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福建省厦门市2020届中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人工智能客服读懂了人的情绪

张天勘

    ①近日,京东集团展示了“具有丰富的情绪感知能力”的智能客服等多项最新Al技术成果。据悉,该人工智能客服是业界首个大规模商用的情感智能Al客服。她不但能够识别人的情绪,更能够以人的情感来回答问题,她会安慰焦急的消费者说:“我理解您的心情,请放心,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②尽管Alpha Go(阿尔法狗) 战胜了李世石、柯洁, 但它只会下围棋, 不会与人交流,更没有情感。现在,如果一位客服、订票员在实时交流中与你交谈甚欢,并洞察你的内心当你事后得知它不是人而是机器,你是很高兴呢,还是惊出了一身冷汗?这意味着,Al相似于人或等同于人,不仅具有人的思维,而且拥有人的情感。

    ③对此问题可能见仁见智,霍金的看法可能具有代表性,他认为“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最好的事情,要么就是最糟糕的事情”。如果以人类最好的事情来衡量,就没有理由对Al能充分理解你的内心和情绪并与你进行流畅的交流而感到后怕或焦虑,管它人工客服还是智能客服,只要能迅速解决问题,让你满意和高兴,就是好的客服。

    ④据报道,京东智能客服主要是通过语义解析、意图理解、情绪识别来让Al理解人类,同时通过内容生成、文本摘要、情感对话等技术让Al被人类理解。其次通过计算机视觉(视频),拓宽人工智能服务于人的疆域。比如通过人脸识别,Al可以判断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情绪、时尚风格,不仅可以对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人设”,让服装设计师量身定做每人的服装,还可以设计或帮助设计师设计出符合人物特征和性格的家具、室内装修等。甚至通过人们吃饭喝酒后的脸部颜色、行为举止、言语和嗓音等,Al可以为每个人设计饮食方案。

    ⑤人工智能读懂人的情绪,了解人的内心还有更高级的形式和方式,不是靠语音和察言观色来与人互动,而是直接连接人的大脑,并采用Al来分析理解人的思维,读懂人的内心。比如,可以在大脑的特定皮质区植入微小的芯片(电极),或在头部佩戴一个包含多个电极的脑电图扫描仪(EGG)帽子,以收集大脑的生物电流(电信号),并通过Al破译这种信息,转换成计算机指令,以此可以服务于残疾人,指挥他们身上的机械手或机械腿行动。

    ⑥当然,Al也有可能像霍金所说的那样,成为最糟糕的事情,甚至导致人类灭亡。说“导致人类灭亡”是过于担心了,但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导致人类现存社会秩序和伦理的混乱,是值得担忧的。例如,Al情感机器人介入人类的婚恋,是否会改变人类演化的方向?会不会冲击人类社会现存的伦理和法律?乐观的意见认为,人类社会有能力把各种Al的发展控制在社会认可的法律、伦理框架之内。

    ⑦不过,跨越奇点的超人工智能(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人类大脑更聪明,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等)也有可能出现,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即便这样,在出现之前,人类的智慧也足以超前管控。所以,Al能读懂人心,并不值得恐惧,它们有情感有温度,反而能为人类高效、便捷和快速地服务。

(摘自新华网客户端,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情感智能AI客服已能在实时交流与客户交谈甚欢,并洞察客户的内心。 B、人工智能靠语音和察言观色来与人互动,读懂人的情绪,了解人的内心。 C、人类社会应该有能力把各种AI的发展控制在社会认可的法律、伦理框架之内。 D、文章认为“跨越奇点的超人工智能”出现之前,人类的智慧也足以超前管控。
(2)、人工智能读懂人的情绪的方式都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人工智能的服务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请联系本文和实际生活,举例说明。(不少于两个例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高铁时代”已到来

王瑞良

    ①你知道全球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在哪里吗?

    ②告诉你,在我们中国。2009年12月26日,武汉到广州的客运专线正式通车运营。这条铁路就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

③高速铁路是用高新科技支撑的新型铁路运输系统。在普通铁路线上,即便是特快列车,平均时速也只有___1___~___2___千米,而高速铁路线上的列车平均时速在___3___~___4___千米,最高可达___5___多千米。“和谐号”在试运行时时速曾达到394.2千米。所以,现在从武汉到广州整个行程1100千米,坐高速列车不到3个小时就能走完,真是"千里粤汉半日还"啊,而原来这段旅程至少需要十多个小时。

    ④现在,很多国家都在提倡高速铁路运输,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汽车运行会排放大量废气,而且消耗宝贵的石油资源(有统计认为,石油资源还可以用200年左右),因此,火车替代汽车运输成为必然。为此,大力推进铁路的高速化在世界各国十分流行,其中成效最明显的是法、德、日、西、韩、美等国。

    ⑤你可能又要问,高速铁路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

    ⑥当然,高速铁路不是谁都能发展起来的,它涉及牵引、制动、空气动力学、路轨铺设和自动化管理等许多方面的一系列高新技术,难度相当大。我国也是在技术全面提高后,才追赶上了其他国家。

    ⑦为了提高车速,通常在列车的首尾要各配置一台大功率自控同步牵引机车,其车顶与高压电缆(又称接触网)相连,并采用特殊的加速装置。如"和谐号"就采用了"动力分散式"装置,即将多个小功率电动机分散安装在第一、四、五、八节车厢内,这些车厢既载客又有牵引动力,故称动车组,而无动力的车厢则称为拖车。"武汉一广州"动车纽就是由四组四拖组成,每节动车上装有四台550千瓦的牵引电动机,整个列车的牵引功率为8800千瓦,定员601人。车头则须设计为类似飞机一样的流线型(俗称"子弹头"),以减少行进中空气的阻力。

    ⑧速度快了,行车安全也变得更为重要。为此,路轨的设计上必须尽量降低PQ值(力学名词),以防列车行进在弯道时,由于强大的惯性作用,造成脱轨事故。其次,是采用电子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借以监测列车的制动效果、转向架的稳定性、列车的行进速度,位置、与其他车辆的距离等。第三,尽量消除铁路与公路的平面交叉,防止汽车等误入铁路与火车相撞;在必须交叉的道口,则安装先进的报警装置。

    ⑨乘坐过高速列车的人会发现,乘坐时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这是因为高速列车在舒适度上也有特殊设计。如法国一种新型列车精心设计了悬浮减震设备和低噪音空间设备。各个车厢宽敞、明亮,头等舱还有一个小"沙龙",内有电话和现代音像设备。车门颜色各不相同,一看便知该车厢属于何等级。美国的x2000型列车,每个座位都装有立体声耳机、计算机连线、瑞典梨木制作的餐盘和观看沿途田园风光的大型观景窗,车内还有会议室、传真机和娱乐设施等。乘这样的火车出行,真可以说是一种愉快享受了。

    ⑩高速铁路的崛起,是交通运输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将改变人们的地理概念和生活方式,其意义完全可以与20世纪50年代喷气式客机的问世媲美。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布封

    猫是一种不忠的家畜。尽管有柔美的体态,尤其小的时候,但是天生就奸狡,性情虚假,本性邪恶,而且年龄越大越糟,进行教育只能促使其掩饰。它们狡诈、虚伪、喜欢搞恶作剧,而这些都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天性,而且这些恶习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明显,这恐怕也是人类不喜欢它们的原因。人类养猫已有悠久的历史了,可是在这么长的豢养史中,这些恶习并没有改掉多少。成年的猫会对主人阿谀奉承、谄媚迎合,像一个老奸巨猾的谗臣,这也是人们不喜欢它们的另一个原因。除此之外,猫还很会伪装,经常粉饰自己狡猾的天性,让人类无从察觉它们的真实意图。表面上看来,猫和人类可以轻松融洽地相处;实际上,它们从不主动探索与人类的相处之道。它们看人的目光总是充满疑惑,也不会主动接近自己喜欢的人。由于它们喜欢人类抚摸带来的温暖、惬意的感觉,才勉强去主动接触人。孩子总是特别喜欢幼小的猫,因为它们可爱活泼、聪明漂亮,但其锋利的爪子却往往让孩子们心生恐惧,不能和猫太过亲密,成为彼此的伙伴。一般情况下,忠诚的动物和人类总是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而猫除外。就这点儿天性来说,猫同人还可以勉强和睦相处,但和性情率真耿直的狗就不那么容易相处了,二者甚至是水火不容。

    猫天性狡诈、残忍、欺软怕硬,那些比它弱小的动物就往往成了它逗弄伤害的对象,如小鸟、兔子、老鼠、田鼠、鼹鼠、蟾蜍、青蛙、蜥蝎等。猫躲在笼子旁准备偷袭小鸡,或是在洞口前伏击老鼠是常见的现象。猫很聪明,它们设置埋伏、突袭进攻的技术,比专门受过人类训练的狗还要灵活。可有一点很遗憾,猫没有狗那样灵敏的嗅觉。当它们准备追捕的那些小动物在眼前消失时,它们一般就不再去追赶,而是耐心悠闲地等在小动物进出的通道处,准备来个守株待兔。它们极爱搞恶作剧,抓到小动物后,即使没有胃口,也会进行一番恶意的戏弄、玩耍,似乎在享受猎物被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快感,最后再把小动物残忍地杀死。

    猫和人类同住一个屋檐下,独立意识极强,它们按自己的意愿自由行动,严格意义上讲,猫不能算是人类的宠物。人类无法控制它们的自由和行动,如果违背它们的意愿,它们就会悄悄逃离。

    猫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天性,它们喜欢过干净而安逸的生活,很会享受,休息时总喜欢找柔软的物品铺垫在身下。而对于寒冷、潮湿、水以及异味,猫又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猫白天总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喜欢蜷缩成一团儿躺着。温暖的阳光下,高耸的烟囱后,热乎乎的炉子旁,都是它们最喜欢的地方。它们总是表面看起来睡得很熟很香,似乎在做着什么美梦,不会轻易醒转,其实它们警惕得很,即使睡着了也能对异常情况做出敏捷的反应,因为它们几乎从不熟睡。它们矫健敏捷,行走时像个幽灵般无声无息,即使从房顶上跳下来,也只发出轻微的噗噗声。猫天生爱干净,它排泄时要选择离自己住得较远的地方,还要用泥土掩埋起来。它们的皮毛总是被梳理舔舐得光滑油亮,如果在晚上,我们仿佛能看见皮毛在黑暗中反射出来的光泽。漆黑的夜里,猫的眼睛常闪烁着幽绿明亮的光芒,再加上走路无声,这更让它们看起来像个可怕的幽灵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智能机器会超越人类吗?

    ①智能机器真的有可能超越人类吗?2016年3月15日,围棋“人机大战”第五场,“阿尔法围棋”以四比一的比分击败世界顶尖围棋高手九段李世石。这更激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关注。

    ②的确,如果按照固定的程序进行预算,人脑的确赶不上人工智能。而无论是国际象棋还是围棋,都是可以完全程序化的一种运动。如果我们问“阿尔法”一个简单的问题:“你赢了比赛开心吗?”它就不能像人一样笑着回答,因为它并不具备人类的情感,也不具备人脑的灵活性,不能解答任何程序设计范围之外的问题。

    ③现有机器和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人有智能,而现有机器并不具备真正的智能。严格地讲,智能机器只能执行特定的指令,而人则是处理所有感受到的信息。显然,执行指令与处理信息有着本质的不同。

    ④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研究智能机器的专家也要懂得神经科学,以便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构造来建造仿生智能机器。当然,要建造这样一台仿生机器人的困难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因为人脑是世界上已知的复杂、神奇的“自动化机器”。人脑拥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而每一个神经细胞都有数千个突触和其他神经细胞相连,神经细胞通过这些突触互相交流。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大约有1000万亿个突触,到了成年大概稳定在100万亿个。

    ⑤也就是说,仿生机器人需要拥有1000亿个可以独立运算的处理器,并具有100万亿个信息中转器。无论是制造元件还是整合这些元件,都是一个似乎难以完成的任务。更为可怕的是,这些处理器及信息中转器需要制成不同的类型。要完成仿生机器人的制造,需要最先进的纳米技术,才能把每个处理器做得像神经细胞那么小。它还需要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才能完成对仿生机器人各个器件排列顺序的编程。

    ⑥因为世界上并不缺人,缺的是比人类某些性能更先进的机器。因此,科学家认为,未来的仿生机器人并非是要完全模仿人类的所有功能,而是模仿某项功能,这样仅仅需要模仿某个脑区就可以了,这就大大降低了制造难度,并可以强化某些功能,制造一些具有“特异功能”的电脑。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兵书宝藏——《孙子兵法》

    ①年初,央视一档历史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爆红荧屏。九大博物馆的二十七件镇馆之宝,在“前世今生”的故事中,鲜活地走进人们的视野。作为山东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的银雀山汉墓竹简之《孙子兵法》,再次惊艳了世人。

    ②1972年4月14日,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个振奋人心的日子——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简牍成功出土。沉睡地下淤泥中近两千年的《孙子兵法》竹简,一朝重现光华。

    ③《孙子兵法》竹简的出土,使得一场旷日持久的历史大讨论戛然而止。随《孙子兵法》出土的还有《孙膑兵法》16篇。《孙子兵法》与失传近两千年的《孙膑兵法》同时出土,结束了关于其人其书的千古争论,证实了孙武、孙膑实为两个人。历史学家研究认定,孙武是吴国的“孙子”,孙膑是齐国的“孙子”,分别是春秋、战国人。孙膑乃孙武的后世子孙。

    ④《孙子兵法》全书共分十三篇,总计约6000字,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的第一本系统而完整的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其军事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曹操在《孙子略解》的自序中曾写道:“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子所著深矣。”唐太宗李世民评论:“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许多著名的国外战略家也沉迷于《孙子兵法》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中。

    ⑤《孙子兵法》通篇以智慧为本质特征,孙子的每一句话都是智的凝聚,谋的浓缩。我们可以从《孙子兵法》的深邃哲理和智谋中,观察领略事物的辩证思维,学到处理人事百端的策略,掌握摆脱困境的行为方法。

    ⑥文物打动人心,归根结底靠的是人的故事、意志和精神。以《孙子兵法》竹简为代表的一件件珍贵的国家宝藏,就像一个个历经风雨的人,有自己的生命和性格,那是从未褪色的文化自信,以及成就过往也影响当下的血脉精魂。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着眼湿地,呵护“地球之肾”

杨志峰

①在我们居住的这颗蔚蓝的星球上,有着许许多多不同的生态系统:湿热的雨林、广袤的海洋、寒冷的苔原,还有时常寒风凛冽的高耸山脉和四季分明的温带平原,为诸多的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生存环境。但几乎没有哪个生态系统能够像湿地一样,以狭小的面积,孕育了如此众多的生命。

②顾名思义,“湿地”就是富含水分的湿润地方。广义的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或咸水体,还是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以及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而狭义的湿地则仅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且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

③即使按照最为宽泛的定义来划分,湿地在地球陆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也只有大约6%。它们可能是天然形成,也可能由人类活动所塑造。但就是这些只占地球表面积很小一部分的区域,却为全球大约20%的生物提供了居所。栖居于湿地的野生动植物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数量繁多,以至于湿地成为了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

④当我们走近湿地,我们可以领略到栖息其中的动物们的独到生存智慧。黑鹭会将自己的翅膀围成伞状来遮住阳光,使想要寻找阴凉的鱼落入陷阱;丹顶鹤演化出修长的双腿,使它们可以在沼泽地带跋涉和觅食;弹涂鱼独特的身体结构,使它们可以离开水生活一段时间……如果有幸观察这些生活在湿地里的生灵,相信你会不由得感慨演化的力量留在它們身上的印记。

⑤而在滋养生命的同时,湿地也发挥着调节水分平衡和净化水体的功能。湿地如同天然的海绵,在洪水来临时充分蓄水,削减洪峰;在干旱的季节则成为重要水源,补给河川和地下水。而且,不同于河流,湿地里的水流较缓,使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逐渐沉淀下来,通过化学转化、微生物分解和植物吸收富集等途径去除污染物,从而有效地净化水质。这种全方位的调蓄和净化能力,使湿地扮演着“地球之肾”的角色。

⑥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许许多多的湿地特别是天然湿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围填海、城市扩张和工农业活动,都在挤压着本已不多的湿地;而在一些湿地周围,过度排放的污染物也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令“地球之肾”面临“坏死”的命运。但如果某一个湿地系统完全退化,栖居于其中的动植物,还有巧妙的食物网,以及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也会随之永远消失。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呵护脆弱的湿地系统,是人类社会在21世纪里需要认真审视的任务。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9年02期)

非连续文本阅读

材料一:

我国古代用农历计时,用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把五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材料二:厉害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30日下午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如“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再如民间有“霜降吃柿子防感冒”的谚语,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相传,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材料四: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二十四节气还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如“霜降”一般在阳历10月23日左右,意指这一节气的来临,大地将产生初次结霜的现象。但在我国南方的福建省南部、海南省等地区,全年无霜。而在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地区的初霜,则常早于这个时间。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