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1.3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同步检测
下图所示的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是 ( )
材料一:甲午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在华设立银行,如英国的有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开设工厂,如英国的增裕面粉厂、和丰船厂,美国烟草公司……还争夺中国的铁路权,如俄国修筑满洲里至绥芬河、哈尔滨至大连、石家庄至太原等。
材料二:甲午战后,列强划分的势力范围
国别 | 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 | 势力范围 |
德国 | 强迫租借胶州湾 | 山东 |
俄国 | 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 | 长城以北和新疆 |
法国 | 强迫租借广州湾 | 广东、广西和云南 |
英国 | 强迫租借新界 | 长江流域 |
日本 |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 福建 |
材料三:《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3年以后,发生了戊戌维新运动;5年以后,发生了义和团运动;16年以后发生了辛亥革命。……如果没有甲午战争的失败,就不会激起中国这样迅速地奔跑。……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
──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材料一:
江南制造总局 轮船招商局 留美幼童 “定远号”铁甲舰
材料二:
面对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尝试通过变法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但终究以失败告终……然而这场变法开启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与精神解放的闸门,酝酿发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 戊戌变法时《天演论》出版,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作了中学生读物;作文题目也出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试申其义”,“天演”、“物竞”等术语渐渐成了爱国志士的“口头禅”。 ——摘编自胡适《四十自述》 |
材料三:
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意义在于结束了“朝代国家”,而代之以“共和国家”,它否定了历代相沿的专制体制,结束了中国传统社会。 ——岳世平《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贡献》 | 据传来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摘编自鲁迅《阿Q正传》 |
材料四: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