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2017学年河南上蔡县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①我是在贫穷和耻辱中长大的。父亲是一位蹬三轮车的,他每天蹬车送我上学。这令我的同学羡慕不已,他们说你爸妈真疼你,天天雇车送你上学。同学的话提醒了我,如果他们知道送我上学的不是家里雇的,而是我的父亲,他们又该如何议论呢?我一下子被一种耻辱感击垮了。从此,我再也不让父亲送到校门口,在离校门口很远的地方就偷偷下了车。

      ②我的母亲四处打工,为我攒钱。她坚信,我能考上大学。从我上学开始,每次学校公布成绩的日子就成了我们约定的节日。那天我们会吃上一顿红烧肉,以示庆祝。在我的印象里,红烧肉是最好吃的东西。没想到大学里的一次红烧肉,却给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耻辱记忆。

      ③到我上大学的时候,母亲被巨大的学费数额吓呆了,她拿出了全部的积蓄,也仅够我一个学期的费用。我只好向学校提出了特困助学申请。

      ④上学没几天,全班都知道了我是特困生,因为我被安排住在便宜而破旧的老楼里。与众不同的我成了他们着重注意的人。他们用好奇和怜悯的眼光看我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上学一年多,前后左右的惊异的目光,让我如万箭穿心。我经常找一个角落,狼吞虎咽地进去一个没有菜的馒头。我用读书来消解难熬的孤独。书是不挑人的,它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打开它的人们。但有一个奢侈的行为我却一直不肯放弃,就是每月一次和中学几个好朋友的网上聊天,它给了我孤独的生活以极大的安慰。有一次我在网吧遇上了一个同班同学,他当时惊诧极了。再有就是我在大学里过第一个生日时,我奢侈地买了一份红烧肉……

      ⑤后来就到了让我终生难忘的那个耻辱的日子。那是一次社团活动,大家讨论帮助特困学生的事。有同学当时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说,特困生应该得到我们的帮助,可我们班有的特困生还上网吧,吃红烧肉……我无地自容。我这才发现了贫穷不在于它本身,更大程度上是对人的精神折磨。我无法忍受这种被打入另类的感觉。

      ⑥当帮助变成了一种施舍,我宁愿不要。我在忍受现实还是退学之间犹豫了很久。我想起了父亲的后背,我想起了母亲在我接到的录取通知书时四处奔走相告的情景,我想起了当时自己的决心……我忽然感到,我无权选择放弃。贫穷本身不是罪过,因贫穷而放弃了自己生存的尊严,这才是罪过。

      ⑦第二天是写作课,老师的作业是感受你生活中的爱。许多同学充满激情地念起了自己的作文,他们感激父母为他们带来的幸福,为他们创造的条件……老师不做一声,直到最后,才失望地问:“还有没有同学要说?”我举起了手,讲了父亲的后背,冬天落在上面的雪和夏天流着的汗;我讲了母亲为我攒钱的情景。我讲了小时候吃苹果,父母把苹果细细地削掉了皮,一口一口地喂我吃,而削下的苹果皮,他们却谦让着,谁也不肯吃,最后,母亲又用它给我煮了苹果水。我说我很庆幸,贫穷只让我生活更艰难些,但它却不能剥夺我爱的权利,我感谢父母的爱。我为小时候对父亲的伤害而忏悔……

      ⑧教室里响起一片抽泣的声音。

      ⑨下课时老师对我说,我非常感谢你,你比我更清楚地告诉了大家,什么是爱的真谛和尊严的意义。

      ⑩从这时起,我走出了耻辱,我用一种正常而不是自卑的心态与同学们相处了。我不再为只有一个馒头的午饭而难为情了,我能坦然地穿着陈旧的衣服走在青春靓丽时尚流行的校园里。在那一个假期到来的时候,我给父母写了一封信……

(1)、文章第④段加横线词“噎”用得好,好在哪里?

我经常找一个角落,狼吞虎咽地噎进去一个没有菜的馒头。

(2)、怎么理解文中划线的句子。

(3)、阅读第④段,请简要回答“我”为什么要上网吧聊天?

(4)、仔细阅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会在给父母的信中写些什么内容?(只写内容要点,至少写四方面的内容)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雪
      ①(A)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B)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见他们嗡嗡地闹着。
      ②孩子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起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  )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乎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③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嬉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作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④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  )连,撇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  )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⑤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⑥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水边的文字屋
曹文轩
①小时候在田野上或在河边玩耍,常常会在一棵大树下,用泥巴、树枝和野草做一座小屋。有时,几个孩子一起做,忙忙碌碌的,就像一个人家真的盖房子,有泥瓦工、木工,还有听使的小工。一边盖,一边想象着这个屋子的用场。屋子盖起来了,大家嘴里发出噼里啪啦一阵响,表示这是在放爆竹。然后,就坐在或跪在小屋前,静静地看着它。终于要离去了,孩子们会走几步就回头看一眼,很依依不舍的样子。回到家,还会惦记着它,有时就有一个孩子在过了一阵子后,又跑回去看看,仿佛一个人离开了他的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流浪了一些时候,现在又回来了,回到他的屋子,他的家的面前。
②再后来就有了一种玩具——积木。
③我用这些大大小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积木,建了一座又一座屋子,与田野上用泥巴、树枝和野草盖屋子不同的是,我可以不停地盖,不停地推倒再盖——盖一座不一样的屋子。我很惊讶,就是那么多的木块,居然能盖出那么多不一样的屋子来。除了按图纸上的样式盖,我还会别出心裁地利用这些木块的灵活性,盖出一座又一座图纸上并没有的屋子来。总有罢手的时候,那时,必定有一座我心中理想的屋子矗立在床边的桌子上。那座屋子,是谁也不能动的,只可以欣赏。直到一只母鸡或是一只猫跳上桌子毁掉了它。
④屋子就是家。
⑤屋子是人类最古老的记忆。
⑥屋子的出现,是跟人类对家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家就是庇护,就是温暖,就是灵魂的安置之地,就是生命延续的根本理由。其实,世界上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都和家有关。幸福、苦难、拒绝、祈求、拼搏、隐退、牺牲、逃逸、战争与和平,所有这一切,都与家有关。成千上万的人呼啸而过,杀声震天,血沃沙场,只是为了保卫家园,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像高高的槐树顶上一个鸟窝不可侵犯一样。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看到的一个情景:一只喜鹊窝被人捅掉在了地上,无数喜鹊飞来,不住地俯冲,不住地叫唤,一只只都显出不顾一切的样子,对靠近鸟窝的人居然敢突然劈杀下来,让在场的人不能不感到震惊。
⑦家的意义是不可穷尽的。
⑧当我长大之后,儿时的建屋欲望却并没有消退——不仅没有消退,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感悟的不断加深,反而变本加厉。只不过材料变了,不再是泥巴、树枝和野草,也不再是积木,而是文字。
⑨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⑩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需要文字。无论是抒发,还是安抚,文字永远是我无法离开的。特别是当我在这个世界里碰得头破血流时,我就需要它——由它建成的屋,我的家,虽有时简直就是铩羽而归,但毕竟我有可归的地方——文字屋。而此时,我会发现,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⑪多少年过去了,写了不少文字,出了不少书,其实都是在建屋,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自己的屋子。
⑫我想,其他作家之所以亲近文字,和我对文字的理解大概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我是一个在水边长大的人,我的屋子是建在水边上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鸟语

    ①我听过一次鸟语。

    ②那里是一条山野间的河谷。河床低低的,塞满了石头。只剩下一点浅浅的水了,却清洌见底。流淌着的水声唤起许多歌声的记忆。又如弦,诱引着那些鸟儿们飞来飞去。

    ③河谷的上方,远山低垭成一条弓的背了。上面长着绿的短松和野樱桃林。密叶低垭,想那樱桃果子红了的时候,圆圆的透明,如鸟的歌声滚出河谷。

    ④而现在,色彩是寂寞的。雾像一件尚未睡醒的衣衫,覆盖着如梦的沉睡。

    ⑤这时候我听见了鸟语。只有在这时候我才听见了鸟语,却看不见她们的飞翔。这是真正的鸟语。她们是被泉水洗净了的。她们躲在那些高高的树枝密集的叶丛中间,经过苍翠的绿色的过滤,一滴滴垂挂着,淡淡地淌下了山壁。这便是鸟语,这才是鸟语。只有在无人倾听的时候,只有在无忧无虑的山野,有一点野花的香气,有雾,有流水从石间穿过,只有在这样的时候,她们才开口说话,自由自在,说她们想说的,人是听不懂的。但是却有人要冒充她们的知音。每天我都看见养鸟人提着他们的笼子到公园里去“放风”。一位驼背的老者,挑着两只高大的鸟笼,笼子边上还围着深蓝色的幛帷,他将鸟笼子挂在树上,揭去幛帷,这时阳光照进笼里,鸟儿却盲目似的并不睁开眼睛。有水,有沙子,有金黄的粟米,甚至还有一两只主人特意抓来的小虫子。驯养者给鸟的待遇是优越的。

    ⑥然而她们并不歌唱,不想说一句话。

    ⑦那个驼背老人眯细了眼睛,在打盹。他想听鸟语吗?囚者的告白、供认、诅咒,还是喃喃自语呢?

    ⑧什么也没有。鸟儿保持沉默。

    ⑨我忽然想起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那阴森的百万亡灵蒙难的牢狱,毒气室与焚尸房前面,一个人在拉提琴。这个不幸的囚者得以幸存下来,是由于杀人的屠夫和刽子手要他为死亡涂抹那发黑的嘴唇。

    ⑩这个不幸的囚者奏出了魔鬼的音乐。

    ⑪我在想:关在笼子里的鸟儿能唱出什么好听的歌儿来呢?

    ⑫成了游手好闲的绅士们之宠物的哈巴狗除了摇摇尾巴还会干什么呢?

    ⑬假如每一个人都提一只金丝鸟笼,假如每一只鸟笼里都关一只沉默的鸟,假如世上所有的鸟儿全从山林进入了市场……

    ⑭我还能听到一次真正的鸟语吗?

阅读下面的文 章,完成下列小题。

底线

冯骥才

    ①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②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③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④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

    ⑤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⑥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时,你是降下自己的底线,随波速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固不破。

    ⑦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⑧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少年水里

    老师傅粗大的手在黄泥的圈窖里搅拌,有时连脚也踩进去,一身都是泥。

    “这一带都做大缸,都是亲戚,你们每家随便看吧。”老师傅跟大伙儿说,三十几名年轻学生便散开了,三三两两在村落里串进串出。

    黄泥被揉成一大团,像一尊佛,端端坐正在像蒲团的辘轮中夹,老师傅端详着面前这一堆土,好像看着自己的一生,只有几秒钟,没有几个人发现,像是仪式里最慎重的默祷。

    仪式过了,他用右脚的脚掌在辘轮的边缘一推,辘轮像着了魔似的飞快旋转起来了。

    中央那一堆像佛的黄土,也跟着旋转了起来。

    老师傅好像等待猎食的兽,一刹那间高耸起肩膀,两只粗厚的大手直直插入泥土中。

    在急速旋转的泥土中,他粗厚的大手成为稳定的轴心。泥土柔软湿润,仿佛刚刚绽放的花的蓓蕾,一瓣一瓣向外展放张开。

    泥土的形状不断改变,是在手的拉扯和挤压间变化。但是因为速度很快,反而不觉得手在用力,只感觉到老师傅宽厚的背膊都高耸拱起,好像力搏野兽般的用劲。他的手却只是轻轻触碰着泥土,泥土如同有了符咒的力量,开始往上旋转。

    一具大缸底座的容器空间逐渐形成了。底座直径大约三十公分,器壁四周微微向外张扬,构成细微的弧线。

    拉坯拉到大约三十公分左右,老师傅停止了。他把推动辘轮的右脚搁下,两手收回,安静地端视这刚刚成形的大缸粗坯,和他的体形一样,重大厚实,很难动摇。

    “底圈要放在屋脚阴凉处阴干,等土质稳定了,再用泥条盘筑的方法连续上半部。”

    老师傅搬来一座已经阴干好的缸底,另外揉了一团土,把土扯成手臂粗的泥条,在底座的上缘快速地盘筑起来。泥条像蛇,盘踞而上,逐渐堆高,完成了一只高有六十多公分的水缸。

    “现在没有人用这种大土缸了。满街都是塑胶缸,又轻便,又便宜。”

老师傅一面休整缸缘的泥土,做出一圈弧形的器边。又用席子村垫在泥土表面,右手执木槌。轻轻在还潮湿的器表拍打,使原来条状的泥土融合成一片,泥土的表面也印上了一条条编织的席纹。

    “那为什么还要做?”

    “不做这个,做什么呢?”老师傅摊开染满黄泥的大手,憨直地笑着,“从十六岁学做缸,四十多年了——最盛况的时候,一天做四百个粗坯,远近都夸耀赞美说:是能干的师傅。

    他又揉了一堆土放在辘轮上,自言自语地说:“不做这个,做什么呢?”

    整个村落里都是缸。大大小小的缸,重重叠叠,一摞一摞堆成高山一般的缸,有的用粗草绳捆扎,有的大大小小套在一起。有的歪倒了下来,砸碎了,压裂了,散置在院落,街道,斜斜的山坡上。

    木槿一丛一丛开紫色的花,也夹杂着美人蕉,黄的,红的俗艳颜色,招来四处飞舞的彩蝶,钻进花里,蠕动着,吸食着甜腻的蜜。

    一名十六岁姓潘的少年站在堆满了缸的土坡上,手叉在腰间,踌躇自满地俯瞰浊水溪的源头从高山间远远流来。

    夏季的河流浅滩处露出大大小小的河床,河床上满是卵石,丛生着杂草。水流不大,在卵石间形成清浅的水塘。牵牛的儿童仰躺在卵石地上看天上的云。云飘逸过的影子,每一朵都像水牛的动作,而真的水牛泡在水塘里翻滚,使一塘水都变黄泥般混浊。

    从斜斜的上坡上下来,老师傅肩膀间特别巨大的关节骨骼架于,特别厚实有劲的肌肉,使他走路的样子也蹒跚如一头身躯笨重的牛。

    他走进无数大缸堆到天际围出的小路,他满意地看着,一直堆到天际都是缸,一直延长到天际都是缸,他听到大缸里一些寄食的猫的争吵声。蹑手蹑脚,他轻轻走近,一躁脚,把吓得一阵烟逃窜而去。

    老师傅独自哈哈大笑,两手叉在腰间,又看了一次缸的上方一条窄窄的,但颜色蓝得仿佛浦得出水来的故乡的天。

(出自蒋勋散文集《少年台湾》)

【注】①水里,地名,位于台湾省南投县。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