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1)刚刚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的保卫战,莫斯科的街道上随处可见战争给这个城市留下的创伤。
      (2)上万名疲惫不堪、无精打采的德国战俘排成长长的纵队,在荷枪实弹、威风凛凛的苏联士兵的押解之下走进莫斯科城。
      (3)得知法西斯战俘进城的消息之后,人们几乎倾城而出,纷纷涌上街头。宽阔的莫斯科大街两旁,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挤得风雨不透。人群中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4)苏军在战败入侵的德国法西斯的同时,自己也造成了重大的伤亡。这些老人、妇女和儿童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的亲人,在这场异常残酷的战争中被入侵的德国法西斯杀害了。
      (5)失去亲人的痛苦把原本温和、善良的人们激怒了,他们怀着满腔的仇恨,将牙齿咬得格格山响,一双双充满血丝与复仇火焰的眼睛齐刷刷地向俘虏即将走来的方向张望着。
      (6)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大批的军队和警察出动,组成一堵墙,排在愤怒的人群前面。
      (7)战俘出现了,近了,更近了。围观的人群开始骚动,有人喊出打倒法西斯的口号,有人叫骂着让杀人的凶手偿命。一会儿,人群潮水般的向前涌。负责维持秩序的警察企图进行阻止,马上被汹涌的人潮冲得七零八落,最后警察和士兵手拉着手组成人墙,竭尽全力,好不容易才将人潮挡住。
      (8)此时,战俘已经来到人群前面。他们个个衣衫褴褛,步履蹒跚,每向前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他们有的头上裹着绷带,有的身带重伤,还有的失去了手脚,躺在担架上不住地发出痛苦的呻吟。
      (9)面对激怒的人群,德国战俘呆滞、木讷的目光中充满了恐惧与惊慌。出于求生的本能,他们不住的后退。许多战俘本来就身负重伤、疲惫不堪,遭如此惊吓都瘫软在地。担架上的重伤号,被扔在地上,无力逃脱,拼命地哭嚎呼救。
      (10)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在混乱中拼力挤过人墙,冲到一个受伤的战俘跟前,举拳要打。
     (11)这是一个失去双腿的重伤号,他头上打着绷带,破烂的军装上沾满了血迹,脸上的稚气表明他绝对不会超过二十岁。①面对扑面而来的拳头,他无力躲闪,瞪着惊恐的眼睛,发出绝望的哭泣。
     (12)蓦然间,中年妇女停住了,木雕泥塑般的站在那里。她怔怔地看着年轻的战俘,心头一阵剧烈的刺痛。在年轻伤号稚气的脸上,她看到了自己刚刚战死的儿子的影子!
     (13)妇女犹豫了一下,叹了口气,那只高举的拳头无力的垂了下来。她从怀里掏出一块用纸裹着的面包,轻轻地递到伤号的面前。②年轻的伤号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那惊恐的眼睛盯着面包,不敢去接。直到妇女硬把面包塞到他手中,他才如梦方醒,伸手抓起,连裹在面包外面的纸都顾不上撕,就狼吞虎咽的大吃起来。看得出他一定几天没有吃饭,饿坏了。
     (14)看到伤号饿成这个样子,妇女缓缓蹲下身子,用颤抖的双手轻轻抚摩着伤号头上的弹伤,失声痛哭起来!
     (15)悲恸的哭声撕心裂肺,骚动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人们都惊呆了,一个个都用惊异的目光注视着眼前的一切。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住了,整条大街一片死寂。
     (16)过了良久,人们才醒悟过来。这时,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那些老人、妇女、孩子,纷纷拿出面包、火腿、香肠等食品,一齐向受伤的战俘涌去……

(1)、文章第(6)段说“为了防止出现意外”,第(16)段又说“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意外”和“出人意料”在文中的含义各是指什么?

(2)、文章第(8)段着力描写了战俘们的肖像、神态和动作。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3)、结合语境,比较分析文中两处划线句中的“惊恐”分别表现了年轻伤号怎样的心理。

(4)、法国作家弗朗索瓦·费讷隆说过:“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同胞。”请结合你阅读本文的感受和对这句名言的理解,谈谈你对战争的感悟。

举一反三
阅读《绿》中的相关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只空瓶子的温暖

        ①星期天,一家人购物回到小区,女儿把空的纯净水瓶子顺手放到了垃圾箱旁。13岁的女儿是进步了,以前她可是随手乱扔。但我没有表扬她,我想,这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②我不动声色,走过去把空瓶子又捡了起来,随手放进了我的手提袋里。这是我的习惯,我不会把它们扔掉的,我家里不缺几个瓶子的钱,但瓶子问题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素养。今天,我更是要做给女儿看的。

        ③我知道女儿会不屑一顾,还会说我老土。如今的孩子,把面子看得很重要,穿名牌,吃肯德基,而且会比着谁会浪费。不过我会用事实告诉她,即使像有钱的比尔·盖茨,在生活中也是反对浪费的。

        ④果然,女儿看到我的举动很吃惊,她竟然要把瓶子从我手提袋中拿出来重新给扔掉。看女儿进入我设的圈套,我这才谆谆地教导她:“孩子,不是老爸吝啬,一只瓶子一毛钱,不值什么钱,但这也是钱,节俭是从一个空瓶子开始的。”

        ⑤我等待着女儿的惭愧,或者向我道歉,或者默默地从我身边走开。不想,她趁我不备,伸手把空瓶子从我手提袋里取了出来,回过头,又重新把它放到了原处。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爸,一个瓶子对咱们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人很重要。咱小区每天都有一个捡废品的老人在这转悠,好可怜哪!把瓶子放在这里,她就可以轻松地拿走。我知道,她不是乞讨的,她是靠劳动吃饭的……”

        ⑥看着女儿清水般闪亮的眼眸,我忽然有些惭愧了。那个老人我是知道的,每天靠捡一些废品养活自己,平时我见到她时,偶尔也会递上一两块硬币,想着自己的慈善,会自我陶醉上好一阵子。我怎么没有想到女儿说的这一层意思呢?帮助一个人,更主要的是给她劳动的尊严。

        ⑦我没有说话,只是感激地冲女儿笑,夸她长大了。我看到,暖暖的夕阳下,那只空瓶子稳稳地站在垃圾箱旁边,等待着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

        ⑧它带去的,有温暖,有尊严。

阅读完成各题。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答案。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____________,常常____________,常常____________;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冻年货

王彦

    ①“上冻了!”奶奶说这话时,我便知道,哈尔滨的冬天真的来了。看吧,天冻裂了,漏下朵朵晶莹的雪花;地冻厚了,上面的新雪盖着下面的旧雪;松花江冻硬了,流动的水结成了锃亮的冰场,连小姑娘手里的冰糖葫芦也冻得嘎嘣脆了。

    ②这时候,奶奶也要忙着冻年货了。奶奶有七儿一女,一大家人,虽不富裕,但生活从不单调,不管是什么食材,到了她手里,总能变成一桌美味。

    ③“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④听到女儿唱这童谣,便会想起奶奶的枣馒头。每到年前,奶奶都会悄声早起,把一大盆雪花粉和成面团,再把面盆放在炕头,盖上厚厚的棉被,然后便是静静地等待了。等到面团涨得胖鼓鼓,便铺开案板,端来洗净的红枣,开始做花馒头了。奶奶的手真巧,光滑的面团在她手里揉搓、翻转、按压,一会儿变成美丽的玫瑰花,一会儿变成盘旋的飞龙,一会儿变成层层叠叠的宝塔,一会儿又变身呆萌的小刺猬……看了都忍不住流口水。当清新的麦香伴着枣子的甜香飘来,我们便知道馒头蒸好了,于是团团地围着奶奶。奶奶拿出一些给我们尝尝鲜,但大部分要端到屋外,冻起来,留着过年吃,也取个“蒸蒸日上”的好彩头。

    ⑤过去,哈尔滨冬天水果很少,再加上交通不便,外地的果蔬运不进来,想要过个丰盛的年,是要动些脑筋的。冻水果,便是一个简单又实用的法子。瞧吧,不管是梨子、柿子还是海棠果儿,只要天一上冻,奶奶便赶紧去早市买了,一股脑儿地冻上。寒冷的室外,就是我们天然的大冰霜。还别说,当娇嫩的果子经住了冰雪的考验,凝聚了天地的灵气,吃起来,味道更鲜美,也更独特了。

    ⑥当然,冻水果也是有些讲究的,比如冻梨,奶奶首选花盖梨。这是我们当地产的梨子,据说它耐旱,又耐寒,开花时,花白如雪,很合哈尔滨人的心意。说来奇怪,一提到花盖梨,我也会自动脑补出“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诗意的画面。

    ⑦出门一看,花盖梨黄色的果皮已经冻成了乌黑透亮,摸上去也是杠杠硬了,这便是冻好了。想吃时,提前拿进屋,放到凉水盆里解冻,我们称之为“缓”,缓到梨子周遭只剩一层透明的冰壳,敲碎冰壳就可以吃了。坐在奶奶烧得暖暖的炕头,吃上一口清冽匝牙、肉脆汁肥的梨子,那叫一个酸爽!过年时,爷爷和爸爸他们总要喝上几盅,酒过几巡,奶奶便会端来冻梨,既帮着解酒,又有助于消化。

    ⑧这些冻出来的美味,在别处是吃不到的。长大后定居北京,我也试过用电冰箱做,可怎么也冻不出老家的味道。幸运的是,如今九十多岁的奶奶依然身板硬朗,听说我们过年回家,她又开始张罗冻年货了。

(《人民日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女娲创造了人类之后,许多年来平静无事,人类一直过着快乐的日子。

    不料有一天,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不知道为了什么事,忽然打起仗来了。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从天上一直打到人间,战争的结果,火神胜利了,水神失败了。

    失败的水神共工,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间了,就一头向不周山撞去。这一撞不打紧,他自己倒没有撞死,却闯出了天大的祸事。

    原来那不周山,本来是矗立在西北的一根撑天的柱子,经共工这么一撞,把撑天的柱子撞断了,大地的一角也被他碰坏了,世界因此发生了一场可怕的大灾难。

    看吧,半边天空崩塌下来,天上露出些丑陋的大窟窿,地面上也破裂成了纵一道横一道黑黝黝的深坑。山林烧起了熊熊大火,洪水从地底喷涌而来,波浪滔天,使大地成了海洋。同时,从燃着大火的山林里又窜出各种恶鸟猛兽,到处害人,人们已经无法生存下去了。

    女娲看见她的孩子们受到这么可怕的大灾难,痛心极了,她没法处罚那个捣乱的共工,只得辛辛苦苦地修补残破的天地。

    补天这工作真是巨大而艰难呀!可是人类的母亲女娲,为了她心爱的孩子们,一点也不怕艰难和困苦,独自勇敢担负起了这个重担。

    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

    她怕补好的天空再崩塌,便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脚,用来立在大地的四方,代替天柱,把天空像帐篷似的撑起来。柱子很结实,天再没有崩塌下去的危险了。

    那时,地上有一条凶恶的黑龙在作怪,女娲便去杀了这条黑龙,同时又赶走各种恶鸟猛兽,使人类不再受禽兽的伤害。

    剩下来的只有洪水的祸患没有平息,女娲又把河边的芦草烧成灰,堆积起来,塞住了很大的洪水。

    这时候,池水又澄澈得能照见她的影儿,大地也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依着顺序循环,去了又来,该热就热,该冷就冷,一点也不出乱子,神通广大的女娲让人类又能快乐地生活了。

班级开展文学作品赏析活动,请你参与。

水银花开的夜晚

迟子建

①有一日傍晚从江畔回来,我咳嗽流涕,身上阵阵发冷,便取了放在玄关托盘上的体温计,想看看自己是否发烧。

②我取体温计的时候,不慎将外壳的护帽朝下,这一竖不要紧,由于对接处咬合不严,护帽叛徒似的落地而逃,将体温计彻底出卖了,它随之坠落,摔成两截。

③它这一跌,我家的黑夜亮了。

④从玻璃管内径流溢而出的水银,魔术般地分裂成大大小小的珍珠状颗粒,像一带雪山巍峨地屹立在我面前。我先是拿来一块抹布擦拭,以为它们会像水滴一样,迅速被吸附,【A】岂料它们欢欣鼓舞地一分二、二分三、三分四地遍洒银珠,泻地水银非但未少,反而如满天繁星,在白桦木地板上,朝我眨眼。它们近在咫尺,却仿佛远在天边,不可征服。

⑤我少时数理化不灵光,对水银的了解,竟来自当时广为流传的一本小人书《一块银元》,这本小人书的主要情节围绕一块银元展开,写了穷人的苦、地主的恶,其中最让人惊悚的情节,是一个地主婆死了,她的儿子竟让一对童男童女为他老娘殉葬。他们给童男童女灌注了水银。故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那个身世凄惨的童女在出殡的行列中端坐在莲花上,手持一盏纱灯,双目圆睁,虽死犹生。她的亲人在路旁声声唤她,可她却无法应答。那个画面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浓重的阴影,恨地主,也恨水银。水银是毒蛇,它要了如花似玉的姑娘的命!

⑥小的时候,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水银制品,就是在镇卫生所。我那时感冒了,发烧了,抗拒去卫生所,骨子里是对水银体温计的恐惧。总觉得我的腋窝藏着火苗,会将爆竹似的它引爆。

⑦它灿烂了,我就黑暗了。体温计是恶魔,这在看过《一块银元》小人书的同学心中,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憎恨一位班主任老师时,私下议论要是小人书中被灌注了水银的是她,而不是那个女孩,该有多好。好像我们真的掌握了水银,都会沦为施恶的地主婆的儿子。

⑧这位班主任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她中等个,微胖,圆脸上生满雀斑,厚眼皮,眼睛不大,但很犀利。她不是本地人,住在学校的板夹泥宿舍里。因为没有食堂,她得自己弄吃的,所以我常在清晨去生产队的豆腐房买豆腐时遇见她。因为怕她,又因为豆腐房总是蒸汽缭绕,人在其中如在雾里,面目模糊,我假装没看见她,溜之乎也。

⑨我们为什么怕这位老师呢?她严厉起来不可理喻。她有一条长长的教鞭,别的老师的教鞭只在黑板上跳舞,她的教鞭常打在学生手上。期中期末考试总成绩不及格者,是她惯常教训的对象。她会让他们伸出手来,这时她的教鞭就是皮鞭了,抽向落后生。痛和屈辱,让被打的同学哇哇大哭。这种示众的效果,倒是让所有的学生不甘落后,刻苦学习了。但大家心底对她还是恨的。她头发浓密,梳着两条粗短的辫子,我们背地里就说她带着两把锅刷;她脸上的雀斑,被我们说成耗子屎;她擦黑板上红红白白的字时,粉笔擦不慎碰着脸,成了大花脸,我们在底下偷着乐,没一个提醒她的。

⑩她离开我们小镇,似乎没有任何预兆。突然有一天,她要调到黑龙江东部的一个小城去,说是她的恋人在那儿,是去结婚。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她是一个女人,是个有人惦念的人。

⑪她要离开了,按理说我们是奴隶得解放了,该同声庆祝的,可大家突然都很沮丧,因为她一点狠劲都没了。她带着偿还之意,将自己所用之物,分给常遭她鞭打的人,那多是家庭困难的同学,我听说的就有书本、衣物、脸盆。在她走前,有一天我在小卖店碰见她,她还买了一双雨靴送我。从此以后,碰上她离开那天的风雨时刻,我穿着雨靴走在泥水纵横的小路上时,总会想起她。而她带我们拍的合影,成了同学们最美的珍藏。

⑫四十多年了,我没有她的任何消息,也极少想起她来。但水银泻地的这个夜晚,也过了半百之岁的我,却很热切地思念起她来。

⑬夜一点点地黑起来,我清理完地板上的水银,关了客厅里的灯,打算回卧室休息。借着卧室的微光,我突然发现刚清理过的地板上,仍有水银珠一闪一闪的。我不相信,取了手电筒照向那里。呵呀,这分明是一个微观花园嘛,我发现了无数颗更加细小的水银珠粒,在白桦木地板的表面和缝隙,花儿一样绽放着。

⑭这不死的花朵,实难相送,那就索性不送,我不相信就凭它们,会让我性命堪忧——【B】将其当花来常又如何!权当它们是腊梅的心,是芍药的眼,是丁香的小袄,是莲花的罗裙!

⑮因为在黑夜面前,所有的花朵都是无辜的。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