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读书之“见”   

                                                                                                         赵 畅
         ①读书的关键,并非在于你能说出多少种意义,而在于你以怎样的姿态去读,你投入了多少,又收获了多少。依我之见,读书须有“见”,亦即每个人读书时,应致力于拥有属于自我的知识与智慧、眼光与胸怀。否则,读再多的书充其量亦不过是“两脚书柜”而已。
         ②读书之要,首先在于增长“识见”。“识见”,即知识与见闻。它可以通过口耳相传获得,但主要的途径靠读书。即使在微博、微信、网页、文摘等信息随时随处可见的今天,我们 也不能放弃读书。唯有读书,才能缩短时空,将前人的知识和见闻转换为每个读书人自我的“识见”。但是读书时也应注意,浅显庸俗的所谓的“新潮”书、“畅销”书永远替代不了经典书。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如果读书范围过于狭小,也不能开阔视野、增长“识见”。
        ③读书得有“主见”。也就是说,读书人不能人云亦云,步人后尘,将自己禁锢在作者夯筑的知识、情感、思想的围墙里。记得哲人说过:读书时不可存有己见,读书后不可丧失己见。读书,我们先得把作者的思想和意念读懂弄通,进入书的深层邃境,靠近其核心、本质与灵魂,触摸到作者的心灵轮廓。在此基础上,我们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读者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自己的实际反躬自求而不随意迁就,才能有自己的见地。这般读书,也才有意义。
        ④读书亦须有“灼见”。也就是说对于所读之书要有一种透彻的见解,或者说要有一种独到的见解。比如,对于古书上读到的“开卷有益”,有人提出质疑;如果不加选择、不加思考地“开卷”,就未必有益。像这样在读书时能从新角度提出问题,用新思路分析问题,用新方法解决问题,这不仅利于消化读书的内容,指导自己的实践,更利于培养自我的创造性思维。
        ⑤读书还得有“预见”。一本书,一篇文章,往往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其中定然包孕了作者的喜怒哀乐,是非好恶。读者不仅要把握作者的倾向,更要透过作者的表达发现由此带来的有益的思想激荡、观念交锋,并预见其作用轨迹。想起乡贤王充,其《论衡》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抨击时代弊端,作为异端邪说其时根本不可能出版。可就在《论衡》成书的150余年后,东汉大知识分子蔡邕读到了《论衡》,从中发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光芒,并预见到其改造和推动社会的力量。成了《论衡》的传播者,二人都青史留名。可见,读书既成就作者、亦同时成就读者乃至成就社会。此为预见之功。
        ⑥读书的过程,是一个主观能动、富于创造性、增“见”长“识”的过程,只有掌握了读书的要诀,我们才能在蜿蜒的溪流中寻找桃源梦境,并在每一转折之间碰逢豁然开朗的意韵,找寻到“宛在水中央”的“伊人”。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阅读选文第②段,简要说说怎样读书才能增长“识见”?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4)、选文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企业如人,重在其神
                                                                                                张 真
       ①说起企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有人说,企业是赚钱的机器。有人说,企业是员工的“家园”;有人说,企业是员工的“平台”。有人说,企业是经济实体;有人说,企业是小小社会。
       ②依我之见,企业恰如人。
       ③企业如人,其形相似:人有貌别,企有行别;人有性别,企有品别;人有高矮,企有大小;人有胖瘦,企有盈亏。
       ④更重要的,企业如人,其神相近:人有高下,企有优劣;人有善恶,企有好坏。人的高下善恶,在荀子的笔下曾被描述为“四种人”,曰:“国宝”、“国器”、“国用”、“国妖”。这“四种人”,也恰如四种企业。
       ⑤一是“口能言之,身能行之”的“国宝”式企业。这样的企业,言必信,行必果,始终把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员工利益放在至高、至上、至大的位置。企业凝聚力强——近悦远来;产品辐射力大——内外闻名;利税贡献力高——遥跑前列,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
       ⑥二是“口不能言,身能行之”的“国器”式企业。这样的企业,干得比说得好,往往是潜心做事,低调做人,不求“报上有名,电台有声,网上有论,电视有影”,只求产品过得硬,企业日子好,员工幸福感强,能为社会多提供就业岗位,能为国家多提供财政收入,是国家经济的坚实基础。
       ⑦三是“口能言之,身不能行”的“国用”式企业。这样的企业,上懂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提供咨询、法律等服务,解人之困,帮人之难,助人之力,让人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在危难中得到帮助,从而开始新生活,创造新业绩,是国家与社会所不可或缺的。
       ⑧四是“口言善,身行恶”的“国妖”式企业。这样的企业,往往挂的是羊头,卖的是狗肉;外表是“糖衣”,实际是“炮弹”。为了一己一企之利益,不惜牺牲大众消费者之利益,甚至不惜以身试法、谋财害人:把假品当真品、把毒品当营养品,诸如树胶变蜂胶、三聚氰胺毒奶粉等就是这类企业的“代表作”。
       ⑨企业如人,人有思维。思维的动力在于人的本性中有一种“人往高处走”的“基因”。往高处走,就要依据规律,科学发展。科学,是一门学问。没有老实的态度,没有求真的欲望,只想投机取巧,只靠花言巧语,也许能得势于一时,但永远难得势于一生,更难得势于子子孙孙。
       ⑩《汉书·司马迁传》中有句名言:“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企业如人,就要如人一样,生,要有一种精神:重文化、重品位、重境界。托,要有一种形体:重产品、重品牌、重名牌。毕竟,企业之“       ”需“      ”为基;企业之“      ”需“      ”而立。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隆中对》节选

    【甲文】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出师表》节选

    【乙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当你改变不了环境的时候,试着改变自己

    ①人生,像一条连续不断的抛物线,有高峰,也有低谷,不断的循环往复,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就像苏轼《水调歌头》里写道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然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一生都能够处于顺境,于是对低谷抱有抵触的心理,对它的降临很是抗拒,殊不知没有低谷沟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面对挫败不丧失方向感,任由困难磨砺他的心志,人的精神、意志力、承受力会得到很大提高。

    ②沙粒进入蚌体内,蚌很不舒服,但又无法把沙粒排出。好在蚌不怨天尤人,而是逐步用体内营养把沙粒包起来,以致后来沙粒慢慢变成了精美的珍珠。吸血蝙蝠叮在野马脚上吸血,野马觉得不舒服,但苦恼于无法将它赶走,于是就暴跳狂奔,以致后来野马被活活折磨而死。科学家研究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根本不足以让野马致死,真正的死因就是暴怒狂奔。

    ③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时,可以改变自己,用平衡的心态和精准冷静的大脑去来应对生活赋予我们的全部考验。

    ④很多人说人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善于对自己所处环境做出判断并适时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才是成功之道。其实话只对了一半,抓住机遇之前,首先也是必须做的就是适应环境,并在适应过程中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自如应对。

    ⑤我们何不像前文提到的蚌学习,设法适应所处环境呢?以“蚌”的肚量去包容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一切不如意,冷静分析找出突破点,并使之能为我所用。而不要像野马那样一不如意就暴跳如雷,这样只能自食苦果。适应环境是走出低谷,迈向成功的一把烫金钥匙,下一次遇到失意的事情前记得给自己一个迂回空间,耐心地适应,谨慎思考,适时地做出些调整,开阔心胸,打开格局,让痛苦和委屈成为人生路的垫脚石。

    ⑥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弟子说他能移山,于是弟子们纷纷请教移山方法,准备效仿尊师。这时,柏拉图哈哈大笑道:“其实很简单,山若不过来,我就过去。一言既出,弟子们不禁哑然。”

    ⑦世上本没有所谓的移山之术,惟一能够移山的秘诀就是:山若不过来我便过去。同样的道理,人不能改变环境,那么就改变自己。我们虽然不能回到过去,但我们可以改变未来,因为当下始终紧紧地攥在我们的手中,而改变未来就是从改变现状开始,一点一滴的改变,都将对我们的未来造成影响。

    ⑧托尔斯泰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人想改变自己。”

    ⑨要改变现状,就得先改变自己。顺意的时候,告诉自己不骄躁不得意;逆意的时候,对自己说你其实很棒别灰心。改变自己,从改变观念开始。即便眼下是连串的失败,也都是从一个已有的错误的观念开始的。“只因一着错,输了半盘棋。”那停下来,重新审度时势并积极地扭转自己的心态,动用你的智慧冷静分析重新找回最初的自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题。

敬小慎微

陈思思

①敬小慎微出自刘安的《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百射重戒,祸乃不滋。”形容做事从一开始就非常审慎小心,对细小的事物也不马虎,告诉人们要注重小事小节。

②“敬小慎微”休现的是对"小”的态度。“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虑于微,始贻大忠;不防于小,终累大德"。不在小事小节上慎重看待,就会在大事大节上不稳。对"小”能始终保持着极为清醒与智慧的认识,才不会任小事逐步发展成大事,让事态变得棘手以至难以挽回.

③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三年,离任返乡后发现,自己任职期间在天竺山取了两片石头,倍感惭愧,写了一首自责诗;“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bò)。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好友刘禹惕知道后劝他:“区区两块小石头,你何必放在心上呢?”白居易却说:“山石虽不值钱,但取之站污名声,倘若每个游客都带回天竺山石,哪里还有天竺山的秀美?”白居易对小事小节的审慎态度、让后人肃然起敬。

④小事当敬.“敬小"要正确看待“小”,对小事有敬畏之心。唐朝初年有名的清官皇甫无逸,在任职成都时,被任命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有一次,他巡视境内,夜晚之时没有找到驿所,只好到百姓家里借宿,恰逢烛炬的灯炷将要烧尽,主人准备续添,却被他阻止了。他认为自己借宿已经打扰了百姓,再让百姓破费于心不忍,于是抽击佩剑砍断自己的衣带作为灯灶。皇甫无逸"断带为炷”的故事被后世传为佳话。在常人眼里,这些小事细微琐碎,甚至不值一提,但细微之处却彰显了其对小事小节的敬畏之心,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品格。

⑤小事当慎,“慎微”要学会拒绝“小”。陆贽是唐代以“清慎”出名的宰相。母亲去世,需要守墓三年,在此期问,各地颈有意巴结这位“内相”,纷纷赠送厚礼,陆贽一概分毫不取,就连唐德宗都觉得他这样“苛求”自己有点过分。他却说:“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袋;衣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日见可欲,何能自于心。”"涓流不止,溴壑成灾。”任何事物都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小问题刚萌芽时,就要通过小节的表象洞察到大害的后果,从而“见微知著”,在刚开始时就有所防备,防止积重难返,达到不可收拾的境地。

⑥敬小慎微要做好每一件小事。换诸现实,任何一件大事的顺利完成,表面看似偶然,其实是各种小事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小事做实就成大事,平凡事反复做就成就非凡。”

⑦“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都应敬小慎微,从小事小节上加强自身修养,将点滴小事做细做实,多积尺寸之功。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