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届江苏无锡市新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酒婆(有改动)

冯骥才

      ①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馆。不插幌子,不挂字号,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

      ②这酒馆只卖一种叫“炮打灯”的酒。这酒价钱贱,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可一落进肚里,马上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③要说最洒脱的,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像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啥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摸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像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像在地上划天书了。

      ④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竞像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

      ⑤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像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什么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

      ⑥原来,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

      ⑦老板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再不往酒里掺水了。

      ⑧就是这日,酒婆来到小酒馆,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是真货。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像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像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⑨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饯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帐。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竞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了。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1)、第③段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酒婆怎样的特点?

(2)、小说极力描写酒婆的醉态并且将其写得“好看”的作用是什么?

(3)、“首善街”的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以“首善”称之?

(4)、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借老板的口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通读全文,说说此句的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1)刚刚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的保卫战,莫斯科的街道上随处可见战争给这个城市留下的创伤。
      (2)上万名疲惫不堪、无精打采的德国战俘排成长长的纵队,在荷枪实弹、威风凛凛的苏联士兵的押解之下走进莫斯科城。
      (3)得知法西斯战俘进城的消息之后,人们几乎倾城而出,纷纷涌上街头。宽阔的莫斯科大街两旁,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挤得风雨不透。人群中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4)苏军在战败入侵的德国法西斯的同时,自己也造成了重大的伤亡。这些老人、妇女和儿童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的亲人,在这场异常残酷的战争中被入侵的德国法西斯杀害了。
      (5)失去亲人的痛苦把原本温和、善良的人们激怒了,他们怀着满腔的仇恨,将牙齿咬得格格山响,一双双充满血丝与复仇火焰的眼睛齐刷刷地向俘虏即将走来的方向张望着。
      (6)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大批的军队和警察出动,组成一堵墙,排在愤怒的人群前面。
      (7)战俘出现了,近了,更近了。围观的人群开始骚动,有人喊出打倒法西斯的口号,有人叫骂着让杀人的凶手偿命。一会儿,人群潮水般的向前涌。负责维持秩序的警察企图进行阻止,马上被汹涌的人潮冲得七零八落,最后警察和士兵手拉着手组成人墙,竭尽全力,好不容易才将人潮挡住。
      (8)此时,战俘已经来到人群前面。他们个个衣衫褴褛,步履蹒跚,每向前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他们有的头上裹着绷带,有的身带重伤,还有的失去了手脚,躺在担架上不住地发出痛苦的呻吟。
      (9)面对激怒的人群,德国战俘呆滞、木讷的目光中充满了恐惧与惊慌。出于求生的本能,他们不住的后退。许多战俘本来就身负重伤、疲惫不堪,遭如此惊吓都瘫软在地。担架上的重伤号,被扔在地上,无力逃脱,拼命地哭嚎呼救。
      (10)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在混乱中拼力挤过人墙,冲到一个受伤的战俘跟前,举拳要打。
     (11)这是一个失去双腿的重伤号,他头上打着绷带,破烂的军装上沾满了血迹,脸上的稚气表明他绝对不会超过二十岁。①面对扑面而来的拳头,他无力躲闪,瞪着惊恐的眼睛,发出绝望的哭泣。
     (12)蓦然间,中年妇女停住了,木雕泥塑般的站在那里。她怔怔地看着年轻的战俘,心头一阵剧烈的刺痛。在年轻伤号稚气的脸上,她看到了自己刚刚战死的儿子的影子!
     (13)妇女犹豫了一下,叹了口气,那只高举的拳头无力的垂了下来。她从怀里掏出一块用纸裹着的面包,轻轻地递到伤号的面前。②年轻的伤号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那惊恐的眼睛盯着面包,不敢去接。直到妇女硬把面包塞到他手中,他才如梦方醒,伸手抓起,连裹在面包外面的纸都顾不上撕,就狼吞虎咽的大吃起来。看得出他一定几天没有吃饭,饿坏了。
     (14)看到伤号饿成这个样子,妇女缓缓蹲下身子,用颤抖的双手轻轻抚摩着伤号头上的弹伤,失声痛哭起来!
     (15)悲恸的哭声撕心裂肺,骚动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人们都惊呆了,一个个都用惊异的目光注视着眼前的一切。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住了,整条大街一片死寂。
     (16)过了良久,人们才醒悟过来。这时,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那些老人、妇女、孩子,纷纷拿出面包、火腿、香肠等食品,一齐向受伤的战俘涌去……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发步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麽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背在脊梁上,将梢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麽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梢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梢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作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力气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

    当下景阳冈上那只猛虎,被武松没顿饭之间,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掸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那大虫气都没了。武松再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疏软了,动掸不得。

(选自《水浒传》)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召儿

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②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③有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一个名字:“吴召儿!”

④我听见哧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⑤“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⑥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样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紧张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

⑦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一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⑧“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⑨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⑩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⑪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你爹给你买的新袄?”姑问。“他哪里有钱?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

⑫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⑬以后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

⑭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埋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⑮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我喊:“红棉袄不行啊!”“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⑯她蹬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⑰必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⑱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那段岁月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1949年11月

(选自《孙犁文集》,有删改)

文学类作品阅读

为了对闻一多先生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同学们做了“杰出人物一―闻一多”专题,收录了汪曾祺写的《闻一多先生上课》一文,请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①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待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高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⑤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的、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⑦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⑧我颇具歪才,善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选自《人间草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湾味觉

盛慧

①一个人的 口味看似平常,其实是颇有些神秘的。它与我们的成长经历有关, 珍藏着我们对爱的美好记忆,饱含着我们对往日时光的深情眷恋。

②记得上小学那会儿,一到放假,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到县城的外婆家。外公是 个和蔼可亲的老头,他悉心招待着我,生怕怠慢了我这个小客人。每天的午餐最值 得期待,外公下班回来,手上总会提一只袋子,里面装着烧腊,有时是烧鹅、有时 是叉烧、有时是乳鸽、有时是腊肠、有时是腊肉……从那时候开始,鲜香四溢的烧 腊店,成了县城中最神秘,也最令我向往的地方。

③烧腊分为“烧味 ”和“腊味 ”两种,猪是烧味家族当仁不让的主角。烤乳猪 是粤菜中的“ 当家菜 ”,早在西周,此菜已被列入“八珍 ”,称为“炮豚 ”。在其 他地方,烤乳猪已经难得一见了,但在大湾区,它仍是婚席中不可或缺的重头菜。 婚席曾让少时的我魂牵梦萦。吉时一到,全场的水晶吊灯突然熄灭,宴会厅的大门 缓缓打开,身着旗袍的礼仪小姐打着宫灯款款而入,后面跟着几十个服务员,手里 都托着一只硕大的盘子,盘子里有红色的小灯闪闪烁烁,那便是酒席的第一道菜 ——烤乳猪。上桌之后,我才发现,那小灯原来是乳猪的眼睛,调皮可爱。烤乳猪, 最好吃的是猪皮,酥脆爽口,一般蘸以白糖,白糖会让油脂散发出更多的香甜滋味。

④如今最为流行的是麻皮烧猪,因猪皮有密密麻麻的芝麻状小泡而得名。麻皮 乳猪的特点是酥,即使冷却之后,也像薄饼一样酥化,刀切下去,咔嚓有声,感觉 不像切猪肉,倒像是在切米花糖。别说是吃,光是听声音,都能让人浑身酥麻,口 水直飙。

⑤想吃腊味,则要等到秋天,“秋风起,食腊味 ”,天气一凉,大湾人就开始 晒起了腊味。每到过年,家里总会买几条广式腊肠。在我的记忆中,腊肠的味道, 就是过年的味道。

⑥在大湾区,几乎什么肉类都可以腊……在林林总总的腊味之中,我最喜欢的 还是衣脆肉香的腊肠。广式腊肠讲究的是酱香、腊香、酒香“三味 ”。这其中,酱 料是极为重要的,它可以激发腊肠的鲜味,酒则要用高度的山西汾酒,清香醇和。 传统的腊肠讲求天然生晒,秋阳果果,北风干燥,在风和阳光的作用下,水分迅速 蒸发,腊肠日渐消瘦,颜色日趋鲜艳,最终变成了一串串迷人的红玛瑙,散发出让 人难以抵抗的迷人香气。广式腊味的品种奇多,除了腊肠,我也喜欢腊猪脚,风味独特,与萝卜同煲,香味撩人,汤极鲜甜,我可以连喝三大碗。

⑦在大湾区能够烧腊店抗衡的,或许只有糖水店了。大湾人对甜味无比眷恋, 在这里,一场完美的宴席,总会以一道糖水作为甜蜜的句号。

⑧绿豆沙是糖水中的经典。最美的味道,都是用心做出来的。哪怕做一碗小小 的糖水,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一丝不苟,饱含深情。绿豆沙一定要用明火煲制,经过 猛火滚、细火熬,便会丢盔弃甲,这时的绿豆,如同贵妃醉酒, 已变得娇弱无力, 在火的不断进攻下,越来越酥软,最终变成香绵可口的绿豆沙。绿豆沙是我从小吃 到大的小吃,百吃不腻。如陪同我成长的经典老歌,百听不厌,当熟悉的旋律响起, 心中便会升起无限感动,那份心安,那份温暖,其他任何食物都难以比拟。

⑨如今,我的两个女儿跟我一样,对糖水简直无法抗拒。夏日的傍晚是她们最 期待的时刻,一家人移师到院子里,一边看星星,一边吃椰奶冻。椰奶冻冰爽、甜 蜜、细腻、柔滑,吃第一口时,突如其来的冰爽会让头皮一阵发麻。仔细回味,有 牛奶的浓香、椰子的清香还有芒果的香甜,各种美好的感觉交织在一起,让人心神 荡漾。

⑩院子里暴晒了一天的树木,散发糯米般的树脂清香,蛐蛐的叫声急促,牛蛙 时不时插上一句。它们随心所欲的演奏,让夜晚变得更加深邃。女儿们长大以后, 应该也会记得这样迷人的夜晚,我总觉得,在生命之初多一点美好,就会过得更加 幸福。

(选自《人民文学》2022 年第 2 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