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标题中“钢铁”有什么含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举一反三
阅读答题。
为了水晶心
【美】弗朗西斯•弗罗斯特
      ①农场就在山顶上,周围大山连绵不绝,苍茫茫地给人以温柔亲切的感觉。当他赶着牛群走向牧场的时候,当他穿过晒谷场到猪圈去的时候,他总喜欢看着那些大山。
      ②他是一个漂亮的小伙,喜欢让风雨阳光直接接触他的皮肤。父母去世后,给他留下了负债累累的农场。后来,邻居哈德把女儿萨丽嫁给了他。
      ③婚后,萨丽发现她所嫁的不只是个农夫,而且还是个诗人。那天,他拿着从林子里采来的七瓣莲走到她面前。
      ④“我无法给你别的好东西,因为我们欠着债,但如果你喜欢的话,我可以带给你树林里的东西。”
      ⑤她把一只手轻轻地放在他面颊上,“我更喜欢树林里的东西,约翰。”
      ⑥“这儿有一首诗。”他朗诵了起来。
      ⑦听完后,她大为惊讶,“啊!真是棒极了!约翰!是你写的吗?”
      ⑧他惭愧地露齿一笑,“这……”
      ⑨“一定是你写的!我真不知道你还会写诗!再多给我写一些吧!”
      ⑩“晚饭后我再给你读一首。”他说。
      ⑪他走进谷仓,从干草垛里掏出一本被虫子蛀过的诗集。他曾想,既然没什么可送给萨丽的,那就给她一点别的东西﹣﹣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的最美的诗句。他并没有想到她会以为是他写的,而且还给她带来了欢乐。他坐在干草垛上又背下了一首。
      ⑫晚上,他们在晒谷场上散步,看着大山,他用低沉的声音给她朗诵。她的欢喜对他来说比饭菜更香甜。
      ⑬儿子出生后,他逐渐增加了一些新诗,每次她都会说:“写得真好,约翰!”
      ⑭女儿出生那年,庄稼很不好,债务沉重地压在他的身上。冬夜里,孩子们进入了梦乡,萨丽坐在火炉旁缝补衣衫,他就靠在椅子上,端详着她,心里在想,即使用最伟大的诗歌来形容她也绝不过分。这时,她抬起头微笑着说:“再给我朗诵一遍《爱人,让我们肝胆相照》吧,约翰。”
      ⑮他轻声朗诵起来:
“啊!爱人,让我们肝胆相照。
因为,
尽管这个世界在我们梦中
是那么丰富,那么清新,那么美好,
而在现实中
却没有欢乐,没有温馨,没有阳光普照。
我们好像站在漆黑的原野上,
听凭世风日下,正不压邪,风雨飘摇。”
      ⑯第三个孩子生下来就死了,萨丽也病得厉害。债单上又增了一笔医药费。
      ⑰光阴荏苒,他们辛辛苦苦、一点一滴地减少着债务。
      ⑱有一天,女儿拿来了一本小书。
      ⑲“您还记得那些年爸爸读给您听的诗吗?它们都在这本书上!看这儿﹣﹣‘去吧,从山里来的牧童,因为他们在呼唤你……”
      ⑳“这是那年冬天,孩子死了的时候,他读给我听的。”
      “他一直在骗人!他说是他写的这些诗!”
       “不,”萨丽低哑地说道,“是我对他这样说的。除了诗以外他什么也没说过。我永远不让他知道我已了解了事实。不然他的心都会碎了的。我现在知道了他是多么爱我……”
      六十岁时,约翰到山下还清了最后一笔债。回来后,他走进谷仓,坐在干草垛上,哭了起来。他给她背了四十年的诗,他们俩相濡以沫,真是像诗里讲的“肝胆相照”。现在好了,他再不需要昧着良心给她背诗了。
      萨丽在谷仓找到他。他们一起来到晒谷场上,又注视着大山。
       “大山是我们的了,我们可以尽情地看了,一直到死。”他说道。
      但是,就在那一个星期,萨丽发起了高烧。约翰心如火燎,紧握着她发烫的手指。
       “约翰,”她哽塞着说,“诗,新的。”
      他怔住了。所有背过的诗他都反复地念给她听了。
       “好,亲爱的。”他吃力地把一个个字组织在一起,为她作了一首诗,他自己的诗,他一生当中唯一的一首诗。
“那些永远属于我们的大山啊,
把飞花般的群星撤满天上。
大山用夜的语言互诉衷肠,
直入云霄的峰巅像插上了翅膀。
我和我的爱人将攀上群峰,
乘上那岩石的翅膀在长空里翱翔
她把头埋进我的臂弯,
我把唇垂在她的脸庞。”
       “是你写的,约翰?”
       “是的,是我自己写的。”他说。
      他把她埋在能看到大山的地方。那本诗集同七瓣莲一起躺在她的坟墓上。
(选自《心灵的日出》,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信息时代的“无价之宝”

张唯诚

      ①在古代,炼金术士声称他们能将铅之类的金属变成贵重的黄金,当然这是不可能的。现在,数据科学家正在将大量数据变成信息,这些信息虽然不是黄金,但价值胜似黄金。数据科学家可以说是现代的“炼金术士”。

      ②英国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他的著作《大数据》中指出,今天全世界存储的信息中,书和磁带只占不到两成,多数信息都以数据形式存储在电脑硬盘、通信设备和其他数字设备中。全世界产生的数据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最近两年的数据产生量就占到总数据量的90%。一家互联网研究公司预测,人类产生的数据还将以每三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③互联网并不是产生大量信息的唯一地方,另有大量信息是由科学家们“制造”出来的,这些信息来自于他们对大量事实的研究,而对这些事实的记录就是数据。例如,生物学家测量了成千上万个细胞,从而收集到大量数据;天文学家观测了恒星、星系和太空中的各种能量活动,从而收集到大量数据;地球科学家收集到世界各地的有关水、风和气流的资料,从而也形成了大量数据。

      ④数据经过分析和归纳会形成有用的信息,于是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用于处理数据的计算机软件,人们利用数据做各种各样的事。在美国,人们通过分析数据了解到,每当飓风来袭前,超市中的草莓糖霜果塔饼干便特别抢手,这时的销售量会比平时增加7倍,而在暴风雨天气来临前,啤酒的销售也特别好,于是超市便知道在这种时候及时补充货源,从而令销量大增。数据还给警察们的工作带来了方便。在那些犯罪率高的城市,以前积累下来的犯罪数据可以派上用场,警察们使用这些数据预测犯罪的高发时间和地区,从而合理地调配警力,提高工作效率和防范效果。

      ⑤数据之所以能发挥上述作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帮助我们预测了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事,然而在有些领域,知道为什么会有某种事情发生显得更加重要。例如在医学领域,来自人体或者人体细胞的数据就有可能告诉医生们,某种疾病为什么会发生,从而帮助医生治疗这些疾病。

      ⑥科学家们还期待有一天数据能使各行各业变得更加高效和更具“个性化”。例如,当一个病人向医生提供了详细的数据,医生便可以将这些数据和其他病人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依据这个病人的生活方式制定特定的治疗方案。同样在一个班级里,学生们利用平板电脑或者阅读器进行阅读练习。数据传到老师那里,如阅读用了多长时间,某个词语被学生标注了多少次等。分析这些数据,老师便可以发现读物的难点和学生们的兴趣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还可以对个别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数据同样可以运用到其他行业。

      ⑦因此,在我们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假若你成了一个数据科学家,你便拥有了神奇的魔力,就好像中世纪的炼金术士们所声称的那样。

                                                                                                                                         (选自《百科知识》,2016年02期,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③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⑦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⑧……

    ⑨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剔红:天生的贵族

王平

    ①在一些历史古装电视剧中,你有没有注意到后宫中的起居、坐卧、把玩等各种器具大多是种红漆木器,而非金银珠宝。去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观,你会看到宫廷内各种用具和摆设器物最多的也是那种红漆木器。

    ②这种红漆木器被称作“剔红”,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工艺品,远比金银珠宝贵重得多,那可是奢侈品中的贵族。2017年5月,在英国伦敦苏富比中国艺术珍品拍卖会上,一件元末明初剔红花卉纹大盘拍出了1568750英镑(约合人民币1400万元)。

    ③剔红何以如此昂贵?这就不得不说说它的材质和制作工艺了。

    ④剔红,又称雕红漆、红雕漆,是中国漆器工艺的一种,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至一定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

    ⑤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可是事实上远不是说的这么简单。

    ⑥首先,既然是漆器,就少不了用到漆。剔红使用的天然漆取自漆树,需要用特定的刀子将树皮划开,用容器一滴一滴地接住。生长16年以上的漆树才可取漆,而一棵生长了20年的漆树一年的产漆量也不过250克。原材料如此来之不易,注定了剔红是天生的贵族。

    ⑦有了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它的制作工艺才是压轴大戏。

    ⑧剔红是在器物的胎型上,涂上几十层朱色大漆,待干后再雕刻出浮雕纹样。涂漆就是一道繁杂的工序,必须用真丝麻团沾染,以旋转揉捏的方式在胎型上擦拭。每一分力道都需拿捏准确,才能均匀上漆,相当不容易。涂完一层后,得等它干透,才能涂抹下一层。制作一件剔红漆器,少则八九十层,多则两百层以上。每一道漆层都不能在阳光下暴晒,只能慢慢等其自然阴干。完成一件剔红成品,少则需半年,多则需两三年。想想,这该有多么不容易啊!

    ⑨更不容易的是“剔”。

    ⑩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曾这样解释“剔”:“以硬碰硬为雕,以硬碰软为剔。”汉字就是这样奇妙,一个“别”宇既解释了剔红的制作方法,又道出了剔红制作的不容易。以硬碰软,是指剔红雕刻制作工艺——用坚硬的刀子在漆将干未干、呈牛皮糖状态时进行雕剔。漆干则脆,一剔就裂;漆湿则黏,沾刀无型。素胎上涂一层漆后,雕刻师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一将干未干时进行雕剔。这个过程非常考验工匠下刀前的构图设计和刀功,要出刀无悔,运刀如笔才行。一刀出错,前功尽弃,不管你制作到了哪一步,这件漆器都无法挽回了。

    ⑪此外,从工匠手里出来的崭新的别红器具还不算成品。新制的剔红作品颜色过于明艳,略显俗气,还不是它最好的状态,还需要使用者双手摩挲,历经时间打磨,才能呈现成熟温婉的红,剔出的纹样才能活灵活现。也就是说,剔红必须使用多年,才能历久弥新,光彩照人。

    ⑫想想看,这剔红是不是比金银珠宝更不易得?

    ⑬你也许会问,既然能剔红,那能不能“剔”别的?当然可以,根据漆色不同,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等都是有的。别红技艺起源于唐朝,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因明朝皇帝姓朱(大红色),剔红受到宫廷专宠,就发扬光大了。加之早期流传下来的其他作品很罕见,于是我们看到的都是剔红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丢失的戒指

“不…… ”她双颊一红,对打扮得如空中小姐般的服务员抱歉地摇摇头,连十元钱的 门票她都觉得奢侈,何况令人咂舌的洋酒。

服务员漠然瞥她一眼,收敛起殷勤,扭着腰肢转身而去。乐曲如山泉,从高不可测的 山巅流淌而下,忽明忽暗的彩灯勾勒出绰绰身影和飞旋的脚步。

她有些后悔,考试刚完只不过想放松一下,怎么鬼使神差地来到这里。她目光散淡地 四处游移,忽然,桌脚下璀璨闪烁的光牵引住她的视线,捡起来一看,“啊! ”一个戒指, 上面还镶着一粒闪闪发亮的钻。她的心突突直跳,手也有些发抖,不由环顾四周,人们舞兴 正浓。静思片刻,她来到了服务台前。

      “要点什么? ”服务员恢复了刚才的殷勤。“广播寻找失主。 ”她递过钻戒。

      ⑤服务员秀眼圆睁,惊讶地看看钻戒,又加倍惊讶地看看她

      广播。一阵骚动哗然之后,一位衣着讲究的中年男子出现在她面前。

“今天是什么日子? ”他目光和善地望着她。她想不到他的第一句话竟然如此,绞尽 脑汁地思考着,中国的,外国的,法定的,民俗的……

      “不知道。 ”她迷惑地摇摇头。

      “对于多数人,今天什么日子也不是。今天——是我母亲的忌日。 ” ⑩“你母亲?……”

      “20 年前,这里还是一家药店。我母亲生命垂危,急需一种价格昂贵的药,母亲就

把戒指——她结婚时的嫁妆交给我,以押换药。我揣着戒指来到这里,却没那种药,便急匆 匆去别处买。出门一摸口袋,戒指不见了。我的脑子‘轰 ’地一声,冲回药店去找。穿过来 往纷杂的脚步,我看见了亮光一闪,一只手捡起了地上的戒指。可是人群挡住了我的视线, 我不知道是谁。我哭啊,喊啊,求别人把戒指还给我。可是没有人理睬我,我哭着奔回家, 母亲已经奄奄一息。等我想尽办法弄来钱买药,母亲已经溘然长逝。 ”

“20 年了,我怎么也忘不了那一天,这个地方和那只戒指。 ”他出神地转着手中的 戒指。她出神地听着。

“后来我长大了,出去闯世界,挣了很多很多的钱。10 年前的今天,我又来到这里, 把一只戒指扔在地上,然后我躲在一旁。我多么希望没有人捡它,又多么希望有人捡它,然 后喊一声‘谁丢了东西? ’,可是没有人。 ”他神色黯然地叹了口气。

      “ 没有人捡吗? ”她问。

      “不! ”他摇了摇头,“一位女士捡到了,装进了皮夹子。 ”

      “你应该告诉她戒指是你的。 ”

“我寻找的不再是戒指, ”沉默片刻,望着大惑不解的她,他说,“10 年来,每年  的今天,我都要来这里,扔下一只戒指。每次都有人捡,每次都没有人寻找失主。直到今天, 我终于等到了,你捡到了它,而且还给了我。 ”他泪光闪动,“我多么希望 20 年前,是你 捡到了我的戒指。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只戒指,递给她,“做个纪念。 ”
      怔怔地望着手里的两只戒指,她茫然失措。

“哦,”他笑着解释,“你刚才捡到的和那些被人捡走的戒指,都是假的。只有这只 才是真的戒指,也只有这只才配得上你。 ”

      钻戒在灯光下熠熠发光。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骨有“正”印

①大陈村的老陈小时生了场怪病,脊梁弯得差不多有九十度,干不了体力活,为了糊口,爹娘让他拜师去学茂匠。

②几年后,老陈手艺学成,可村里篾匠多,生意抢不过人家。村主任老许心善。乡领导通过县商务局牵线,弄来几个名额————每村可选派一名茂匠去王星记扇厂学做扇骨,他拼命多争来一个,给了老陈。

③王星记扇厂是杭城百年老厂,生产的扇子畅销海内外。扇骨对扇子来说,就像人的脊梁骨要起支撑作用,质量得过硬。村里选派手艺最出众的土根和老陈去学艺。临走前,许主任拍拍老陈肩膀,低声嘱咐:“你学些真本事回来,别丢了咱村脸面。”

④老陈和土根开始学徒生涯。

⑤扇骨是用尺寸长的毛竹梢头为原料,需经过锯竹、开条、劈篾、割边、锉平、染色、蒸煮、晒干、烘烤、合榫、穿剪牛角丝等十几道复杂工序,幸亏老陈和土根有茂匠功底,能很利索地把竹梢头劈成扇骨条。粗胚做好后,在师傅指导下,两人拿着砂皮纸轻轻打磨,要把毛竹边打磨到斜着看没有任何痕迹,用手抚摸光滑为止。包边,用小刀刮光,砂皮纸擦后,摊成一排,中间压一根木杠,两头吊石块,固定。师傅让土根和老陈双手涂满菜油和滑石粉,用手掌在扇骨一去一回摩擦,让扇骨光亮些。擦了不一会儿,两人手掌就变红,收工后变成水泡,刺心疼。几天下来,两人手上长出老茧。扇骨打洞也靠手工,要用压钻两边钻,中间不易对牢,老滑,好几次钻到两人手指头,火辣辣的痛。用牛角钉串扇骨更辛苦。大热天,坐在高温炭火炉边,炉里放两个两端有半圆形凹碗的铁钳,轮流把串拢扇骨的牛角丝两头钳成帽。不一会,两人满头大汗,脸庞通红,浑身燥热。

⑥平日里,两个人住在厂里一间简易平房,睡硬木板床。三餐吃食堂,菜蔬清淡。二十四小时两人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两手不空闲。  “这日子真不好过。”土根说。一个夜晚,土根不辞而别了。

⑦望着空荡荡的对铺,老陈咬牙坚持着。半年后,老陈学成回村,看上去背更弯了。

⑧厂里特许老陈在家做扇骨,每月依订单,按时做好,纸箱包装,运回厂里。老陈的扇骨经检验后,质量好工钱每月准时寄来,生计不成问题,他娶上了媳妇,日子安稳。

⑨箴匠们瞧见了,眼红,土根心里更不舒服。

⑩那天,村委会来了个电话,找老陈。  “你咋回事? ”电话那头质检员如狮子咆哮,“前几天运来的货,有几箱都有质量很差的扇骨。” “啊? ”老陈攥着话筒,像木桩杵着,话也说不全,“不,不可能……”  “傻站着干啥,快点去厂里一趟。”旁边的许主任听出了事情严重性,“侬马上去。”老陈连夜赶到厂里,他的货堆在厂长室。老陈拿起十几根挑出来的扇骨,细看起来。  “这些……”老陈激动起来,“不是我做的。”厂长和质检员脸色难看起来,“侬有什么证据? ”老陈从货箱里抽出一根扇骨,把底部翻过来,用印泥蘸了藏,找了张白纸,按了下。不足一平方毫米的底部,在白纸上清晰印出一个鲜红的“正”字。  “这才是我做的。”质检员试了挑出来的几根有问题的扇骨,底部确实印不出“正”字。

⑪老陈告诉厂长,为了防假冒,自己特意做了这个记号,但如果不用印泥印,不细辨是看不出。经厂保卫科调查,真相大白:那次,司机刚装上老陈的货准备出发,土根和几个残匠说要进城,问能不能捎带。接过土根递来的香烟,司机点头了。人太多,驾驶室坐不下,土根主动挤在后面闷热的车厢里。  “他动了手脚,掺进自己做的扇骨。”质检员把调查情况告诉了老陈。

⑫风波平息,生意照旧。可老陈回村后心事重重,闷在屋里,睡了一天。第二天一大早,他来找许主任:“主任,要不咱村成立扇骨工坊?”“啥? ”许主任抽烟的手抖了一下,“你饭碗不要了?”老陈说:“我的手艺是托你的福去学的。如今生意好,土根他们眼红,能理解。”“你肚量大。”许主任朝老陈竖起大拇指。  “现在村里不是都宣传‘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嘛! ”老陈搓搓手说。许主任笑起来,“好,按你意思办。”

⑬工坊开张了,老陈手把手教着来学的篾匠。土根学得认真,还向老陈道了歉。一箱箱扇骨按时运往杭城,大伙腰包也鼓起来。

⑭听说今年杭城要开亚运会,王星记扇子被列入了赠送外国友人的礼品清单,老陈他们很自豪,干活更带劲了。

⑮土根逢人就说,老陈的背虽然弯了,但他做的扇骨是笔直的。做人更是堂堂正正。大伙说,土根你这才说的是人话。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