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吴中区初中办学联盟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统一测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题。
手掌里的清凉
    树阴下,有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大的约七岁,小的看来不到三岁。树下有几个用砖块砌起的墩子,大的孩子以砖墩当桌子趴在上面做作业,小的也拿了一截铅笔在一张纸上胡乱画着。
    他们是兄弟俩,大的孩子放了暑假,从农村到这座城市打工的父母便把兄弟俩从家里接来,与他们团聚一些时日。
    风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它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弟弟大约是受不了那酷热,抓耳挠腮的,满脸通红,有汗水从腮上掉了下来。这时,哥哥好像变戏法一样,从树桠上拿出一把扇子。确切地说,那不是扇子,只是一小块三夹板,拿绳子绑上了一根小木棍做柄。哥哥捏着那柄一个劲地给弟弟扇着。
    哥哥扇起的风,将砖墩上的灰尘搅起,在树叶缝隙筛落的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绺绺舞动的火。热热的风让兄弟俩感觉不到一丝凉快。这时,哥哥两眼直直地从街的缺口处望过去,他渴望有风吹过来,可是没有。
    哥哥显得非常失落。他下意识地四处瞅着,眼光突然就落到了一个地方,那多么像一块侧立起来的池子。也许他思绪的鱼儿已游回到了家乡,他家门前有一块池塘,不管多热的天,只要坐在池塘边树下的青石墩上,将双脚伸到水里,就会有一股透心的凉从脚下一直凉到头顶。
    哥哥来到了那“侧起的池子”前,他是认识的,那是一块玻璃。下面是墙砖,玻璃有些高,他踮了踮脚,仍然够不着那玻璃。随之,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上,他这下能够着了。他将双手贴在玻璃上,感觉到了阵阵凉意。
    这时,他突然想起什么,赶紧将弟弟抱了过来。他要抱着弟弟站到那码好的砖头上,可就是上不去。努力几次后,他放弃了——因为他明白,凭着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抱着弟弟上到砖头上去的。
    他想了想,将弟弟抱回到树阴下,把自己的双手在玻璃上贴了一
会儿,然后赶紧去握住弟弟的手。几乎在两个多小时里,哥哥就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动作。
    直到快中午了,在工地上做饭的母亲来叫兄弟俩去吃饭,哥哥的这一动作才停止。妈妈问哥哥:“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哥哥说:“我不能让弟弟热着,再说弟弟要是热得哭了起来,会影响爸爸妈妈工作的。”妈妈的两眼不禁红了,可哥哥似乎没有看到妈妈的表情,只顾高兴地说下去,“妈妈,我知道阴处的玻璃会是凉的,想不到城里的玻璃会这么凉。”
    妈妈本想告诉儿子:这玻璃之所以会这样凉,是因为玻璃后面的屋子里有大功率的空调。可妈妈没有说,她相信能将一手清凉传递给弟弟、心中想的是让爸爸妈妈安心工作的孩子,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
(段奇清/文,选自《铜陵日报》,有删改)
(1)、梳理全文内容,将横线上的内容填充完整。

天气酷热

哥哥行动

哥握弟手

感受清凉

(2)、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哥哥扇起的风,将砖墩上的灰尘搅起,在树叶缝隙筛落的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绺绺舞动的火。(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②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上,他这下能够着了。(品味加下划线词语)

(3)、请结合文章内容(从哥哥的性格特点方面)说说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的含义。

(4)、本文标题原为“兄弟俩”,后来改为“手掌里的清凉”。通读全文,说说这样改的好处是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遍地战壕

季明

    那时候,老兵还是个十七岁的新兵。

    到了部队,就开始挖战壕,这活儿遭罪。老兵手上满是血泡,泡起,磨破,再起,最后成了老茧。对此,老兵很有意见,当兵练好枪就行,他是来杀日本鬼子的,不是来卖苦力挖“水渠”的。于是,老兵就开始消极怠工。

    战壕挖好后,连长要检查。连长是东北人,黑大个儿,双手别在身后,握着一把小工兵铲,一上一下地晃悠。老兵见到连长来了,赶紧抬头、挺胸、立正,笔直地站立在自己挖的战壕旁。

    连长看见老兵敷衍了事挖出的战壕,火苗腾地蹿上来,脸就更黑了,抡起小工兵铲,在老兵头上“咣咣”地敲。

    “你个王八犊子,找死啊!”连长骂。

    老兵戴着钢盔,工兵铲拍在上面,脑袋不痛,但那“咣咣”声,却震得两耳嗡嗡响。老兵不服,大声说:“长官,俺是来杀鬼子的,不是来挖水渠的!”

    “来杀鬼子啊?要是没了命,咋杀?”连长揪着老兵的耳朵,一指战壕,吼道,“战壕是保命的,记着,它,就是你的命,重复一遍!”

    老兵“啪”的一个立正,就吼了起来:“战壕,是俺的命!”

    接下来,老兵只好认真地挖战壕,战壕挖成后,还要掏防炮洞。

    跟鬼子干了一仗后,老兵就发现连长的话是真理。那天,鬼子开始进攻了,连长观察了一下,声嘶力竭地喊:“防……炮……啦……”

    在连长的吼声中,士兵们抱头鼠窜,纷纷钻进防炮洞。瞬间,鬼子的炮弹就铺天盖地砸过来,接二连三地爆炸,一时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老兵哪见过这阵势,抱头缩在防炮洞里,筛糠一样地抖。

    炮声一停,连长立马跳出去,声嘶力竭地喊:“上战壕!玩命啊!”

    老兵没有出去,抱头缩在防炮洞内,抖成一团。

    鬼子的进攻被打退了,连长冲过来,一把将老兵提溜出去,抡起工兵铲,在他头上“咣咣”地敲,骂:“王八犊子!”半晌,才喘着粗气停下手。

    老兵趔趔趄趄地站起来,连长揪着他的耳朵,一指战壕,吼:“这里不是乌龟壳,它,是老爷们玩命的地方,重复一遍!”老兵立正,就吼了起来:“战壕,是老爷们玩命的地方!”

    几仗打下来,老兵就记住了连长的话,战壕不仅保命,更是男人拼命的地方。于是,他在连长“防炮啦”的呼喊里,进防炮洞;在“上战壕!玩命啦”的吼叫中,跟鬼子拼命。

    战壕,一条条地挖;仗,一场场地打;身边的兄弟一茬茬地倒下,新兵们又一茬茬地补进来。跟鬼子一路打下去,天南地北,到处都有老兵挖的战壕……

    许多年后,九十多岁的老兵,在孙子的搀扶下,来到一处战场遗址。拨开荒草,老兵下到战壕里,突然发现有一个防炮洞还在,他弯下腰,艰难地钻进去,静静坐着,倏地老泪纵横,他想起了连长。

    连长就牺牲在这里的战场上。那天鬼子的炮击开始时,几个新兵吓傻了,站着没动,连长冲过去,一发炮弹就落在了他的脚下。

    在爆炸声中,连长消失了,只有那把工兵铲飞在空中,车轮般翻转着,然后,落下,笔直地插在地上……许多年来,那把工兵铲,一直在老兵的脑海中翻飞。

    老兵走出战壕,站在山坡往远处眺望,恍惚间,枪炮声在耳边响起,硝烟和那把翻飞的工兵铲,又在眼前浮现。于是,他握紧拳头,深吸一口气,学着连长的样子,大喊一声:“防……炮……啦……”

    四面的群山荡起阵阵回声:“防……炮……啦……”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笑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④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⑤花搬到美国未,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⑥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⑦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⑧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锁不住的目送

    ①我锁着母亲,锁着她半年了。我把她的白发和叨唠锁在了四楼。她趴在阳台边,像一棵半枯的藤蔓,在阳光里呼吸,在风雨里憔悴。她,在淡然地承接着岁月的眷顾。最让母亲不堪的,这座灰旧的小楼还不是我的家。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母亲常独自诉说。那时的母亲是孤独而忧郁的,她的叨唠里,最大的心结是走不回月下的故乡了。

    ②这是我工作的学校,现在也是母亲没有预计的旅店了。母亲常说,无事莫如三堂。三堂,就是学堂、庙堂、祠堂。年初,我连哄带骗、好说歹说,让母亲离开了她空巢的老家。短短几天,母亲便意兴萧索了。我知道,离巢的老人比老人空巢更加无助、冷清和落寞了。

    ③锁着母亲,其实是我最大的心殇。年前,要强的母亲、88岁的母亲,终于用一根拐杖走上了暮年。她是摔伤的,卧病一年后又奇迹般地站起来了。只是她迈上几步,两腿颤颤巍巍的,让一边看的人更加着急。刚开始,母亲在我房间里走走,坐坐。一次,母亲居然一个人走下了四楼。我看见她的时候,她坐在一丛石楠树下,她和一个老婆婆在大声地闲聊。两位耳背的老人,大多听不清对方讲的什么,但这不影响她们交谈,她们聊得那么的开心。

    ④可是有一回,我下班回家,母亲不见了。我找遍了整个校园,不见她的拐杖,也没听见那熟悉的叨唠声。我走出校门,看见母亲了。她坐在路边,正在揉着那奈萎缩的腿脚。我很生气,大声地凶她:“谁叫你出来的?再摔一次怎么办?碰着车了怎么办?走丢了怎么办?”母亲怯怯地看着我,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唉,再不出来了。我就想看看这条路能走到哪里。”我没听她细说,我一把驮起母亲。我直起身的一瞬,。里微微一疼。母亲是那么轻,好像我背着的是一片叶子,又像是我背着的小时候的女儿。我背着她,轻轻地,走过一片艳阳,走过学生的目光。

    ⑤这以后,母亲不出去而我上班时,我便锁着母亲了。

    ⑥锁着母亲的日子,我回家更勤了。我怕她摔倒了,怕她烫着了,更怕她年迈的孤独了。有次,我出门,母亲明明是坐着的,可我走出楼道,偶一回头,母亲趴在阳台上了,她一动不动的看着我。这种情形,小时候母亲送我上学、迎我回家是常见的,可这时候她的目光里多了一份依赖和不舍。

    ⑦母亲是听不见我的脚步声的,她一定在“里默数着我的步履,数着我走下四楼、三楼,再看我走出一楼的那一刻。我想母亲是老了,她能看见我一定是她最大的安了。母亲眼睛不好,她的目光抵达不了远方,但她浑浊的目光总能锁住儿子的背影。即使人来人往,亲情这个坐标,母亲说什么也不会丢失的。

    ⑧阳光满天时,母亲喜欢看云,喜欢看落在阳台上的麻雀,喜欢看楼下忙碌的人影;下雨天,阳台上的母亲叨唠更多了,我想母亲此时更落寞,一定在回想着她青春的往事。

    ⑨每次上班,当我落锁的那一刻,母亲便走向了阳台,她会准时地守候在阳台边。她目送着我的离去,搜寻着我渐行渐远的轨迹。

    ⑩我狠心地,有时是快速逃离楼外那块平地。当我走入石楠树下时,我闭着眼,静静地站一会,我轻轻地说:“母亲,我会很快回来的”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回老家

夏妙录

    小区不大,坐落于县城繁华地段。走出小区大门,车水马龙印证着这个山城的人们不再悠闲,除了他和她。

    清晨,他一手拄着拐杖一手紧紧拽住她的手,到小区大门左拐对面的老车站门前,俯身对她说:看到了吧,今天逢单没车,明天逢双才有车回老家!只见她放下随身拎着的塑料小凳子,拿手掌搭个凉棚在前额,让目光进到车站内寻觅再寻觅:哦,是没车,我们今天不回老家了,明天再回吧!

    两个身影朝着小区往回走,路过门卫室,有人问:郑老师今天没车回乡下老家吗?他朝对方笑笑,她爽朗地回答:我忘记今天是单号,还冤枉我家老郑骗人,幸亏他记性好,我老得有点儿傻里傻气喽……对方连心回应:师母哪里会傻里傻气呢?你还是家里的顶梁柱!听对方这么一说,她像个婴孩得了蜜糖,欢呼着放下小凳子,挣脱开他的手雀跃起来,让那近乎干枯的十指直挠天空,迎风飞翔着喊道:嘿,你听听,我还是顶梁柱!似乎是说给天和地听,又似乎喊给全小区的人们听。小区里的人见了,无不会心一笑。

    这样的小区景观每天上演一次到两次甚至更多,有时在清晨人们梦醒时分,有时迟点儿,但都在八点之前。八点钟,老车站曾经有一班车隔日开往乡下最偏僻的岩上村,那儿是她和他的老家。他曾经是那个村里的代课教师,语文数学体育美术身兼数职;她是家里的顶梁柱,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一手操劳,直到他转正调往他乡,再辗转进入县城,她从没让他因为农活儿落下一节课。

    进入县城后,他多次劝她进城居住,都让她以各种理由拒绝。先是儿女们个个读书需要费用,仅靠他的微薄收入太辛苦, 她选择坚守几亩薄地,说:至少能挣到我们的口粮,吃不完的还可以换油盐酱醋。他只能由着她。

    转眼间,孩子们个个在城里安了家,她还是不愿意到城里长住,到城里没住几天,要么说自己想那些山地田园了,要么就说哪块地哪片山林在想她了。退休的他只好住到乡下,陪她守护农耕时代。很快他就病了,她不得不放弃乡村进城定居。子女们放心了,他的病也好转了,她却一天比一天消瘦,开始糊涂了。

    一天,她拎着个小包裹,走出小区走进车站,想偷偷回一趟老家,看一眼山林田地立即搭乘原班车回城。那时候的车站还没有因为要扩建搬走,她在车站里问了好多人,都说没有到岩上村的班车了,因为那个村庄早已成为空壳,她当即泪流满面哽咽不止。回到小区里,失神的她竟然找不到自己所住的套房,在门卫室坐了老半天,就是想不起自己住几单元几层楼几号门牌。幸亏他寻来,领她去。

    他知道她想乡下老家想得厉害,就让子女们开车带他们回去一趟,心想她该会欢呼雀跃吧。没想到回到她日思夜想的岩上村,她竟然问为什么带她到这破地方。她依旧嚷嚷:我要回岩上村我要回老家……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20期)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小题。

时间的艺术

曹国琪

①有种说法,0.1秒决定了短跑冠军,1秒之内决定了灾难面前的生死时速,1分钟的懊海可能是错过了一次航班,1小时的表现可以获取心仪女孩的芳心,如要做成一件像样的事,没有一年半载难以实现。

②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意在强调读书对人的塑造作用。同样的逻辑,我们也可以说,"人就是他所走过的路。"是时间铺设了这条漫长的路。在漫长的时间里,你变得善良温柔;在时间里,你变得多愁善感;在时间里,你气宇轩昂……时间是女娲手中的泥土,靠了它,你才成为了你。

③时间如此有意义,它的另一面也会令人烦恼。林语堂曾说过,如果你想一天不得安宁,在家请客吃饭。一年不得安宁,造房装修……有些时间让你周遭充满鸡飞狗跳。还有一些时候,时间像是旅途中单调而无聊的路程,让你既提不起兴趣,又无法打发。这样的时间多了,就常常让我们陷入麻木、

九年级语文作业质量检测(第5页◇共8页)

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人不知所措时,经常以忙碌填满日程,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和自然。一旦这种日子停摆下来,很多人又会魂不守舍一样地茫然。时间的两面性让它不再是一个话题,而成为一个命题。

④我见过许多真正幸福的人,他们所有的时间投入都是福种和生长。对他们来说,只要方向正确,时间就是最好的滋券。丰富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抹去容颜上的皱纹,宛如时光倒流,及人所不及。

⑤最好的惜时如命不是躺在重症病床上的觉悟,紧迫感不等同于使命感。"身前了浮事、身后不虚名",紧边感令人焦虑,而真正的美好时光大多是从容状态下的产物。忘却繁花,不觉春风,只为一心追寻心中那一粒星斗。惜时如命并不是拒人门外,而是闭门造车,总有一天,当他打开自己的那扇门时,外部世界的纷扰也会为之降低分贝。

⑥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驱驰自己的时间。"你要的是什么?"永远比"你要茹何得到什么?"来得重要。你春天没有思考这个问题,冬天收获的必定是一箩筐的鸡零狗碎;清晨你没有它的答案,傍晚必定空手而归。时间是袋中的利箭,失败的猎人往往箭失乱飞而终无所获。

⑦浅尝则止、见异思迁,往往是失败者的通病。点点时间是屋檐间的滴水,从不改变滑向重点的轨迹。耗时越久,则日积月累,获得感越大。反之,那洒水车的游走灌沃虽如泼如倾,但逞一时之快,几个时辰之后就了无痕迹。

⑧要把时间的艺术操之在手。大多数人对时间的感觉:与心悦之人对坐,时光如急流穿润;与烦厌之人尬谈,时光如老龟负重。另一种说法,快乐一瞬间,痛苦如度年。实际上,时间用在不同场景中都是一种主观感受,好与坏、长与短,不仅在于你的规划和爱惜,更取决于填满你个人时间的是笑声还是叹忽。由此可见,时间的艺术首先是选择的艺术。

⑨时间也有鹅城和股絮之别。人的这一生,饱满丰富与否,取决于所执着的事、往来的人、见识的世界、品过的滋味。所谓厚德载物,是在你这一生的时间容量中,或在那看似透明的万花筒中,装了多少能兑换未来的东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②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把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呢呢”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③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④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⑤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猪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磕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⑥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