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0年九年级语文质量检测(二)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发表论文,该研究团队通过对比新型冠状病毒基因与“非典”疫情的SARS冠状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进行了全基因组比对,发现约有70%和约40%的序列相似。研究者推测,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

    (材料二)

    ①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建立的全球蝙蝠病毒数据库显示,在全球69个国家,科学家已在近200种蝙蝠身上发现超过4100种病毒,其中冠状病毒超过500多种,包括从蝙蝠身上最近新发现的200多种冠状病毒。另据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杂志的一项报道,蝙蝠可携带有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汉坦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引发人畜共患病的病毒多达60种以上,仅次于啮齿类动物。蝙蝠无疑是最大的病毒库之一。

    ②为什么蝙蝠会成为天然的超级病毒库?

     ③科学家推测蝙蝠种类多,喜欢群居,寿命长,而且具备长距离飞行能力,活动范围广,易于传播病毒。更关键的是,大多数病毒并不能对蝙蝠造成致命损伤,甚至不会引发轻度症状,而这些病毒一旦感染动物或人类,则会引发致命性人畜共患病。而蝙蝠对大多数病毒易感又表现出较强的耐受力,可能与它们飞行能力以及特殊的免疫系统有关。

    ④蝙蝠是唯一能真正飞行的哺乳动物,飞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使得体温升高,类似“发烧”,可抑制病毒的复制,也就是说飞行能力既是蝙蝠能够传播病毒的重要原因,也可能是病毒无法对蝙蝠自身健康造成威胁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病毒进入机体后会利用宿主细胞快速复制新的病毒,机体免疫系统主要防御机制则是通过发烧使体温升高,与发烧效果类似,蝙蝠飞行过程中体温可升高到38℃--41℃,得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减少体内病毒的载量,同时加快机体免疫反应,进而减少病毒对机体的损伤。

    ⑤与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倾向于主动出击杀死病毒的做法不同,蝙蝠对付病毒的办法则是“忍气吞声”,既不能让病毒太嚣张,也不对病毒赶尽杀绝,力求与病毒和平相处。为此,蝙蝠进化出了一些特殊的免疫机制,表现出较强的免疫耐受力。2018年5月,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细胞》杂志上报道称,他们在对一种埃及蝙蝠基因组测序后发现,这些蝙蝠免疫系统中先天性免疫反应被削弱,只会对入侵病毒采取较为温和的免疫反应,从而不会表现出强烈的免疫病理,并推测蝙蝠体内存在抑制性免疫反应,导致对病毒耐受力增强,可能是蝙蝠的主要抗病毒防御策略。

     ⑥加强蝙蝠携带和传播病毒的机制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蝙蝠病毒引发的人畜共患病至关重要。不过,目前关于蝙蝠对病毒耐受力的机理并没有形成定论,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验证。当然,蝙蝠具有超强携带病毒能力,只是物种进化的自然选择结果,并非蝙蝠的过错。蝙蝠一般也不会直接将病毒传播给人类,而是先传播一些与之接触的野生动物,如果子狸、竹鼠等,通过这些病毒的中间宿主,最终才会传播到人类身上。2002--2003年的SARS和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可能给我们的一个教训,就是不要去打扰蝙蝠和其他野生动物,更不要把这些野生动物当成盘中餐,这或许是未来防止新的疫情发生最为有效的办法。

    (材料三)

某市市民为了解各年龄段人群食用蝙蝠和鸟类的情况,随机抽取了103人进行调查,以下是调查结果:

年龄

吃过蝙蝠(人)

吃过鸟类(人)

18岁以下

2

6

18--40岁

12

67

40--60岁

1

12

60岁以上

0

3

合计

15

88

   

    (材料四)

开窗通风,竟发现自家窗台夹缝里密密麻麻全是蝙蝠,见到这个情景,家住南京雨花台区西善桥某小区的刘小姐吓得头皮发麻、不敢靠近,无奈之下只好求助民警前来帮忙驱赶。

    针对蝙蝠闯入家中的情况,民警建议市民可以采用一些科学方法将其驱逐,像蝙蝠比较惧怕光和明火,如果蝙蝠飞入家中,可以在晚间打开门窗,将家中的灯全部打开,这样一来,一般蝙蝠会自行飞向较暗的室外。如果蝙蝠是白天飞入家中或进入阳台,灯光不够亮时,可以打手电筒照射,蝙蝠一般也会自己飞走。

(1)、结合材料,分析大多数病毒不能对蝙蝠造成致命损伤,甚至不会引发轻度症状的原因有哪些?
(2)、请分析概括(材料三)图表反映的主要信息。
(3)、下面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A、蝙蝠不仅携带有冠状病毒,还携带埃博拉等病毒,是名副其实的超级病毒库。 B、蝙蝠的体温可以达到38℃--41℃,机体免疫系统通过发烧使体温上升,消除病毒的伤害。 C、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倾向于主动出击杀死病毒,蝙蝠则力求与病毒和平相处。 D、目前关于蝙蝠对病毒耐受力的机理并没有形成定论,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验证。
(4)、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研究新型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可知,蝙蝠是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 B、长距离飞行能力、活动范围广,是蝙蝠成为天然的超级病毒库的主要原因。 C、调查显示,老年人和未成年人食用蝙蝠和鸟类的情况较少。 D、家中闯人蝙蝠时,必须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切不可自己动手驱赶以免造成伤害。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方块汉字前途之争

汪品先

    ①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②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③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40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⑤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

(选自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话说长沙美食

    长沙人爱喝茶,茶叶多自产自制,有时也用黄金叶,十大功劳叶等代用,河西、宁乡等地有吃芝麻豆子茶的习俗,即在泡茶时加入炒热的黄豆,芝麻豆及姜末……等,浏阳北乡则爱吃茴香茶,是在茶叶中加川芎和小茴香,饮后有祛寒止痛,健胃祛风之功。夏天,城乡都喜欢饮用凉茶,即用金银花、淡竹叶、夏枯草、车前草、薄荷之类,加上石膏煎水代茶,既香甜可口,又清热解暑,利尿解毒。

    长沙人爱吃苦味的东西,这个习俗的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据文献记载,“楚辞·招魂”中有“大苦咸酸,辛甘行些”的诗句,长沙人喜“大苦”爱“辛甘”,从那时候就开始了。这里的“大苦”,据说是豆豉,这种由豆类加工而成的调味品,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至今,长沙人还有爱吃豆豉的习惯。其他,如吃苦瓜、苦荞麦,也是个好长沙人所喜爱的,长沙人嗜苦不仅有其历史渊源,而且有其地理原因。湖南地处亚热带,暑热时间较长,祖国传统医学解释“暑”的含义是:天气主热,地气主湿,湿热交蒸谓之暑;人在气交之中,感而为病,则为暑病。而“苦能泻火”、“苦能燥湿”、“苦能健胃”,所以人们适当的吃些带苦味的食物,有助于清热、除湿、和胃。

    长沙人善于加工储藏食物,普通家庭都会熏腊肉腊鱼,做霉豆腐等。腊肉放在茶油或谷仓可留至伏天,不霉不走味,生姜,茄子,苦瓜,萝卜等晾晒腌制后,既是美味食品,又是馈赠佳品。

    长沙还有一些特定的“饮食语言”,老顾客到店里吃粉面时一般都能够使用一些约定俗成的语言,使用这些语言不仅简单明了,而且印象深刻,出错频率就会降低,比如“宽汤少油”就是下面时要汤多油少的意思;“重油”就是要放多点油;“落锅起”指面放到开水里泡一下就马上捞起。“轻挑”,就是要求下的面的分量比平常少一些,“轻轻挑”指分量比平常少一两,相反“重挑”就是加一两面的意思。

阅读《高大上的“正”字计数法》,回答下列小题。

高大上的“正”字计数法

    ①苏格兰公投落下帷幕之际,吸引人们眼球的不仅仅是票选的结果,更有英国人那奇葩的计票方式。从新闻照片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统计票的人竟然是在纸上一条条地画竖杠杠,视觉效果非常凌乱。这引得人们议论纷纷:“想不到发达国家竟然采取这种刀耕火种的计数方式。”

    ②对比之下,我国的“正”字计数法立刻显得又机智又高端。这个方法广泛流行于庙堂之上和群众之间,为大家所喜闻乐见。五笔一字,整齐划一,视觉效果简洁明了,能够大大提高统计效率。相信很多小伙伴从小学选班委开始就用“正”字计数,一路画“正”直到现在。

    ③这么好用的方法,究竟是谁先想到的呢?“正”字曾经是古代大数单位之一。汉代《数术记遗》中记载的大数有: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又因为“数有十等,若言十万曰亿,则十亿曰兆,十兆曰京也。”以此类推,“正”代表一个相当大的计数单位。

    ④至于真正使用“正”字一笔一画计数,则要追溯到清末民初的上海。在旧上海,起初进戏园看戏并不采用凭戏票制度,仅由服务人员领座,由善写计数的服务人员将卖座情况写在“大水牌”上。由于时间急促,恐怕误记,同时为了稽核总数,所以每满五个看客,就写一个“正”字,或者是领一个看客就画上一笔,画上五笔便成一个“正”字,随后再去收费。后来看戏的人增多,戏园规模扩大,用水牌计票的方法逐渐被戏票所取代,但“正”字的计票方法却被商家和选举计票所借鉴,广泛应用起来。

    ⑤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也开始采用这种计数方法。此前的江户时代,他们曾使用“玉”字来计数,同样是五画为一个单位。由于绝大多数人生来就具有十根手指,因而在进化史中促成了十进制的广泛采用,而五画字和五画符号便于十进制计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被使用过。但在所有五画字中,只有“正”字字形规矩简洁,只由横竖构成,没有哪两笔首尾相连,甚至连每一画的长度都大致相等。所以,作为计数符号,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

    ⑥“正”字的含义相当正能量。它的本义是平正、不偏斜。在词典中“正”的含义很多,其组成的词和短语也大多都是褒义,如正直、正大光明、正人君子、刚正不阿……足见人们对正字的喜爱。同时,它也有着“匡正”“正确”的含义,是人们表达信任的基准。

    ⑦在投票选举中,人们最希望的是公平公正,从外形到内涵,“正”字都是完美的计数工具,无怪乎人们称赞它是高大上的计数方法了。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班级组织“我们的互联网”综合性学习,小穗参与其中的“网络词语小研讨”活动,搜集了一些材料。

材料一:

《语言文字周报》每年评选“十大网络流行语”,以下网络词语选自该榜单2022年、2023年数据。

“冤种”,最初是一些东北的博主用此口头语自嘲。

“公主,请……”,源自某短视频平台博主的一个创作。视频里,一位父亲用粉色电瓶车接女儿,女儿要求父亲说一句“公主,请上车”才肯上车,结果父亲觉得是无理取闹,独自骑着电瓶车就走了。

“团长”,疫情防控期间,他们无偿组织团购和分发生活物资,被亲切地称为“团长”。

“刺客”,指一些外表普通、未明码标价的高价商品。

“特种兵旅游”,暗示这种旅游方式的“极限挑战”特性,就像特种兵需要在严峻的环境下完成军事任务,“特种兵旅游”要快速、高效地完成旅游打卡的任务。

(整理自光明网)

材料二:

2023年初,中国青年报社对1217名青年进行一项关于网络词语的调查。受访青年中,00后占29.3%,90后占50.0%,80后占20.6%。男性占39.3%,女性占60.7%。“你在哪些情况下不喜欢网络流行语?”60.8%的受访青年指出是不分场合使用网络流行语,获选率最高。以下是更多调查数据。

表1 你在什么场景使用网络词语?

调侃生活

发泄情绪

拉近关系

活跃气氛

凑热闹

跟别人一起

怕跟不上流行

懒得过脑子又必须表态

不想好好说话、叛逆一下

61.5%

45.2%

42.0%

33.2%

28.5%

18.8%

表2 你对网络词语的流行怎么看?

反映出大众对语言的宽容度变高

体现了自嘲娱乐的心态

网络时代需要更加精简浅层的表达

大众对流行文化的盲目跟风

缺少文化积淀

61.1%

60.6%

47.1%

37.6%

20.9%

(整理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网络词语产生常见途径有以下几种:

⒈旧词新解 

所谓旧词新解就是这个词原本就存在,但是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⒉语音改用 

第一,方言影响。有时用方言中的语音来替代普通话中的语音会产生新鲜感,所以此类网络词语受到网民的欢迎。

第二,误写正用。拼音输入法默认排名第一的词语往往被想当然地输入。有些网民为了表达上的求新求异,甚至刻意创造了很多类似的谐音词,如用“驴友”谐音“旅友”。

第三,语音连读。如“这样子”念得比较快听起来像“酱紫”。既符合网民语言表达的浅显化,又显示出网络语言的流行时尚。 

⒊网络环境影响 

广为人知的“雷人”等词就是来自网络时事新闻或网友对其的评论。

(整理自学术资源数据库“中国知网”)

材料四:

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过界了,很多青少年不分场合地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在需要使用书面语的时候,或者在进行严肃性问题讨论时,也夹杂着网络流行语。有研究认为,在书面表达能力尚未完全形成之时,过度“玩梗”不仅会破坏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与丰富性,也会对文本理解能力、人文素养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而当“玩梗”玩成一种习惯,网络用语自带的戏谑、夸张等风格还可能导致青少年儿童在自我表达、价值取向上剑走偏锋,给身心健康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另外,此起彼伏的“网梗”实际源自无穷无尽的网络空间。倘若青少年儿童过度沉迷其间,致力于成为造梗玩梗的“弄潮儿”,可能会在理解力、自制力尚未达标的年纪就早早卷入娱乐文化、游戏世界的浪潮,为个人的成长之路带来更多不可预知的风险。

前不久,国家网信部门已经针对使用“网络烂梗”对未成年人进行侮辱谩骂等突出问题开展了重点整治。相比之下,学校和家庭更需要为孩子合力打造规范文明、向上向善的语言环境。一方面,需要在同孩子的探讨中,一起对形形色色的“网梗”做好“阅读理解”、正误判断;另一方面,更要为孩子积极推荐适龄的口语和阅读素材,树立起“谈吐得体”的正面榜样,通过明辨是非好坏的自我判断,培养对于“网络烂梗”的“免疫力”。青少年自身也需要有所为。例如,多读纸质书少看短视频,创造默读和静观的主动思考空间;读原著,接触完整的原典思想和智慧,才有“再输出”的知识冲动,促进文字思想。并且,戒除对网络词语的依赖,多用完整的文字表达,有意识地用“生活语言”替代那些脱口而出的“魔性语言”。

(整理自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光明网)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短视频,要流量更要正能量

王石川

  ①如今,短视频日益“渗入”日常生活,甚至有人认为短视频已成为视频领域的第三极,与电视台和网络视频节目成鼎足之势。虽有夸大之嫌,也足见短视频的迅猛势头。

    ②应该看到,无论是网络直播还是短视频,这些新业态的涌现,不仅为企业带来巨大商机,还“调剂”着大众生活,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新业态风生水起,风头正劲,恰可说明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充满无限生机,孕育着无限可能。只要敏锐把握时代潮流,善于开疆拓土,就能在互联网“蓝海”中找到一席之地,同时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

    ③由于绝大多数用户并非专业人士,所制作的短视频趋于平庸化,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走向庸俗、沦为粗俗、甘于恶俗,乃至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就值得警惕了。有的用户在“吸睛就是吸金”的逻辑支配下,用充斥着“黄赌毒”的内容获得点击量;一些短视频平台奉行功利化的思维,往往放弃守土的责任,只讲流量罔顾正能量,片面追求日活量而忽略内容质量,甚至为了“红利”使出黑招。众所周知,目前有大量年轻人活跃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如果对粗俗的内容听之任之,对错误的价值观放任自流,则不仅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更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④因此,治理短视频乱象,监管部门重任在肩、责无旁贷。此前,国家网信办会同工信部、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等部门,开展网络短视频行业集中整治,为短视频行业带来了一股清风。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高传播、低门槛,这是短视频存在的特点,传播海量化、碎片化、便捷化和不可控化,更为监管带来了难度。正因此,消除短视频乱象,除了需要监管部门发力,也需要平台尽职,共同形成合力。

    ⑤“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和做人处事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总书记不久前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短视频行业,适用于短视频平台,适用于短视频制作者。推精品,出力作,以高质量的产品占领市场,以有品位的内容赢得消费者信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选自《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报告》)

材料三

    短视频作为科技发展的一大产物,必有它存在的道理。但对于孩子而言,过早接触这些东西,只会破坏他的成长秩序和正常规律。父母们是时候重视起来并加以引导了。大脑还没发育完善、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抗拒不了短视频带来的短暂快感,出现“行为上瘾”的症状:明明知道浪费时间,但控制不了无法自拔;明明已经不碰手机,但静下心来满脑子都是短视频画面;明明刷的时候精神百倍,但放下手机后沮丧颓废。随着孩子“行为上瘾”,孩子大脑中主管高级思维的前额叶功能退化,认知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也受到抑制。另外,神经心理学家指出:“长时间依赖如短视频一类的娱乐活动,短时间内得到的反馈体验或网络娱乐,会改变大脑回路,逐渐使大脑习惯短期体验。从而导致一些应该慢慢来、奖励不频繁的体验和执行变得困难。”孩子刷短视频时,大脑每隔几秒就有反馈,就有奖赏。而学习的体验感和刷短视频截然不同。当孩子已经习惯“大脑快速奖赏”的模式时,他就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这也是为什么长时间沉迷短视频的孩子看不完一部电影、也很难喜欢上学习、又学不进去的最主要原因。

(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 题。

6G时代,大有可为

①如果把移动通信网络的频谱资源分配比喻为一次次的拓荒之旅,5G时代要开拓的“荒 地”是毫米波频段,而6G时代要开拓的就是太赫兹频段。

②当前我们已进入“一部手机行遍天下”的时代,但这一数据可能会让你吃惊——目前 全球依然有超30亿人无法访问互联网,原因之一是,在偏远地区安装基站、铺设光缆的成 本太高,或者受地理条件限制,根本无法实施网络建设。为了实现全球百分百覆盖,6G时代构建”空一天一地一海”一体的立体网络,已成为业界共识。简单而言,就是将基站部署 于平流层高空平台、低轨道卫星上,让网络信号“从天而降”,以补充地面移动网络覆盖,尤其是解决山区、海域、草原、沙漠等偏远地区的网络覆盖难题。这种方式成本是否低、投 资收益如何还有待验证,但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它将为自动驾驶、飞行出租车、无人机送货 等未来新兴应用铺平道路。

③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均已启动6G研究。欧盟提出了相对清晰的规划路线图,在2020年第三季度完成了6G产学研框架项目;韩国政府提出”引领6G商业化”目标,计划2028年实现全球第一个6G商用;美国也从2018年开始6G 研究,前期研究包括对6G芯片的研 究,并在”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特别是卫星互联网通信开展研究实践。中国也 高度重视6G发展,截至 2021年8月,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5G网络,累计建成 5G 基 站达103.7万个,占全球 70%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对6G的探索已经开始,从专利申请量来看 我国以 40.3%的占比高居全球首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