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试题来源:北京市门头沟区2020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传递平凡又伟大的力量》,完成各题。

    传递平凡又伟大的力量

    董 璐

        ①茫茫人海中,总有人温暖你我,感动社会,感动中国。

        ②1月16日,“中国网事·感动2019”年度网络人物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各行各业的获奖者们,精神催人奋进,事迹令人动容,传递出震撼而温暖的感人力量。他们平凡又伟大,似冬日暖阳,也似暗夜星光,演绎着催人泪下的故事。

        ③古有卧冰求鲤,今有割皮救父。为挽救父亲的生命,康静用自己的皮肤为全身烫伤面积99%的父亲做植皮手术。“我的生命是爸妈给的,只要能救爸爸,我什么都舍得。”她朴实的话语中透着坚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仁孝”二字。当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遭遇危险的紧要关头,年仅19岁的兰郡泽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挽救了14个人的生命。他用实际行动践行和弘扬了雷锋精神,他临危不惧、英勇救人的事迹令人钦佩。

        ④他们是生命的勇士,用坚强书写非凡人生,用无私点亮希望,用生命诠释责任担当。

        ⑤自力更生,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对于“90后独腿独臂外卖骑手”董洪喜来说,却需要消耗比常人多出数倍的心力和气力。童年时的一场意外,让他失去了一条腿、一只手臂,却没有消去他对生活的热忱与自信。他用双脚给自己的人生丈量,撑起了一片晴天,也撑起了一份职业尊严。他奋斗的样子,值得所有人尊重。江苏兴化援藏教师汤恒跃、吴玲夫妇,时刻铭记着自己肩上的使命,舍弃小家来到西藏。充分利用在那里的每一天,像一盏灯,照亮别人,凝聚人心,点燃希望,为藏区孩子带去了一个广阔而精彩的新世界。武汉消防救援支队青山中队消防战士张晓明,四进火场,抢出四个喷火的液化煤气罐,体现了消防指战员“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战斗精神,被亲切地称之为“抱火哥”。

        ⑥他们是各自领域的平民英雄,默默无闻、执着坚守、英勇无畏。他们的身上见人格风骨,也见家国情怀,更传递着执着奋斗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力量。

        ⑦1999年至今,224名来自上海复旦大学的研究生,陆续扎根宁夏。20年间,他们把支教的接力棒连续传递,从未中断。这些支教学子在山沟与外界间架起桥梁,点亮山里娃的梦想。46岁的护林员艾力·尼亚孜和他的175名同事,几十年默默守护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片美景。无论沙漠的风多少次掩埋了他们巡护的脚印,无论烈日多少次晒暴他们的皮肤,无论护林站小小的屋子里还有多少个孤寂的漫漫长夜,艾力·尼亚孜和他的护林员伙伴不会忘记,守护绿色是他们的初心,保护胡杨林是他们的使命。

        ⑧聚沙成塔,涓流成河。       。他们身上闪耀着英雄的光芒。他们用真挚的情感帮助危难中的人们,他们用真诚的行为践行着当初的诺言,他们用看似平凡的故事照亮人们前行的路。他们,拥有着感动时代的力量!

    (1)根据全文论述的内容,结合上下文,请你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答案】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③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赞扬了康静的仁孝精神。 B . 第⑤段用董洪喜和汤恒跃吴玲夫妇的事例,分别论述了他们身上自强不息和真诚育人的精神品质。 C . 第⑦段中写的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的事例,传递了他们不怕艰苦、精益求精的做法。
    【答案】
    (3)下面是《大道之行》中关于大同社会的两句论述,请你任选其一,结合文言语句及上面文章的内容,分析这句话在上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①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1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①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而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②一枚贝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将一颗沙粒转化成一粒并不规则的珍珠,雨后的彩虹绽放刹那的美丽却要积聚无数的水汽。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次又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和美丽的彩虹。
      ③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开放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④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一百多年后,大汉的史书上书写下了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⑤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叮当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她拒绝贿赂画师终致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⑥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最好诠释。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⑦没有必要因叶落而悲秋,也没有必要因挫折而放弃抗争。因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
    ⑧人们常说:“风雨过后,面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荆棘过后,面前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大人生的痛苦呢?
      ⑨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那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给它养分的花迟早也会枯萎。
          ⑩痛苦和挫折是人生必然要遇到的两大难题,要想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只有在遭遇挫折时排解痛苦,积蓄人生的力量,为新的目标而奋斗,生命之花才会常开不败,生命的存在才会有新的更深刻的意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比邻若天涯
                                                                                               朱铁志
              如今,在全球化时代的地球村里,
             由于网络、手机盛行,互通互联,只要手指一点,顷刻之间图文毕现,哪怕地球那端,也好像近在眼前。即时通讯系统改变了千百年来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业已形成的交往方式,从技术上讲,“天涯若比邻”再也不是浪漫的想象,而是具体而微的现实。为了一个共同的诉求,全球网友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形成貌似虚拟,其实非常实在的联盟,用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比如提供一份骨髓,贡献一份干细胞,捐献一笔善款。网络和手机的出现,像电灯、马桶、蒸汽机的发明一样,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毫无疑问,人类需要充分享用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硕成果。
            然而,就像世间所有美好事物一样,网络也有两面性,在虚拟空间拉近人们之间距离的同时,也在现实世界疏远了人们之间的直接交流。常见的情形是:在虚拟空间聊得火热,见面之后却没有多少话说,虚拟的热情和现实的冷漠,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过去到了年节,人们走亲访友、其乐融融;而今一条短信,四处群发,不知是真情祝福,还是随意应付。方便则方便,但缺少了一点可以感知的温度,淡化了抱拳、鞠躬之间所包含的浓浓情谊。人们热衷于在虚拟空间用假名展示真实的自我,却不愿在真实的世界里本真地素面朝天。在真实和虚假之间,自觉不自觉地错把虚拟当真实。
              人们发明了网络,原本是为了方便工作、学习和生活,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但对网络的极度依赖,反而影响了我们中一些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每天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我们不难发现有的人在办公室、课堂上,甚至在行驶着的汽车的驾驶室里都忍不住摸出手机收发短信,刷新微博。这实在是一种典型的异化现象。在韩国,一些最简单朴素的傻瓜手机和电脑开始重新回到人们手中。其实,不少高档手机繁琐的功能是多余的,很多在虚拟空间飞来飞去的信息是无价值的。
            我不是一个排斥网络、手机等新技术的冬烘先生,相反,对网络、手机给当代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深怀敬意。我只是想善意地提醒人们:在网络、手机时代,要警惕自己被物化为机器的奴隶。在热切关注新技术的同时,要把时间、精力有意分配给现实生活,分配给现实生活,分配给活生生的人,不应沉迷于所谓的虚拟空间,而是扎扎实实地站在现实的土地上。
            【注】冬烘先生:预付浅陋的知识分子。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读书之“见”   

                                                                                                             赵 畅
             ①读书的关键,并非在于你能说出多少种意义,而在于你以怎样的姿态去读,你投入了多少,又收获了多少。依我之见,读书须有“见”,亦即每个人读书时,应致力于拥有属于自我的知识与智慧、眼光与胸怀。否则,读再多的书充其量亦不过是“两脚书柜”而已。
             ②读书之要,首先在于增长“识见”。“识见”,即知识与见闻。它可以通过口耳相传获得,但主要的途径靠读书。即使在微博、微信、网页、文摘等信息随时随处可见的今天,我们 也不能放弃读书。唯有读书,才能缩短时空,将前人的知识和见闻转换为每个读书人自我的“识见”。但是读书时也应注意,浅显庸俗的所谓的“新潮”书、“畅销”书永远替代不了经典书。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如果读书范围过于狭小,也不能开阔视野、增长“识见”。
            ③读书得有“主见”。也就是说,读书人不能人云亦云,步人后尘,将自己禁锢在作者夯筑的知识、情感、思想的围墙里。记得哲人说过:读书时不可存有己见,读书后不可丧失己见。读书,我们先得把作者的思想和意念读懂弄通,进入书的深层邃境,靠近其核心、本质与灵魂,触摸到作者的心灵轮廓。在此基础上,我们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读者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自己的实际反躬自求而不随意迁就,才能有自己的见地。这般读书,也才有意义。
            ④读书亦须有“灼见”。也就是说对于所读之书要有一种透彻的见解,或者说要有一种独到的见解。比如,对于古书上读到的“开卷有益”,有人提出质疑;如果不加选择、不加思考地“开卷”,就未必有益。像这样在读书时能从新角度提出问题,用新思路分析问题,用新方法解决问题,这不仅利于消化读书的内容,指导自己的实践,更利于培养自我的创造性思维。
            ⑤读书还得有“预见”。一本书,一篇文章,往往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其中定然包孕了作者的喜怒哀乐,是非好恶。读者不仅要把握作者的倾向,更要透过作者的表达发现由此带来的有益的思想激荡、观念交锋,并预见其作用轨迹。想起乡贤王充,其《论衡》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抨击时代弊端,作为异端邪说其时根本不可能出版。可就在《论衡》成书的150余年后,东汉大知识分子蔡邕读到了《论衡》,从中发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光芒,并预见到其改造和推动社会的力量。成了《论衡》的传播者,二人都青史留名。可见,读书既成就作者、亦同时成就读者乃至成就社会。此为预见之功。
            ⑥读书的过程,是一个主观能动、富于创造性、增“见”长“识”的过程,只有掌握了读书的要诀,我们才能在蜿蜒的溪流中寻找桃源梦境,并在每一转折之间碰逢豁然开朗的意韵,找寻到“宛在水中央”的“伊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摔打成就人生

          ①侗族人的孩子五岁、十岁、十五岁要经历过三次滚烂泥巴,能够从烂泥巴的一头顺利地滚至烂泥巴的另一头,就说明这孩子已经具备了成年人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父母们方可一致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成为了成年人。今后孩子的事情父母们将不再像以往那样,事事过问,以后子女成长的道路走得如何几乎全凭孩子他自己。

          ②人生的征途中,能够滚上几滚烂泥巴算得上是一件幸事。“做任何事情,几乎不需要付出多么大的汗水,不需要三番五次的思考,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将事情做到自己计划的标准,取得成功。”坦白地讲这是身在人世间每一个人都渴望不已的事情,可是有些事情偏偏就不是那样的一帆风顺,不会那样的简简单单,其间若想成功,付出的是比常人多几倍的汗水,耗尽的是常人看来几乎不可能花出的心血、叹息、苦水、无奈、哀伤、荆棘、崎岖。因此在实现人生梦想的征途中,不可能全是整洁平坦的大道,脚下迎来不平的沟坎,闯进畏惧的荆棘,遭遇人生的烂泥巴也是在所难免的。遇见了人生的烂泥巴,畏惧退缩,停滞不前终究不是正确的选择,怎么办才好?别无选择,只有满怀信心,鼓足全身的勇气,滚过战胜人生的烂泥巴,才会迈向新的征程。

          ③“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也因李陵之祸,得罪于汉武帝,被武帝处以宫刑,幽于缧绁,靠着执著的追求,凭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才会“述往事,思来者”,发愤著成了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史家之绝唱《史记》。可见我们中国历史上那些先贤大家们之所以取得一番成就,也并非一帆风顺的。他们也遭受了人生的苦痛,凭着坚定和执著,经历并且滚过了他们自己人生的烂泥巴,做出了流芳百世、受人尊敬的杰作,成就了他们人生的辉煌。由此看来,人生的征途中,能够滚上几滚烂泥巴倒也算得上是一件幸事。

          ④滚一身烂泥巴,跌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再跌倒,反反复复地起起伏伏多少次,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人生。老家也有这么一句话“要想人前显贵,背后必须受罪”。话中之意无疑也是讲的这道理。旧时乡村那些民间老艺人,吹鼓乐的唢呐手,为了家庭的生活,离家百里,拜师学艺,为了将几个音律演奏到位,真不知受到师傅们的多少呵斥,为了学好向往的唢呐鼓乐艺术,有多少做徒弟的不都是默默忍受着?为了成为百里八乡有名的说书人,有多少人白天走街串巷,夜晚还要强忍着眼睛的疼痛阅读评书蓝皮话本,一遍遍地自言自语反复练习?著名豫剧艺术家常香玉大师,不经过穷苦生活的逼迫,不经过辛勤劳苦几十年游走乡村的大量演出和潜心钻研,怎么能够在戏曲艺术的花园里独树一帜,成为受人尊敬的艺术大家?

          ⑤“玉不琢,不成器”“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中甜”这些解释“人生烂泥巴”道理的话语还少么?

          ⑥同样,我要说的是“人不摔打不成才,人生需要摔打,经过摔打后的人生方可成就真正的人生”,你说不是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①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诗词,似乎自然而然地就浮现于脑海。

        ②可见,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这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这就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因此,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③古人云,“____________________”。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出口成章。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精彩的表现背后,又何尝不是他们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④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⑤比如,我们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许多孩子只记住了这四个字,但究竟什么叫沉郁顿挫、怎么沉郁顿挫的、为什么沉郁顿挫却一概不知,更不用说再进一步去了解杜甫这个人和他背后的时代。某地考试时,出题人出了一首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明明是赏心乐事,但学生总认为杜甫就应该是沉郁顿挫的,所以强行歪解,硬要把诗意往愁闷失意上引。如此古诗文教育显然与文化传承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⑥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时,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的意境和感情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所以,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

        ⑦当我们从小诵读古诗文、练就“童子功”时,不妨想想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显摆炫耀、获得关注,为了提高成绩、寻求加分,还是为了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体验,为了让传统文化得以血脉相传?恐怕后者才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就个人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成长在一个美的环境中,用古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民族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接续古人的思绪,继承先人的智慧,让古今文化互联互通,从而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⑧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练就一身古诗文的“童子功”,在我们心中刻下传统文化的基因,如此,中华文化才有十足的底气,才能生生不息。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无求”与“有求”

        ①“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副对联很多人高悬自勉,其意在于知足常乐,淡泊名利,修炼品格,修养身心。

        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对于普通人,如同鸟之爱惜羽毛,既难以淡然回避,更难于全然超脱。只有少数贤者,才能轻名利似浮云,重节操如泰山;即便在失意、挫折的逆境中,也能挺直腰杆而不失骨气与高洁,达致“无求”之境。

        ③然而,古往今来,举凡志存高远者,“无求”于名利,却“有求”于大道。虽“不戚戚于贫贱”,但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情怀;虽“不汲汲于富贵”,但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国家大义;虽不恋栈于庙堂,但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从“无求”到“有求”,这是一种大格局、大境界。

        ④唐代柳宗元一生淡泊,对功名无奢求。但他在柳州刺史任上,为民凿百井、释奴婢、办学院、修孔庙、易风俗、兴文化,在民间留下口碑。宋代苏东坡在仕途屡屡失意中,一直抱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但从不放弃为民造福的追求。在黄州,他移风易俗、拯救溺婴,深得人心;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惠及百姓;在儋州,他办学堂、倡农耕,改善民生。这些古代的清官贤臣,因追求百姓福祉而德音留一方、功业垂青史。

        ⑤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共产党人具有封建清官难以企及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境界。从“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到“为了小岗村发展,哪怕牺牲自己生命”的沈浩;从“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谷文昌,到“为了改革开放事业,要杀出一条血路”的袁庚,无数优秀干部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革命功名观,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

        ⑥对于每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在从政的那天起就应当懂得,共产党的“官场”不是升官发财的名利场,而是为民造福的奋斗场。奋斗创业,既要淡泊个人的功名利禄,更要担起人民的福祉重任;既需放下一己的进退去留,更需负起肩上的公权职责。党的十九大描绘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时与势,呼唤各级干部必须胸怀民族复兴的信念追求,以勇于作为、敢于担当的品格书写事业与人生的辉煌,让未来的史家以浓墨重彩记下这个时代共产党人从政的壮美华章。

    (选自2018年5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