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春酒同步练习

阅读理解

小虾米和海蜇

琦君

    ①妹妹给我寄来一包蒸熟的小虾米,不是黄黄鼓鼓的那种,是乳白色扁扁的、一片一片的,我家乡叫它作虾皮或溪虾。用米酒洗一下,再蘸醋吃,非常的鲜美下饭。小时候,每天早上,母亲都给我煮一碗热腾腾的蛋花溪虾泡饭。我跪在长板凳上吃得津津有味。

    ②阿荣伯说,溪虾并不长在溪里,而是长在海里的。大概是因为它个子小小的,就叫它溪虾吧。溪虾那么小,在大海里怎么游呢?于是它们就爬在海蜇的身上,吸海蜇分泌出来的东西。原来身体庞大的海蜇是没有眼睛的瞎子,全靠溪虾做它的眼睛、,聪明的溪虾看见前面有阻碍或敌人来了,就轻轻叮海蜇一下,海蜇就连忙躲开了。瞎子海蜇反变得浑身都是眼睛,行动灵敏起来。阿荣伯讲的故事我都非常相信,边吃边听边笑,笑得胃口大开,一筷一筷的溪虾往嘴里送。阿荣伯就会喊:“吃太多了,你也要浑身长眼睛哩。”母亲却说溪虾是补的,吃了耳聪目明。可是近年来我却有点耳聋眼花的样子,一定不是因为年纪大了,而是因为多年来没吃溪虾之故吧,家乡的东西总是最赴堕。

    ③小虾米究竟是不是海蜇的眼睛,我一直都想请教生物学家来证买一下。、不管是不是真的,这两样生命能相互依赖合作,总是非常有趣的。

    ④想起在纽约时,常看到盲人在街上走,全靠忠心耿耿的狗为他带路。好像是盲人牵着狗,其实是狗牵着盲人。狗向前走,盲人也向前走,狗停下来,盲人也停下来。狗过街,盲人才过街。聪明的狗,能辨方向,能认红绿灯,能知道主人要到哪里去。下地道,搭电车,一点不会错,上了车,盲人坐下来,狗就乖乖儿伏在他的脚边,一动不动,奇怪的是这种向导狗一点不像平常的家狗那样,走几步就张开后腿撒尿.、它们是经过特别训练的,它们慎重地负起保护和领导盲人的责任。

    ⑤狗不像小虾米。小虾米爬在海蜇身上,固然也替它当眼睛,总还是要享受一点权利呢!

    ⑥盲人和狗,小虾米和海蜇,都使我很感动。,如果这个世界上,凡是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都相互依赖,相互帮助,不要彼此猜忌、伤害,该有多么好呢?

(1)、盲人和小狗,小虾米和海蜇,为什么让“我”很感动?

(2)、第②段画直线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3)、第③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赏析第④段加下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举一反三
谁建立了成功的标准
上帝听说世间鼎盛,人人都前所未有地崇尚成功,心下窃喜,决定去探听虚实。他召集来若干凡人,问:“你们认为什么是成功?”
   张三说:“成功就是像大款那样有闲有钱。”
   李四答:“成功就是像明星那样有型有款。”
   王老五喊:“成功就是像名人那样有头有脸。”
  上帝摇头,禁止他们用“像某某一样”句型,众人面面相qù,不明所以。
  上帝索性问:“成功的标准是谁给的?”
  大家小声嘀咕:“管他是谁,反正不是我!”
  上帝不甘心,决心继续考察。
  他先是变成了一个有钱人,在花园里,他远远地望见一个年轻女人正在微笑地注视着在不远处玩耍的孩子和老人,他走上去,说:“我是有钱人,你认为我和你谁更成功?”
  女人笑了,回答:“我是孩子的好母亲,父母的好女儿,丈夫的好妻子,单位的好员工,社会的好公民,而你只是有钱人,你说谁更成功?”
  “有钱人”继续问:“成功的标准难道不是我们这些有钱人给的吗?”
  女人说:“那上帝造我们这些人出来是干什么的呢?”
  上帝满意地走了。
  他接着变成了一个明星,在路边,他远远地望见一个中年男子正在悠闲地蹬着自行车,他迎上去,说:“我是明星,你认为我和你谁更成功?”
  男人乐了,回答:“我活得坦荡而自由,而你只是个连结没结婚都不敢承认的明星,你说谁更成功?”
  “明星”继续问:“成功的标准不是我们这些明星给的吗?”
  男人说:“那这世界岂不是像娱乐圈一样无聊?”
  上帝满意地走了。
  他最后变成了一个名人,在稻田里,他远远地望见一个老农在种地,他走上去,说:“我是名人,你认为我和你谁更成功?”
  老农擦了把汗,想了想,回答:“俺不知道什么是成功,俺只知道俺把四个娃都供着念书成人。”
  “名人”继续问:“成功的标准不是我们这些名人给的吗?”
  老农说:“俺供俺娃读书的快活可不是你给的。”
  如此说来——上帝形而上学地想:成功只是一种审美情趣?他带着疑问去找马克思,马克思说:“上帝先生,美,就是人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什么意思?通俗点。”
  “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努力,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看到了自己的内心,就会获得美的愉悦。”
  上帝明白了——成功也是一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像水晶一样的心愿

矫友田

       ①很多年前,在小镇的街市一角,有一家小小的书店。那时候,他只有十二三岁,却已经是个十足的书迷了。每次跟着母亲到小镇的集市上卖鸡蛋,他总要找机会到那个小书店里呆上一会儿。

       ②那个小书店的老板,是一个60多岁的老者。长得又高又瘦,鼻梁上架着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他每次走进书店的时候,那位老者总是伏在柜台上看书。见他进来,老者便把眼镜往下轻轻地一按,朝他微微一笑,而后继续埋头看书。

       ③那时候的书店还不是开架售书。他就用两只小手扳着柜台,使劲跷着脚,仔细地浏览着摆放在书架上的书籍。每当发现自己喜欢的,他就会让老者帮忙取过来翻看一阵儿。

       ④那时候上学,父母从来不给他零花钱,他就把卖酒瓶、牙膏皮等废品换来的零钱积攒起来买书。可是那些书的定价,大都超过了他购买的能力。因此,为了购买一本喜欢的书,小男孩总是要掂量来掂量去,那位老者则不厌其烦地为他拿来拿去。

       ⑤渐渐地,老者便记住了那个小男孩的模样。等他再走进书店的时候,老者就会主动起身,从书架上抽出一些他认为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然后递到那个小男孩的眼前说:“你看这些,有你喜欢的吗?”这也是老者对他说的次数最多的一句话。有些时候,小男孩站在柜台前看上半天,却因为衣兜里的钱不够,最终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开小书店。而书店的那位老者丝毫没有厌烦,他微笑着起身,将那些书一本本地放回原处。

       ⑥有一次,小男孩被书架上的一套《安徒生童话》给迷住了。然而,3.6元的定价在他的眼里是那么遥远。可他还是鼓足勇气对书店的老板说;“爷爷,这两本书可以为我留着吗?我一定会买下它们的。”老者微笑着点了点头,而后把唯一的那套《安徒生童话》抽出来,放到另外一个书架上去了。

       ⑦从此,为了攒够3.6元书钱,小男孩捡过蝉蜕,也偷偷地捅过蜂巢,然后将它们卖给收购站。然而两个多月之后,仍差6毛钱。期间,他已经往那个小书店跑了几趟。当他看到那套书还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时,他才会放下心来。然后,他就会告诉老者,他已经快要攒够书钱了。老者则微笑着说:“不急、不急,书一定为你留着。”

       ⑧有一天,他跟小伙伴们在河边玩耍,意外在草丛里捡到一块鸡蛋大小,像盐粒一样晶亮的石头。小伙伴都围过来看,其中一个小伙伴说:“这是水晶石,一定很值钱!”小男孩兴奋地问那个小伙伴:“真的吗,你说值多少钱呢?”那个小伙伴思忖了一会儿说:“至少可以换你想买的那套书吧。”

       ⑨于是,他把捡到的那块水晶石藏好。再一次跟母亲去小镇时,他把那块水晶石偷偷带在身上。他兴冲冲地跑进那家小书店,并告诉书店的老板,他今天是特意来买那套书的。之后,他从衣兜里摸出3元钱,连同那块“水晶石”一同放在柜台上。老者点了点那些零钱,不解地问:“怎么还差6毛钱呢?”那个小男孩连忙说:“您看这是一块很值钱的‘水晶石’,用它抵6毛钱行吗?”哦,老者恍然明白过来。他拿起那块“水晶石”端详了一会儿,摇了摇头说:“这不是水晶,而是石英,不值钱的。”听了之后。小男孩的脸蛋一下子红了。他从老者手中接过那块石英,连同那些零钱,失望地朝门口走去。老者在他身后犹豫了一下,然后喊道:“孩子,把书带走吧,这块石英我看把它摆在花盆里也不错!”

       ⑩从那个小书店里出来的时候,那个小男孩像一下子长上了翅膀,在大街上快乐地奔跑起来。他的心情像外面的天空一样晴朗,不再有一丝伤心的云

       ⑪许多年过去了,小镇早已变为繁华的城区。那家小小的书店也成为记忆里的一个符号,而那位当年卖书的老者或许也早已过世。但那个小男孩却一直珍藏着那套书,并创作出版了不少自己的作品。因为,那个小男孩就是我。

       ⑫今天,当我坐在书房里,注视着那一架架自己喜欢的书籍,忽然感觉它们不就是一块块水晶吗?当老者收下那一块石英的时候,其实他已经送给了我一块真正的“水晶”。或许,正是因为我拥有那么多水晶般的心愿,生活才会闪闪发亮。

阅读说明文,完成下列小题。

把内脏当“子弹”打出去

    上的许多种动物皆可以视作一部励志大书,即便是那些生命形态极其简单的物种。

    ②海参就是这样一种动物,它的生命形态简单得甚或连眼睛也没有,但仿佛世上越是简单的东西就越能练出不一般的本领。

    ③隐身是人类眼下最热衷的“高科技”之一,比如隐身飞机,隐身潜艇等。海参数亿年前就具有这种隐身的本领,生活在礁石旁边的海参,它的身体颜色为棕色,而生活在海藻、海草中的海参则为绿色。海参变色的本领使得敌人很难发现它们。

    ④海参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人类往往要将它们作为餐桌的美味。为了不致于被贪得无厌的人捕捉,它们终于练就一种绝技,这就是自溶。海参通过进化,体壁中拥有了一种自溶酶,当海参离开水时间太长,体壁就会变形,自溶酶发生反应让整个海参迅速溶解成液体。

    ⑤海参离开海水后六七个小时就溶解成水,是在向人类宣示:不要大量捕捉海参,即使存储起来,也是一场空!这样海参也就有效地保护了自己——至少在科学落后的时代是这样。

    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溶成了海参们的一种自然归宿,在海洋中生长约10年时间,海参就会把自己溶解在海洋里,以此结束坚强而奇葩的一生。

    ⑦海参的奇葩还在于它们一年两眠。海参除了冬眠外,还会夏眠。海参的食物来自于海洋中的微生物,微生物的特点是趋温避冷,冬秋之季水下的温度比海面要高,微生物就生活在海水下面。海参只在水深处13至15米的地方活动,这就让它们有了足够的食物。到了夏天,海水表面温度随着阳光的照射开始升高,海底的微生物上浮到海面上来活动和繁殖。这时海参的食物匮乏,它们于是开始夏眠,睡它三四个月的觉,一觉醒来,那些浮游生物正好沉入水底,在海参身边快乐玩耍着,这时海参只要开开合合嘴巴,很快就痛痛快快地吃了一个肚儿圆。冬天,浮游生物虽然在海水下面,但已不多了,这时,海参就再睡一个长长的大觉。

    ⑧海参最为奇葩的技艺是遇到危险时,它们会把内脏当作“子弹”打出去。天敌来袭了,它们的身体一收缩,海参的肛门就有一道黑烟喷出。这可不是它们从体内排放出的对敌人造成伤害的有毒液体或气体,而是它们的身体内的肠子、肝脏以及大量的体腔液。海参的这一“子弹”也不是去伤害敌人,而是让天敌的眼前有一片障碍,不,海参是以整个内脏给贪心于食物的天敌,自己则借助内脏及体腔液喷射出去对身体所起的反作用力,从而迅速逃掉。

    ⑨当然,海参这不是以自己的生命作代价。海参体内有一种结缔组织,这种结缔组织由若干个形状的细胞构成,让海参具有了很强的再生能力,它们一旦抛掉内脏等器官,仍然能够完好坚强地活着,并在适宜的条件下重新生出内脏。

    ⑩纵观海参的各种绝技其实是一种自我牺牲,比如变色牺牲了特有的个性皮肤;夏眠牺牲了夏日海底世界的热闹与美丽景色;尤其是喷射出自己的内脏,海参更是忍受着巨大疼痛,还要牺牲一段时间享受美食。

    ⑾正因为此,海参以极其简单的个体,在世界生存了6亿多年,成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有海洋活化石之称。 (选自《知识窗》2015年第7期)

学校开展“月是故乡明”的中秋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活动。

老家的月亮

刘世河

①最早对月亮的记忆,是奶奶给我的。

②“月姥娘、亮堂堂,一照照到光腚上,乖孩子、睡觉觉,快呀快呀入梦乡……”儿时的印象中,许多个晚上奶奶就是哼着这支歌谣哄我入梦的。往往我并无睡意,就缠着奶奶讲故事。

③奶奶说,这月亮啊原是王母娘娘梳妆时不小心失手碰掉的一面银镜,它顺势滑下天庭,滚呀滚呀,后来就悬在半空变成了一座美丽的宫殿。可是馋嘴的“天狗”却以为它是一张香喷喷的大饼,就纷纷扑过来撕咬(后来才知道是月食),天便会一点点地暗下来。乡亲们以为此乃不祥之兆,就赶紧跑出家门,拼命地敲锣、敲铁盆、敲锅盖,还有敲犁铧的,大家边敲边扯着嗓子朝天上大喊,目的是快点把可恶的“天狗”赶跑。

④这情景在我十岁那年的秋天终于得以证实了一回,我亲眼目睹了乡亲们不约而同跑到大街上,那场面颇为壮观。不一会儿,“天狗”果真吓跑了,月亮又露出了它圆圆的笑脸。这时候,乡亲们并不着急回家,而是聚在那里欢呼雀跃,于是幸福的热浪满大街流淌……

⑤上学后,从书本上得知月亮原来是地球的一颗卫星,但这个新知并没给我带来丝毫惊喜,反而更让我觉得无趣。我还是执拗地以为奶奶讲的那个版本才更生动更有意思,而且更让我心生敬畏。后来读了一些古诗,才知道原来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居然也不知月亮到底为何物,有诗为证“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便有些小得意,这“白玉盘”跟奶奶说的“银镜”实乃半斤八两。

⑥对那面“银镜”从敬畏到感觉美好是从12岁那年跟着父亲在田里守秋过夜后开始的。那也是迄今为止我记忆中见到的最清澈的月亮了。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白露一过,地里的玉米、花生、红薯便都相继熟了,却离收割还差些日子。担心劳作半年的成果被贼人惦记上,父亲便领了我在田里彻夜守秋。父亲很少躺下睡觉,实在困得厉害,他就蹲在那里一锅接一锅地抽烟斗。而我则四脚朝天地躺在那个玉米秸搭成的窝棚里探出头来默默地看天。秋日的风,丝绸一样裹挟着夜的滋润和薄凉在田野上滑行。许是快到中秋节的缘故,那晚的月亮格外明朗、清澈,圆圆的、大大的、毫不吝啬地把如水的光泼洒下来,漫过田野、漫过窝棚、漫过父亲“吧嗒吧嗒”抽烟斗的身影……

⑦就因为这个画面,我曾经一度想去学绘画,好亲手画一幅大大的油画,让那份美好永远定格。尽管终是没能如愿,但那幅油画却早已涂在了我的心里,而且直到今天,呼啦啦30多年过去,却从未褪色。

⑧再后来,上了中学,看的书渐渐多起来,又发现这同一轮月亮在不同的人笔下却各有各的模样。而且还多与思乡有关。彼时因为年少,又从未离开过老家,所以总觉得那些借月思乡的词句有点矫情。而且,我还在心里暗暗发力,就凭这个我也得想办法走出这个小村,去看看外边的月亮到底有啥两样!18岁那年,征兵的消息一公布,我便赶紧报了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家乡的月亮点亮了我的梦想。只是在千里之外的军营里再抬头望月时,终于明白,这外边的月亮的确与老家的那个有所不同。

⑨我当兵的地方是在鸭绿江畔的丹东,顺着江岸,我有幸见识过“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阔;也领略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盛景;后来转业到济南,在大明湖边,千佛山上,都分别细赏过那轮皎月,尤其天上的那轮月亮和湖里的那轮月亮相映成趣,煞是美轮美奂;再后来定居青岛,诸如崂山看月,海滩赏月等等这些附庸浪漫的事儿更是没少干了,当然也实笃笃地体会了一把古人“山高月小”以及“海上生明月”的那种情怀,也有片刻的沉醉与惬意,可是,这些都还是比不过我心里的那幅“油画”,因为,越是看到它们就越发地想那轮老家的月亮,很想、很想!虽然我也懂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道理,但还是坚定的以为同一轮月亮在老家看,自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我想当年于良史能写出“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样的神来之笔,想必也是置身于自己家乡的那轮明月之下才有此等闲情的吧!

⑩人人都有一个老家,所以人人也都有一轮老家的月亮,想老家时,也就想这轮老家的月亮,年龄越大,离家越远,就越想。老家的月亮,是游子心里头最柔软的惆怅。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