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94 类型:中考模拟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从寒冬到春天,从武汉到全国,这场疫情考验着每一个人。学生们开始“停课不停学”的居家学习期间,学校在线上组织开展了“防控疫情,传递正能量”主题活动。请你阅读下面这位同学整理的“时事”和感受后完成下面小题。
在2020年的春节,我们通过电视、电脑和手机,一次次和一个人的名字相遇。他,就是84岁的钟南山院士。1月20日,他说新型冠状病毒正处于爬坡期,会人传人,提示人们戴上口罩,不要去武汉,他自己却奔向疫区。我开始对这个穿着白大褂、操着南方口音的老人心怀崇敬。1月28日,我们全家又一起看了钟南山院士接受新华社的采访。采访中,钟南山院士说,疫情在七到十天后会达到顶峰;新型冠状病毒如何通过中间宿主传染给人,还没有定论;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每个人都不要到处乱跑,因为没有特效药……钟南山院士还激动地讲道,一个学生告诉他,封城后的武汉,很多人打开家里的窗户,唱起国歌, ① 相望,给彼此打气和加油。还有穿着防护服和成人尿不湿与病魔赛跑的一线医生,有丢下自家父母、爱人和孩子悄悄报名 ② 援武汉的救援队员,有公交停运后自发组织起来接送医护人员的志愿者,有把5吨蔬菜免费从河南运到湖北火神山医院工地的退伍军人……我们为拥有这样的同胞而自豪。
上联:寒风凛凛,疫情不废学子志。
下联:暖意,人道尤显。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甲)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乙)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链接材料一)
董宣①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②苍头③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④。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⑤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⑥杀之。宣叩头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垂,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⑦ , 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⑧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节选自《后汉书·董宣传》
(链接材料二)
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⑨ , 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董宣]字少平,河南陈留人。东汉光武年间,曾任北海相,以打击豪强闻名。 ②[湖阳公主]光武帝刘秀的胞姐。 ③[苍头]奴仆的通称。④[骖(cān) 乘]陪乘。⑤数:列举、责备。 ⑥[箠(chuí)]鞭子,这里指杖刑。⑦[楹(yínɡ)]殿堂前的明柱。 ⑧[黄门]太监。 ⑨[皇上]指元世祖。
(材料一)
2020年3月9日19时5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4颗导航卫星,实现我国北斗导航工程2020年任务的“开门红”。自2007年起,长三甲系列火箭发射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成功率100%。这意味着我国距离北斗全球组网“大棋局”的部署完成仅有 。
随着科技的发展,出行也变得越来越方便,这很大程度得益于全球定位系统。在世界通信导航方面,目前美国的GPS使用最早、用户最多且处于垄断地位,它能精准定位到全球大部分地区。中国虽然可以使用GPS系统,却受制于美国,而且还存在严重的信息泄露危险。因此,中国决定研制出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统,北斗 。2019年中国不仅成功发射北斗导航卫星,而且,随着第52和53颗卫星的发射,北斗家族成员会齐,“天网”即将织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导航。“吉星”是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中功能最强、信号最多、承载最大、寿命最长的卫星,它将覆盖我国及周边地区,主要实现报文通信、导航服务、精密定位、星基增强等功能。2020年5月我国将按计划发射最后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届时,北斗三号全球星座部署将全面完成,中国自主研制的北斗三号导航系统也将具备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的能力。
(材料二)
发射时间 |
北斗导航卫星 |
意义 |
2007年4月14日— 2017年11月5日 |
第1—25颗 |
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 |
2018年1月12日— 2018年11月19日 |
第26—43颗 |
完善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的组网进程。 |
2019年4月20日— 2019年12月16日 |
第44—53颗 |
将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并肩为全世界提供精度更高、运行更稳定、功能更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为实现全球组网奠定坚实基础。 |
2020年3月9日19时55分 |
第54颗 |
意味着我国即将完成北斗全球组网“大棋局”的部署。 |
(材料三)
就在紧锣密鼓的北斗全球组网冲刺中,疫情突然而至。中国航天人沉着应对,步伐没有因此放缓。2020年2月1日,“吉星”试验队如期出征发射场。个别岗位人员春节回乡探亲,回京后居家观察。当急征替岗人员的通知在工作群发布后,“去西昌,我可以!”“我报名”瞬间刷屏。仅一天,替岗人员便完成交接,出征西昌。一抵达发射场,试验队立即组织青年突击队建起防疫的第一道防线;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明确责任,迅速传达相关精神……北京五院抽调了近十名专业人员以及多位保障人员为前方的“吉星”远程判读数据,成为试验队坚固的“大后方”。就这样,前后方联动,齐心协力、全力冲刺,“吉星”终于在疫情面前,冲破重重考验,按期升空入轨。同时北斗人正全力研制北斗三号的收官之星,力争如期实现北斗三号的全球组网。这次卫星发射任务,从1月9日卫星进场到3月9日发射实施,全过程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进行,经过周密部署和质量严格把关等措施,实现了,两个“万无一失”和两个“全面胜利”。
①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北斗导航系统有的特点;
②从(材料二)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糖丸爷爷
①1955年,有一种怪病在中国集中爆发。染病后,超过四分之一的孩子死亡,活下来的手脚和四肢变形,终身残疾。这就是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
②有一次,一个妇女背着孩子,一看到穿着白大褂的顾方舟走出来,就一把拉住他哭喊着:“大夫,你救救我的孩子吧!”顾方舟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他看了看孩子,眼睛扑闪扑闪的,很是机灵,身子却瘫痪了。想到几万个孩子不是死就是残疾,自己却无能为力,顾方舟比孩子的母亲还悲痛。那一刻,顾方舟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脊灰!
③1957年,他日夜奋战,到处寻找当时医务工作者不愿接触的患者粪便,用病原学和血清学的方法证明了I型为主的脊灰流行。1959年,脊髓灰质炎成了中国当时最严重的公共防疫事件。3月,卫生部派顾方舟等四人到苏联考察脊灰疫苗。当时,世界上对付脊灰病毒只有两种疫苗:一是美国Salk死疫苗,需注射三次(每次高达5美元),这对财政拮据的中国来说,是行不通的;第二种是活疫苗,美国赛宾教授用动物研究所得,但其风险极大,一旦发生毒力返祖,人就会因服用疫苗而得病。赛宾教授把疫苗分送至世界各地著名实验室,共同进行临床试验,其中就有苏联!顾方舟隐约感到,活疫苗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他必须立刻得到活疫苗的资料。顾方舟开始在苏联寻找活疫苗的下落。令他惊讶的是,有活疫苗的苏联科学家正是自己留学苏联期间的导师——丘马可夫教授。恩师二话没说,就将活疫苗赠送了一些给他。9月,从莫斯科开往中国的车上,顾方舟守着行李箱,生怕稍有颠簸弄碎了里面的玻璃容器。
④回国后,他立即成立研究小组,争分夺秒地研究活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他给227只猴子做了4500张病理切片,这些切片足有四层楼那么高。活疫苗在动物身上实验成功后,还需要在人身上测试通过,才能算真正安全。冒着可能瘫痪的危险,顾方舟和同事们亲自喝下疫苗溶液,以身试药。可是,疫苗还必须对小孩儿进行身体试验。找谁的孩子呢?若不敢给自己孩子吃,凭什么给别人的孩子吃?顾方舟思来想去,最后毅然决定瞒着妻子,让自己刚满月的儿子参加临床试验!在顾方舟的感召下,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也纷纷给自己的孩子服用疫苗。这些初为父母的年轻人,用一种看似残酷的执着,表达着对国家、对人民、对科学的挚爱。10天观察期过后,大家喜极而泣:疫苗是安全的!疫苗确实是安全的!
⑤随即,进行了2000人的更大规模的II期试验,全部成功。III期要扩大到450万人,如何进行疫苗的大规模生产,成为摆在顾方舟面前更大的难题!
⑥1960年顾方舟和同事们到达昆明,建设生物研究所和疫苗生产线。荒郊野岭,困难超乎想象。顾方舟干起了苦力,200斤的水泥扛起就走;为了给蔬菜施肥,他跳到化粪池中;山上没有冰箱,存不了疫苗,他每天把疫苗背到山下的肉制品厂冷藏,一天往返十多次……恰逢三年困难时期,科学家们都是饿着肚子干活!仅仅9个月,面积达13700m2的研究所(疫苗生产基地)终于建成了。这一年,周总理也来到昆明。顾方舟激动地说:“周总理,我们的疫苗如果生产出来,给全国7岁以下的孩子服用,就可以消灭掉脊髓灰质炎!”周总理听了,认真地问:“是吗?”顾方舟拍着胸脯道:“我们有信心!”于是1960年到1961年,北京、上海等十一座城市,450万名孩子开始服用活疫苗,93%的防疫率,让顾方舟和同事们欣喜不已。至此,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正式宣告成功!
⑦然而,疫苗是液体的,味道苦,小孩很抵触。怎样才能制造出既方便运输,又让小孩爱吃的疫苗呢?
⑧一天,顾方舟看到三岁的儿子拿着糖果,他突然意识到:为什么不能把疫苗做成糖丸呢!固体方便运输,小孩还爱吃!就这样,上亿中国儿童都吃过的“糖丸”正式诞生。
⑨自1964年“脊灰”糖丸疫苗在全国推广以来,“脊灰”的年平均发病率从1949年的十万分之4.06,下降到1993年的十万分之0.046,使数十万儿童免于致残。1978年,这颗糖丸正式列入计划免疫,每个孩子都会吃到。1994年,中国最后一例脊灰病毒被消灭。2000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在卫生部举行,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彻底消灭了脊灰野生病毒的传播,成为无脊灰国家!
⑩直到顾方舟80多岁时,还指导学生研究更好的脊灰疫苗,比如无需冷冻的糖丸:更安全、更高效的滴剂。他不止一次地说过: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可就是这一颗小糖丸,挽救的是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⑪2019年1月2日,93岁的“糖丸爷爷”顾方舟老人走了。如果他能见到总理,一定会自豪地拍着胸脯说:“总理,咱们中国人已经消灭了骨髓灰质炎,您可以放心了!”
⑫今天,当我们跟孩子说起中国的超级英雄时,一定别忘了他——“糖丸爷爷”顾方舟!
(有删改)
文章写了顾方舟试验疫苗,治愈一种让孩子手脚和四肢变形,甚至终身残疾的脊髓灰质炎这种病的过程。依次写了顾方舟和他的同事(填写做法),进行活疫苗试验;接下来,为了大规模生产疫苗,他们(概括做法);最后,从孩子吃的糖果获得灵感,制造出孩子爱吃的糖丸疫苗,使数十万儿童免于致残。1994年,中国最后一例脊灰病毒被消灭。
①有一次,一个妇女背着孩子,一看到穿着白大褂的顾方舟走出来,就一把拉住他哭喊着:“大夫,你救救我的孩子吧!”
②这些初为父母的年轻人,用一种看似残酷的执着,表达着对国家、对人民、对科学的挚爱。
传递平凡又伟大的力量
董 璐
①茫茫人海中,总有人温暖你我,感动社会,感动中国。
②1月16日,“中国网事·感动2019”年度网络人物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各行各业的获奖者们,精神催人奋进,事迹令人动容,传递出震撼而温暖的感人力量。他们平凡又伟大,似冬日暖阳,也似暗夜星光,演绎着催人泪下的故事。
③古有卧冰求鲤,今有割皮救父。为挽救父亲的生命,康静用自己的皮肤为全身烫伤面积99%的父亲做植皮手术。“我的生命是爸妈给的,只要能救爸爸,我什么都舍得。”她朴实的话语中透着坚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仁孝”二字。当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遭遇危险的紧要关头,年仅19岁的兰郡泽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挽救了14个人的生命。他用实际行动践行和弘扬了雷锋精神,他临危不惧、英勇救人的事迹令人钦佩。
④他们是生命的勇士,用坚强书写非凡人生,用无私点亮希望,用生命诠释责任担当。
⑤自力更生,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对于“90后独腿独臂外卖骑手”董洪喜来说,却需要消耗比常人多出数倍的心力和气力。童年时的一场意外,让他失去了一条腿、一只手臂,却没有消去他对生活的热忱与自信。他用双脚给自己的人生丈量,撑起了一片晴天,也撑起了一份职业尊严。他奋斗的样子,值得所有人尊重。江苏兴化援藏教师汤恒跃、吴玲夫妇,时刻铭记着自己肩上的使命,舍弃小家来到西藏。充分利用在那里的每一天,像一盏灯,照亮别人,凝聚人心,点燃希望,为藏区孩子带去了一个广阔而精彩的新世界。武汉消防救援支队青山中队消防战士张晓明,四进火场,抢出四个喷火的液化煤气罐,体现了消防指战员“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战斗精神,被亲切地称之为“抱火哥”。
⑥他们是各自领域的平民英雄,默默无闻、执着坚守、英勇无畏。他们的身上见人格风骨,也见家国情怀,更传递着执着奋斗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力量。
⑦1999年至今,224名来自上海复旦大学的研究生,陆续扎根宁夏。20年间,他们把支教的接力棒连续传递,从未中断。这些支教学子在山沟与外界间架起桥梁,点亮山里娃的梦想。46岁的护林员艾力·尼亚孜和他的175名同事,几十年默默守护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片美景。无论沙漠的风多少次掩埋了他们巡护的脚印,无论烈日多少次晒暴他们的皮肤,无论护林站小小的屋子里还有多少个孤寂的漫漫长夜,艾力·尼亚孜和他的护林员伙伴不会忘记,守护绿色是他们的初心,保护胡杨林是他们的使命。
⑧聚沙成塔,涓流成河。 。他们身上闪耀着英雄的光芒。他们用真挚的情感帮助危难中的人们,他们用真诚的行为践行着当初的诺言,他们用看似平凡的故事照亮人们前行的路。他们,拥有着感动时代的力量!
①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