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2016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模拟卷(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网络热议:女孩蹲着等地铁=没教养?

    自媒体时代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谁也无法预测下一个舆论热点将是什么。即便许多人感觉某件事本身没有任何的公共价值,可仍然会成为舆论场上的大事件。比如,这起 “女孩蹲着等地铁不懂得教养”的讨论。

【事件回顾】

    2月26日,有网友在微博发了一张图片,图片上显示,两名穿着呢子大衣的年轻女孩,蹲在地铁站台上,似乎正在刷手机。图片配文写道:“可能我老了,很多事情比较保守,但是我就是不明白,为何现在那么多女孩子不懂得教养?等个地铁就可以随随便便蹲着,难看不难看?谁教她们的?这是什么生活习惯?”

    一番言论引来众多网友的评论,至28日,“论战”范围持续蔓延,更有主流媒体及专家学者对此事发声。

【网友看法】

『支持派』

◆  再累也不会在公共场合蹲着,蹲着真的很难看,特别是小姑娘,一蹲气质全无!

◆  当他人都蹲着的时候,我是不愿意站着的,他人都站着时我也是不愿意蹲着的。因为相对的姿势比较尴尬。若A蹲着,你无意间正好走到他旁边,他又正好抬头,那么你有可能觉得受到冒犯了(因为他的视线虽无意却是对着你的私处的)。

◆  地铁进站的时候人多,她们占用下车通道很不安全。

『反对派』

◆  她们蹲着就是没有教养?你偷拍发网上就是有教养了?讲到天上去最多就两个字,不雅。

◆  有礼貌的人吃饭会注意不洒汤,然而同桌的人洒了汤他也会装作没看到;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的教养是对自身而言的,并非是对他人而言的,当你的教养到了一种他人需要去包容你而改变自身的时候,这本身就是极具没有教养的行为。

◆  蹲着、坐着还是站着都是个人的生活习惯,我们拒绝公共场合不文明,并不代表我们不能接受别人的生活习惯。两个姑娘的一个动作被上升到没教养的高度,未免小题大做了。

【媒体评论】

    平心而论,无论男女,蹲在地上,确实不怎么好看。但也不是什么“没教养”。站着或者蹲着,并不是问题的核心,关键是有没有影响到他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程度。——韩之江(记者)

    自媒体时代也造就了“全民狗仔”的怪圈,摆开那些捏造事实哗众取宠的不说,再义愤填膺也应该遵守规则和底线。所谓教养,首先是一种尊重,要懂得尊重别人,也是自身的一种尊严。 ——王珣(情感作家)

【资深剖析】

    网帖把一件孤立的事情放大,对两名女孩“不公平”。“在手机时代,人人都是记者,更应慎言慎行。”“我不反对把恶劣的行为放上网揭露,这是一种见义勇为,但是拍照者应该自律,要看对象的行为是不是真的违反社会公德。”

——上海大学教授、礼仪专家胡申生

    公共舆论场,讨论个人问题尤其是不经意的行为习惯,是一种价值倒挂。女孩蹲着等地铁,并没有被证明是天天如此,还是累了或是肚子疼痛,也不值得别人去讨论,因为蹲着就被讨论,让人感觉有点“私斗成风”的感觉;另一方面,既然是公共舆论场,就更应该讨论一些有公共价值的话题,讨论个人行为可以,应该讨论与公共生活有重要或重大影响的人物。——中国网的时事评论员王传涛

【相关链接】

    在这个全民狂欢的网络时代,我们轻轻一敲键盘,就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他人的行为嗤之以鼻、指指点点,轻易断定一个人的是与非、对与错。互联网时代,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盲目的跟从和浮躁的转发,而是宽容的谅解和理性的判断。——王文静

    千万别放大事实、哗众取宠,弄不好轻则遭人吐口水,重则惹上官司,那可就“摊上大事了”。多传播点正能量的新闻,因为在我们这个充满正能量的社会里,正能量的事毎天都在发生。——艾才国

    世界上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着许许多多的大事,为什么这么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引起国人的热议?留给我们的应该是深深的思考!

(1)、梳理以上材料,分别概括“支持者”与“反对者”各自看法的理由。

(2)、“反对派”中的第二位网友阐述了自己对于“教养”的理解,请你仿照事例,在横线处再添一个例子。

(3)、“女孩蹲着等地铁没有教养”引发全民热议,对于这场声势浩大的热议,你认为有必要吗?通读全文,结合材料【资深剖析】和【相关链接】谈谈你的看法。

(4)、自媒体时代,热议话题层出不穷,面对热议话题你是怎么做的?结合具体经历谈一谈。

举一反三
                                                                                                    李  拯

①读罢韩愈的《劝学解》,脑海中常常浮现当年场景:国子先生韩愈晨入太学,正欲对学生传道授业,言未毕而遭学生反问,“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不知虑此,反教人为?”然而,正是在这命与仇谋的艰难境遇中,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信念,才更显珍贵。

②如冬梅,因寒风来袭而愈显其幽香;如煅剑,因用力敲打而益增其锋芒。在韩愈身上,勤奋是逆境的坚守,是日常的修炼,有着夸父逐日的执着,蕴含水滴石穿的坚忍。就此而言,稍有懈怠,略有迟缓,则不可谓之勤矣。曾国藩曾说,“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趣功不敏。一处弛则百处懈矣”。

③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青年毛泽东常常以此自警自励。心勤而身懒,则无非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口勤而手懒,则不过是眼高手低、口惠而实不至;昨勤而今懒,则必然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懈怠的病菌一旦侵入,就会四处扩散,不断摧营拔寨,直到腐蚀整个肌体、攻陷精神城堡,矢志勤奋又怎能不慎独慎微?

④观历史兴亡之变,察古今成败之理,功败垂成也好,功亏一篑也罢,失败往往是走过了90步,却不能坚持走完剩下的10步。一部二十四史,这样的教训不胜枚举。南朝梁开国皇帝萧衍,年轻时底定江南、雄姿英发,在位日久而锐气渐消、惰气益长,晚年沉迷佛法,终至身死国灭,感叹:“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以史为镜,懒惰之害,懈怠之危,于斯见矣!

⑤晚清洋务大臣曾国藩,既是书斋里的饱学之士,也是疆场上的建功之将,而最令后人称道的,还是他的修身功夫与勤奋精神。有这样一个故事,曾国藩坚持每天记日记,某天晚上梦到别人得到一笔额外好处,自己很羡慕,醒来之后对自己痛加指责;中午到朋友家吃饭,席间得知某人获得一项分外收入,心里又是羡慕。他在日记里写道,好利之心形诸梦寐,“真可谓下流”。

⑥有这种自省,才能不为懈怠所缚、不为成绩所惑;有这种自律,才能不为诱惑所动、不为声色所扰。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即便是天才,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不会就是一首好诗。没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忍,没有“吾日三省吾身”的修炼,哪能轻易见到彩虹?

⑦韩非子阐述竞马的要诀,其一就是“不耻最后”。不怕梦想太遥远,就怕不能坚持到底;不怕目标太远大,就怕懒惰磨损了斗志。追逐梦想的人应该坚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坚持勤奋、驰而不息,纵然山重水复,也必会柳暗花明,在险峰之上收获无限风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给自己一分希望
        ①青春淡淡的光辉里,生命在飞翔。别总认为青春是一弯阴晴圆缺的月亮,倾洒的都是惆怅与忧伤;其实,它是一轮辉煌灿烂的太阳,撒播着温暖与希望。
        ②“希望是不幸者的第二灵魂”,歌德如是说。我用我的人生经历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悟去理解它,体悟它,铭记它,践诺它。
        ③生活的经历难免刻上缕缕伤痕,也难免有血有泪,可这不是意志消沉、萎靡不振的理由,更不是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借口。千万不要被“气馁”压住翻不过身来。“气馁是绝望之舟”,绝望了,生命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④希望是我们人生的航标,不断指引我们。希腊神话中的坦塔罗斯被父亲迪斯罚不准吃不准喝,然而他却活了下来,就是因为父亲同时给了他希望——他被罚站在一个山崖边动弹不得,然而他的嘴巴上方有野果,下方有水。虽然吃不到喝不到,但是拥有了希望便拥有了一切。这个道理告诉我们,有了希望你就有了生命;只有满怀希望的人才能一步步攀上人生的顶峰,爬到自己的最高点。这个道理也告诉我们,有了生命才有希望,才能实现一个又一个希望,再创造一个又一个希望。
        ⑤相信“乌云后面依然是灿烂的晴天”(美国朗佛罗语),相信“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英国雪莱语),相信“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鲁迅语),我们才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挑战的信心。在追逐幸福、追逐成功的人生路上,有幻想,有闯劲,所以也常常有挫折,有打击,但无论何时,“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鲁迅语),永不放弃希望。
        ⑥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了夸父,他追的是什么?——是希望!
        ⑦太阳每天都会照旧升起,你前进的脚步就一刻也不能停息。
        ⑧所以,无论何时,请给自己一分希望。

阅读《剥豆》,回答文后问题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 , 借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我剥豆的速度分明又快了
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音:suō,义:斜着眼看)。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碗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 , 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教养,就是要让别人舒服

      ①很多年前,余世维在“管理思维”课中讲过一个案例。他说他有一个习惯,每次离开酒店时,他都会把床铺整理一下,把摊在桌面上的东西整理好,尽量把房间恢复成他进来时的样子。这样进来清扫的阿姨会对住过的客人刮目相看。

      ②也许客人和阿姨永远不会见面,阿姨高看这一眼也并不会对客人有什么影响,但这就是教养,在看不见的地方更显宝贵。

      ③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后等成绩的那段时间,我在一家麦当劳参加见习经理培训,培训的第一课就是倒餐盘。餐盘上有餐盘纸,只要不是被打湿或者故意破坏得很严重,清理餐盘是很容易的。只消把餐盘倾斜45度角插进垃圾桶,餐盘纸和餐后垃圾就会全部滑进垃圾桶,自己的手一点也不会被弄脏。

      ④可据我的观察,就是这简单的动作,国内大部分用餐者都不会做。父母更不太会鼓励孩子吃完麦乐鸡和开心乐园餐之后把餐盘清理了。用好习惯换别人高看一眼?很多人还做不到。

      ⑤有一次跟同事一起搭飞机出差,吃完飞机餐,我看见他把餐盒、纸杯、废弃物都一样一样整理好,铺平,然后把擦过手的餐巾纸摊开,均匀地盖在餐盘上,再交给空姐。我坐在邻座,瞬间觉得自己之前是多么粗鲁。垃圾本身不是美好的东西,但我们在丢弃它时却可以显示出个人教养。

      ⑥看得见的教养是容易的。因为慑于群体的压力,但凡有些自尊心的人,都会努力接近自己跟文明的距离。在干净的环境里,你不好意思乱丢垃圾;在安静的博物馆,你不敢高声喧哗;在有序的队伍中,你不好意思插队;在清洁的房间,你不会旁若无人地点燃香烟。所谓的教养,真实存在于环境感染力中。

      ⑦难的是看不见的教养。在乌合之众中,谁能保持优雅和教养?在群体无意识中,谁能保持清醒和判断?在舍生取义的时刻,谁能像一个绅士,把生的机会留给妇孺老人?这不是作秀和异类,这恰恰是最能体现教养作为品德的可贵之处。

      ⑧更难的是那些“慎独”的教养。日本有一种文化,叫作“不给别人添麻烦”。比如不小心把水洒在了地铁座位上,即使下一站就要下车,也要想办法擦干净,这样下一位乘客就不会觉得麻烦。

      ⑨虽然没擦可能也不会被人批评,虽然大部分时候并没有机会跟下一位乘客认识,但这种谨慎独处、保有敬畏的态度,恰恰是最能考验有无教养的地方。

      ⑩再比如之前说到的整理房间、清理餐盘和盖上餐巾纸,听起来都是细微小事,难就难在明知道没有“好处”,还依然坚持,这就比“被称赞的道德模范”好得多,也可持续得多。

      ⑪教养不是道德规范,也不是小学生行为准则,也并不跟文化程度、社会发展、经济水平挂钩,它是一种体谅,体谅别人的不容易,体谅别人的处境和习惯。

      ⑫不因为自己让别人觉得不舒服,这就是关于教养的简单道理。

阅读《当一匹被鞭打的马》,完成下列各题。

当一匹被鞭打的马

禹正平

    ①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的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羊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羊?”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墨子又问:“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羊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羊不具备的。”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羊,你值得批评呀!”其实,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离不开外来的鞭策。有时是一句苛刻的责备,有时是一次严厉的惩罚,有时甚至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

    ②在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面对苛刻的责备,不要一味地觉得委屈,更不能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应该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试想,若不是关心你,期待你下次做得更好,怎么会批评你呢?正因为在批评者眼中,你是“值得被鞭打的马”,所以才会批评你。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坦然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人。

    ③有时候,遭遇特别严厉的惩罚,说明你是一个可造之才,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人,是一个值得批评帮助的人。如果一遇到处罚,就极力进行辩解,只找客观因素,不找自身原因,一次两次还可原谅,次数多了,别人便会对你失去信心,你也就失去了提高自己的机会。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受住各种考验,忍受各种委屈,才能完善自我。

    ④有时候,遭遇那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说明你已具备了相当的素质和能力,但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而这些挑剔给了你一个臻于至善的机会,帮助完善你的人格、增加你的内涵,使你每临大事有静气。

    ⑤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对严苛的鞭策,只一味地感到委屈,继而意志消沉,慢慢地变得平庸;另外一些人,在鞭打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化为动力,扬蹄奋进,勇敢地登上人生的顶峰

    ⑥选择当一匹被鞭打的马,还是当一只不被鞭打的羊,将是你人生辉煌与平庸的分水岭。

(摘自2014年3月29日《光明日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舍弃,也是一种尊严

叶匡政

    流失在海外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目前已经回归了牛、猴、虎、猪、马五件。佳士得公司宣布,2009年在法国的一场拍卖会上将出现鼠首和兔首,它们的总价可能会拍卖到2亿元人民币。对此,中方专家认为那“无异于打劫”,网上新闻一出更是引起了无数中国网民的愤怒。

    自从中国有了回购文物的专项基金,尤其传出重建圆明园的设想后,当年英法联军所抢的那些圆明园遗物,身价就像打了鸡血般飙升。强盗们似乎磨圆了身上的棱角,纷纷变成了艺术家的后代,想在拍卖市场上与被抢者握手言欢。没有道歉与愧疚,也不要愤怒和哀怨,只要白花花的银子。

    强盗打的终究是强盗的算盘。100多年前,英法联军抢走了那些有工艺价值的铜宝贝,100年后的今天,强盗的后代们却要以貌似文明的方式去拍卖它们,再从中国人头上大肆掠夺一次。

    据统计,1840年以来由于战争、盗掘、不正当贸易等,至少有超过1 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中国是文物流失大国,所以早早就加入了《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约》,与多个国家签署双边协定:任何因战争等原因而被抢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归还,无时间限制。因为这个公约,2005年,被英法联军当作战利品的天津塘沽大钟,终于归还给天津。由于并不是所有国家都签订了这个公约,所以流失海外的文物拍卖的情况仍在频繁发生。

    自中国启动国宝工程回购流失文物后,中国文物的行情就一路看涨。于是出现了几年前只值几百万元的兽首,今年竟被喊出了亿元天价。被抢劫是一种耻辱,同样挨宰也是一种耻辱。如果流失的文物被我们花巨资买回来了,即使我们把它们重新捧在手心,供在了博物馆中,也没有了那种失而复得的好心情。

    单拿圆明园兽首来说,我们更应该通过外交途径来索回,让抢劫者们如何拿走的,再如何送回来。虽然此举难度甚大,但我们还是要一直保持这种索回的权利和姿态。假如一时难以追讨回来,不如索性让他们就像圆明园废墟那样,保留着一种缺憾。我想,无论这些文物流失在何方,它们身上铭刻的中国印记不会变,它被抢走的历史记忆不会变,它来自圆明园的这个事实不会变。只要我们真实与满怀诚意地面对历史了,屈辱也能成为一种爱国的力量。

    因为爱,所以舍弃,这样的姿态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尊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