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①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诗词,似乎自然而然地就浮现于脑海。

    ②可见,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这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这就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因此,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③古人云,“____________________”。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出口成章。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精彩的表现背后,又何尝不是他们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④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⑤比如,我们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许多孩子只记住了这四个字,但究竟什么叫沉郁顿挫、怎么沉郁顿挫的、为什么沉郁顿挫却一概不知,更不用说再进一步去了解杜甫这个人和他背后的时代。某地考试时,出题人出了一首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明明是赏心乐事,但学生总认为杜甫就应该是沉郁顿挫的,所以强行歪解,硬要把诗意往愁闷失意上引。如此古诗文教育显然与文化传承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⑥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时,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的意境和感情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所以,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

    ⑦当我们从小诵读古诗文、练就“童子功”时,不妨想想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显摆炫耀、获得关注,为了提高成绩、寻求加分,还是为了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体验,为了让传统文化得以血脉相传?恐怕后者才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就个人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成长在一个美的环境中,用古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民族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接续古人的思绪,继承先人的智慧,让古今文化互联互通,从而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⑧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练就一身古诗文的“童子功”,在我们心中刻下传统文化的基因,如此,中华文化才有十足的底气,才能生生不息。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论据填在第③段空格上(    )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D、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3)、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4)、请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所炼就的古诗文“童子功”对你的影响。
举一反三
阅读杨子的《两代人的矛盾》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父与子”时常被看作是对立的两方,意味着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的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盾。下一代往往在下意识中受到这流行观念的影响,好像一开始便必然处在与上一代对立的地位。
②其实,在这“两代人的矛盾”中,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是出自于爱——纵使是自以为是的爱。年青人也许听过、读过父母干涉儿女婚姻一类的故事,譬如反对爱女嫁给穷小子等等,无论怎样指责这一类的行为,都依然不能抹煞它根本的动机——关怀子女的幸福。
③在“两代人的矛盾”中,可能有一部分是源于父母的愚昧和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出自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出自年轻人的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不过,一切悲剧的造成,都由于父母与子女间有时不能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未能尽可能地过一种较随便的、不拘束的、较多接触的共同生活。
④美国作家劳伦斯著有一本叫做《我的父亲》的书,在他的描写里,他父亲一样犯有许多惹儿女烦厌的“严父”怪癖。但是,就因为他们父子彼此多了点“友情”和理解,两代间的关系充满了和谐的快乐。因此,父母固然有与子女沟通的必要,而作为子女,也不可犯盲目反抗的错误,总是要等到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情时,才后悔莫及!
⑤父母可能有许多错误,孩子也可能有许多错误。但是,一个孩子在踏进“反抗”的年龄时,要能够避免流行的“父与子”观念的感染,避免摭拾一些概念、术语,轻率地对父母下评断。而父母,在孩子踏进“反抗”的年龄时,也应当能够对“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得追不上属于孩子的时代。
⑥只要年青的一代把父母看作可以谈心的知己,而父母则顺应时代潮流,把下一代看成自己的朋友,双方共享喜乐,分担烦恼,就没有化解不了的两代人的矛盾。

阅读《宽容是美德》 ,回答相关问题
      ①看到这个题目,不禁想起了周恩来的一个故事: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刮脸,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使我们看到了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②宽容是一种美德。留心一下,不难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凡能做到宽以待人者,一般都深受众人的欢迎。像周恩来这样的好总理,待人宽容,平易近人,当然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与尊敬。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些小摩擦。只要是无恶意的,就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像周恩来那样主动承担责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所致,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在日常的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以宽容对待,就等于给对方提供改过的机会。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众臣鼎力相助的,从而开创了唐代盛世。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励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再说秦王嬴政,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海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广纳贤才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顺利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纵观历史与今天,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宽宏气度,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③有的人就不具备宽容的美德,他们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不肯吃亏。如慈禧太后,仅因为与一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就勃然大怒而起:“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像这样的狭隘心胸,这样的暴行,又怎会不遭人唾弃呢?当今社会上有一些人,也是这样,你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就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对别人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时时想着揪别人的小辫。这样的人,典型的“小肚鸡肠”,心胸狭隘,待人刻薄,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这种人还能谈什么成大器,立大业呢?
      ④总之,宽容是一种美德,只要我们本着“和为贵”的原则,决不斤斤计较别人的过失,又多为别人考虑,就能确立起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⑤当然,对于那些蓄意冒犯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或是破坏人民安定生活的破坏分子及人民的敌人,就不能盲目地宽容,避免重演“农夫救蛇”的悲剧。一定要利用法律力量予以重锤打击,决不心慈手软。
      ⑥宽容是美德,当今社会大有发扬之必要。让我们大家都来讲一点宽容,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美。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大成者,必有德

        ①2015年7月,胥申荣登“中国好人榜”。他是一位敢想敢闯沉着沉稳的硬汉子。白手起家创业,凭着诚信经营“干”到企业年销售千万。他,就是内蒙古赤峰企业家胥申,十余年诚信经营让他铸就了百姓赞誉的“金字招牌”。

        ②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人生立身之本,是国家立业之本,是人类发展之本。诚信自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诚信的火炬一直被人们高高举起,代代相传,燃遍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并作为东方文明的精髓传遍全世界。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金钱大行其道,诚信似乎在某些人的眼里越发变的一文不值。但是,胥申用13年的时间树立了一块“诚信赢天下,品质铸辉煌”的金字招牌,使“沙漠之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一跃成为蒙东地区知名企业。其积攒的信誉被银行信贷部门赞为“价值1000万元”,铸就了诚信的美德,印证了“大成在德”的道理——诚信的美德才能创造出美好的人生和事业。

        ③胥申立世以诚。圣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文人骚客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老百姓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从圣人到芸芸众生,都极为重视诚信,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耳,广为流传。商鞅“立木取信”,成就了秦国的强大并最终统一了六国;“尾生抱柱,至死方休”,因诚信而使爱情更加感人,虽越千年而不朽。胥申把中华民族经过漫长、沉重的生活之浪淘沥而出的赤纯之金继承了下来。毅然将20吨有问题原汁倒进地沟,保持产品质量;从银行贷款或个人借款,无论额度大小都按时还本付息,到村民家处理过期产品,连续几年循环资助贫困初中、高中、大学生直至完成学业……胥申以多年的诚信付出打造了自己的企业品牌,确立了自己的企业灵魂,使企业年销售额已达1000万。

        ④胥申待人以诚。俗话说 “做事先做人”,这句话无疑是对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品格修养。对人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善待别人,这就要以诚待人。真诚待人,是胥申做人的根本,也是他从商的根基。“赔是我的,挣了咱俩一人一半。”这是他对合作伙伴的承诺,职工“五险”全兑现,全年免费三餐,使职工成了“工作有尊严、生活有保障、情感有寄托”的“三有员工”……他的做法并不惊天动地,然而看多了“商场如战场”的尔虞我诈、目睹了跳楼讨薪的劳资纠纷,倘若所有的企业管理者都像胥申这样,以诚待人,视商业伙伴和工人如亲人,会减少多少悲剧、多了多少温情!待人以诚,达人以信,才能树立自己的尊严和人格魅力,胥申待人以诚的美德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的闪光品格。

        ⑤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胥申严格守护着诚信这个“头上的星空”,践行着诚信这个“心中的道德律”,做大了企业,温暖了人心,验证了“大成在德”这个深刻而又浅显的道理。

阅读议论文《敬业与乐业》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我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③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 , 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专为在职业及正在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④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⑤第二要乐业。“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⑥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第一等学问

    ①什么是第一等学问?北宋哲学家程颐认为;“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第一等的学问。”这句很朴素的语言,不仅通俗地道出了深造的哲理,而且点出了做人的第一要素。

    ②遇事肯替别人着想,不单是一种博爱,更是一种境界。那些功利主义者、世俗之人、凡夫俗子是绝对做不到的,只有那些超尘拔俗、心慈好善,像白求恩、焦裕禄、孔繁森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事当前先替别人打算的人才真正算是掌握了程颐所讲的第一等学问。

    ③当然这第一等的学问绝非只是高人雅士的专利,只要具有一颗仁厚之心,一颗在为自己着想的同时,也为他人想一想的平常心,无名小卒、平头百姓也同样可以学得。学会辩证看问题,你就会发现,你为别人着想,别人同样也会为你着想。常言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讲的就是这个理儿。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那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给自己照路,而是给别人提供先明,帮助别人。如此一来,别人也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我们且不急于给这位盲人戴上顶高尚之人的高帽子,但他确实称得上有思想、懂得人生哲理的人。

    ④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这一点不要说人类,就是在动物界也是如此。达尔文经多年的研究发现,动物界也有同类互助的现象。如果说同类互助是人性中最原始的本性,那么为别人着想则是人类经历磨难,抗争自然,战胜自身的美好品德的升华。你为别人着想或许并不希冀得到等价的回报,然而使你料想不到的是越是这样恰恰越得到了回报。慷慨无私地为别人着想,就像播种,总能看到收获,尽管这种收获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但有良心重情义的受益者终究会把爱的种子珍藏于心,直到永远。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遭遇被让座

蒋勋功

       ①公交车上抢座位,本不是什么新闻。可是,一辆公交车上就发生了这样一幕,一个老太太和一个小孩子同时抢一个座位,小孩子捷足先登,老太太非要坐。小孩子不同意,老太太恼羞成怒,竟然一屁股坐在小孩子的腿上。见此,小孩的母亲赶过来理论,于是一场争斗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有媒体以“挟人让座”为题,由“抢”到“挟”,性质有了明显的变化。

       ②问题是发生在一老一幼两个人身上,按规定,这两个都有优先享受照顾的权利,尊老爱幼嘛!从权益的角度讲,凡是购了票,一票一座,应该受到保护。坐不坐、让不让是购票人自己的事。让位体现风格,不让也有权利。当事人不同意,真还不能强迫。不让座往往被不分青红皂白受到谴责,多少是有失公正的。

       ③推而广之,做好事完全基于个人的自愿,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觉行为,不屈服于任何外在的压力。比如义务献血,抽的是个人的血,不能强行把针头插进别人的血管。遇见不幸跌在地上的陌生人,他可以选择扶与不扶。捐款捐物,是个人掏腰包,不能强求。如此等等。可以倡导这种美德,培育良好风气。也可以批评指责各种冷血行为,见难不帮、见危不救应当受到良心的谴责。但是,做好事不能挟迫于人。

       ④这一挟迫,虽然是贬损别人,反而是自己的道德缺失。那么想过没有,你坐了,别人只能站着;你舒服了,别人就不舒服了。这样,就把自己的舒服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何况那个座位本来就是别人坐的,那份舒服本来是别人享受的。挟迫人家道德高尚,那你自己的道德又跑到哪里去了?

       ⑤老虎也会念佛,任何人都有慈悲的一面。当善举成为普遍行为时,整个社会的风气应当会好起来。而当做好事还有顾忌时,那么选择犹豫、退却、躲避就不应受到指责了。有人就利用别人的善良,滋润着自己的生活;有人就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别人的帮助,把一切当成应该。开始送上几个鸡蛋,知道感谢,二次,三次,还知道说声谢谢,慢慢地,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如果哪一次没及时送来,或者不送,攻击、指责是必然的,全是别人的错。有人倒在地上,如果没有人敢去搀扶,不奇怪,那是因为怕受牵连;有人抢劫,甚至杀人,如果没有人见义勇为,不奇怪,那是因为有时英雄流血还要流泪;有人要救助、募捐,如果响应者寥寥,不奇怪,因为担心那款物不知会流向何方。事情容易颠倒,性质须臾发生变化,不放心,不甘心。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还去挟迫他人做好事,只能适得其反。

       ⑥这个世界并不缺乏爱,缺的是一种氛围。爱的氛围营造,是每个人的事,是全社会的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