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诗歌鉴赏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届安徽马鞍山七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质检语文试卷

阅读《沁园春•雪》,完成题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本词上阕写了(内容),主要采用了的表达方式;下阕写了(内容),主要采用了的表达方式。而贯穿本词上下阕的表达方式是

(2)、“鹰击长空”和“鱼翔浅底”中的“击”“翔”好在哪里?说明理由。

(3)、本文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4)、总写祖国北方冬天雪景的是哪句?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

(5)、词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你还知道哪些咏雪的诗句?请举两例。

举一反三
阅读苗苗的《细品炊烟》,回答文后题目。
      在最近的一次搬迁中,我来到了城郊定居,得以吟赏炊烟。炊烟和青天、夕阳一起,组成了打动人心的乡村意境。
      在我的想象空间里,炊烟是一个村落的气息,一个村落的召唤,一个村落的灵魂。炊烟应该与季节无关,它仅与乡村相伴。但当我近距离地感受炊烟,却发现它竟和季节有关。春天的炊烟,有的是青青的野菜芳香,而秋天的炊烟,安静,轻盈,古老,却多了一份金黄的浓烈,冬天的炊烟,更多了家的暖意。今年晚春,我常于某一天用心去吟赏,发现晚春里感受炊烟,就像邂逅在水一方的伊人红颜,袅袅婷婷,缥缥缈缈,虽然不知蒹葭何处,却足以让你心动。
      时代确实发生了变革,炊烟和老牛一起,正慢慢成了一个陈旧的故事。许多农家的灶火暗了下去,灶洞里没有了红色的热闹,显得冰凉而孤独。傍晚,我漫步乡间,眼睛里掠过了碧绿的田野,掠过了低矮的乡村老屋,掠过了放学的欢快的孩子。而最让我惊喜的,是偶尔一个低矮的乡村老屋上,竟升起一缕长长的炊烟,想象着放学的儿童望见自家屋上的炊烟,也就望见了厨房里的母亲,望见了从田间回来的父亲。
      炊烟,是乡村原始古朴的风景,它因家而诞生,因家而美丽。我带着诗意的心情去欣赏炊烟:低矮的房舍是炊烟的老家,寥廓的天空是炊烟的归宿,绿树灌丛是炊烟的衣衫,小河流水是炊烟绵长的思念。炊烟、村落、绿树、小溪,就是这样一些自然元素,勾勒出一幅古朴悠远的乡村风景画。我们可以在梦里追忆烟雨江南轻盈如水的柔美,还有朦胧炊烟下放歌的纤纤女子的柔媚;我们在心灵的画布上重见旷野村落炊烟的飘逸,还有袅袅炊烟下村姑灿烂羞涩的笑脸。
      因为炊烟,我想起了外婆。童年的每个假期,我都去到乡下,看男人的锄头和扁担把粮食从地里挑到了家里,女人的菜刀和锅铲把粮食变成了食物。炊烟日复一日地升起,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乡村。外婆用一种最质朴的生命方式,送给了我平淡而温暖的假期生活。
      炊烟是一道风景,更是一个温暖的故事,一段如诗的岁月。那曲线优美的身姿勾起的不仅是对它的回忆,更是对乡村和土地的依恋。
      炊烟是乡村最后的牧歌。而今,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炊烟正从乡村慢慢淡去。而我却像一个长不大的乡村孩子,常常在暮烟四起时寻找它、欣赏它……

文学作品阅读

写给女儿的一封信

贾平凹

    浅浅是我的女儿,从小就喜欢写诗,我只觉得好玩可爱,但从不鼓励她将来要当作家诗人。文坛上山高水远,风来雨去,人活得太累,并且我极不爱听文二代之说,这样的帽子很容易被戴上,既丑陋,又硌得脑袋疼。在二三十年里,我仅呵护她的上学,就业,结婚,指望着一切能安康平顺,岁月静美。等到她的两个孩子终于上小学了,家里没了零乱和嚣烦。有一日她送我烟酒还有几首诗,我才知道她其实还一直写诗,只是有的写在日历上,有的写在手机上,有的能念出来还没有写下来。

    唉,诗这东西像种子一样,有土壤水分了就要拱土发芽,生叶抽枝的。我读了那些诗,觉得有意思,她说够不够发表水平,我说,就是够发表水平也不要发表,诗可以养人,不可以养家,安分过一般日子吧。

    她是听我话的,生活得简单而安静,偶尔给我手机发一首诗。我对她的诗越来她辅导不了,以我的爱好,总是回复一句好或是不好,建议她给她认识的几个诗人发去让人家看看。此后很久的时间,她不再发诗给我,或许她觉得我老打击她,或许也觉得我真的不懂诗。后来我所知道的,是一些朋友认为她写的还好,竟替她把一些诗稿投给杂志,竟受到肯定,有了许多赞许的话。

    人真是奇怪,受了鼓励,就像火山爆发一样,虽然这火山上冰雪覆盖。这一点上她有点像我。

    她现在已经不小了,说起来有父女的名分,实际上我是我,她是她,她早不崇拜我。我也无法控制她,何况诗是她的,与我毫不相关。她的诗在各种杂志上不断地发表,偶尔我读到了,也让我惊讶,她怎么有这么多的奇思妙想!那些句子是她这个年龄人的句子,是这个时代的句子,我是远远撵不上了,倒生出几多感叹和羡慕。

    我曾经给许多人写过序,给许多书画展览、新书发布会站过位,而浅浅是作公开的诗人了,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却因别的事外出,不能到现场祝贺,就写几句话赠送她。我要说的是,既然一颗苗子长出来了,就迎风而长,能长多高就多高,不要太急于结穗,麦子只有半尺高结穗,那穗就成了蝇头

    培养和聚积能量是最重要的,万不可张狂轻佻,投机迎合,警惕概念化、形式化,更不能早早定格,形成硬壳。作家诗人是一生的事,长跑才开始,这时候两侧人说好说坏都不必太在心,要不断向前,无限向前。

    最后,我还要说:做好你的人,过好你的日子,然后你才是诗人。

读父亲信有感

贾浅浅

    读到这封信的时候,他正在书房同别人说话。我坐在他的旁边。说不上来是感动还是悲伤,心头就像压着一块石头似的喘不过气来。我忽然哭出了声,眼泪汩汩地流着,像要接满桌前放着的那块凹石。

    他侧着身子,看着我,声音柔软地说:你还读哭了?!我知道他有时还拿我当小孩一样。我也故意拽着他的袖子要把眼泪鼻涕往上抹。他嘿嘿地笑了,说是写了整整一个早上。

    在家里,我是最跟他没大没小的两个人,常常当着屋里屋外的人搂着他的脖子,揪着他的寿眉。着急的时候他会喊:不当当(方言,意为没大没小)。过后依然在电话里按我的要求用响亮的亲吻结束。是呀,“文坛上山高水远,风来雨去”,他怎么忍心让自己女儿活得辛苦呢。这几年只有自己做了母亲,才体会得出那其中的深意。“做好你的人,过好你的日字,然后你才是诗人。”这也许是全天下所有的父母对儿女的期待。

    “诗可以养人,不可以养家,安分过一般日子把。”像开出的莲,它却长在淤泥里。

    “长跑才开始,这时候两侧人说好说坏都不必太在心,要不断向前,无限向前。”这让我想起了他的创作,不就是这样吗?我划了根火柴,燃起了一根烟夹在他的食指间,笑着说我想起了一句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他搔搔头说:“好”。

    一朵兰花瓣,正悄悄落下。

    (以上两文选自《文艺报》2018—02—05,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的行囊

乔叶

①有时候,面壁静坐,忽然觉得一切语言与行动都失去了具体的意义。政坛的龙争虎斗,商海的朝阳夕晖,情场的追风逐月,百姓的柴米油盐,小职员的职位薪水……许多看似长久复杂的存在物其实都转化为历史长河中瞬间的虚无。纵然你是击水千里豪情万丈的绝代骄雄,也难逃这人生不可触摸的虚妄和苍凉。于是,一种浓重而轻飘的幻灭感与悲剧感就时隐时现在我情绪边缘,我问自己:你不过是茫茫人海里一粒尘埃、一粒微粟,你来去几十年,究竟能在人世间留下些什么?而你双肩背负的行囊里,又能真真切切地带走些什么呢?

②邻居一位守寡40年的老太太,年近70岁时患了严重的老年痴呆症,整天衣衫凌乱,言语糊涂,行动盲目,还不时像个顽童一样搞些“破坏”。她再也不能为儿女们干活儿了,只带给他们无穷无尽的拖累和麻烦。五个儿女开始还勉强轮流照应,后来就渐渐懒怠了。女儿们借故久不探望,惟一的儿子则认为姐妹们把个“老废物”全推给自己而吃了大亏,对老人更是恶言厉语淡茶薄饭,夏天一卷草席,冬日一床破被,还对外人恨恨地说:“这老不死,邪劲儿恁大!”老人死后,他们租了附近最好的灵棚,请县剧团在老人灵前唱戏。那夜,听着不伦不类的刺耳的音乐声,我倍觉辛酸。在我心里,这并不仅是一个道德伦理的问题,而是有着更广泛的深意。老太太把一生的爱慎重无私地缝进了儿女们的行囊,儿女们却毫不在意地把这些无价的珍宝抖搂了出去。他们没能把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留下来,也没能把这最美好的东西献出去,他们的灵魂是干瘪的,行囊也是干瘪的,而当老太太踉踉跄跄地远行时,她身上的行囊也是干瘪的。她投入了全部的青春与梦想,却什么也没有收获。

③我想起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上帝:天堂和地狱究竟有什么不同?上帝便带他来到了地狱门前,地狱里的人正在吃饭,每个人的勺把都很长,他们尽力往自己口中送,却怎么也吃不到嘴里。面对美味佳肴,他们却饿得面黄肌瘦,痛苦不堪。上帝又带这个人来到天堂,天堂里的人也在用长把勺子吃饭,他们双双结伴,每个人都把自己勺子中的东西往别人口里送,一个个神情欢悦,健康丰满,整个天堂充满了友爱和温馨。上帝说:天堂和地狱其实就这一点点区别。那人顿悟道;咫尺便是天涯,我明白了。

④人生的行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行囊背在身后,一个人孑身前行,总是难把它填满。可如果你往别人的行囊里装一些温情,别人给你的行囊里添几缕暖意,举手之劳便可造就出千金深谊,何乐而不为呢?

⑤那年夏季的一天,我在郑州火车站买车票。售票窗前的秩序十分混乱。不挤吧,只怕误了车耽搁事;挤吧,我一个薄裙短袖的单身少女,挤到那群酸汗淋漓满面污垢的草莽男人中间,不但形象不雅容易吃亏,车票也难保证买着。正犹豫着,一个衣着清爽的中年男人提着大旅行箱走过来:“小姐,请问往哪里去?”

⑥“西安。”说完,我心中立刻泛起一丝淡淡的悔意,怎么可以对一个陌生男人这么随便地告知我的行踪呢?

⑦“小姐,可不可以帮我看一下行李,我帮你买票?”他含笑问道。

⑧“好的好的。”我好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⑨他把旅行箱放到我面前,又把手提包递给我:“小姐,拜托你,这里面有重金和我的手机。”

⑩我接过来,放在我的皮包里。把手里的报纸铺到地上,又把旅行箱平放到报纸上,坐了下来。他默默地看着我做这一切,只低低地吐出两个字:“谢谢。”过了好大一会儿,他汗淋淋地出现在我面前,手里握着两张潮湿的票。我接过票,把票钱和包递给他:“谢谢你。”

⑪“我的包在买票时丢过一次,你知道我这样做有多冒险。”他语无伦次地说,“我走遍整个大厅,最后才决定把包交给你。”

⑫“谢谢你的信任。”

⑬“都不必谢了,我们有缘。你去西安,我去连云港,方向不同,可同在陇海线上。”

⑭他的眼神诚挚而动人:“希望再遇见你。”

⑮我点点头,淡淡地笑了笑,内心涌起一种深深的感动。是的,我们有缘。尽管我们陌路而萍水相逢且都有求于对方,但我们并没有进行什么庸俗的交易,而是让心灵与心灵交换了名片。虽然那名片上没有印出姓名,却值得我们贮藏在人生的行囊里,永远珍存。

⑯人生的行囊背在身后,一个人孑身前行,总是难把它填满。可如果你往别人的行囊里装一些温情,别人给你的行囊里添几缕暖意,举手之劳便可造就出千金情谊,何乐而不为呢?

(节选自《励志故事》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