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5-2016学年天津市和平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长江女神”芳踪已逝?

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长江女神”。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200头白鳍豚,在长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看见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身长6英尺左右的动物最多只剩下17头了。中国的白鳍豚也已被逼到了绝境。“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

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呐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

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召聚了一批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护专家王丁,还有美国商务部属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类。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豚,那里也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

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做“长江女神”,还说它能预测天气。

瑞士科学家乔吉奥•皮利里于上世纪70年代晚期来到中国开始对白鳍豚进行深入研究,直到此时,人们才开始对白鳍豚有所了解。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白鳍豚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渔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

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王丁在中国被称为“白鳍豚先生”,他是从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豚送到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王丁和他的同事把这头名为“淇淇”的白鳍豚放养在一个鱼塘里,帮它敷用一种传统中药药膏,逐渐使它恢复了健康。王丁和同事们继续照料淇淇,知道他与2002年7月寿终而死。“失去他就像失去了家里的亲人一样,”王丁说。

弗鲁格见到王丁后被他对事业的热忱所深深感染。白鳍豚的处境岌岌可危,弗鲁格认为人们为拯救这种濒绝动物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曾有一头白鳍豚和几头体型较小的江豚一起被转移到了相对封闭的保护区,结果将囤货了下来,而白鳍豚却死了。

时光流逝。到2004年,渔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白鳍豚了。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学家搜寻它们的下落。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的踪影。如果能发现10头以上白鳍豚,他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船上的大多数科学家担心他们一头也看不见。

多年来,皮特曼一直在全世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寻珍稀的鲸类物种。他说,这次行程将是最艰难的一次。“预想中的几乎灭绝的现状使得发现白鳍豚的几率变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来是要向它们致以最后的敬意。”

(选自美国《华尔街日报》,获普利策奖,有删改)

(1)、下列对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新闻标题采用疑问句形式,深深地透露着对“长江女神”生存现状的担忧,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将白鳍豚喻为“长江女神”,表明了人类对白鳍豚的喜爱, 但是又是人类将白鳍豚逼上了绝境,这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 C、文章中关于白鳍豚的传说,属于新闻中的插叙部分,它提供一种背景材料,让读者在品味神奇动物的美的故事时,感叹当前白鳍豚的严酷的生存现状。 D、造成白鳍豚处境岌岌可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原因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 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E、本文虽以白鳍豚为新闻报道对象,但却从中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破坏问题,可谓小中见大。
(2)、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简析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文章引用了东西方多国科学家对“拯救白鳍豚”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题目。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曰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⑪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⑫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⑬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⑭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⑮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⑯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⑰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錫段铁路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经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的不同阶段后,中国5G技术领先来之不易。5G产业研究专家冯媛表示:5G网络传输速率是4G的10一100倍。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5G是发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在经济等新产业的重要支撑。

材料二:

这疫情期问,在北京,由5G驱动的无人机在国家体育场近发放口罩:在武汉,数百辆无人驾驶汽车不停地对街道进行消毒……医疗领域发现了5G的更多用途,有100多家采用了5G系统的医院在新冠肺炎疫情期进行了线上医疗会诊。

材料三:

5G家李正茂指出:现在凡是有“智慧”这个字眼的行业,基本都跟5G有关,这就是5G带来的非常本质的变化。基子这个变化,大多行业都受到5G的影响,行业的运作模式、形态将会发生一些新变化。

李正茂预测,5G会让教育“大变身”,将会变革教育行业体系。过去学校有围墙,今后学校是没有围墙的。学校教育将是开放,公开、大规模的高质量教育。在5的帮助下,距离将不再是教育难以逾越的鸿沟。

5G将让远程医疗手术成为可能。李正茂解释称,人看电视时,对100毫秒的时延几没有感知,但在手术中,100毫秒时延可能造患者生命危险,这是过去远程医疗手术无法进行的原因。5G时代,远程医疗的时延低至几毫秒,让手术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在产州,5G正被应用于机场安保。监控设备通过5G网络实现高清视频实时回传、即时分析。借助5G网络,白云机场还建立了统一监控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5G将让民航业的安全更有保障。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情感AI是人工智能的子集,是一种新兴技术,它也被称为情感计算或情感人工智能。它是利用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跨学科领域技术,通过识别,理解,来模拟和解释人类情感信号的人工智能。情感数据来源可以包括文本(自然语言处理和情感分析),音频(语音情感AI),视频(面部运动分析,步态分析和生理信号)等。它使计算机系统和算法能够通过跟踪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或人声语音来识别和解释人类情感。可以将情感AI解释为一种使机器与人之间进行更自然交互的工具,并以类似于人的方式对其做出反应。

材料二

情感AI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技术,检测系统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肤色,生物特征和语音模式对情绪进行分类,采集大量人类特征数据(面部表情,语调,手势,姿势等),进行解析标记处理来赋予机器人情感上的理解。其情感识别系统通常会学习从大量标记数据中确定情绪与其外部表现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些技术,AI机器就可识别和解释人类情感变化。例如:通过面部表情识别出是开心还是悲伤?通过走路的姿势识别出沉重还是轻快?还可通过语音的颤抖或平和,识别出当前局势是恐惧还是安全。更复杂的情感AI系统还可以分析手势。

材料三

公共场所的摄像头可以监测人们的面部表情并了解人们的总体情绪。通过摄像头采集数据,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情感AI分析人们的情绪状态及预测犯罪。在营销领域,新兴公司通过情感AI技术分析客户的情绪,了解客户对品牌内容的情感反应,从而优化市场营销策略。在市场研究方面,情感AI可以衡量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反应,并帮助公司了解其他产品做得如何,以及当他们进入新市场时他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使客户满意。在病人护理方面,情感AI机器人不仅可以用来提醒病人服药,而且可以每天监控他们的身体和情绪健康状况,以观察是否有问题。心理健康治疗方面,基于情感AI的聊天机器人可以模仿治疗师或辅导员,并帮助实现对话治疗和辅助功能的自动化。还有情绪跟踪应用程序,可通过简短的日常聊天对话,情绪跟踪,游戏,精选视频等帮助人们管理心理健康问题。还有客户服务,人力资源,审讯嫌疑犯,智能驾驶,虚拟科技等领域也在悄无声息地植入情感AI技术,其应用领域已经很广泛。

材料四

情感AI由于需要采集大量人的特征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收集被采集者的隐私数据。如何保证隐私数据的“透明度”,如何保证隐私数据不泄露,都面临巨大的挑战。据媒体报道,香港一些教育行业,在运用情感AI采集数据时,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才能收集学生的数据,还需要透明地解释数据去向;欧洲一些地区则禁止使用AI进行大规模监控和社会信用评分;美国和英国超过一半的居民不希望AI解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随着越来越多的情感AI出现,一些应用需要视频监视或社交媒体监视以识别人类情绪。尽管主要目标是了解用户的心理状态以获得更好的服务,但有些人可能不希望受到监视。情感AI的进步会带来一些有争议的道德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应用中,例如在工作中用AI跟踪员工或AI视频面试等。情感AI采集的数据如何监管,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途出行乘坐飞机时,我们偶尔会遭遇飞机颠簸,但这类事件通常出现在雷雨等恶劣天气时。不过,近期全球发生了多起飞机晴天颠簸事件,这不免让人感到担忧。那么,为什么晴天飞机也会发生颠簸?这是小概率事件吗?

都是晴空湍流惹的祸。

②造成飞机颠簸的原因大致有三个。一是受季节及日照的影响。夏季雷雨较多,秋季出现大风天气的概率较大,这两个季节飞机颠簸就会多一些。午后太阳光线强烈,使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空气下降补充,形成空气对流也会使飞机颠簸。二是受风切变的影响。雷雨.热雷暴等使空气产生的上下对流运动,被称为风切变。飞机在这些天气下飞行时,常会产生强烈颠簸,严重时可导致飞行事故。飞机仔飞行时最怕的就是出现在机身左右侧的风切变。三是受湍流的影响。湍流是受地球自转及季风的影响,冷热空气相遇,相互摩擦形成的。湍流是肉眼看不到的,它的流动方向变化很快,✈经过它时会产生强烈的颠簸,可能造成人员受伤。

③晴空颠簸是众多颠簸中的一种,是由晴空湍流造成的,一般发生在海拔高度5000米以上的高空。当飞机进入与机体尺度相近的湍流涡旋时,其各部位就会受到不同方向气流的影响,原有的空气动力和力矩的平衡被破坏,从而产生不规则的运动。

难以实现准确预测。

④晴空湍流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如今每8小时的飞行中,就可能10~15分钟的晴空湍流。随机性强.消失速度快是晴空湍流的特点。相关气候模型预测,在未来的30年至60年内,晴空湍流可能会增加100%~200%。据统计,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商业飞机遇到的严重颠簸,每年约5000起。那么,可以准确预测晴空湍流吗?晴空湍流是一种较难准确预测的大气现象。气象雷达是通过探测大气内的散射体,也就是云层中的水滴来分析大气的运动情况,从而实现气象预报。而晴空湍流的空气透度较大.区域水汽较少,气象雷达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监测。

落座后务必系好安全带

⑤虽然目前我们对晴空湍流还做不到准确预测,但也不必过度紧张。首先,飞行员在遇到这种突发情况时,知道该如何操作。飞机遭遇晴空湍流,当颠簸程度过高或颠簸持续时间较长时,飞行员会通过改变飞行高度.飞行航路等方法,尽快远离晴空湍流出现区域。其次,乘务员会去安抚和保护乘客。如果遭遇突发.不可预知的晴空颠簸,飞行机组会第一时间通过客舱广播等方式对乘客进行提醒。如果因航路天气原因,飞机遭遇长时间的中度及以上颠簸,飞行机组会及时跟塔台沟通,合理调整飞行高度,以避免出现长时间的颠簸。

⑥在飞行过程中,机组成员及旅客均要在落座后系好安全带。如果在客舱内站立时,突然遇到晴空颠簸,旅客要迅速降低重心,就近寻找空座位坐好并系好安全带。此时,机上乘务员也会停止服务。

(选自《科技日报》2023年10月24日第8版,有删改)

【材料二】

①风切变现象具有时间短.尺度小.强度大的特点。从而带来了探测难.预报难.航管难.飞行难等一系列困难,是一个不易解决的航空气象难题。风切变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天气变化比如雷暴等强对流天气发生时就会产生强下沉气流冷暖气团交汇时的锋面附近也会产生风切变。第二种是地理环境比如在高大的山体附近容易产生气流的切变。第三种是人为因素比如前一架飞机起飞后产生的扰动乱流引发的风切变,如果间隔时间过短,可能对后一架飞机造成影响。

②风切变对我们日常生活产生最大的影响就在于对航空的影响。风切变是民航飞行中的“隐形杀手”。飞机之所以能够正常地起飞和降落,主要是依靠机翼在空气中的升力托举机制,而这种机制需要飞机机翼附近的气流持续稳定。然而风切变正是改变风向和风力的强大气流,所以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过程中会严重干扰机翼的正常升力托举,从而干扰飞行。飞机一旦遭遇风切变,严重时可能导致机毁人亡。所以长期以来,对风切变的探测预警也是民航气象预报观测的重点与难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东风着陆场再迎航天员凯旋

余建斌  奉青玲  张艳

①4月,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中的东风着陆场,一望无垠。

②16日清晨,东风着陆场,地面分队、机动搜救分队、搜救预备分队纷纷向预设待命点机动。7时许,伴着螺旋桨旋转发出的轰鸣声,5架直升机成梯次起飞。

③“轨道舱分离”“制动开始”“推进舱分离”“飞船进入大气层”……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的一声声返回指令,让每一位迎接航天员回家的队员更加全神贯注。

④返回舱进入黑障区,天地通信暂时中断。短短的几分钟,东风指挥大厅内每一双眼睛都紧紧盯着显示大屏。

⑤“返回舱出黑障!”大家松了口气。飞船沿着预定轨道,正向东风着陆场飞奔而来。与此同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测控大厅内,科技人员正在通过测控分队传来的返回舱数据快速计算理论落点,并及时提供至空中、地面分队。

⑥主降落伞打开了!返回舱降落的速度瞬间放缓。红白相间的巨型降落伞牵着返回舱缓慢降落,宛如花朵盛开在天地之间。

⑦“北京,雄鹰报告:空中分队向返回舱收拢飞行!”指挥机上,首次担任载人飞船搜索回收任务雄鹰调度主岗的龙坤明下达调度口令。此次任务中,龙坤明要下达80多条调度指令,这是最令他紧张的一条。

⑧一时间,空中、地面分队全速向着陆点收拢,沉寂的戈壁滩引擎轰鸣、尘土漫天。

⑨“砰!”随着一声巨响,返回舱安全着陆。

⑩直升机第一时间靠近并降落,空中分队队员迅速着手进行现场处置。国旗手冯毅冲到离返回舱最近的地方,架设底座,旋拧旗杆,展开国旗,一气呵成。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成为戈壁上闪亮的风景。“去年我是开舱手,今年是国旗手。在着陆现场升起国旗,特别光荣。”

⑪“我要准备开舱门了,你们注意安全。”开舱手苏黎明对着舱内的航天员提醒。27岁的苏黎明是神舟十二号搜索回收任务的国旗手,如今与“师傅”吗毅互换岗位。平衡完舱内外气压,舱门被缓缓拉开。

⑫11时5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全部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进行着重力再适应。

⑬不远处,3辆橘色的方舱车格外醒目,它们是首次参与任务特制的医监医保车。“4月的戈壁滩风沙大,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长,我们专门为航天员量身定制了医监医保车,航天员将在这里吃到返回地球的第一餐。”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医院航天员医疗救护队队长吴冬惠说。

⑭3位航天员在工作人员的护送下,乘坐升降梯进入“单人单间”的医监医保车,随后,生理数据采集、健康体检、生活护理等依次进行。

⑮“感觉非常良好,向祖国和人民报告,我们圆满完成‘神十三’飞行任务!”翟志刚在现场接受采访时说。

⑯“真的是很开心很开心。同时我也想跟我的女儿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向人群挥动着双手,王亚平脸上绽放着笑容。

⑰“我也实现了飞天梦想,可以自豪地向祖国报到!”叶光富说。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小题。

个人档案:

陈望道,义乌人,曾任复旦大学校长,是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的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料链接:

凌冬不改清坚节

——忆陈望道先生(节选)

胡奇光

从一九五七年反右到一九七六年“文革”结束,这二十年间,正是我国的多事之秋。复旦大学也不例外。老校长陈望道先生沉稳地应对风云变幻,坚守学术独立的正路。他像寒风中的翠竹,不改变那清明坚贞的气节。

(一)

我一九五七年进复旦求学。入学三个月,即听到先生的学术报告《怎样研究文法、修辞》。报告里,他大谈读书,在这反右斗争的情势下多少有点奇特吧。他说读书有快读、慢读之分。在讲到“慢读”时,他撤下稿子,看着我们,慢慢地说:

“你读书,读到有一天,有一本书上的一两页字,叫你翻来覆去地读,读它一两个星期,到了那个时候,你可说是进步了!”

有这么神么?!我立即把这奇特的说法默诵两遍,储存在我的记忆里。

第二年,我拜读先生的学术著作《修辞学发凡》,真的被书中谈修辞同题旨和情境的那两页黏住了,翻来覆去地读那就不止一两个星期啰。

(二)

一九五八年教育革命中,大家讨论大学的培养目标。先生作为一校之长,却别有所见。他说:“谈到全面发展,我看在德育智育、体育之外,还可加上一个美育……”当场没人反对,可是到了“文革”时,这个意见竟被打成反毛泽东思想的黑话:只因为毛主席只作过要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得到发展”的指示。但金子总要发光的。到如今,赞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不是越来越多了吗?

(三)

大概在一九五九年初夏吧,我与徐志民、陈四益几位同学一起去拜访先生。先生住在教工宿舍的一幢绿瓦楼房的楼上,楼下是语言研究室和会客大厅。先生在会客大厅接见我们。坐定后,先生用右手食指向空中画个圈,郑重地说:“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的!”在那个把学术当作资产阶级东西搞臭的岁月里,说出这句话,是要有胆识的。

我们提出要搞“近百年语文运动史”的调查,先生很是支持。

那天,先生很高兴,讲了不少语文运动中的逸事,特别是大众语运动讲得更细。我现在还想得起先生讲话时右手一推、左手一挡的神态。凭这些动作我还可回忆起他当时谈话的要点。先生说:白话文到了一九三四年已有点变质了,这招到两个方面的攻击。先是复古派从右边批判白话文不够“文”要退回到文言文去,好,我们(指上海一批文化人)也来个批判,从左边批判白话文不够“白”,要提倡一种比白话文更白的大众语。这样做,为的是让我们多年拼命争得的白话文能健康地发展。说到这里,他脸上绽出了笑容。

的确值得高兴。因为先生顶着复古逆风,发起大众语运动之后,即使有反对白话文的言论,再也不能形成气候了。

(四)

六十年代初期,我国主流报纸上出现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这些流行语。这些可是表述我们建国方针的词语啊!我当时有个疑问:为什么不用成语里常见的“发愤图强”而用并不常见的“发奋图强”呢?

在一九六二年冬的一个小型座谈会上,先生谈修辞研究时,举了个例子恰好是“发奋图强”,好像专门为我答疑似的,我专心听,几乎逐词逐句记住了先生的原话。

原来在一次人代会上,是用“发愤图强”还是用“发奋图强”,代表们就有争论,先生主张用“发奋图强的”。先生说:

“愤怒的‘愤’和奋发的‘奋’,语音相同,语意相关,稍有点差异。用愤怒的‘愤’,大多是受到外界的刺激。毛主席说,外因是变化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这个道理看,用奋发的‘奋’更好些。不管是有刺激也好,没有刺激也好,反正中国人民历来是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

先生用内因与外因的学说来分析,可谓一语破的。照此看来,与“自力更生”连用的,最好是“发奋图强”,而与“卧薪尝胆”连用的,常常是“发愤图强”了。

会后,我赶快查《说文解字注》,“奋”的繁体字作“奮”,这字的“田”指田野,“隹”是短尾鸟,“大”表鸟自张毛羽。从“奮”字里,我们仿佛看到一只大鸟振翅高飞、直冲蓝天的风姿。用这个字隐喻中国人民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精神,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五)

一九六三年暑假过后,先生自己花钱,从青岛买来百日红(即紫薇)、马尾松、蚊母树等树苗,种在复旦园内,开了校领导绿化环境的新风。老实说,“蚊母树”我还是平生第一次听到的。奇怪的是,观赏树成百上千,为什么偏偏选中蚊母树等几种呢?后来从修辞角度看,好像明白了:蚊母树是期望大学成为“文化之母”、“文明之母”吧;百日红是祝愿教育事业永远红红火火吧;马尾松原是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这应是勉励复旦学子做开拓创新的尖兵闯将吧!先生以种树来行“不言之教”,好让欣欣向荣的花木,时刻向人们倾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奥秘。

(六)

大概在一九七四年夏秋之交,我有事去语言研究室。我看到那绿瓦楼房背阴处,先生正靠在竹椅上休息。他已是八十四岁高龄了,穿着白衬衫、蓝长裤,有病缠身、人瘦了,颧骨更突出了,我看了有点辛酸。

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想得起来的,只有关于《修辞学发凡》修订的一段对话:

“望老近来在修订《发凡》?”

“唔”。他慢慢坐直身子,看着我说:“如何修改得好?我想请你贡献一点意见。”

返回首页

试题篮