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诗歌鉴赏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2016-2017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月的玉米地

    十月的玉米,熟了。

    这情景,如诗如画,几米阳光潋滟在玉米地里,那是一个硕果累累的收获国度。这个世界,是秋歌的演奏,玉米叶儿在歌声中轻轻舞动小手,顺着节拍,光影流转,上演一场精美绝伦的华尔兹。

    十月的玉米香,近了。

    玉米香,弥漫在村落的每一个角落里,在乡村清新的空气里肆无忌惮地传播着,沁人心脾,甚至让人的嗅觉里也残留着那种淡淡的香味。乡亲们的眸子里充溢的都是金黄的玉米粒。他们小心地把玉米写成一首小诗,然后牢记在心里。阵阵玉米香化成了千年老白干,让乡亲们醉得酥麻、舒畅。

    月光下的玉米地,很美。

    一轮明月在浅蓝的天幕上和整个玉米地对望,那天地间垂撒着的清辉,托寄着月儿的一片深情。壮硕的玉米棒子在朦胧的月色下闪烁着梦幻的光芒,并且这些光芒“哗哗哗”地连成一片,蔓延到天边,与月对饮,共赋秋韵。

    看,月色里,一位中年农妇远远地从田埂上走来了。她依旧顶着白天戴的那顶草帽,盘起的发髻藏在草帽里面,但偶尔还是有几根不安分的头发调皮地探出头来,看看那外面的世界。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岁月的痕迹已在她原本乌黑的头发上洒下了一把白色的盐花——几根白发飘散,在夜色里显得格外清晰。她伸出一只手抚摸着埂边的玉米棒子,棒子上长出的“胡须”轻轻挠着她的手,可她早已布满老茧的手早就不能察觉到那微妙的感觉了。

    黄灿灿的玉米粒十分饱满,一粒挨着一粒,一排靠着一排,像一群渴望回家的孩子,迫不及待,焦躁不安。她轻轻地摩挲着玉米杆、玉米叶、玉米棒、玉米粒,像摩挲着自己的儿女。她温柔的目光掠过玉米地,玉米们就像感受到了母亲的注视,要瞬间就投入她的怀抱。

    这时,几只觅食的夜鸟盘旋在空中,它们的影子投在玉米地里,也投影到了她的心头。

    这个人,就是我的母亲。

    在母亲的脑海里,呈现的是一幅收获的场景:人们背着背篓,戴着草帽,哼着歌谣,猫腰钻进玉米地,霎时便没了踪影,只能听见那独属收获的天籁之音。那里,农人用最虔诚最古老的方式收获劳作。晶莹的汗水滴入土壤,但它们绘画出来年的甘霖,滋养着玉米新苗。这,就是藏在母亲心中的图画。

    这样的劳作是辛苦的。一天下来,母亲的手上总会添几个新的水泡,肩上总会多几道印痕。可是在母亲的心里,她认为这才是农民,农民就应该是这样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她的生活写照,“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她的劳作方式,“挥汗成雨”则是她最本真的表达。

    母亲又想起多年前的一天,玉米地依旧是现在的玉米地。听说连绵的秋雨即将抵达,我们全家人都动起来了。于是,一场抢收玉米的战斗拉开了帷幕。一排排玉米棒子齐刷刷地倒下,笑吟吟地躺在了背篓里。十月,“晒秋老虎”的太阳烘烤着我们,但汗涔涔的皮肤上却可以辨清我们的一张张笑脸。终于,在秋雨到来之前,我们抢收完毕,坐在自家的吊脚楼上,望着那濛濛雨幕,心里乐开了花。

    四季的变换赋予了土地最为神奇的色彩,而秋日虫鸣则是母亲心中不变的风物,是最动听的乡村音符。

    母亲已经很多年没有感受过饥饿了。但许多年前那饿得昏天黑地的感觉她从来就不曾忘记。那是怎样的一段岁月啊!缺米少粮的生活,一对儿女被饿得很瘦很瘦。最令人心痛的,是冰雹过后的五亩五分玉米地就只有几株残苗了。看到这些,母亲不知道背着孩子和丈夫哭过多少次。听到孩子叫“饿了”,却难为“无米之炊”,那种心情她记得清清楚楚。但农民的泪水,只能为土地而流。泪流过后,生活还得继续。田里的苗没有了,但还得想着法子种,因为总有收获的那天!

    现在,深秋的风吹得玉米左摇右摆,玉米棒你碰我我碰你地发出“沙沙”声,好像在同母亲对话,诉说着心里的秘密。母亲在这里安静地站着,她深深地陶醉了。饥饿的日子已经远走,但母亲的心底里一直有一种东西像玉米一样藏在那里,这些心底里的玉米还会时常被母亲翻出来小心翼翼地晾晒。

    夜被月色笼罩着,渐渐地深得不见底了。母亲回过神来,慢慢走向了回家的路。母亲轻轻走过,只见她的身后——一朗清辉,一腔柔润,一片收获,一地深情。

(有删减)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描写、抒情和烘托等,这些表达方式的使用使文章行文流畅,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 B、文中的母亲勤劳、质朴,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作者主要通过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展示出母亲的高贵品质。 C、“藏在母亲心中的图画” 指的是一幅秋天收获的场景,它是农人的一种期盼,也是农人的一种古老而又虔诚的劳作方式。 D、文章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灵活而生动地描述了母亲的生活,抒写了对母亲的深切情怀。 E、本文的结尾是一个玉米地的特写镜头,母亲、月夜与玉米地融合在一起,言有尽而意无穷,深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文章开头有关玉米成熟、玉米清香以及月夜玉米地等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概述。

(3)、本文⒂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4)、作者在文中综合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举例并简要赏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英语老师
                                                                                          谢宗玉
        ①早晨,阳光照进教室,照着一颗颗晃动的脑袋和一张张开合的嘴。我们在晨读,我们在大声晨读。别人读的是英语,我对英语不感兴趣,我在读语文。英语老师从后面走进教室,我没觉察。他冷不防从我手中把书抢了,反手就甩了我一个耳光。同时骂道:你妈拉个巴子!一教室沸扬的声音就这样被他突如其来的耳光给掀哑了,大家愣愣地看着我俩,早晨照进来的阳光这时也有些茫然无措的样子。
        ②英语老师扭过头叫道:你们停下来干嘛!然后一教室芽一般的声音又怯怯冒出来,顷刻间又是一片灿烂。英语老师拍了一下手,没事般地走了。
        ③他没事一般,我可不行,我在众目睽睽之下,俯下身把语文课本拾起。然后伏在课桌上,一动也不动,我能遏止自己的哭声,但止不住的泪水却从我的指缝里快速渗出来。虽然我知道错了,一三五的早晨该读英语。但我的过错难道就该由这记毫无商量余地的耳光来惩罚吗?想到这里,我的眼泪又流快了。我从没有被人打过耳光,更没有在这样的广庭众厅下受辱,我满脸火辣辣的,不是因为疼痛,而是因为羞耻!我感觉我那个叫自尊心的东西,在这个早晨,就像被一把无形的快刀,给拦腰斩断了。
        ④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不声不响低着头进出教室。而在心中,仇恨的水草却疯了般昂扬生长。是的,我要报复,我要杀了他!我一定要杀了这个让我当众丢丑的家伙!我要用最直接的方法报复,我要痛快淋漓地拿刀捅了他!……我低着头,一声不响,就这样在自己的幻想中把内心捣鼓得壮怀激烈。那被拦腰斩断的自尊心在伤口处似乎又长出了细嫩的芽儿来。我最终还是失去了寻刀杀人的耐心,英语老师就这样在懵懵懂懂中逃过一劫。我后来的想法是,我一定要发奋读书,将来超过他,再来羞侮他!
       ⑤但很快就有一事,让我很快进入了两难境地。那天英语老师闯进教室,对教室里的三个同学说:下午帮我去挖薯吧。你,你,还有你,来,把书收起,我们这就走。
       ⑥三个同学其中一个就是我,英语老师仿佛早就忘了两个月以前发生的事。但现在他既然点到我了,我不能让他知道我心中的仇恨。我只能敛着头,和另两个同学一起去了他家。我记得一进家门,他就像个妇人样叨叨唠唠地骂着他的妻子:日日死人,怎么不见你死?!这样骂人的话是我第一次听到,所以一下子就记住了,而且根深蒂固。挖薯时,我时不时就把红薯给挖断了。我应该不是故意这样的。挖薯是一项技术活,也是一项体力活,在家里,这常常是我爸的事。我还太小,力气也小,一锄下去,挖得不深,红薯往往就被拦腰截断了。我看见英语老师不时地皱着眉头,后来他说:宗玉啊,你书也读得不好,事也做得不好,以后就等着进棺材吧。我一脸怍羞,我年纪轻轻,没想到他竟把我与棺材联系上了。心中的恨意一下子又增加了,可手中的活儿并不能停下……
       ⑦我现在算有些明白他那时为什么脱口就是棺材就是死了。那时他除了当老师,晚上常常替人唱号歌,哪里死了人,来请他。他一般不拒绝,十里八里也要赶去。他的号歌唱得不错。小时他在茶陵住过,一口的茶陵腔,用茶陵腔唱号歌,他的号歌就别具一格。有时在教室上课,他的声音也拉得好长,像唱号歌。有时夜里唱号歌唱得太晚,白天上课,他把作业布置下去,就趴在讲桌上睡着了。
       ⑧挖薯回来后不久,碰上学校组织学生入团。那时入团是件非常时髦的事,我们班当时只有三个名额,英语老师就把帮他挖过薯的三个同学都推荐上去了。全班同学知道这事后,都议论纷纷。因为如果凭成绩,我们三个没有一个能上。后来,另两个同学就在那次入了团。而我没有。因为我拒绝写入团申请书。我这样做,一是对英语老师的软性对抗。用老甘的话说,就是非暴力不合作吧。二是在同学们的冷嘲热讽中,实在没什么脸面写入团申请书。
       ⑨好在与英语老师总算有分开的一天。初中毕业,我怀揣着仇恨悄悄离开学校。我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我对自己说:有朝一日,我终是要回来的。
       ⑩可到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就为自己幼稚的想法感到好笑了。我看金庸那些侠骨豪情的武打书,江湖上的似海深仇,都可以一笑泯之。而我与英语老师之间的破事,算得了什么呢?他自己也许根本就没把这事记在心上,几年过后,我这个人就可能从他头脑中淡出了。
       ⑪大学里有天晚上,我与一个同学在法律楼的天台上闲扯,说到中学的事,他居然也有类似的经历。不同的是,他依然把仇恨带在心上。他说:总有一天,我要跑回去指着他的鼻子骂一顿。我听后,不禁哑然失笑。唉,也许他还没参悟透吧……
       ⑫不过,回头想想,也许并不完全是少年人的心胸太过狭窄……我们怀揣多深的仇恨上路,说明我们当时的伤害就有多深。随着时间的淘洗,仇恨也许可以忘记,但伤害之痛在事隔多年想起来,仍可以使心灵颤抖……那时的心灵是多么柔弱呵,可仿佛没有几个大人(包括老师家长和其他成年人)注意,所以成长的心灵,注定会遍布刀斫之痕……
       ⑬英语老师后来教不了英语,就调到邻校一个中学敲钟守门。参加工作后有一次回家,我还真的碰上他了。我远远见到他,心里猛地颤了一下,然后想也没想,就逃也似的溜了……
       ⑭走远了,我突然有种想哭的感觉 , 英语老师他真的很老了……老得让我有说不出的怜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丽乡村

芦芙荭

    那天早上,他刚进办公室,电视台的总导演就找到他。说,电视台准备拍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地点选在你老家的那个村子,你得给我们帮帮忙。

    他的老家距县城有七十多里,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小山村。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以及鸡舍、猪圈、牛栏清一色都是用青石板砌成。虽然没有街道,但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他虽然离开村子多年,每年总会回去转上几次。这些年,他在城里盖起了一栋栋大楼,心里却总是割舍不了那些石板房。那里每个角落都有他美好的记忆。

    一听说在他老家拍电视片,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

    总导演说,是这样的,我们已到你老家那个村子踩过几次景了,一切都满意,唯一缺的就是人了。

    缺人?他有些不明白。

    是的。你的老家你知道。这几年村子里的人外出的外出,搬走的搬走。那天我们去村子里踩景时才发现,偌大的一个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而且都是老人。问题是,我们拍纪录片,不能拍个空村子吧,那么好的景致,没有人,拍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

    他明白了总导演的意思,可这比出钱的难度还大。

    别给我说难。我知道你的能耐,凭你在村里的威信,这事对你来说就不算个事。

    送走总导演,他就开始给村子里在外的人打电话。

    一开始,大家听说要在老家的村子里拍电视,都兴奋得不得了。其实,每个人的心里还都装着那个村子。可一说到具体的事情上,问题就来了,有的说生意忙走不开,有的说小孩要上学得照看,推三挡四找各种理由。

    尽管难度大,最终他还是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事情总算定了下来。竟然还有一个意外之喜。村子里一户准备给孩子结婚的人家,也被他说动,决定将婚礼搬回村子里办。

    在摄制组开拍的前两天,他和村里的人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了村子里。

    那时孩子们刚好放寒假。为了还原生活,他还特意买来了红辣椒、玉米棒子,将它们穿起来,挂在各家各户的山墙上。石板墙红辣椒,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

    生活其实是不用导演的。大人们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火塘里生起火,围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小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自由的小鸟一样,在村子里追来跑去。偶尔响起一声两声狗叫,村子就一下子活起来了。

    电视开拍的第二天,那户给孩子结婚的人家,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场院里摆起了酒席,全村的人都来喝喜酒。主家还请来响器班子,吹吹打打地热闹了起来。大家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

    电视片拍得是异常顺利。杀青那天,总导演握着他的手说,多么好的乡村生活呀。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下雪,要是下一场雪,孩子们再在村子里打雪仗,堆上雪人就更有意思了。

    送走摄制组的那天晚上,他让老婆将炕烧热,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些年他在外打拼还真的没有好好睡过一次安稳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真是好呀。

    早上起床,他一打开门,外面竟然下起了雪。转过墙角,他却发现,村子里好多人正将他们带回来的行李往公路上搬。那里停着他们开回来的车。有些手脚麻利的,已经将车发动了起来。

    怎么就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呢?他回过头往村子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

(选自2016年第23期《小小说选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母亲的《锁麟囊》

王虹莲

    读完了博士,又从国外镀了金,她却没有很好的前程,在公司里受到排挤。

    她整夜失眠,甚至,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一直是她心里的念头。

    如果不是念着母亲,她真的就去了。母亲抚养她实在是不容易——母亲那时没有工作,一个人糊火柴盒供她上学,她读到博士,是母亲一分钱一分钱供出来的,她想给母亲一个最好的回报,但是……

    母亲文化不高,喜欢听单田芳的评书,粗重沙哑的声音几乎天天想起。那却是她不喜欢的,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她宁愿一个人选择沉默地呆着。一天黄昏,她还是一个人发呆,看着外面的天空,暮色沉沉,好象要下雨了。她就突然又听到了单田芳的评书,在这寂静的黄昏里,那评书显得更沙哑吵闹。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

    声音马上就没有了,以后几天的黄昏也是沉静的,死了一样的沉静。她反而又觉得太安静了。她想,真的太没有意思了。

    又一个黄昏。她听到外面有人唱京剧。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很婉转婀娜的调子,那戏词更吸引了她: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 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我只道铁富贵一生享定,又谁知祸福事倾刻分明。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 到今朝只落得旧衣破裙。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 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

    她呆住,这么有禅意的戏词,真是美丽得不像样子,她随便对母亲说了一句:“这京剧唱得可真好。”但她知道,母亲并不能懂得。

    第二天,那个女人的声音又响起来,她伸出头去,看到一个快四十岁的女人,微胖,在那里认真的唱着,而且还穿着戏衣,甩着水袖,还是那段。她站在楼上,看呆了。

    母亲过来说:“是《锁麟囊》,传统的程派戏,程砚秋先生的,是知识分子的流派,周总理也喜欢呢。”她惊讶地回过头去看着母亲。

    程派的调子,倒蛮符合她的心境。那天晚上,她睡得很好。

    后来,她几乎都能听到这个女人在楼下唱戏,总是程派,幽咽婉转,婀娜悠扬,非常让人喜欢。是那种禅意的喜欢。

    “她活得多好啊!”她对母亲说。

    母亲说:“你以为她很快乐吧,其实,她下了岗,丈夫前年出车祸死了,儿子还有痴呆症。你看,人家都活得这么快乐。”母亲没有指责她的意思,但她觉得真是让母亲跟着自己受了很多苦。

    她居然也喜欢了京剧,喜欢了程派,她出去买了好多光盘,都是京剧程派的——程砚秋、李世济、张火丁……家里终于又出了动静,而且,有一天她说:“妈,您接着听单田芳吧,我觉得他说得蛮好的。”

    日子就这样慢慢过来的了。

    她休息了半年之后换了公司,有了新职位,开着自己的车,车里放着她最喜欢的京剧,她正准备做五月的新娘……她觉得所有的日子都甜美芬芳。

    她想,她得感谢楼下那个女人。

    女人不是常常来楼下唱戏了,有一天她休息,女人又来了。她出去买了一大束香水百合,然后来到楼下找那个女人。

    她讲了半年来的经历,然后说:“大姐,谢谢您的京剧,是您那段《锁麟囊》救了我。”

    女人笑了:“别谢我,谢您的母亲吧。”“母亲?”她疑惑了。

    “我本来只是心烦的时候偶尔来唱唱,你的母亲找到我家里,问我唱的是什么,还请我再去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匠和他的儿子

孟宪歧

    热河镇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木匠,叫谢老刚。因为谢木匠的手艺太高了,热河镇就没有人再干木匠活的啦。

    很多人都想拜谢木匠为师,谢木匠说:“对不起,我不收徒弟。”背后谢木匠跟老婆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老婆说:“别人不教,可栓子不能不教吧?”

    谢木匠就嘿嘿笑:“那是呀。不教他,我这手绝活儿不就真绝啦?”

    栓子十八岁那年,正式跟谢木匠干活。起初,干粗活,用力气,谢木匠干巧活,干细致活。后来,谢木匠就教栓子干巧活,干细活。

    做家具,要凿不少卯眼,大大小小的。谢木匠画好线,栓子凿。可在做榫子时,栓子发现,那些凳子之类腿上的榫子比卯眼小不少,栓子有些纳闷,就问谢木匠:“爸,八仙椅的卯眼大,榫子小,安上也不结实呀?”

    谢木匠便嘿嘿笑,说:“傻小子,要是都弄得结结实实的,用上三五十年咱不得饿死呀?榫子小,加楔子,上腻子,用个三五年,散架了再找咱给修,咱的活儿就永远做不完。”

    栓子说:“那不是有点弄巧了吗?”

    谢木匠还是嘿嘿笑:“我不巧点,咱家的日子早没法过啦。”

    谢木匠又说:“记住,大件的东西,像躺柜啦,炕柜啦,那是人家装粮食用的,装被褥用的,不好搬动,就给做结实点,能用一辈子。那些常用的小物件经常搬动,也好做,用个三五年就不错了。”

    栓子自言自语:“那要是让人家看出来,多不好意思呀?”

    谢木匠说:“说你傻了不是?我做的东西,神鬼也挑不出毛病来。”

    栓子发现,每回要把木板粘在一起的时候,要熬胶熬鳔,只有把胶鳔混合在一起,才粘得瓷实,而且不怕水。谁家做家具,就要准备这些料。熬胶熬鳔是个技术活,时间短了,太稀,用上不牢靠;时间长了,熬硬了没法使。熬胶熬鳔这活儿都是谢木匠亲自来做。胶多少,鳔多少,熬多长时间,都有底数,这底数就在谢木匠心里装着。

    大队支书找谢木匠说:“你给我爹做口棺材。”

    谢木匠摇头:“那是粗活,我从来没干过。”

    支书说:“你把它当细活做不就行了吗?娟子高中毕业二年了,应该推荐她上大学了吧?”

    谢木匠沉默良久,说:“好吧。”

    谢木匠跟栓子给支书家做了棺材,描龙画风,看不见榫卯,看不见疤痕,简直是一件华丽的工艺品。支书脸上很有面子,谢木匠因此声名大振。

    有很多人都来找谢木匠做棺材,谢木匠一口回绝。很硬。

    支书果然不食言,推荐娟子上了大学。

    娟子出嫁,家里要陪送一对梨木箱子,谢木匠说:“得给你姐做结实点,用一辈子不行,得能用两辈子!”

    栓子仔细观察谢木匠怎么凿卯眼,怎么做榫子,怎么熬胶熬鳔,用了多少,熬了多长时间,一一记在心里。

    送姐姐那天,谢木匠长叹了一口气:“这对箱子,我是用心血做的,能用两辈子都不止!”

    谢木匠终于老了。

    谢木匠躺在炕上,跟栓子说:“做家具,最要紧的是胶和鳔。你记住了,三分之二的胶,三分之一的鳔,是最好的。但你不能这样做,这样做了,你就没饭碗了。”

    栓子答:“其实,我早就知道了。三分胶一分鳔,三个时辰不能少。对吧?”

    谢木匠惊讶地问:“你咋知道的?”

    栓子答:“你梦话里说出来的。”

    其实,这是栓子暗中观察得出来的。

    栓子开始了自己独立的木匠生涯。

    栓子没有按谢木匠的嘱咐去做。

    栓子干活一是一,二是二,做出的家具坚固耐用。

    有人说:“栓子,你比你爸实诚。”

    栓子问:“你这话是啥意思?”

    那人答:“凡是热河镇让你爸打家具的人都知道,你爸爸留着后手呢。大件的家具还行,就是那些椅椅凳凳的,用个三五年,就都坏了,还得重新做。”

    ①栓子红了脸……

    ②后来,栓子赶上了好时代,时髦的家具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当上了栓子家具公司的经理,他的手艺不仅享誉热河镇,还在县城小有名气。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补胎

李恒冲

    良小的老婆要临产了,他早开始了倒计时。天天扳着手指算,已经九个月零一天了,如果不懒月的话,再有六天,就能当上爸爸了。

    良小高兴,有使不完的劲儿。可近些日子,他却老是有劲没地儿使,真叫着急。原因也很简单。早先,通往山里的路很糟,良小就在山口开个修车补胎的铺子,整天有爆胎坏车的来求他,有时一忙起来顾不上吃饭。可现在呢,进山的路修得平平展展的,良小站在铺子门口看着大车小辆从眼前飞驰而过,熟识的司机有意识按一下喇叭,或颔一下首,算是打个招呼。可这礼貌的举止却令良小心里不是滋味。想想,他们跑的都是钱,自己站着干等闲。

良小清闲了,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照顾怀孕的老婆。可他总是个闲不住的人,再说,不趁年轻狠狠攒一笔,将来如何供儿子上大学,读研究生,出国留洋呢?良小一准认定老婆怀着儿子,因为他天天都在隔着她的肚皮去享受有力的踢蹬:“小子,好大劲儿哟,再来一下。”那可是发自内心的自豪,无与伦比的幸福。然而,良小越是沉醉幸福,越是双手发痒,一天不动扳手,好比睡觉摸不着枕头。最后,良小实在耐不住清闲,打算去创造点活做。

    其实,从司机们的抱怨中,良小早知道有些地方修车的为自己找活做,在路上撒钉子,撒玻璃。以前他不屑,那是由于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如今,闲下来后也常往那方面想,但毕竟做贼心虚,一次次都没有去行动。然而,终归顶不住闲散和不能挣钱的负重感,这天,他也偷偷向路上撒了钉子。

傍晚时分,终于等来了倒霉蛋。歪歪抖抖一辆小车停靠门口,下来个中年司机,听口音就知道是外地人,有怨气也不敢大声喘,只是抱怨:“人倒霉了喝口凉水也塞牙,爆了条胎,刚换了备胎,没走五十米,又扎了,真气人。两条胎都补了,要多少钱?”良小说:“一条三十,两条便宜点,五十吧。”司机说:“是否贵了点?”良小说:“嫌贵,前边修去,十里坡有家铺子,少说要你八十。”司机万般无奈:“补吧,补吧。”而后自言自语:“那个路上丢钉子的,一定生了孩子没屁眼儿。”良小心里说:“你甭骂,我早骂你头里了,又现宰你五十,值!”

    良小刚抄了工具要动手,突然,后邻王婶跑来喊:“良小,良小,快去看看吧,你婆娘摔倒了,流了满地血。”良小风一样去了,背了老婆又风一样回来了,站在路中央,等了半天没一辆车来。地上一大摊血,并有两股开始向低处蜿蜒。

    这时,那个外地司机开口了:“别等了,我送你们。”就见司机拿把改锥,照了左边的那条好胎扎了进去,并用命令的口气说:“快上车,这样平稳。”

    汽车在路上奔驰,发出吟吟吟的响声,拍击着良小咚咚咚的心跳。终于到了县医院,进了手术室。两个小时过去了,护士抱出了个胖小子,又两个小时过去了,推出了昏睡的老婆,不过,医生的话字字千斤:“幸亏送来及时,才保住了两条命。”

良小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去找那个外地司机,要给人家下一跪,赔给人家两条胎,不,十条胎。可四个多小时都过去了,哪寻去?只从医院门卫那儿得到一句话:不知两条命保住保不住,两条胎能算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昏里的男孩(节选)

余华

    此刻,有一个名叫孙福的人正坐在秋天的中午里,守着一个堆满水果的摊位。明亮的阳光照耀着他,使他年过五十的眼睛眯了起来。他的双手搁在膝盖上,于是身体就垂在手臂上了。他花白的头发在阳光下显得灰蒙蒙,就像前面的道路。这是一条宽阔的道路,从远方伸过来,经过了他的身旁以后,又伸向了远方。他在这里已经坐了三年了,在这个长途汽车经常停靠的地方,以贩卖水果为生。一辆汽车从他身旁驶了过去,卷起的尘土像是来到的黑夜一样笼罩着他,接着他和他的水果又像是黎明似的重新出现了。

    他看到一个男孩站在了前面,在那一片尘土过去之后,他看到了这个男孩,黑亮的眼睛正注视着他。他看着对面的男孩,这个穿着很脏衣服的男孩,把一只手放在他的水果上。他去看男孩的手,指甲又黑又长,指甲碰到了一只红彤彤 的苹果,他的手就举起来挥了挥,像是驱赶苍蝇一样,他说:

    “走开。”

    男孩缩回了自己黑乎乎的手,身体摇晃了一下后,走开了。男孩慢慢地向前走去,他的两条手臂闲荡着,他的头颅在瘦小的身体上面显得很大。

    这时候有几个人向水果摊走过来,孙福收回了自己的目光,不再去看那个离去的男孩。那几个人走到孙福的对面,隔着水果问他:

    “苹果怎么卖……香蕉多少钱一斤……”

    孙福站了起来,拿起秤杆,为他们称苹果和香蕉,又从他们手中接过钱。然后他重新坐下来,重新将双手搁在膝盖上,接着他又看到了刚才的男孩。男孩回来了。这一次男孩没有站在孙福的对面,而是站在一旁,他黑亮的眼睛注视着孙福的苹果和香蕉。孙福也看着他,男孩看了一会儿水果后,抬起头来看孙福了,他对孙福说:

    “我饿了。”

    孙福看着他没有说话,男孩继续说:

    “我饿了。”

    孙福听到了清脆的声音,他看着这个很脏的男孩,皱着眉说:

    “走开。”

    男孩的身体似乎抖动了一下,孙福响亮的声音又响起:

    “走开。”

    男孩吓了一跳,他的身体迟疑不决地摇晃了几下,然后两条腿挪动了。孙福不再去看他,他的眼睛去注视前面的道路,他看到一辆长途客车停在了道路的另一边,车里的人站了起来。透过车窗玻璃,他看到很多肩膀挤到了一起,向着车门移动,过了一会儿,车上的人从客车的两端流了出来。这时,孙福转过脸来,他看到刚才那个男孩正在飞快地跑。他看着男孩,心想男孩为什么跑,他看到了男孩甩动的手,男孩甩动的右手里正抓着什么,正抓着一个很圆的东西,他看清楚了,男孩手里抓着的是一只苹果。于是孙福站了起来,向着男孩跑去的方向追赶。孙福喊叫了起来:

    “抓小偷!抓住前面的小偷……”

    这时候已经是下午,男孩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逃跑,他听到了后面的喊叫,他回头望去,看到追来的孙福。他拼命向前跑,他气喘吁吁,两腿发软,他觉得自己快要跑不动了。他再次回头望去,看到挥舞着手喊叫的孙福,他知道孙福就要追上他了,于是他站住了脚,转过身来仰起脸呼哧呼哧地喘气。他喘着气看着追来的孙福,当孙福追到他面前时,他将苹果举到了嘴里,使劲地咬了一口。

    追上来的孙福挥手打去,打掉了男孩手里的苹果,还打在了男孩的脸上,男孩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倒在地上的男孩双手抱住自己的头,嘴里使劲地咀嚼起来。孙福听到了他咀嚼的声音,就抓住他的衣领把他提了起来。衣领被捏紧后,男孩没法咀嚼了,他瞪圆了眼睛,嘴里的苹果在两腮鼓了出来。孙福一只手抓住他的衣领,另一只手去卡他的脖子。孙福向他喊叫:

    “吐出来!吐出来!”

    很多人围了上来,孙福对他们说:

    “他还想吃下去!他偷了我的苹果,咬了我的苹果,他还想吃下去!”

    然后孙福挥手给了男孩一巴掌,向他喊道:

    “你给我吐出来!”

    男孩紧闭鼓起的嘴,孙福又去卡他的脖子:

    “吐出来!”

    男孩的嘴张了开来,孙福看到了他嘴里已经咬碎的苹果,就让卡住他脖子的手使了使劲儿。孙福看到他的眼睛瞪圆了。有一个人对孙福说:“孙福,你看他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你会把他卡死的。”

    “活该。”孙福说,“卡死了也活该。”

    然后孙福松开卡住男孩的手,指着苍天说道:

    “我这辈子最恨的就是小偷……吐出来!”

    男孩开始将嘴里的苹果吐出来,一点一点地吐了出来,就像是挤牙膏似的,男孩将咬碎的苹果吐在了自己胸前的衣服上。男孩的嘴闭上后,孙福又用手将他的嘴掰开,蹲下身体往里面看了看后说:

    “还有,还没有吐干净。”

    于是男孩继续往外吐,吐出来的全是唾沫,唾沫里夹杂着一些苹果屑。男孩不停地吐着,吐到最后只有干巴巴的声音,连唾沫都没有了。当着围观者的面,孙福扭断了男孩右手的中指,把他绑在椅子上。

    “对小偷就要这样……”

    ……

    黄昏时分,很多人好奇地走过孙福的水果摊,好奇地听着男孩嘶嘶的摩擦似的喊叫“我是小偷”,然后缓缓的消失在黄昏里……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