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杭州市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星桥
    ①天星桥和其他地方一样,还是跑不脱石美、水美、树美,但是它却硬能化平淡为神奇,将几个最普通的音符谱成了一首天上的仙乐。
    ②石头哪里没有?但这里的石头总要变出个样,变出别一种形,别一种神,像一个曲子的变奏,熟悉中透着新鲜,叫你有一种感觉到却说不出的激动。比如石的表面经常会隆起一簇簇的皱褶。它本是个铜头铁脑、生硬冰凉的东西,却专向柔弱多情方面取貌摄形,如裙裾之褶,如秋水之纹,如美人蹙眉,如枯荷向空。这种强烈的反差,在你心里揉搓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美感,你忍不住要叫,要喊。难怪国画中有一种表现法叫“”法。再说它的形,也实在不俗,它决不肯媚身媚脸地去像什么,是什么。反而,它什么也不像。什么也不是,在你头脑的储存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构图。比如一座山石,大约有城里的一座高楼那么大,侧面看它却薄得像一本书,或者干脆是一张纸。硬是挺立在那里,水从脚下绕,藤在身上爬。它是什么?什么也不是,就是美。脚下的、头上的,还有那些在坡上、沟里随意抛掷的石头,都要美出个样儿;你可以伸手随意抚摸崖边一块突出的石,那就是一朵凝固的云。有时你走过一座小桥,这桥身是一块整石,但你怎么看也是一段枯了多年的树。有时路边或山根的石头连成灰蒙蒙一片,那就是一群抵角的山羊,前弓后绷,吹胡子瞪眼,跃然目前。
    ③天星桥景区的前半部是石在水中。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的影。有的山平光如洗,在水里是一面立着的镜子;有的中裂一缝,在水里就是一道飞来的剑影。而在这很多但并不太高的群峰之间则是365块踏石,游人踩着这些石头,鞋底贴着水面,在绿波上荡漾。当你看着水里的青山倒影时,也就惊奇地发现了自己什么时候也变得这样美。因为这石的数目暗合了一年的天数,所以在这里总会有一块正是你的生日,此园就名“数生园”。你站在生日石上可以体会一下降世以来这最美丽的一天。景区的中部是两座对峙的山峰,相距数十米之遥,他们各探出一只手臂呼唤对方。但就在相差一拳之远时,臂长莫及,徒唤奈何。这时一块巨石从天而降,上大下小,正好卡在其间,于是两手以石相连,成一座云中石桥,千年万年,苍松杂树扎根其上,枯藤野花牵挂其旁。石头能变到这等花样,也算是中外奇观。你站在桥景区的名字大概就是因它而取,就像我们一本散文集取名,就拣其中最得意的一篇。(有删改)
(1)、天星桥的“石”美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第二段中画线句子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3)、第二段“比如一座山石,大约有城里的一座高楼那么大,侧面看它却薄得像一本书,或者干脆是一张纸。”一句中划线词“大约”能否去掉?请简述理由。

(4)、桥,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并给人以美感。现实生活中有“梁样、浮桥、吊桥、立交桥”,人们还赋予“桥”更多含义并造出了不少新词,如“商桥、书桥、鹊桥、汉语桥”等。请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汉语桥”进行解说,不少于20字。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
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有一种爱像海绵

李丹崖

    ①男人独自一个人走在大街上,耷拉着脑袋,他不敢目视前方,生怕遇见熟人,问他为什么没去上班。男人失业几天了,在街上转了几天,一直没有找到新的工作。

    ②他是多么需要一份工作啊!老婆三年前就下岗了,一个人在小区门口支了一个水果摊贴补家用,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部由他来供应。儿子的成绩一直在整个年级名列前茅,更令他值得骄傲的是,儿子写得一手好作文,每次都被老师当做范文在课堂上朗读。回到家里,儿子还亲自朗读第二遍,给他和妻子听。听儿子朗读作文就变成了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他心里清楚,儿子的作文成绩这么好,除去儿子自身的天分外,还与他每周都给儿子买一本童话书有关,那些童话书或多或少地启发了儿子的想象力,让儿子总能语出惊人。如今,连工作也丢了,恐怕10元一本的童话书今后也要给儿子“断奶”了。不!绝对不能!这种想法刚一在脑海里打了个转儿,就立马被自己推翻了。自己心里再苦,也不能表现在儿子身上,想到这里,他咬咬牙,从报刊亭买了最新一期的童话书。他一路想了很久,该怎样对家人说呢?没办法,只有再瞒一天了,明天继续想办法。这样想着,男人掏出了钥匙。

    ③刚刚推开家门,儿子就冲过来抱住了自己的腿,大声说:“爸爸,你回来了,我的作文又被当成范文朗读了。来,我读给你听!”妻子刚从厨房里端着一碟菜走了出来,说:“赶紧洗洗手吃饭吧”。于是,一家人像往常一样温馨地吃起了晚饭。

    ④晚饭后,儿子开始给他朗读起自己的作文来《水在爸爸的肩头“唱歌”》。在这篇作文中,儿子这样写道:“我非常希望能像张明一样,有一个送水工的父亲。每一个父亲的肩膀,都曾是儿子的‘战场’。如今,孩子长大了,爸爸扛起一桶水,像扛起张明一样,咣当、咣当的水花声,调皮地在自己的肩头‘唱歌’,这样的肩膀很健硕,这样的肩膀不寂寞。”

    ⑤他灵机一动,儿子的作文正提醒了他,他恰巧可以趁此机会做一个送水工,苦是苦了点,但是,孩子乐意,又能下得了台,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⑥第二天下班,他是满面笑容地扛着一桶水走进家门的。儿子高兴地向他竖起大拇指,说爸爸真棒!妻子也笑容可掬地拧了一下儿子的小脸 说:“看,爸爸多疼你,为了满足你的愿望,把自己的工作都辞了!”儿子的眼泪,直在眼圈打转儿。他赶紧呵斥妻子,“说什么呢?看,都把孩子给弄哭了。”

    ⑦“爸爸,我这不是哭,我这是高兴的。”儿子擦干了眼泪说。

    ⑧尽管男人很累,但是,男人觉得很满足,妻子和儿子没有发现一丝异常的迹象。

    ⑨男人从此就开始当了一名送水工,一干就是一年半。一年半后,他贷款在儿子学校附近开了一家饭馆,由于靠近学区,生意逐渐做得风生水起,日子也逐渐过得殷实起来

    ⑩一天清晨,饭馆刚刚开门,邮递员就送来了一个厚厚的信封。信封上写着儿子的名字,拆开一看,才知道是儿子的作文发表了。顾不上准备饭菜,他就迫不及待地看起儿子的作文来。儿子的这篇作文名字题为《有一种爱像海绵》。文章没看完,他的泪就像泉眼一样汩汩地挂满了双颊。儿子的作文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一年以来,我和妈妈一直为自己那篇造假的作文感到不安,好在爸爸没有发现什么,只是我每次看到爸爸被汗水浸透的背心,我就会禁不住一阵阵心酸,我一直感觉,爸爸就像一块海绵……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挂在树梢上,我坐车前往山村学校支教。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直到日影西斜,才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

    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于是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们的心田。可是,事实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让我头疼。

    我在讲台上读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我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哄堂大笑。

    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他们撒腿跑了,转眼没了踪影。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周末,我到他家里走访。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里光线昏暗。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老人叹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校园里再见到他,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几个月后,我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些伤。事情大致是这样:他的父母坐车回家,正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赶回了家。

    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话未说完,便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他倚着门框站着,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母亲走过来,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明年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竟成了嚎啕大哭。

    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

    第二天上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课间,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下,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来,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为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我的百岁母亲

冯骥才

①留在昔时中国人记忆里的,总有一个挂在脖子上小巧而好看的长命锁。那是长辈请人用纯银打制的,锁下边坠着一些精巧的小铃,锁上刻着四个字:长命百岁。这四个字是对一个新生儿最美好的祝福,是一种极致的吉祥话语,一种遥不可及的人间向往,然而我从来没想到它能在我亲人的身上实现。天竟赐我这样的洪福!

②天下有多少人能活到三位数的年龄?谁能叫自己的生命装进整整一个世纪的岁久年长?我骄傲地说——我的母亲!

③过去,我不曾有母亲活过百岁的奢望。但是在母亲过九十岁生日的时候,我萌生出这种浪漫的痴望。太美好的想法总是伴随着隐隐的担忧。我和家人们嘴里全不说,却都分外用心照料母亲,心照不宣地为她的百岁目标使劲了。

④我的兄弟姐妹多,大家各尽其心,又彼此合力,第三代的孙男娣女也加入进来。特别是母亲患病时,我们必须一起迎接挑战。每逢此时我们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球队,凭着默契的配合和倾力倾情,赢下一场场“赛事”。

⑤母亲历经磨难,父亲离去后,更加多愁善感。多年来,为母亲消解心结已是我们每个人都擅长的事。这些年,为了母亲的快乐与健康,我们手足之间反反复复不知道打了多少次电话。然而近年来,每当母亲生日我们笑呵呵地聚在一起时,我发现作为子女的我们也都是满头华发。小弟已七十岁,大姐都八十岁了。可是在母亲面前,我们永远是孩子。人只有岁数大了,才会知道做孩子的感觉多珍贵、多温馨。谁能像我这样,七十五岁了还是儿子,还有身在一棵大树下的感觉,有故乡、故土和家的感觉,还能闻到只有母亲身上才有的气息。

⑥人生很奇特。

⑦当你小的时候,母亲照料你、保护你,每当有外人敲门,母亲便会起身去开门,绝不会叫你去。可是等到你成长起来,母亲老了,再有外人敲门时,去开门的一定是你——该轮到你来呵护母亲了,人间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发生转变,这就是美好的人伦与人伦的美好。

⑧一种奇异的感觉出现了,我似乎觉得母亲愈来愈像我的女儿,我要把她放在手心里,我要保护她,叫她实现自古以来人间最瑰丽的梦想——长命百岁!

⑨母亲住在我弟弟家。我每周二、周五下班之后一定要去看她,雷打不动。母亲知道我忙,怕我担心她的身体,这一天她都会提前洗脸擦油,拢好头发,提起精神来给我看。

⑩母亲兴趣很多,喜欢我带来天南地北的消息,我笑她“心怀天下”。她还是个玩手机老手,天天将亲友们发给她的美丽图片和有趣的视频转发给他人。

可是,我在与她聊天时,还是要多方“刺探”她身体存在哪些小问题,以便尽快为她消除。就这样,那个浪漫又遥远的百岁目标渐渐进入眼帘了。

去年,母亲九十九周岁。她身体很好,有力量,想象力依然活跃。我开始设想来年如何为她庆寿时,她忽然说:“我明年不过生日了,后年我过一百零一岁生日。”

我先是不解,后来才明白,“百岁”这个日子确实太辉煌,她把它看成一道高高的门槛了。我知道,这是她对生命的一种本能的畏惧,又是一种渴望。

于是我与兄弟姐妹们说好,不再对她说百岁生日,不给她压力,等到百岁那天聚到一起自然就庆贺了。可是我心里也生出了一种担心——怕她在生日前生病。

然而,担心变成了现实。今年,就在她生日前的两个月,突然丹毒袭体,来势极猛,发冷发烧,小腿红肿得发亮。赶紧把她送进医院,打针输液,病情刚刚好转,旋又复发,再次入院,直到生日前三日才出院。

虽然病魔被赶走,但是一连五十天输液、吃药,伤了胃口,母亲变得体弱神衰。于是兄弟姐妹们商定,百岁这天,大家轮流去向她祝贺生日,说说话,稍坐即离,不让她劳累。午餐时,只由我和爱人、弟弟陪她吃寿面。我们相约依照传统,待到母亲身体康复后,一家老小再为她好好补寿。

尽管在这百年难逢的日子里,这样做尴尬又难堪,不能尽大喜之兴,不能让这人间盛事如花般盛开,但是现在,母亲已经站在这里——站在生命长途上一个用金子搭成的驿站上了。

一百年漫长又崎岖的路已然记载在她生命的行程里。故而,我们没有华庭盛筵,没有四世同堂,只有一张小桌,摆几个适合母亲口味的家常小菜,一碗用木耳、面筋、鸡蛋和少许嫩肉烧成的拌卤,一点点红酒,无限温馨地为母亲举杯祝贺。母亲还是有些虚弱,只吃了七八根面条、一点绿色的菠菜,饮小半口酒

能与母亲长久相伴下去就是儿辈莫大的幸福了,我相信世间很多人内心深处都有这句话。

此刻,我愿意把此情此景告诉我所有的朋友与熟人,这才是一件可以和朋友们共享的人间幸福。

(选自《冯骥才散文精选》,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