下来吃。那味道酸酸的,就像那时候心酸的日子。母亲在艰苦的岁月中学会了很多的家务活,有一手好针线,成家后很是勤俭。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她用那根银针缝补着旧衣裳一样的破旧岁月。父母感情很深,生活得很和睦。父亲在知天命之年患上了重病,离开了人世。母亲开始独自生活。我担心她孤寂,执意把她接到身边来。她不肯。她说,她能自理,也不想给我们增加麻烦。我给她请了保姆,可没几天就被她打发回去了。

       ⑥忽然想起,有两天没有接到母亲的电话了。我急忙打电话过去,多次无人接听,我有了不祥之感,乘夜车就往家里赶。赶到家里时,见母亲躺在床上,额头敷着毛巾。邻居大婶告诉我,母亲发了两天烧,烧得重时不断念叨着我的名字。我守候在母亲的床边,用手紧攥着她那像枯枝一样干瘪的手。母亲问我,你知道我最希望的事是什么吗?我摇摇头。她告诉我,最希望的事是让我永远不会老、永远不得病,如果有可能,让她代替我老、代替我生病,她也乐意:就是走了,也不扰动我,一个人悄悄地去找我的父亲。我听着,心被刺痛,泪如泉涌。我把脸紧紧贴在母亲的手上,整个人似乎已经融化了。

       ⑦往后的日子里,每天上午九时左右,也就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我都先把电话打给母亲,问候她是否安好。我还会幸福地眯着眼睛,虔诚地半张着嘴,侧着耳朵凝神听母亲讲着过去的故事。这个时候,我真的很温暖。母亲就是给我温暖的那一片阳光……

(1)、文章以“最温暖的一片阳光”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

②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加横线词语。

那长裙依旧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

(3)、请结合第③段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轻松读经典
                                                                                                        周国平
        ①我的读书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
        ②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③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做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④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⑤一个人如果并无精神上的需要,读什么倒是无所谓的,否则就必须慎于选择。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这是我主张坚决不读二三流乃至不入流读物的理由。
        ⑥对经典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一个学者可以把经典当作学术研究的对象,对某部经典或某位经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功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学者的读法。但是,如果一部经典只有这一种读法,我就要怀疑它作为经典的资格,就像一个学者只会用这一种读法读经典,我就要断定他不具备大学者的资格一样。惟有今天仍然活着的经典才配叫做经典,它们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正因如此,阅读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属于每一个人。
        ⑦作为普通人,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品质的一种检验。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非常遥远。
        ⑧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都一定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是遭受了多么巨大的损失啊。
                                                                                                                                     (节选自《简单议论文阅读与欣赏》)

      阅读《傅雷家书》选文,回答问题。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别欺负最爱你的那个人

邓迎雪

    他又一次坐上了这趟回家的夜行列车。

    他的座位对面坐着父子俩,从上车起,少年就和父亲闹着别扭。那父亲脾气极好,也不急躁,极有耐心地哄劝。少年嘟着嘴不理,脸上全是厌烦。列车快停靠站时,父亲又急步向外走去,准备下车给儿子买吃的东西。

    他对少年说:“你父亲真好。”

    少年看了一眼他,不说话。他忍不住继续说:“小伙子,别欺负最爱你的那个人。”本来是随口说的一句话,说完,他的心却倏地疼了起来。

    别欺负最爱你的那个人——他忽然觉着这句话其实是对多年前的自己说的!在他过往的青春岁月里,他曾翻来覆去地伤害最疼爱他的人,而那人即使伤心到心碎,也停不下爱他的脚步。那人,就是他的父亲。

    他幼年丧母,父亲在电器厂做工,每天夜里12点多才下班。但每天天刚蒙蒙亮,小巷深处一响起卖牛奶的敲梆声,父亲就会立即拿起缸子,轻手轻脚下楼,为他打上半斤新鲜的牛奶。每当他捧起碗把牛奶喝完,父亲总会拿毛巾为他擦净嘴角的奶渍,喜滋滋地说:“俺小嘉肯定能长高个儿。”

    那淳香的牛奶滋养了他的生命,贯穿了他整个童年、少年的快乐时光,可是他从没有用心注意过父亲困倦的双眼,疲累的身体。

    读初中后,他的身高果然向上猛蹿了很多,只是处在青春期的他,极度叛逆,尤其是迷上网络游戏后,学习一落千丈,和父亲的话也少了许多。看他荒废学业痴迷游戏,父亲打过骂过也求过他,但他不为所动。高考前,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上网。父亲在网吧找到他,拉着他回家。他愤怒地冲父亲喊:“回家我也不学!”父亲的脚步趔趄了两下,站在昏黄的路灯下回头看他,嘴唇气得发抖,眼中满是无助和绝望。

    高考,他毫无悬念地落榜了。父亲送他到省城高中复读。但他的心思仍不在学习上,常找借口向亲戚要钱上网。在穿着打扮上,他留最酷的发型,非名牌不穿;省城到家只三个小时的车程,每次也是必坐动车。一次他和同学因为一点小事动起手来,老师斥责他,他和老师吵。那天下午,父亲被通知来到学校时,一脸的惶恐不安,额头上沾满细密的汗珠,不停地跟在老师身后赔笑脸,说好话。

    看他毫不在乎,父亲气得颤声问:“小嘉,如果将来你的孩子这样气你,你会怎样?会不会像我一样难受?!”他像个胜利者,头发一甩,没心没肺地说:“我不结婚,不要孩子,他气不着我!”父亲怒不可遏地拿起身边的扫帚要打他,他脖子一伸:“给,你打!”父亲举起的手在空中晃了晃,最终又无奈地放下。

    他哪里知道,父亲的心在滴血。他把父亲的心伤成一片片的。

    他复读了两年,也让父亲失望了两年。看他不思进取,父亲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送他到国外读大学。父亲花了毕生的积蓄,卖了还没有住进的新房,才凑够他去韩国读书的费用。

    有一天晚上,姑姑陪父亲一起回家。他在卧室睡觉没有开灯,他们以为他没有在家。

    “天这么晚了,你坐在楼下干啥?”姑姑问。

    “没啥,就是想静一静。”

    “是不是后悔送小嘉上学了?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别让这钱打了水漂。”

    “没后悔,兴许……出去锻炼锻炼,他能学好。只要他有学好的可能,我就不怕这钱打水漂。”父亲说。

    那晚,他很久没有睡着,第一次认真思考父亲的话。

    异国四年,离开了父亲温暖的怀抱,他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对生活,对父亲,对爱,他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感悟。毕业后,他在北京一家韩资企业工作,每天就像一只旋转的陀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跟上快节奏的生活。不知什么时候,他变得越来越像父亲,处处精打细算,每次回家,为了节省80元的路费,他宁愿坐夜班车回家。

    人生的经历让他成长。当他尝过生活百味,才终于明白父亲的爱。他们曾有过8年的战役,最终父亲用不离不弃的爱挽救了他。他深深地知道,在未来的岁月里,他要做的就是成为最疼父亲的那个人,就像父亲当年爱他一样。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古人服装中的口袋

朱筱新

       古人的服装与今人的服装差异很大。其中,在古人服装外面,是见不到口袋的,这与古人的物质生活有直接的关系。古代的许多生活用品、用具都比较大,无法装在身上。如作为古代书写工具和材料的“文房四宝”,就不能装在衣服内的口袋里。

       古人外出远行时,行李及“文房四宝”等一些体积、重量较大的物品,多放在随身携带的行囊中。行囊是一个缝制的长形口袋,可以斜跨在肩上。此外,个人也可将这些物品装入包袱,捆扎后背在肩上。

除背负行囊、包袱外,在古人服装中,也有口袋。古人穿的服装,有一种交领服,如:交领衫、交领袍等。穿着时,交领服的两襟于胸前相交后,需在腰间系带。于是在胸前相交的两个衣襟与束带处的怀中位置,就形成了一个口袋。这个口袋可以盛放一些稍大的物品。如果还有随身携带的一些首饰等细小轻巧的贵重物品,即“细软”,则可以放在袖子内的口袋中。

       古人服装的袖子比较长,一般以垂臂时手不外露为宜,故常称为“长袖”“修袖”等。而且袖子还很宽大,故又称“大袖”“广袖”等。“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后汉书•马廖传》)这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足见袖子的宽大。正是因为古人的袖子比较宽大,所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动作时往往见不到手,见到的只是袖子的摆动,所以古代诗文中便有“拂袖”“挥袖”“奋袖”等描绘。

       置于袖子里的口袋,其位置是在肘的上方,即肘后部位。而一些影视作品中所表现的,拿物品只是伸到袖筒内很浅的位置。古人将袖中的口袋缝制到肘后,是很科学的,也是符合实际使用的需要。这是考虑到日常手臂的动作对口袋的影响,可以避免因手臂的动作导致袋内的物品滑落。因为诸如戴冠、正冠、插钗等动作,小臂往往要向上抬举。如果将口袋缝制在距袖口很近的小臂处,一旦小臂抬起,口袋中的“细软”就容易掉出来。而缝制在肘后的部位,因大臂在日常生活中高抬的机会比较少,所以不会出现“细软”掉落的现象。

       将口袋缝制在肘后,虽然拿东西也很不方便,但因在口袋里盛装的只能是些细小、轻便的贵重物品,加之袖子比较宽大,手伸到袖内口袋里取物,也还是可以轻易做到的。如:东晋时期的医学家葛洪广泛收集当时民间流传的用于常见病的处方后,编成《肘后备急方》。其书的名称就使用了“肘后”一词,意在表明书是放在肘后的口袋中,是可以随身携带、查阅的,具有应急救助的寓义。由此也说明,古人上衣中的口袋位置是在袖内的肘后。

       此外,由于古人的袖子比较宽大,古代的一些微型兵器,也能藏在袖内,故称“袖器”或称“暗器”。如“袖刃”“袖箭”等。这些兵器所藏的位置,则是位于袖内的小臂处,以便拿取或投掷。这与袖内的口袋无关。

       正是因为放在口袋内的物品都具有细小、轻便的特点,所以便引申出“袖珍”之名,诸如袖珍词典、袖珍收音机等。冠以“袖珍”之名,就在于表示其小之意。

       现在,我们服装中口袋的位置和功能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反映了服装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

(《百科知识》总第406期,有删改)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邂逅霍金

    ①自从《时间筒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青年人争相阅读《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却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②我知道霍金是剑桥大学的,想不到在来剑桥的第二周就见到了他。

    ③那天下午,当我们经过剑桥河边的时候,忽然我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上面坐的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的完全一样。

    ④车驶近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有做,只是目送他静静地过去。

    ⑤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动作。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显示着超常的魅力: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⑥或许是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的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热情的表现。

    ⑦或许是周围的人感染了我。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靠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着,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⑧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⑨霍金是不幸的,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他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举起头来;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⑩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疾病固定在轮椅上三十多年的人,却坚持说自己是个快乐的人。他的思维穿越时间和空间,追寻着宇宙的尽头、黑洞的隐秘。他凭着敏锐的直觉和严密的推理,直接挑战已被人广泛认同的传统量子力学、大爆炸理论甚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⑪霍金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他的轮椅上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机械和电脑,他的身前就有显示屏和特殊的键盘,这是IBM公司专为他设计制造的,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他的生命。

    ⑫我更庆幸霍金生活在剑桥,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宝贵。

    ⑬愿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不平凡的一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