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0年九年级语文质量检测(二)试卷
(材料一)
2020年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发表论文,该研究团队通过对比新型冠状病毒基因与“非典”疫情的SARS冠状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进行了全基因组比对,发现约有70%和约40%的序列相似。研究者推测,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
(材料二)
①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建立的全球蝙蝠病毒数据库显示,在全球69个国家,科学家已在近200种蝙蝠身上发现超过4100种病毒,其中冠状病毒超过500多种,包括从蝙蝠身上最近新发现的200多种冠状病毒。另据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杂志的一项报道,蝙蝠可携带有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汉坦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引发人畜共患病的病毒多达60种以上,仅次于啮齿类动物。蝙蝠无疑是最大的病毒库之一。
②为什么蝙蝠会成为天然的超级病毒库?
③科学家推测蝙蝠种类多,喜欢群居,寿命长,而且具备长距离飞行能力,活动范围广,易于传播病毒。更关键的是,大多数病毒并不能对蝙蝠造成致命损伤,甚至不会引发轻度症状,而这些病毒一旦感染动物或人类,则会引发致命性人畜共患病。而蝙蝠对大多数病毒易感又表现出较强的耐受力,可能与它们飞行能力以及特殊的免疫系统有关。
④蝙蝠是唯一能真正飞行的哺乳动物,飞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使得体温升高,类似“发烧”,可抑制病毒的复制,也就是说飞行能力既是蝙蝠能够传播病毒的重要原因,也可能是病毒无法对蝙蝠自身健康造成威胁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病毒进入机体后会利用宿主细胞快速复制新的病毒,机体免疫系统主要防御机制则是通过发烧使体温升高,与发烧效果类似,蝙蝠飞行过程中体温可升高到38℃--41℃,得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减少体内病毒的载量,同时加快机体免疫反应,进而减少病毒对机体的损伤。
⑤与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倾向于主动出击杀死病毒的做法不同,蝙蝠对付病毒的办法则是“忍气吞声”,既不能让病毒太嚣张,也不对病毒赶尽杀绝,力求与病毒和平相处。为此,蝙蝠进化出了一些特殊的免疫机制,表现出较强的免疫耐受力。2018年5月,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细胞》杂志上报道称,他们在对一种埃及蝙蝠基因组测序后发现,这些蝙蝠免疫系统中先天性免疫反应被削弱,只会对入侵病毒采取较为温和的免疫反应,从而不会表现出强烈的免疫病理,并推测蝙蝠体内存在抑制性免疫反应,导致对病毒耐受力增强,可能是蝙蝠的主要抗病毒防御策略。
⑥加强蝙蝠携带和传播病毒的机制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蝙蝠病毒引发的人畜共患病至关重要。不过,目前关于蝙蝠对病毒耐受力的机理并没有形成定论,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验证。当然,蝙蝠具有超强携带病毒能力,只是物种进化的自然选择结果,并非蝙蝠的过错。蝙蝠一般也不会直接将病毒传播给人类,而是先传播一些与之接触的野生动物,如果子狸、竹鼠等,通过这些病毒的中间宿主,最终才会传播到人类身上。2002--2003年的SARS和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可能给我们的一个教训,就是不要去打扰蝙蝠和其他野生动物,更不要把这些野生动物当成盘中餐,这或许是未来防止新的疫情发生最为有效的办法。
(材料三)
某市市民为了解各年龄段人群食用蝙蝠和鸟类的情况,随机抽取了103人进行调查,以下是调查结果:
年龄 |
吃过蝙蝠(人) |
吃过鸟类(人) |
18岁以下 |
2 |
6 |
18--40岁 |
12 |
67 |
40--60岁 |
1 |
12 |
60岁以上 |
0 |
3 |
合计 |
15 |
88 |
(材料四)
开窗通风,竟发现自家窗台夹缝里密密麻麻全是蝙蝠,见到这个情景,家住南京雨花台区西善桥某小区的刘小姐吓得头皮发麻、不敢靠近,无奈之下只好求助民警前来帮忙驱赶。
针对蝙蝠闯入家中的情况,民警建议市民可以采用一些科学方法将其驱逐,像蝙蝠比较惧怕光和明火,如果蝙蝠飞入家中,可以在晚间打开门窗,将家中的灯全部打开,这样一来,一般蝙蝠会自行飞向较暗的室外。如果蝙蝠是白天飞入家中或进入阳台,灯光不够亮时,可以打手电筒照射,蝙蝠一般也会自己飞走。
班级组织“我们的互联网”综合性学习,小穗参与其中的“网络词语小研讨”活动,搜集了一些材料。
材料一:
《语言文字周报》每年评选“十大网络流行语”,以下网络词语选自该榜单2022年、2023年数据。
“冤种”,最初是一些东北的博主用此口头语自嘲。
“公主,请……”,源自某短视频平台博主的一个创作。视频里,一位父亲用粉色电瓶车接女儿,女儿要求父亲说一句“公主,请上车”才肯上车,结果父亲觉得是无理取闹,独自骑着电瓶车就走了。
“团长”,疫情防控期间,他们无偿组织团购和分发生活物资,被亲切地称为“团长”。
“刺客”,指一些外表普通、未明码标价的高价商品。
“特种兵旅游”,暗示这种旅游方式的“极限挑战”特性,就像特种兵需要在严峻的环境下完成军事任务,“特种兵旅游”要快速、高效地完成旅游打卡的任务。
(整理自光明网)
材料二:
2023年初,中国青年报社对1217名青年进行一项关于网络词语的调查。受访青年中,00后占29.3%,90后占50.0%,80后占20.6%。男性占39.3%,女性占60.7%。“你在哪些情况下不喜欢网络流行语?”60.8%的受访青年指出是不分场合使用网络流行语,获选率最高。以下是更多调查数据。
表1 你在什么场景使用网络词语?
调侃生活 发泄情绪 | 拉近关系 活跃气氛 | 凑热闹 跟别人一起 | 怕跟不上流行 | 懒得过脑子又必须表态 | 不想好好说话、叛逆一下 |
61.5% | 45.2% | 42.0% | 33.2% | 28.5% | 18.8% |
表2 你对网络词语的流行怎么看?
反映出大众对语言的宽容度变高 | 体现了自嘲娱乐的心态 | 网络时代需要更加精简浅层的表达 | 大众对流行文化的盲目跟风 | 缺少文化积淀 |
61.1% | 60.6% | 47.1% | 37.6% | 20.9% |
(整理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网络词语产生常见途径有以下几种:
⒈旧词新解
所谓旧词新解就是这个词原本就存在,但是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⒉语音改用
第一,方言影响。有时用方言中的语音来替代普通话中的语音会产生新鲜感,所以此类网络词语受到网民的欢迎。
第二,误写正用。拼音输入法默认排名第一的词语往往被想当然地输入。有些网民为了表达上的求新求异,甚至刻意创造了很多类似的谐音词,如用“驴友”谐音“旅友”。
第三,语音连读。如“这样子”念得比较快听起来像“酱紫”。既符合网民语言表达的浅显化,又显示出网络语言的流行时尚。
⒊网络环境影响
广为人知的“雷人”等词就是来自网络时事新闻或网友对其的评论。
(整理自学术资源数据库“中国知网”)
材料四:
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过界了,很多青少年不分场合地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在需要使用书面语的时候,或者在进行严肃性问题讨论时,也夹杂着网络流行语。有研究认为,在书面表达能力尚未完全形成之时,过度“玩梗”不仅会破坏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与丰富性,也会对文本理解能力、人文素养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而当“玩梗”玩成一种习惯,网络用语自带的戏谑、夸张等风格还可能导致青少年儿童在自我表达、价值取向上剑走偏锋,给身心健康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另外,此起彼伏的“网梗”实际源自无穷无尽的网络空间。倘若青少年儿童过度沉迷其间,致力于成为造梗玩梗的“弄潮儿”,可能会在理解力、自制力尚未达标的年纪就早早卷入娱乐文化、游戏世界的浪潮,为个人的成长之路带来更多不可预知的风险。
前不久,国家网信部门已经针对使用“网络烂梗”对未成年人进行侮辱谩骂等突出问题开展了重点整治。相比之下,学校和家庭更需要为孩子合力打造规范文明、向上向善的语言环境。一方面,需要在同孩子的探讨中,一起对形形色色的“网梗”做好“阅读理解”、正误判断;另一方面,更要为孩子积极推荐适龄的口语和阅读素材,树立起“谈吐得体”的正面榜样,通过明辨是非好坏的自我判断,培养对于“网络烂梗”的“免疫力”。青少年自身也需要有所为。例如,多读纸质书少看短视频,创造默读和静观的主动思考空间;读原著,接触完整的原典思想和智慧,才有“再输出”的知识冲动,促进文字思想。并且,戒除对网络词语的依赖,多用完整的文字表达,有意识地用“生活语言”替代那些脱口而出的“魔性语言”。
(整理自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光明网)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